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15)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15)

1. 麻黃湯

仲景曰,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亦治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脈浮而緊者,麻黃主之;並治哮證。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枚,去皮尖),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覆取微汗,中病即止,不必盡劑。無汗再服。

時珍曰: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未有究其精微者。津液為汗,汗即血也。在營則為血,在衛則為汗,寒傷營,營血內澀,不能外通於衛,衛氣閉固,津液不行,故無汗。發熱而惡寒,風傷衛,衛氣外泄,不能內護於營,營氣虛弱,津液不固,故有汗發熱而惡風。

白話文:

張仲景說,太陽病,頭痛發熱、身體疼痛、腰痛、骨節疼痛,怕風、不出汗還喘不過氣;也能治太陽和陽明合病,喘不過氣還胸悶,脈象浮而緊的症狀,麻黃可以治療;並能治療哮喘。

麻黃(三兩,去掉節),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炙過),杏仁(七十枚,去掉皮和尖),用水九升,先煮麻黃,煮到剩下八升,去泡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下二升半,溫熱服用,每次服用八合,蓋好被子微微出汗,病好就停止,不用全部喝完。不出汗就再服用一次。

李時珍說:張仲景治療傷寒不出汗用麻黃,出汗用桂枝,沒有人深入研究其中的精妙之處。津液就是汗,汗就是血。在營氣中就是血,在衛氣中就是汗,寒氣傷到營氣,營氣中的血瘀滯,不能外通到衛氣,衛氣閉塞,津液不能流通,所以不出汗。發熱怕冷,風氣傷到衛氣,衛氣外泄,不能內護營氣,營氣虛弱,津液不固,所以會出汗發熱怕風。

然風寒皆由皮毛而入,反毛肺之合也,證雖屬太陽,然面赤怫鬱,咳嗽有痰,喘而胸滿,非肺病乎?蓋皮毛外閉,則邪熱內攻,故用麻黃、甘草、同桂枝引出營分之邪,達於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氣,使邪盡從外解耳。凡傷寒即發於冬寒之時,寒邪在表,閉其腠理;非辛溫不能散之,此麻黃、桂枝等劑,所以必用也。

溫病、熱病發於暄熱之時,鬱熱自內達外,無寒在表,則非辛涼苦寒苦酸之劑不能解之,此桂枝、麻黃等,所以不可用也。然前哲謂,冬不用麻黃,夏不用桂枝者,蓋以冬主閉藏,不應疏泄,夏本炎熱,不可辛溫,《經》所謂:必先歲氣,毋伐天和也。又曰:麻黃惟冬月寒邪在表,腠密無汗者,必用。

白話文:

風寒都從皮膚毛髮侵入,而皮膚毛髮與肺部是相通的,雖然症狀屬於太陽病,但面紅發熱、胸悶鬱結,咳嗽有痰,喘不過氣,這不是肺病嗎?因為皮膚毛髮緊閉,邪氣就往內攻,所以用麻黃、甘草、桂枝一起引出營分裡的邪氣,讓它到達肌膚表面,再輔以杏仁,宣肺利氣,讓邪氣都從體表消散。凡是傷寒,通常在冬天的寒冷時節發作,寒邪在體表,閉塞毛孔,必須用辛溫的藥物才能驅散它,這就是為什麼一定要用麻黃、桂枝等藥物的原因。

溫病、熱病則是在炎熱的時候發作,熱邪從體內往外擴散,沒有寒邪在體表,必須用辛涼苦寒、苦酸的藥物才能解熱,所以就不能用桂枝、麻黃等藥物。古人說,冬天不用麻黃,夏天不用桂枝,是因為冬天主收藏,不應該疏泄,夏天本身就炎熱,不能用辛溫的藥物,《傷寒論》裡說:「一定要順應時令,不要違背自然規律。」還說:「麻黃只在冬月寒邪在體表,毛孔緊閉,沒有汗的時候才必須使用。」

是何與前說相反耶?戒不用者,明時令之常,慮輕用也。言必用者,發病機之理,慮遺用也。或舍時從症,或舍症從時,臨症變通,存乎其人,倘一概疑懼,惟以輕和之劑代之,必有陰受其夭折矣。

白話文:

這是為什麼與前面所說的相反呢?告誡不要使用的情況,是因為要遵循時令的常規,擔心隨便使用。說一定要使用的情況,是因為要揭示疾病發生的原理,擔心忽略了使用。有時要根據症狀而非時令,有時要根據時令而非症狀,面對症狀時應靈活變通,這取決於個人的判斷。如果一味地因為懷疑和恐懼而只使用一些輕微調和的藥物來代替,必定會有人因此而暗中受到傷害。

2. 大青龍湯

仲景曰: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主之。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去核),石膏(如雞子大一塊,搗碎),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取微汗,一服汗,停後服。

白話文:

張仲景說:太陽中風,脈搏浮而緊,發燒怕冷、全身疼痛,不出汗卻感到煩躁,可以用大青龍湯治療。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去核),石膏(如雞蛋大小一塊,搗碎),水九升,先煮麻黃,煮至減兩升,去上層泡沫,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溫熱服下一升,微微出汗即可,服藥後若已出汗,便暫停服用。

成氏曰:此中風見寒脈也。浮則為風,風則傷衛,緊則為寒,寒則傷榮,榮衛俱病,故發熱惡寒,身疼痛也。風並於衛者,為榮弱衛強,寒並於榮者,為榮強衛弱,今風寒兩傷,則榮衛俱實,故不出汗而煩躁也。青龍者,東方甲乙木神也,專主生髮之令,萬物出甲,開甲,則有兩歧,肝有兩葉,以應之,所以謂之青龍。中風脈浮緊,為中風見寒脈,傷寒脈浮緩,為傷寒見風脈,是風寒兩傷也。

桂枝解肌以祛風,而不能已其寒,麻黃發汗以散寒,而不能去其風,故特取大青龍以兩解之。麻黃甘溫,桂枝辛熱,寒則傷榮,以甘緩之,風則傷衛,以辛散之,故麻黃為君,桂枝為臣也。

白話文:

成氏認為,這種脈象是中風見寒的表現。脈浮則為風,風傷衛氣;脈緊則為寒,寒傷營氣。營衛俱病,所以會出現發熱惡寒、身體疼痛的症狀。風病屬於衛氣虛弱、營氣旺盛,寒病則相反,屬於營氣虛弱、衛氣旺盛。現在風寒兩傷,導致營衛俱實,因此不出汗卻感到煩躁。青龍代表東方甲乙木神,主生發之令,萬物從甲木發芽,開裂,有兩歧,肝臟也有兩葉,與此相應,所以稱為青龍。中風脈浮緊,為中風見寒脈,傷寒脈浮緩,為傷寒見風脈,說明是風寒兩傷。

桂枝解表祛風,但不能除寒;麻黃發汗散寒,但不能除風,因此特別選用大青龍湯來同時解決風寒兩傷的問題。麻黃甘溫,桂枝辛熱,寒傷營氣,用甘溫來緩解,風傷衛氣,用辛熱來散解,所以麻黃為君藥,桂枝為臣藥。

甘草甘平,杏仁甘苦,苦甘為助佐,麻黃以發表,大棗甘溫,生薑辛溫,辛甘相合,佐桂枝以解肌,石膏辛甘微寒,夫風陽邪也,寒陰邪也,風傷陽,寒傷陰,陰陽兩傷,非輕劑所能獨散也,必須輕重之藥同散之。是以石膏為使,而專達肌表也。陶氏曰:此湯險峻,須風寒俱甚,又加煩躁方可與之,不如桂枝麻黃各半湯為穩,桂枝麻黃各半湯者,即二方合用是也。

白話文:

甘草性甘平,杏仁性甘苦,苦甘互相輔佐,麻黃用來發散表邪,大棗性甘溫,生薑性辛溫,辛甘相合,佐以桂枝解肌散寒。石膏性辛甘微寒,風為陽邪,寒為陰邪,風傷陽氣,寒傷陰氣,陰陽俱傷,單用輕藥無法完全驅散。因此必須用輕重不同的藥物一起發散,所以以石膏為使藥,專門達於肌表。陶氏說:此方藥性峻烈,必須風寒俱甚,且伴有煩躁才能服用,不如桂枝麻黃各半湯穩妥。桂枝麻黃各半湯,就是將這兩個方子合用。

3. 小青龍湯

治傷寒表熱未罷,心下有水氣,乾嘔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喘,小腹滿,小便不利,短氣不得臥。

麻黃(去節),桂枝,芍藥(酒炒),細辛,甘草(炙),乾薑(各三兩),半夏,五味子(半升),每服五錢,姜水煎服。

白話文:

治療傷寒初期發熱未退,胸腹有水氣,乾嘔咳嗽,口渴或腹瀉,或有噎塞感,或呼吸困難,小腹脹滿,小便不順暢,呼吸短促無法平躺。

處方:麻黃(去節)、桂枝、芍藥(酒炒)、細辛、甘草(炙)、乾薑(各三兩)、半夏、五味子(半升),每服五錢,用薑水煎服。

4. 白虎湯

主傷寒傳入於胃,表裡俱熱,脈大而長(仲景曰:浮滑)。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打碎),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水一斗,煮米熟湯成,溫服一升,日三服。

傳胃則邪入里矣。仲景言,浮滑以表邪,亦未解也。成氏曰:白虎湯解內外之邪,白虎西方金神,應秋,而歸肺。熱甚於內者,以寒下之,熱甚於外者,以涼解之,中外俱熱,內不得泄,外不得發,非此湯不能解也。夏熱秋涼,湯名白虎,言秋氣至而熱去也。知母苦寒,《經》曰:熱淫所勝,佐以苦甘;又曰:熱淫於內,以苦發之,故以知母為君。

白話文:

傷寒傳入胃部,導致表里皆熱,脈象浮大而長。服用知母六兩、石膏一斤(打碎)、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用水一斗煮成米粥,溫熱服用一升,一天三次。

傷寒傳入胃部,代表邪氣已入內。雖然仲景說浮滑脈象代表表邪,但並沒有完全解決問題。成氏認為白虎湯能解內外之邪,白虎代表西方金神,屬秋,而秋氣歸肺。內熱甚者,以寒涼之物來降火;外熱甚者,以涼解之物來解熱。內外皆熱,內不得發泄,外不得宣發,只有白虎湯才能解救。夏天炎熱,秋天涼爽,湯名白虎,說明秋天到來時,熱氣就會消退。知母苦寒,經書中說:「熱邪過盛,可用苦甘之藥來治。」又說:「內熱過盛,可用苦味藥物來發散。」所以以知母為君藥。

石膏甘寒,熱則傷氣寒以勝之,甘以緩之,故以石膏為臣,甘草、粳米,味皆甘平,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故以甘草、粳米為使,太陽中暍得此頓除,熱見白虎而盡矣。立秋後不可服,服則不能食,多成虛嬴,按:石膏一物,入甘溫隊中則為青龍,從清涼同氣則為白虎,夫風寒皆傷,宜從辛甘發散矣,而表裡又俱熱,則溫熱不可用,欲並風寒表裡之熱而俱解之,故立白虎一法,以輔青龍之不逮也。

白話文:

石膏性味甘寒,對於熱症,可以寒性來克制,甘味則能緩解。因此以石膏為臣藥。甘草、粳米,味皆甘平,脾胃喜緩,急症時食用甘味可以緩解,所以以甘草、粳米為使藥。太陽中暑得此方藥,可以立刻消除暑熱,熱症消退如同白虎見了白晝般乾淨利落。但立秋之後不可服用,服用則容易導致脾胃虛弱,不能進食,久而久之會變成虛弱消瘦。

按: 石膏這種藥材,加入甘溫藥物組成的方劑中,則屬於青龍湯的範疇;若與清涼藥物同氣相求,則屬於白虎湯的範疇。風寒之邪皆傷人體,宜用辛甘藥物發散。但此處表裡皆熱,溫熱藥物不可使用。為了同時解決風寒表裡之熱症,故制定白虎湯,以輔助青龍湯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