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13)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13)
1. 傷寒治法補遺
一治傷寒必須直攻毒氣,不可補益,蓋邪氣在經絡中,若隨症早攻之,只三四日可愈。若卻行補益,則毒氣流熾,反致危困。
一傷寒神雖昏亂,而小便仍通者,乃陰氣未絕之徵,尚可治之。
一傷寒不思飲食,切不可用溫脾健胃之藥,以致反增熱毒,為害不淺,但為因邪去病,里和自能思食。
一傷寒溫疫,其不可治及難治者,必屬下元虛症。如家中傳染者,緣家有病人,則日夕憂患,而飲食少進,少則氣餒,時與病人相近,感其病氣從口鼻而入,故宜清陽明舒鬱滯兼理勞傷為要,有餘誤作不足,猶無大害,不足誤作有餘立見傾危。
一傷寒虛熱內熾,胃中津液乾枯,必仗甘寒氣味之藥,方可和之,但方宜小,服宜頻。如極飢人得食,必漸漸與之,故一晝夜頻進五六劑,為浸灌之法,則邪熱得以漸解,元氣得以復生。若小其劑,復曠其日,亦無及矣。
一傷寒自利,當分陰陽二證,切不可概投補藥、暖藥、止瀉藥,以致殺人,惟自利而身不熱。若手中溫者,屬太陰,身冷四肢逆者,屬少陰厥陰,其餘身熱下利者。皆陽症也。
一凡冒露感雨,濕氣內攻,而胸前凝滯者,此但可燥濕和中。若誤下之,則濕氣下行,損傷脾胃隨必變痢,久則血液注下,即俗名五色痢,變為四肢冰冷,手足開撒,昏沉神倦,尺寸沉微,瀉遺無度,男子謂之亡陽,小兒謂之慢脾。
一傷寒、溫疫,三陽症中,往往多帶陽明者,以手陽明經屬大腸,與肺為表裡,同開竅於鼻,足陽明經屬胃,與脾為表裡,同開竅於口。凡邪氣之所入必從口鼻,故見陽明症者獨多。
白話文:
[傷寒治法補遺]
一、治療傷寒必須直接攻擊病毒,不可以補養,因為邪氣在經絡中,如果能根據症狀早期進行攻擊,通常只需三到四天就可以痊癒。但如果進行補養,反而會使病毒蔓延,導致病情危急。
一、即使傷寒患者精神混亂,只要小便仍然通暢,就表示陰氣尚未完全消逝,仍有治療的可能。
一、傷寒患者如果不思飲食,切記不可使用溫脾健胃的藥物,這可能會增加熱毒,對身體造成更大的傷害。應該先清除病源,等疾病去除後,身體自然就會恢復食慾。
一、傷寒或溫疫無法治療或難以治療的情況,通常是因為下元虛弱。例如家裡有人患病,患者日夜憂慮,飲食減少,身體能量降低,又因為接近病人,病氣由口鼻進入,因此應注重清熱解鬱,並處理勞累導致的傷害。如果將過剩誤認為不足,還不會有大礙,但如果把不足當作過剩來治療,病情將立刻變得危險。
一、傷寒虛熱內部旺盛,胃中的津液乾枯,必須依靠甘寒味道的藥物才能調和,但是藥量要小,服用次數要頻繁。就像極度飢餓的人得到食物,必須慢慢給予,所以一天內頻繁服用五六劑,採取漸進式的方式,這樣邪熱可以逐漸消退,元氣也能夠恢復。如果藥量過小,或是延遲服藥,效果就不會好。
一、傷寒自利(腹瀉)需要區分陰證和陽證,千萬不能亂投補藥、暖藥、止瀉藥,否則會造成危險,只有在自利且身體不發熱,手心溫暖的情況下,屬於太陰;如果身體寒冷,四肢冰冷,則屬於少陰厥陰;其餘身體發熱且下利的情況,都屬於陽證。
一、凡是在雨中受涼,濕氣侵襲,導致胸中凝滯的情況,只能用燥濕和中的方法。如果錯誤地使用下瀉藥,則會使濕氣下行,損害脾胃,隨後很可能會變成痢疾,長時間後血液會大量流失,俗稱五色痢,接著四肢冰冷,手腳張開,神智混亂,脈搏微弱,瀉遺不止,男性稱為亡陽,兒童稱為慢脾。
一、傷寒、溫疫,在三陽證中,常見的多伴有陽明證狀,因為手陽明經絡連接大腸,與肺臟相表裡,並且都在鼻孔開口;足陽明經絡連接胃部,與脾臟相表裡,都在口腔開口。所有邪氣進入身體必定是由口鼻進入,所以陽明證狀最為常見。
2. 傷寒死症
如至四五六日,狂言直視,小便遺失者,腎絕也。直視搖頭,形體甚黑者,腎剋火而心絕也。大小腸痛極者,小腸為心腑,大腸為肺腑,火剋金而肺將絕,因乃汗出如油,喘而不休矣。爪甲青黑,不知人事,面青作搐,舌卷囊縮者,肝絕也。大便似死血甚黑者,或水穀不化,藥食直下,環口黧黑,唇反者,脾絕也。
傷寒以陽為主,如手冷如冰,足冷過膝,皮肉瞤動,自汗無度,是陽已脫也。陽先絕色青,陰先絕色赤,併為不治。若頭重視身,天柱骨倒,元氣已敗,必死。大便濁氣極臭者,死。陰陽毒過六七日者,死。但欲寐,息高,死。汗油發潤,喘不休,死。尺寸俱虛熱不止者,死。
大發濕家汗則痙,熱而痙者,死。目睛正圓者,死。卵縮入腹,脈見離經者,死。瘥後小便澀有血,名內外瘡。若黑靨不出膿者,死。熱盛躁急不得汗出,是陽脈極,死。舌上黑苔,生芒刺,刮不去易生者,死。鼻衄自汗者,死。胃寒發呃,丁香、茴香、柿蒂良薑湯調服。如脈不出,加膽汁合生脈散,其脈又出,或暴出者,皆死。
大肉脫去者,死。
白話文:
如果病到第四、五、六天,病人開始胡言亂語,目光呆滯,小便失禁,這表示腎臟功能已經衰竭。若病人目光呆滯且搖頭,身體呈現深黑色,這是腎臟抑制了心臟功能,導致心臟衰竭的徵兆。當大小腸劇烈疼痛,由於小腸與心臟,大腸與肺臟相連,這代表心肺功能被抑制,肺臟即將衰竭,隨之而來的是汗水如油般冒出,呼吸急促不停。
指甲變成青黑色,失去意識,臉色青紫且抽搐,舌頭蜷縮,睪丸縮小,這是肝臟功能衰竭的現象。若大便像死血一樣呈深黑色,或者食物無法消化,直接通過,嘴巴周圍變黑,嘴脣翻起,這代表脾臟功能已經衰竭。
傷寒疾病主要影響陽氣,若手腳冰冷如冰,且冷感超過膝蓋,皮膚肌肉不自主跳動,大量出汗,這顯示陽氣已經流失。陽氣先衰竭的,臉色會變青,陰氣先衰竭的,臉色會變紅,兩者同時出現,都是無法治療的情況。若頭部沉重,無法抬起,脊椎骨彎曲,元氣已經耗盡,必定死亡。若大便異常惡臭,也是死亡的徵兆。若是陰陽兩毒超過六七天,或者只想睡覺,呼吸困難,汗水如油般冒出,呼吸急促不停,或者脈搏和體溫都呈現虛弱且持續發燒,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
在濕氣重的環境下大量出汗會導致抽筋,若因熱量過多而抽筋,也是死亡的預兆。眼球完全突出,睪丸縮進腹部,脈搏不正常,這些情況也會導致死亡。康復後小便困難且帶血,這稱為內外瘡。若臉上出現黑斑且不會化膿,這也是死亡的徵兆。若體內熱氣旺盛,情緒焦躁,卻無法出汗,這表示陽脈已經到達極限,將會死亡。舌頭上有黑色舌苔,且有尖刺狀物,刮除後又迅速長出,這也是死亡的徵兆。若鼻子出血且自發性出汗,這也是死亡的徵兆。若胃部寒冷導致打嗝,可以服用丁香、茴香、柿子蒂和良薑熬煮的湯。若脈搏無法測得,可以加入膽汁和生脈散一同服用。若脈搏再次出現,或者突然出現強烈的脈搏,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
若身體肌肉大量流失,這也是死亡的徵兆。
3. 赤膈類傷寒
凡胸膈赤腫疼痛,頭疼身痛,發熱惡寒,此名赤膈傷寒,宜防荊敗毒散,加栝蔞子、黃連、寅芩、紫金皮、玄參、赤芍、升麻、白芷。如症有表復有里,胸膈赤腫疼痛者,防風通聖散加栝蔞子、黃連、紫金皮。如表症已退,大便燥實,胸膈腫痛者,涼膈解毒,加栝蔞子、枳殼、桔梗、紫金皮、赤芍藥;又宜稜針刺腫處出血。如半表半裡,胸膈腫痛者,柴胡枳桔湯,加栝蔞子、柴金皮、赤芍藥。
白話文:
凡是出現胸口部位紅腫疼痛,頭痛及身體各處疼痛,並伴隨發燒與畏寒的症狀,這種情況被稱為「赤膈類傷寒」。對於這樣的病症,建議使用防荊敗毒散,並添加栝蔞子、黃連、黃芩、紫金皮、玄參、赤芍、升麻、白芷等草藥來治療。
如果病徵同時存在於體表和內臟,且胸口部位呈現紅腫疼痛,則應使用防風通聖散,再添加栝蔞子、黃連、紫金皮等草藥。
若體表症狀已經減緩,但出現大便乾硬且胸口仍然腫痛,則需使用涼膈解毒方,並添加栝蔞子、枳殼、桔梗、紫金皮、赤芍藥等草藥;同時,亦可考慮使用稜針在腫脹部位進行放血療法。
如果病徵位於半表半裡的位置,即胸口有腫痛感,則應使用柴胡枳桔湯,再添加栝蔞子、柴金皮、赤芍藥等草藥來進行治療。
4. 黃耳類傷寒
凡耳中策策痛者,是風入腎經也,不治。則變惡寒發熱,脊強背直,如痓之狀,曰黃耳傷寒。此不可作正傷寒治,宜小續命去附子,加殭蠶、天麻、羌獨,次用防荊敗毒散,加細辛、白芷、蟬蛻、黃芩、赤芍、紫金皮。
白話文:
凡是耳朵裡面感覺到劇烈疼痛的情況,這通常是由於風邪侵入腎臟經絡所致,若不及時治療,病情可能會轉變為怕冷發燒,背部僵硬且直挺,呈現出類似痙攣的狀態,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黃耳類傷寒」。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病症不能按照一般傷寒的方式來治療,應該使用小續命湯去掉附子,再加入殭蠶、天麻、羌活和獨活。然後,接下來可使用防風荊芥敗毒散,並添加細辛、白芷、蟬蛻、黃芩、赤芍和紫金皮等藥材進行治療。
5. 解㑊類傷寒
解者,肌肉解散。㑊者,筋不束骨,解㑊之證,似寒非寒,似熱非熱,四體骨節,解散懈惰,倦怠煩疼,飲食不美,食不知味,俗呼為砂病。《內經》謂為解㑊,原其因,或傷酒,或中濕,或感冒風寒,或房事過多,或婦人經水不調,血氣不和,皆能為證,與砂病相似,實非砂病也。治宜先有熱水,蘸搭臂膊,而以苧麻刮之。
甚者,更以針刺十宣及委中出血,皆能使腠理開通,血氣舒暢而愈,宜服蘇合香丸。
白話文:
[類似傷寒的解惰症狀]
「解惰」,指的是肌肉鬆弛無力,筋絡無法緊密纏繞骨骼。這種解惰的症狀,感覺似冷非冷,似熱非熱,四肢的骨節感到鬆散疲倦,整個人呈現出慵懶、倦怠且身體各處隱隱作痛的狀態,食慾不佳,吃東西也品嘗不出美味,一般民間稱之為砂病。
根據《內經》記載,這種情況被稱為「解惰」。究其原因,可能是飲酒過量,或是受潮濕影響,又或是感冒風寒,或是性生活過度,亦或是女性月經週期紊亂,血氣運行不調,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類似的症狀,但實際上它並不是真正的砂病。治療上,建議先用熱水浸泡手臂,然後使用薴麻來刮拭。
對於較嚴重的狀況,可以進一步使用針灸刺激手指尖端(十宣穴)和膝後窩(委中穴),促進出血,這樣能幫助肌膚腠理開通,使血氣得以順暢,有助於病情好轉,可服用蘇合香丸來輔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