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四 (7)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四 (7)

1. 方脈發熱證論合參(附惡寒)

清熱,亦有二法。初病之熱為實熱。宜用苦寒之藥清之;大病後之熱為虛熱,宜用甘寒之藥滋之。二者,亦有霄壤之殊也。況人天真之氣,全在胃中,津液不足,生津即是補虛,胃中陽氣衰微,溫暖即是補虛。脾陰不足,補氣須兼潤劑。脾氣虛寒,補中更要回陽。然天真之源,尤在兩腎,寒者溫之,熱者滋之,陽和得中,無過不及,則所謂少火生氣,使氣能煦,而血自濡矣。

虛實症候,皆可發熱,辨認不真,治則舛鍺。大抵人迎脈大於氣口為外感;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內傷。浮數為外熱,沉數為內熱;浮大有力為外熱,沉大有力為內熱;浮大無力為虛,沉細有力為實。脈緊惡寒謂之傷寒,脈緩惡風謂之傷風;脈盛壯熱謂之傷熱,脈虛身熱謂之傷暑,熱而精神不倦,能言有力者為實,精神倦怠懶言無力者為虛。

初按則熱,久按不熱者,是里陽浮表也,為虛;初按則熱,久按愈熱者,是裡熱徹表也,為實。壯熱時常不減,頭足身體一樣火烙者,為實;如乍熱乍減,頭熱足冷者,此無根之火,浮越在表在上也,為虛。口乾飲冷而多者為實;口乾飲湯而少者為虛。身壯熱而脈沉細,及極大極數,按之乍大乍大者為虛;身微熱而脈洪數不改者為實。

身熱無汗,二便閉澀者為實;身熱有汗,二便通調者為虛;有表而熱屬表,元表而熱屬裡。發熱惡寒者,陽也;無熱惡寒者,陰也。時當秋冬收斂閉藏發熱者多實;當春夏升生浮長髮熱者多虛。總熱之來,由於里出,或外邪感湊,擾動清陽,或內滯蒸郁,釀成壯火,舍此二實之候,其餘非氣虛不能收攝元陽,即陰虛不能鎮約雷火。

潮熱之症,有陰陽之分,平旦潮熱自寅至申,行陽二十五度,諸陽用事,熱在行陽之分,肺氣主之,日晡潮熱自申至寅,行陰二十五度,諸陰用事,熱在行陰之分,腎氣主之,一以清肺,一以滋腎。若氣虛潮熱,參、耆、熟、附,所謂溫能除大熱也。血虛潮熱,歸、芍、骨皮,所謂養陰退陽也。

凡身雖熱而脈和思食者,此表病而里不病也。薄粥濃飲,聽其自然,只可節之,不可絕之。常見因熱而絕其食,以致中氣日虛,里不病者,而亦病焉。若身熱而脈微懶食者,引表病有餘,而裡氣不足也。只宜調脾養胃,以斂虛陽。火與元氣,勢不兩立,元氣復而火熱自己,所謂甘溫能除大熱也。

若身熱而脈弦數無力者,此陰虛不能斂陽也,宜養陰以退之。若初病身熱而脈浮洪有力者,外感也,從外治。若初病身熱而脈沉數有力者,此內傷也,從內治。久則不分內外,未有元氣不傷,便宜或從陽虛,或從陰虛,顧本為治。蓋初病當分內外,久則總致一虛,此(張)之管見也。

病熱有火者生,心脈洪是也。無火者死。沉細是也。沉細或數者,死。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熱而脈靜者,難治。脈盛汗出不解者,死。脈虛熱不止者,死。三消諸失血後,募勞久痢諸虛,復發熱者,皆為惡候。凡吃酒人,發熱難治。若不飲酒人,因酒發熱者,亦難治。

白話文:

發熱的處理方法,大致分為兩種。剛開始生病的發熱通常是實熱,適合用苦寒的藥物來清除;大病之後的發熱則是虛熱,適合用甘寒的藥物來滋補。這兩者之間有著天壤之別。況且人體先天的元氣全在胃中,如果津液不足,補充津液就等於補虛;如果胃中的陽氣衰弱,用溫熱的藥物來溫暖就等於補虛。脾陰不足,在補氣的同時也要使用滋潤的藥物;脾氣虛寒,在補中的同時更要用回陽的藥物。然而,先天之氣的源頭還是在於兩腎,對於寒證要用溫熱藥物,對於熱證要用滋潤藥物,使陰陽達到平衡,不偏不倚,這樣才能使少火生出元氣,讓氣能溫煦身體,血液也能得到濡養。

無論是虛證還是實證都可能引起發熱,如果辨別不清,治療就會出現錯誤。一般來說,如果人迎脈比氣口脈大,表示是外感;如果氣口脈比人迎脈大,表示是內傷。脈象浮而數表示是外熱,脈象沉而數表示是內熱;脈象浮大且有力表示是外熱,脈象沉大且有力表示是內熱;脈象浮大但無力表示是虛證,脈象沉細但有力表示是實證。脈象緊且怕冷表示是傷寒,脈象緩且怕風表示是傷風;脈象盛大且高熱表示是傷熱,脈象虛弱且身熱表示是傷暑。發熱但精神不差,說話有力氣的是實證;發熱但精神疲憊,不愛說話沒力氣的是虛證。

剛按壓時感覺發熱,按壓久了反而不熱的,表示是裡面的陽氣浮到表面,是虛證;剛按壓時感覺發熱,按壓久了反而更熱的,表示是裡面的熱徹底顯露到表面,是實證。高熱持續不減退,頭、腳和身體都像被火燒一樣的,是實證;如果時而發熱時而減退,頭熱腳冷,表示這是沒有根的虛火浮越在表面,是虛證。口渴喜歡喝冷飲而且喝很多的,是實證;口渴想喝溫水但喝的很少的,是虛證。身體高熱但脈象沉細,或者脈象非常大且快,按壓時脈象時大時小的,是虛證;身體微微發熱但脈象洪大且快而不改變的,是實證。

身體發熱但不出汗,大小便不暢通的,是實證;身體發熱且有汗,大小便正常的,是虛證。有表證而發熱的,屬於表證;沒有表證而發熱的,屬於裡證。發熱且怕冷的,是陽證;沒有發熱但怕冷的,是陰證。在秋冬季節,萬物收斂閉藏時發熱的多是實證;在春夏季節,萬物生長發散時發熱的多是虛證。總的來說,發熱的產生,要么是由於身體內部的原因,要么是由於外部邪氣侵襲,擾亂了體內的清陽之氣;要么是由於內部氣機鬱滯,產生了很強的火熱。除了這兩種實證的情況,其餘的發熱,不是因為氣虛不能收斂陽氣,就是因為陰虛不能鎮靜虛火。

潮熱這種情況,也有陰陽之分。清晨的潮熱,從寅時到申時,屬於陽氣運行的時段,各個陽經在起作用,這種熱是發生在陽氣運行的時間,主要與肺氣有關;下午的潮熱,從申時到寅時,屬於陰氣運行的時段,各個陰經在起作用,這種熱是發生在陰氣運行的時間,主要與腎氣有關。前者要清肺,後者要滋腎。如果是氣虛引起的潮熱,要用人參、黃耆、熟地、附子等藥物,所謂溫能除大熱;如果是血虛引起的潮熱,要用當歸、芍藥、地骨皮等藥物,所謂養陰能退虛火。

如果身體雖然發熱但脈象平和而且想吃東西,表示這是表證而裡證沒有問題。可以喝些稀粥,吃些清淡的食物,順其自然,只需要控制飲食,不要完全不吃。常見的情況是,因為發熱而完全不吃東西,導致中氣日漸虛弱,原本沒有裡證,也因此而生病了。如果身體發熱但脈象微弱且沒有食慾,表示表證有餘而裡氣不足。應該調理脾胃,收斂虛陽。火與元氣是不能同時存在的,元氣恢復了,火熱自然就會消失,所謂用甘溫藥物能去除大熱。

如果身體發熱但脈象弦數且無力,表示這是陰虛不能收斂陽氣,應該用滋陰的方法來退熱。如果剛開始生病就發熱而且脈象浮洪有力,這是外感,要從外治療;如果剛開始生病就發熱而且脈象沉數有力,這是內傷,要從內治療。生病時間久了,就沒有內外之分,往往會傷到元氣,應該根據具體情況,或從陽虛,或從陰虛,來顧護根本進行治療。剛開始生病要分清內外,久病則總會導致虛證,這是我的個人看法。

發熱的病,如果身體有火氣,而且心脈洪大,那麼這個病還能治好;如果身體沒有火氣,而且脈象沉細,那麼這個病就很難治了。脈象沉細或者沉細且快的,也是很難治的。脈象浮而澀,且身體發熱的,也是很難治的。發熱但脈象平靜的,也是難治的。脈象盛大但出汗不止的,會死亡。脈象虛弱但發熱不止的,也會死亡。患有三消病、各種失血症狀之後,勞累過度,久痢不止,身體極度虛弱,又發熱的,都是不好的徵兆。喜歡喝酒的人,發熱很難治療。如果是不喝酒的人,因為喝酒而引起發熱,也很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