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16)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16)

1. 桂枝湯

仲景曰:太陽中風,頭痛,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本方主之。古人用辛散者,必用酸收,故桂枝中用芍藥,猶兵家之節制也。

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去核),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服一升,覆令微汗,不可令如水淋漓。若汗出病瘥,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至二三劑。

仲景以發汗為重,解肌為輕,中風不可大汗,過汗則反動營血,雖有表邪,只可解肌,故以桂枝湯少和之也。

白話文:

張仲景說:太陽中風,頭痛,陽氣浮在外,陰氣虛弱,陽氣浮在外表現為發熱,陰氣虛弱表現為自發汗,畏寒、怕風、發熱、鼻鳴、乾嘔等症狀,這個方子主治這些症狀。古人使用辛散的藥物,必定要用酸性的藥物來收斂,所以桂枝湯中用了芍藥,就像軍事上的策略一樣,需要有所節制。

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去核),水七升,用微火煮至三升,服用一升,蓋好被子微微出汗,不可出汗太多像水一樣淋漓。如果汗出病就好了,不必喝完所有藥劑。如果沒有汗出,可以再服用一到兩劑。

仲景認為發汗很重要,解肌則比較輕,中風不能出太多汗,出汗太多會導致營血反動,雖然有表邪,但只需要解肌,所以用桂枝湯稍微緩和一下。

成氏曰:陽脈浮者,衛中風也。陰脈弱者,榮氣弱也。風並於衛,衛實而榮虛,故發熱汗出。衛虛則惡風,榮虛則惡寒,榮弱衛強,惡寒復惡風者,以汗出則腠理疏,亦惡風也。翕翕者。若合羽所覆,熱在表也。鼻鳴乾嘔者,風壅氣逆也。與桂枝湯和榮衛而散風邪,桂味辛熱用以為君者,桂猶圭也,宣導諸藥為之先聘,辛甘發散為陽之義也。芍藥味苦酸寒,甘草甘平,用以為臣佐者。

《經》曰: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收之,桂枝辛甘為陽,臣以芍藥之酸收,佐以甘草之甘平,不令走泄陰氣也。生薑辛溫能散,大棗甘溫能和,二物為使者,《經》曰:風淫於內,以甘緩之,以辛散之也。薑棗固能發散,此又不專發散之用,又以行脾之津液而和榮衛者也,麻黃不用薑棗專於發汗,則不待行化而津液得通矣。

白話文:

成氏認為,陽脈浮現代表衛氣受風,陰脈虛弱則代表營氣不足。風邪侵襲衛氣,導致衛氣充實而營氣虛弱,因此會出現發熱出汗的症狀。衛氣虛弱則怕風,營氣不足則怕冷,營氣虛弱而衛氣強盛,既怕冷又怕風,是因為出汗導致腠理疏鬆,也容易受風邪侵襲。身體微微發熱,就像羽毛覆蓋般,說明熱邪在表層。鼻鳴乾嘔則代表風邪阻塞氣道,導致氣逆。使用桂枝湯來調和營衛、散寒解表,其中桂枝性辛溫,作為君藥,如同圭玉般引導藥性,辛甘發散,符合陽氣的特性。芍藥性苦酸寒,甘草甘平,作為臣佐藥。

《經》書中記載,風邪侵襲時,宜用辛涼之品平緩,佐以苦甘之藥,以甘緩之,以酸收之。桂枝辛甘屬陽,以芍藥的酸收之,佐以甘草的甘平,防止藥性過於散泄陰氣。生薑辛溫能散寒,大棗甘溫能調和,兩者作為使藥,《經》書中記載:風邪侵襲內部,宜用甘緩之品,以辛散之。薑棗固然能發散,但其作用不只是發散,還能行脾津而和營衛。麻黃不用薑棗,專注於發汗,則不需行氣化痰,就能使津液通暢。

夫衛屬陽,陽氣者,不能衛外而為固則有汗。成云,衛實何耶?蓋邪氣盛則實,非正氣也。既曰:邪實則熱在表矣,其惡風又何耶?蓋汗能開腠,故也。既曰:熱在表則汗出而腠開,亦宜解矣。乃不解者,又何耶?趙嗣真所謂惟臟腑可分表裡,皮膚骨髓,但分浮、淺、深、沉,俱屬於表。

若以皮膚為表,骨髓則為里,則麻黃湯症,骨節疼痛,其可謂有表,復有里耶?然則不解者,骨髓之邪自在,正與嗇嗇惡寒之義相合,所謂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如骨髓無寒,則桂枝不宜與矣。《論》曰:桂枝下咽,陽盛則斃,其此之謂乎?

白話文:

人體的衛氣屬陽,陽氣不足以抵抗外邪,就會出汗。有人問,衛氣實是什麼意思?其實是指邪氣盛而導致的虛假實,並不是正氣充盈。既然說邪氣盛則熱在表,那為什麼會怕風呢?因為汗液能打開腠理,所以怕風。既然說熱在表則出汗腠理開,應該就解表了,為什麼還不解表呢?趙嗣真說,只有臟腑可以分表裡,皮膚、骨髓只分浮、淺、深、沉,都屬於表。

如果以皮膚為表,骨髓為里,那麼麻黃湯症的骨節疼痛,可以說是表證,也可以說是里證嗎?所以,不解表是因為骨髓的邪氣仍然存在,這正好符合怕冷的症狀,也就是說熱在皮膚,寒在骨髓。如果骨髓沒有寒邪,就不應該使用桂枝。古書上說,桂枝下咽,陽氣盛則會致命,這可能就是這個道理。

2. 大承氣湯

傷寒陽邪入里,三焦大熱,痞滿燥實,四症俱全,發熱譫語,脈沉實者。

枳實(五枚),厚朴(半斤),芒硝(三合),大黃(四兩,酒洗),王海藏曰:邪氣居高,非酒不到,大黃若用生者,則遺高分之邪熱,病愈後變生目赤,喉痹頭腫膈上熱疾也。水一斗,先煮枳、樸,取五升,去渣,納大黃,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微火一二沸,溫服得利則止。

承,順也。邪入胃者,鬱滯糟粕,秘結壅實,氣不得順也。通可去滯,泄可去閉,氣得以順,故曰:承氣,大滿大實有燥屎,乃可投也。如非大滿,則生寒症而為結胸痞氣之屬矣。仲景曰:欲行大承氣,先與小承氣,復中轉失氣者,有燥屎也,可以大承氣湯攻之,不轉失氣,慎不可攻!

白話文:

當傷寒的陽邪入侵內里,三焦處會出現劇烈發熱,腹部脹滿、乾燥硬實,伴隨發燒、神志不清,脈象沉實等症狀。可以使用枳實五枚、厚朴半斤、芒硝三合、酒洗大黃四兩治療。要注意,大黃必須用酒洗,因為邪氣在高處,酒才能到達,如果使用生的大黃,容易將高處的邪熱遺留下來,病癒後可能導致眼睛紅腫、喉嚨疼痛、頭部腫脹、胸膈發熱等後遺症。將枳實、厚朴先用水一斗煮沸,取五升後去渣,再放入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後加入芒硝,用微火煮沸一兩次,溫服,通便後即可停止。

承氣湯的「承」指的是順暢。當邪氣入侵胃部,會導致食物積滯、大便秘結、氣機不順。承氣湯可以通便去滯,使氣機順暢,因此稱為承氣湯。如果腹部極度脹滿、糞便乾燥,才可以服用承氣湯。如果腹部沒有明顯脹滿,則可能出現寒症,導致胸悶、氣短等症狀。張仲景也提到,想要服用大承氣湯,應該先服用小承氣湯,看看是否出現氣機不順的情況。如果有燥屎,可以用大承氣湯攻邪,如果沒有氣機不順,則不可輕易服用。

3. 小承氣湯

治傷寒陽明症,譫語便硬,潮熱而喘,及雜病上焦,痞滿不通。

大黃(四兩),厚朴(二兩,姜炒),枳實(三枚,麩炒),銼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水一盞,姜三片,煎至半盞,絞汁服,未利再服。

白話文:

治療傷寒陽明症,病人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大便乾燥,身體發熱又喘不過氣,以及其他病症導致上焦(指胸膈部位)痞塞不通的病症。

使用大黃四兩,厚朴二兩(用薑炒),枳實三枚(用麩炒),將藥材切成麻豆大小,分為兩劑,每次用一盞水,加薑三片,煎煮至半盞,絞汁服用,如果沒有通便,可以再服用一次。

4. 三一承氣湯

治傷寒腹滿,嘔干煩渴,譫妄,心下按之硬痛,大小便秘,陽明胃熱,發斑脈沉可下者。

大黃(錦紋者),芒硝,厚朴,枳實(各五錢),甘草(半兩),每服一兩,姜水煎至一鍾,入芒硝一沸,通口服。

白話文:

治療傷寒導致肚子脹滿、嘔吐乾咳、口渴、神志不清、心窩按壓時硬痛、大小便不通暢的症状,這是陽明經胃熱引起的,發紅斑、脈沉而有力,可以服用以下藥物:大黃(錦紋者)、芒硝、厚朴、枳實(各五錢)、甘草(半兩),每次服用一兩,用薑水煎煮至一碗,加入芒硝煮沸後,趁熱服用。

5. 調胃承氣湯

治諸發熱和解,不惡寒但發熱蒸蒸然,心下滿硬,或痛,煩渴咽乾,滑數而實,諸腹滿實痛,煩渴譫妄,小便赤,大便硬,脈滑實緊者。

大黃(酒浸),芒硝(一兩),甘草(炙,五錢),每服斟酌多少,先煮二味,熟去渣,下硝,再煮二三沸,頓服之,以利為度,未利再服。

白話文:

針對各種發熱症狀,患者不畏寒但發熱體溫高,心口悶脹堅硬,可能伴隨疼痛,口渴咽乾,舌苔光滑且厚實,肚子脹滿疼痛,煩躁不安甚至神志不清,小便顏色深紅,大便乾硬,脈搏滑利有力緊緊的,可以用大黃(酒浸泡)、芒硝(一兩)、甘草(炙烤,五錢)治療。每次服用劑量需根據情況斟酌,先將大黃和甘草煮沸,去渣後加入芒硝,再煮沸兩三下,趁熱服下,以通便為宜,若未通便可再次服用。

6. 六一承氣湯

以代大承氣、小承氣、調胃承氣、大柴胡、三乙承氣湯、大陷胸等湯,真神藥也。治傷寒熱邪傳裡,大便結實,口燥咽乾,怕熱譫語,揭衣狂妄,揚手擲足,斑黃陽厥,潮熱自汗,胸腹滿硬,繞臍疼痛等症。

大黃,枳實,厚朴,甘草,黃芩,柴胡,芒硝,芍藥,先將水二鍾,滾三沸,後入藥,煎至八分,臨服時入鐵鏽水三匙調服,立效。取鐵性沉重之義,最能墜熱開結如神。此不傳之秘也。

白話文:

以代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大柴胡湯、三乙承氣湯、大陷胸湯等藥方,真是神效的良藥!可用來治療傷寒熱邪侵入內部,造成大便乾燥、口乾舌燥、怕熱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衣衫不整、手舞足蹈、面色發黃、發熱盜汗、胸腹脹滿堅硬、繞臍疼痛等症狀。

方劑中包含大黃、枳實、厚朴、甘草、黃芩、柴胡、芒硝、芍藥等藥材。首先用兩杯水煮沸三次,然後加入藥材,煎煮至八分滿,臨服用前再加入三匙鐵鏽水調和服用,效果顯著。採用鐵的沉重特性,最能將熱邪下墜,開通阻塞,如同神效。此乃不外傳的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