《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四 (11)
雜症大小合參卷四 (11)
1. 補中蓋氣湯
縱有外邪,亦是乘虛而入,但補其中,益其氣,而邪自退,不必攻邪,攻則虛者愈虛,而危亡隨其後矣。倘有外感而內傷不甚者,即於本方中,酌加對症之藥,而外邪自退,所謂仁義之師,無敵於天下也。至於飲食矢節,勞役過度,胃中陽氣自虛,下陷於陰中,而發熱者,此陽虛自病,誤作外感而發散之,益虛其虛矣。
為害豈淺哉!又有一種內傷真陰而發熱者,與內傷陽氣相似,此當填補真陰,心肺在上,腎肝在下,脾胃處於中州,為四臟之主氣者,中焦無形之氣,所以蒸腐水穀,升降出入,乃先天之氣,又為脾胃之主,後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氣不行,是方蓋為此氣因勞而下陷於腎肝,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故用升麻使由右腋而上,用柴胡使由左腋而上,非藉參耆之功,則升提無力,所以補益後天中之先天也。
升而降,降而升,務使氣血和平而已,故陷而降,固不可有升無降,亦不可所謂有春夏而無秋冬,有生髮而無收藏矣。
東垣一部《脾胃論》,俱以補中益氣湯為主,無非培人後天元氣之本,顧元氣為生身之精氣,而實祖於胃,故胃氣有穀氣、榮氣、沖氣、陽氣之別,要皆元氣之異稱,而此氣又根乎先天生氣之氣,少火生氣,即為真陽之氣。元氣即是火,火即是元氣,乃為主人立命之本,此火寄於腎肝,根乎相火相火者,因君火不主令,而代君以行,故曰:札火以位,則此火本非邪火。
何得謂元氣之賊?元氣在兩腎命門之中,隨三焦相火以溫肉分,而充皮毛,蒸糟粕而化精微,是元氣即相火之所化,而非賊元氣之物,其賊元氣者,乃少火之變常為壯火,而非少火也。
若即指為元氣之賊,而曰「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一負」為論,則生元氣者,更有何火也?然諸臟有陰有陽,陰為血,陽為氣,氣虛不能斂納中宮之元陽,血虛不能按藏下焦之雷火,皆虛熱也。故宜甘溫。並忌苦寒,但四臟有勞,皆致內傷,東垣獨主脾胃,以勞倦傷脾,脾胃為元氣之本也。
《經》曰:諸氣膹郁,皆屬於肺。又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憂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熱則氣泄,驚則氣亂,勞敗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百病多生於氣也。夫人身之所持以生者,此氣耳,源出中焦,總統於肺,外護於表,內行於里,周流一身,頃刻無間,出入升降,晝夜有常,曷常病於人哉?!及至七情交攻,五志妄發,乖戾失常,清者化而為濁,行者阻而不通,表失護衛而不和,里失營運而弗順,氣本屬陽,及勝則為火矣。河間所謂五志過極皆為火,丹溪所謂氣有餘便是火也。
人身有宗氣、營氣、沖氣、中氣、元氣、胃氣、沖和之氣、上升之氣,而宗氣尤為主,及其為病,則為冷氣、滯氣、上氣、逆氣,氣虛諸變症矣。無病之時,宜保之、養之、和之、順之,病作之時,當審其何經何症,寒熱虛實而補瀉之。
白話文:
[補中蓋氣湯]
就算有外來的邪氣侵入,也是因為身體虛弱才趁虛而入的。只要補養身體的中心,增強體內的氣,邪氣自然就會退去,不必用攻伐邪氣的方法。如果攻伐邪氣,反而會使虛弱的身體更加虛弱,導致危險的後果。如果只是輕微的外感,而內傷不嚴重,可以在這個基本方劑中,酌情加入對症的藥物,外邪自然就會退去,這就像仁義之師一樣,在天下所向無敵。
至於因為飲食不節制、過度勞累,導致胃中的陽氣虛弱,下陷到陰氣之中而發熱,這是陽虛自身的問題。如果誤以為是外感而用發散的方法治療,反而會使身體更加虛弱,造成的危害可不小!還有一種是因為內傷損耗了真陰而發熱的,情況跟內傷陽氣相似。這種情況應該填補真陰。心肺在上,腎肝在下,脾胃位於身體的中間,是四臟之氣的主導者。中焦無形之氣,負責蒸化水穀,使氣機上升下降,出入流通,這是先天的氣,也是脾胃的主導。後天的脾土,必須依靠先天的氣才能運作。這個方劑就是為了治療這種因為勞累,導致氣下陷到腎肝,清氣無法上升,濁氣無法下降的情況。所以用升麻使氣從右脅上升,用柴胡使氣從左脅上升。如果沒有人參和黃耆的功效,就無法使氣提升有力。所以這個方劑是用來補益後天之中所含有的先天之氣。
氣要上升也要下降,務必使氣血平和而已。所以氣陷下去要下降,但不能只有上升而沒有下降,就像不能只有春夏而沒有秋冬,只有生長發育而沒有收藏一樣。
李東垣的《脾胃論》整部書,都以補中益氣湯為主,無非是培養人後天的元氣之根本。元氣是維持生命的精氣,實際上源於胃。所以胃氣有穀氣、榮氣、沖氣、陽氣等不同的名稱,這些都是元氣的不同稱呼,而這種氣又根源於先天的生氣之氣。少火能生氣,也就是真陽之氣。元氣就是火,火就是元氣,這是維持生命的主宰。這個火寄託在腎肝之中,根源於相火。相火是因為君火不主導,而代替君火行使職責。所以說:「相火歸位」,這種火本來就不是邪火,怎麼能說是損害元氣的呢?元氣在兩腎命門之中,隨著三焦相火溫暖肌肉,滋養皮毛,蒸化食物殘渣,轉化為精微物質。所以元氣是相火所轉化而來的,並不是損害元氣的東西。真正損害元氣的,是少火的變異,變成壯火,而不是少火本身。
如果說「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一負」,那麼產生元氣的,還有什麼火呢?然而,各臟腑都有陰陽,陰是血,陽是氣。氣虛就無法收斂中焦的元陽,血虛就無法安藏下焦的雷火,這些都是虛熱。所以應該用甘溫的藥物來治療,忌用苦寒的藥物。但四臟的勞損,都會導致內傷。李東垣特別重視脾胃,認為勞累會損傷脾,脾胃是元氣的根本。
《黃帝內經》說:「所有的氣鬱結,都屬於肺。」又說:「發怒會使氣上升,喜悅會使氣緩和,憂愁會使氣消散,恐懼會使氣下降,寒冷會使氣收斂,炎熱會使氣洩散,驚嚇會使氣紊亂,勞累會耗損氣,思慮會使氣鬱結。」九種不同的氣機變化,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產生。人賴以生存的,就是這個氣。它源於中焦,統攝於肺,外護肌表,內行於臟腑,周流全身,片刻不停,出入升降,晝夜有常。氣本來就不應該使人生病啊!但是,當七情交織,五種情志過度發作,就會導致氣機紊亂,清氣變成濁氣,運行的氣機阻滯不通,肌表失去衛護而失和,臟腑失去營運而不順暢。氣本屬陽,過盛就會化為火。河間學派認為五種情志過度都會產生火,丹溪學派認為氣有多餘就會變成火。
人體有宗氣、營氣、沖氣、中氣、元氣、胃氣、沖和之氣、上升之氣,其中宗氣尤為重要。當氣生病時,就會變成冷氣、滯氣、上逆之氣,或者出現氣虛的各種症狀。沒有生病的時候,應該好好保養、調養、平和、順應氣機。生病的時候,應該仔細辨別是哪條經絡、哪種病症,屬於寒熱虛實哪一種,然後再進行補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