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14)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14)

1. 痧病類傷寒

痧病者,惟嶺南閩廣之地,溪毒痧風,水弩射工,蟈短狐蝦鬚之類,俱能含砂射人,被其毒者,則憎寒壯熱,百體分解,似傷寒初發之狀。彼土人治法,以手們摸痛處,用角筒入肉,以口吸出其痧,外用大蒜煨搗膏,封貼瘡口即愈。

諸蟲惟蝦鬚最毒,若不早治,十死八九,其毒深入於骨,若蝦鬚之狀,其瘡類乎療腫,彼地有鸂鵣鸀𣖾等鳥,專食已上諸蟲,故以此鳥毛糞燒灰服之、及籠此鳥於病者身畔,則其痧聞氣自出而愈也。

白話文:

痧病這類疾病,主要發生在嶺南、閩廣這些地方,當地的溪流中藏有毒痧和風邪,像是水中的蝦子、小蟲等生物,都能夠釋放毒素攻擊人體,一旦中毒,就會出現嚴重的寒顫與高燒,全身痠痛,就像剛開始的傷寒症狀一樣。當地人的治療方式是,先用手輕觸病患痛處找到問題所在,然後用角筒插入皮膚,用嘴吸取出導致疾病的痧毒,再外敷由大蒜熬製的藥膏,塗抹在傷口上,就能痊癒。

眾多昆蟲中,蝦鬚的毒性是最強烈的,如果不及時治療,十個人中有八九個會死亡,因為其毒素會深入到骨髓,形成類似蝦鬚形態的瘡口,這種瘡口看起來像療腫。在這些地方,有鸂鵣、鸀𣖾等鳥類,它們專門吃上述提到的各種有毒昆蟲,所以,當地人會將這些鳥的羽毛或排泄物燒成灰,讓人服用,或者將這些鳥放在病人身旁,讓它們的氣味促使痧毒自然排出,病人就可以康復了。

2. 傷寒百合病

傷寒百合病者,行住坐臥不定,如有鬼神。蘇頌曰:病名百合,而以百合治之,未識其意。士材曰:亦清心安神之效也。

白話文:

患有傷寒引發的百合病的人,他的行為舉止,不管是行走、站立、坐著或躺下都會顯得極度不安定,就像被鬼神纏身一樣。蘇頌曾表示:疾病命名為百合,又用百合來治療,這當中的含義還不是很清楚。士材則解釋說:這可能是因為百合有清心和安神的效果。

患有由傷寒引起的百合病的人,無論是走路、站立、坐著還是躺著,都會表現出一種極端的不穩定感,彷彿被鬼神附身一般。蘇頌曾經提到:為什麼疾病叫做百合,卻又用百合來治療,其中的深意他還未能完全理解。然而,士材認為:這可能因為百合具有清心和安神的功效。

3. 附論嶺南諸病

春秋時月,人感山嵐瘴霧毒氣,乃發寒熱,脅膈飽悶,不思飲食,此毒氣從鼻口而入也。治當清上焦,解內毒,行氣降痰,不可發汗,蓋嶺南氣溫,易出汗耳。重則寒熱不退,輕則為瘧,南方氣升,故嶺南人得此病者,卒皆胸膈痰涎壅塞,飲食不進,與北方傷寒,只傷表而里自和者不同也。

白話文:

在春秋兩季,人們因為吸入了山間的瘴氣和霧中的毒素,會開始出現發冷發熱的症狀,並感到胸脅脹滿悶痛,失去食慾。這些毒素是通過鼻子和嘴巴進入人體的。治療應該要清理上焦部位,解除體內毒素,調節氣機,減少痰液,但不應讓患者出汗,因為嶺南地區氣候溫暖,人體容易出汗。

病情嚴重的話,發冷發熱的症狀不會退去;病情較輕的,會轉變為瘧疾。由於南方的氣候特性,使得嶺南地區的人們得了這種病,通常都會有胸脅部位被痰液堵塞,無法正常進食的情況,這和北方的風寒病不同,北方的風寒病隻影響身體表面,內部機能還是正常的。

4. 治瘟疫不染病法

瘟疫,眾人一般病者,是謂之天行時疫。治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熱,甚者加童便,或人中黃於三法中,凡入病家、須避其邪氣,不使染著,以雄黃末塗鼻孔,其行動從客位而入。凡男子病穢氣出於口,女子病穢氣出於陰門,其相對坐立之間,必須識其向背。

白話文:

【治療瘟疫避免感染的方法】

瘟疫,是指大範圍內許多人同時患病的情況,這被稱為流行性傳染病。對於這種疾病的治療有三個主要方法:一是應當補充身體所需的養分;二是應當散發體內的病氣;三是應當降低體溫,如果病情嚴重,可以在上述三種方法中加入兒童的新鮮尿液,或者使用人中黃(一種傳統中藥)。

在進入病人家中時,必須要避免接觸到病人的邪氣,防止自己被感染。可以將雄黃粉塗抹在鼻孔中,以此來隔絕病氣。在行動上,應該從側面接近病人,而非正面。

此外,要注意病人的排氣方向,通常男性病人的穢氣會從口中排出,女性病人的穢氣則可能從私處排出。在與病人相對而坐或站立時,一定要注意他們的排氣方向,避免正對著病人的排氣口。

5. 妊娠傷寒

凡有表症宜汗者,用羌活沖和湯,加柴胡、當歸、芍藥、蘇葉、蔥白之類,速散表邪,毋使入內,是即安胎之第一意也。若裡實熱症,大便不通燥渴者,則亦當用大黃轉藥,須酒製用,更兼四物以護之,則無損於胎矣。

設患真寒脈伏厥冷者,則用薑桂附子,蓋附桂雖熱,然用黃連、甘草制之,則無害矣,況有大寒大熱之病,不急為除去,反足以損胎,有病則病當之,但中病即已,毋過其制,外用井底泥、青黛、伏龍肝末調勻,塗於孕婦臍中二寸許,如干再塗,以保胎孕也。倘腸胃虛寒,而畏寒泄瀉者忌之。

白話文:

【懷孕期間感冒處理】

凡是出現像發燒、頭痛等感冒症狀,適合出汗治療的,可用羌活沖和湯,再加上柴胡、當歸、芍藥、蘇葉、蔥白等藥材,迅速驅散體表的邪氣,避免其深入體內,這就是保護胎兒的第一要務。如果出現的是體內實熱的症狀,例如大便乾燥、口渴等,應使用大黃來幫助排便,但必須經過酒製後使用,同時配合四物湯來保護胎兒,這樣就不會對胎兒造成傷害。

假若是體溫低、脈搏微弱、四肢冰冷的真正寒症,可以使用薑、肉桂和附子。雖然薑、肉桂性熱,但配合黃連和甘草的調節,就不會有問題。尤其對於極度寒冷或極度發熱的病情,如果不立即處理,反而可能傷害胎兒。有病就該治病,但一旦病情得到控制,就不要再過度使用藥物。另外,可取井底的泥、青黛和伏龍肝粉末混合均勻,塗抹在孕婦肚臍周圍約兩寸的地方,若泥漿乾了就再塗一次,以保護胎兒。然而,若孕婦腸胃虛弱,容易怕冷、拉肚子,則不宜使用此方法。

6. 產後傷寒

產後傷寒,不可輕易汗下,恐產時傷力,其發熱者,有因去血過多,有惡露不盡,有三日蒸乳,或早起勞動,或飲食停滯,俱有發熱惡寒,狀類傷寒,不可便用發表攻裡之劑,但產後惡露不盡,發熱惡寒者,必脅肋脹滿,連大小腹,有塊作痛。產後飲食停滯,發熱頭痛者,必有噫氣作酸,惡聞食臭,胸膈飽悶,右關脈緊。

若產後蒸乳發熱惡寒者,必乳間脹硬疼痛,令產婦揉乳汁通其熱自除,不藥而愈矣。若果產後不謹,虛中感冒者,當以四物湯加入風藥,尤宜甲其,正氣之虛實而邪感之重輕以汗之,至於熱邪傳裡,燥渴便秘,而脈沉實,熱甚譫語者,重則下之,用四物加柴胡、黃芩、枳殼、熟大黃,輕則蜜導,下後用四物湯加乾薑少許,參朮大用,以溫補其血氣。若熱邪傳至半表半裡,用四物湯合小柴胡湯主之。

然當產後氣血大虛,諸病以大補氣血為主,雖有雜症,以末治之,況汗下乎?

白話文:

【產後感染風寒】

產婦在產後若感染了風寒,不能隨便使用會讓身體出汗或瀉下的藥物,因為生產時身體已消耗很多力氣,若是出現發燒的情況,可能是因為失血過多,或是產後惡露未排乾淨,又或者是產後三天乳房脹痛,或是產後過早勞累,亦或是消化不良,這些情況都會引起發燒和怕冷的症狀,看起來很像得了風寒,但是不能立刻使用發汗或攻裡的藥物。

如果產婦是因為惡露未排乾淨導致發燒怕冷,通常會感到脅肋部位脹滿,且連著大小腹有塊狀物且感覺疼痛。如果是產後消化不良導致發燒頭痛,則可能會打嗝,胃部反酸,對食物的味道感到厭惡,胸口感覺飽脹悶悶的,且右關脈搏跳動有力。

若是產後乳房脹痛導致發燒怕冷,乳房會感覺脹硬疼痛,只要讓產婦按摩乳房,讓乳汁流通,熱度自然就會退去,不需要特別吃藥就能康復。若產婦真的因為產後不慎受涼,導致身體虛弱感染風寒,應使用四物湯加上風藥,並根據產婦身體虛實及受涼程度來調節汗量,直到熱邪進入體內,口乾舌燥且便祕,脈象深沉且有力,且伴有高燒說胡話的情況,嚴重者需使用瀉下的方法,可使用四物湯加上柴胡、黃芩、枳殼、熟大黃,病情較輕者則可用蜂蜜導引,瀉下後再用四物湯加上少量乾薑,大量使用人參和白朮,以溫補產婦的血氣。若熱邪進入半表半裡狀態,則可用四物湯加上小柴胡湯。

然而,產後因為氣血大虛,各類疾病都應以補充氣血為主,即使出現其他症狀,也應把補氣血放在首位,何況是出汗或瀉下呢?

7. 遵古彙集傷寒諸方

上古之人,當天地初開,氣化濃密,則受氣常強,且性成淳樸,天真得全,度百歲乃去。及其久也,氣化漸薄,則受氣常弱,況斫喪戕賊,難遏難解,以致壽數精神既已漸減,則血氣臟腑亦因漸衰,故用藥消息,亦宜因之漸變。況傷寒一症,因古時人強氣壯,天非重邪,不能感觸,藥非峻劑不能逐之,且先賢有照膽之朗識,故藥味少而分兩多,使邪氣亟奪而不為正氣之害也。

今人氣稟既弱,輕寒薄冷,便能受傷,小劑疏利,足以驅散,倘病小藥大,人弱藥猛,元氣大傷,反增其困,甚有因而致斃者有之。且四時雜病,皆有發熱頭疼口渴之候,豈可便為太陽陽明之證耶!或冬月傷寒,麻黃、桂枝尚堪抵受,四時類症陷胸,承氣何以克當?故傳經之論,諸賢甚謂其多歧而支離,其汗下峻削之方,後哲久置之高擱而勿用,(張)因先賢之立法難遺,或有人強邪重者之可採,貴後人之別症的確,而或汗、或下、為攻、為補之,得宜以古人之成法,合今病而變通,正潔古所云:運氣不齊,古今易轍,舊方新病,難相符合。許學士云:予讀仲景書,守仲景法,未嘗用仲景方,乃為得仲景心也。

白話文:

在上古時代,當時天地初創,氣化的能量濃厚密集,人們接受這種能量的能力很強,而且個性純樸,保持著原始的天真,所以他們通常都能活到百歲才離開人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氣化的能量逐漸稀薄,人們接受這種能量的能力也就相對減弱,加上生活壓力和疾病傷害的影響,人的壽命和精神狀態都開始逐漸下降,這使得我們的身體機能和臟腑功能也隨之衰退。因此,我們使用藥物的方式也需要隨著這些變化做出調整。

特別是對於傷寒這種病症,古時候因為人們身體強壯,除非是非常嚴重的疾病,否則不會輕易被感染,同時,除非是非常強效的藥物,否則無法有效驅除病魔。而且,當時的醫學家們有著深邃的醫學知識,他們會使用少量的藥材,但藥量卻非常大,這樣可以迅速擊退邪氣,而又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然而,現在的人們身體素質已經不如以前,稍微的寒冷或涼意就可能導致生病,只需一些輕微的藥物就能驅散病痛。如果病情輕微卻使用了過於強烈的藥物,或是身體虛弱卻使用了猛烈的藥物,反而會傷害到自身的元氣,讓人更加痛苦,甚至有因此而死亡的情況發生。再者,四季中的各種疾病,都有可能出現發燒、頭痛、口渴等症狀,這怎麼能單純認為是太陽病或是陽明病呢?

譬如冬天的傷寒,麻黃、桂枝等藥物或許還可以應付,但如果是在其他季節,面對類似的病症,如陷胸湯、承氣湯等強烈的藥物,又該如何應對呢?因此,對於傳經的理論,許多醫學家認為它存在著很多分歧和問題,其中的強烈發汗和強烈瀉下的處方,後代的醫學家們已經長期束之高閣,不再使用。

然而,前輩們的醫學理論並不能完全拋棄,對於那些身體強壯、病情嚴重的人來說,這些理論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對於後代的醫學家們來說,最重要的是要能夠準確地辨別病情,然後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不管是發汗、瀉下,還是攻毒、補養,都要恰當合理。我們應該以古人的醫學理論為基礎,結合當前的病情進行靈活運用,正如潔古所說:「運氣不齊,古今易轍,舊方新病,難相符合。」許學士也提到:「我閱讀仲景的書籍,遵守仲景的法則,但從未直接使用過仲景的處方,這纔是真正理解了仲景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