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四 (10)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四 (10)

1. 人參竹茹湯

治胃中有熱,嘔吐咳逆,虛煩不安。

人參(五錢),半夏(一兩),竹茹(一團,一方加橘紅一兩),分作六服姜水煎,溫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胃部有熱氣,導致的嘔吐、咳嗽及逆氣現象,以及因虛弱而產生的煩躁不安。

配方如下:人參五錢,半夏一兩,竹茹一團(另有一種配方會再加一兩的橘紅),將這些藥材分成六份。在煎煮時,加入薑和水,煮好後溫熱服用。

2. 補中蓋氣湯

治勞倦內傷,身熱心煩,頭痛惡寒,陽虛自汗,懶言惡食,或喘或渴,或氣虛不能攝血,脈洪大無力,或微細軟弱,或瘧痢脾虛,久不能愈,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之症,或虛人感冒風寒,不勝發表者,宜以此代之。(中者,脾胃也。臟腑肢體皆稟氣於脾胃,飢飽勞役,脾胃有傷,則眾體無以稟氣而皆病矣。

陽氣下陷則陰火上乘,故熱而煩非實熱也。頭者,諸陽之會,清陽不升則濁氣上逆,故頭痛。其痛或作或止非如外感頭痛不休也。陽虛不能衛外,故惡寒自汗。氣虛故懶言。脾虛故惡食,脾胃虛則火上於肺,故喘。金受火克,不能生水,故渴。脾虛不能統血,則血妄行而吐下,清陽下陷則為瀉痢。

氣血兩虛則瘧不止。總皆中氣不足,變現諸症也。)

黃耆(一錢五分,炙),人參,炙甘草,歸身,白朮(土炒,各一錢),陳皮(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薑棗水煎服。

勞倦傷脾,心火乘土,而肺金受邪,脾胃一虛,肺氣先絕,肺者,氣之本,黃耆補肺固表為君;脾者,肺之本,人參、甘草補脾益氣,和中瀉火為臣;白朮燥濕強脾,當歸和血養陰為佐;升麻以升陽明清氣,柴胡以升少陽清氣,陽升則萬物生,清升則濁陰降;加陳皮者,以通利其氣,生薑辛溫大棗甘溫,用以和營衛,開腠理,致津液諸虛不足,先建其中。中者何?脾胃是也。

《經》曰:勞者溫之。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以傷胃土耳。大抵人年五十以後,降氣常多,升氣常少,秋冬之令多,春夏之令少。若氣稟素弱,內傷元氣,清陽陷遏,並宜此藥活法治之。脾為坤土,以應地氣,地氣升而發陳之令布,天氣降而肅殺之令行,勞倦傷脾,土虛下陷。

《經》曰:交通不表,名木多死,白露不下,菀稿不榮。此言肅殺成否之象,人應之,則變症百出,未央絕滅。東垣先生深達造化,故立溫和之利,溫和者,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但以升麻提脾之右陷者,從右而升;柴胡提肝之左陷者,從左而升。地既上升,天必下降,二氣交通,乃成雨露,此氣行而生氣不竭矣。

治勞傷者,可不如是耶!古方黃耆一錢,其餘三分五分,立齋常用參耆各錢半,白朮當歸各一錢,陳皮五分,升柴各三分,進退加減,神應無窮。如病甚者,參耆或三錢、五錢,隨症加用。脾胃喜甘而惡苦,喜補而惡攻,喜溫而惡寒,喜通而惡滯,喜升而惡降,喜燥而惡濕,此方得之,但用之於脾胃中元陽之氣不足極當。若用之於脾胃中元陰之氣不足,則恐不能相宜。

蓋氣藥多而血藥少,且有升提味辛之品,陰虛者,浮火易升,虛氣易逆耳。古今稱補中益氣湯,為萬世無窮之利。其義雲河?此發前人之所未發,繼仲景、河間而立,意深遠矣。世人一見發熱,便以外感風寒暑濕之邪,非發散邪從何解?又不能的見風寒暑濕,對症施治,乃通用解表之劑,如九味羌活湯、敗毒散、十神湯之類,甚有涼膈、白虎,雜然並進,因而致斃者多矣。東垣深痛其害,創立此方,以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內傷者多,外感者,間或有之。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治療因為過度勞累導致內傷的,症狀包括身體發熱、心煩意亂、頭痛、怕冷、陽氣虛弱導致自汗、說話沒力氣、食慾不佳、氣喘、口渴,或者因為氣虛無法控制血液導致出血,脈象洪大卻無力,或是脈象微弱無力。也可用於治療因脾虛導致的瘧疾或痢疾久治不癒,以及各種清陽之氣下陷、中氣不足的病症。體質虛弱的人感冒風寒,不適合用發汗藥的,也可以用這個方子代替。

(所謂的「中」,指的是脾胃。身體的各個臟腑和四肢都要依靠脾胃運化的氣來滋養,如果因為飢餓、飽食、勞累等原因導致脾胃受損,身體各個部位就無法得到足夠的氣,就會生病。

陽氣下陷,虛火就會上炎,所以會發熱、心煩,但這不是真的熱。頭部是陽氣匯聚的地方,清陽之氣無法上升,濁氣就會逆行向上,所以會頭痛。這種頭痛時好時壞,不像外感引起的頭痛那樣持續不斷。陽氣虛弱無法保護體表,所以會怕冷、自汗。氣虛所以會沒力氣說話。脾虛所以食慾不佳。脾胃虛弱導致虛火上炎到肺,所以會氣喘。肺屬金,被火克制,就無法產生水液,所以會口渴。脾虛無法統攝血液,血液就會亂跑導致吐血、便血。清陽之氣下陷就會導致腹瀉痢疾。

氣血兩虛就會導致瘧疾反覆發作。總之,這些都是因為中氣不足導致的各種症狀。)

藥方組成:黃耆(炙過,1.5錢)、人參、炙甘草、當歸身、白朮(用土炒過,各1錢)、陳皮(5分)、升麻、柴胡(各3分)。用水煎服。

過度勞累會損傷脾臟,心火會去侵犯脾土,導致肺金受損。脾胃一旦虛弱,肺氣就會先衰竭。肺是氣的根本,所以用黃耆補肺固表作為主藥;脾是肺的根本,用人參、甘草補脾益氣,調和中焦,瀉掉虛火作為輔藥;白朮可以燥濕健脾,當歸可以補血養陰作為佐藥;升麻可以提升陽明經的清氣,柴胡可以提升少陽經的清氣,陽氣上升,萬物才能生長,清氣上升,濁氣才能下降。加入陳皮,是為了疏通氣機。生薑辛溫、大棗甘溫,可以調和營衛,打開腠理,使津液充足。各種虛弱不足,要先建立中焦。中焦是什麼?就是脾胃。

《黃帝內經》說:「勞則溫之」。用溫補的方法可以去除虛熱。最忌諱用苦寒的藥物,以免損傷脾胃。一般來說,人到了五十歲以後,降氣的機能會比較強,升氣的機能會比較弱,秋冬的氣機偏多,春夏的氣機偏少。如果天生體質就虛弱,內傷導致元氣受損,清陽之氣被壓抑,都應該用這個藥方來治療。脾屬坤土,對應地氣,地氣上升才會煥發生機,天氣下降才會肅殺。如果過度勞累損傷脾臟,脾土虛弱就會下陷。

《黃帝內經》說:「如果上下交通不暢,樹木就會枯死;如果白露不能降下,草木就不會茂盛。」這是在說肅殺之氣影響萬物的道理。人也是一樣,如果氣機不暢,就會產生各種病症,難以痊癒。東垣先生深明造化之理,所以創立這個溫和的藥方。溫和的藥性,是符合春天的生發之氣,也是養生之道。升麻是提升脾臟右邊下陷的氣,從右邊上升;柴胡是提升肝臟左邊下陷的氣,從左邊上升。地氣上升了,天氣自然就會下降,上下氣機交通,就像天地降下雨露一樣,這樣氣才能運行不息。

治療勞傷,難道不應該這樣嗎?古方黃耆用一錢,其他藥用三分或五分,立齋先生常常用人參、黃耆各一錢半,白朮、當歸各一錢,陳皮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可以根據病情加減藥量,效果非常好。如果病情嚴重,人參、黃耆可以用到三錢或五錢,並根據症狀加用其他藥物。脾胃喜歡甘甜的藥味,討厭苦味的藥味;喜歡補益的藥物,討厭攻伐的藥物;喜歡溫性的藥物,討厭寒性的藥物;喜歡通暢的藥物,討厭停滯的藥物;喜歡升提的藥物,討厭降泄的藥物;喜歡乾燥的藥物,討厭濕潤的藥物。這個方子很適合脾胃中元陽之氣不足的病症。如果用在脾胃中元陰之氣不足的病症,可能就不太適合。

因為這個方子裡補氣的藥比較多,補血的藥比較少,而且還有升提、辛味的藥物,對於陰虛的人來說,容易使虛火上升,虛氣上逆。古今都稱補中益氣湯是萬世無窮的寶藏。它的意義是什麼呢?這個方子啟發了前人沒有發掘的道理,繼承了張仲景、劉河間的學說,意義非常深遠。世人一看到發熱,就以為是外感風寒暑濕,不發散邪氣又如何能解決?卻又不能明確辨認風寒暑濕,對症下藥,就隨意使用解表藥,如九味羌活湯、敗毒散、十神湯等,甚至胡亂使用涼膈散、白虎湯等,導致死亡的人很多。東垣先生深感這種危害,所以創立這個方子,認為邪氣侵犯人體,往往是正氣先虛了,內傷的情況比較多,外感的情況只是偶爾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