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四 (6)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四 (6)

1. 方脈發熱證論合參(附惡寒)

不可誤投知柏,反傷胃中生氣,宜滋腎中水火以固本補脾土,以滋化源,萬舉萬當。

有稱發熱為勞發者,蓋謂勞力辛苦不能收攝,以致元陽浮越在外也,即東垣所謂內傷。若一發散,不更元陽脫盡。若一苦寒,不更虛陽頓亡。

《經》曰:陽虛則外寒,陰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蓋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令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也。若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骨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也。若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腰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逆,故外熱也。

若陽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也。若夜則惡寒,晝則安靜,是陰血自旺於陰分也。夜則惡寒,晝亦惡寒,是重陰無陽也。夜則安靜,晝則惡寒是陰氣自旺於陽中也。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

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晝則發熱煩躁,夜亦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也。子午潮熱,一切發熱憎寒者,邪在半表半裡也。煩屬陽,為有根之火,多出於心也。躁屬陰,為無根之火,多起於腎也。病熱而脈數按之不鼓動者,乃寒盛格陽,實非熱也。形症似寒,按之而鼓指有力者,此為熱盛拒陰,實非寒也。

寸口脈微,為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浙惡寒也。尺脈弱,為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內傷發熱是陽氣自傷,不能布達,降下陰分,而為內熱,乃陽虛也。故其脈大而無力,屬脾肺,宜補中湯以升補陽氣。若陰虛發熱,是陰血自傷,不能制火,致陽氣升騰,而為表熱,乃陽旺也。

陰虛也,故其脈數而無力,屬心腎,宜六味丸,以培補陰血。然雖有陰陽氣血之分,總不出脾胃陽氣不足,無以輸化所致,一切寒涼俱宜禁用。

凡不時發熱者,陽浮在外,里無火也。倦怠少食者,中氣不健運也。口乾喜飲者,引水自救,里無水也。脈大無力為陽虛,脈數有力為陰虛,法當濕補,以斂浮陽,脈雖鼓指有力,此真氣虛而邪氣實也。

傷寒發熱,是寒邪入衛,陽氣交爭,而為外熱,夫陽氣主外,為寒所傷而失職,故為熱。其脈緊而有力,是外之寒邪,傷衛也,治主乎外。傷暑發熱,是火邪傷心,元氣耗散,而邪熱客入於中,故發為熱。汗大泄,無氣以動,其脈虛遲而無力,是外之熱邪傷榮也,治主乎內。凡病有感者,在皮毛為輕,有傷者,在肌肉稍重,有中者,屬臟腑最重。

凡當外感內傷之後,身中之元氣已虛,身中之邪熱未盡,於此補虛則熱不可除,於此清熱則虛不能任,半補半清,終非良法,故補虛有二法,一補脾,一養胃。如瘧痢後脾氣衰弱,飲食不能運化,宜補其脾。如傷寒後,胃中津液久耗者,新者未生,宜養其胃。二者有霄壤之殊也。

白話文:

不可以錯誤地使用知柏地黃丸這類藥物,反而會傷害胃部的生機,應該滋養腎臟中的水和火,來鞏固根本,並補益脾土,藉此滋養化生的來源,這樣做任何事情都能妥當。

有些人說發熱是因為過勞引起的,這是指勞力過度辛苦,無法收斂,導致元陽浮散在外。這就是李東垣所說的內傷。如果用發散的方法治療,元陽會更加脫失;如果用苦寒的藥物治療,虛陽會立即消亡。

《黃帝內經》說:「陽氣虛弱就會出現外寒,陰氣旺盛就會出現內熱;陽氣旺盛就會出現外熱,陰氣旺盛就會出現內寒。」陽氣接受來自上焦的氣,來溫暖皮膚肌肉之間,如果寒氣在外面,就會導致上焦不通暢。上焦不通暢,寒氣就會停留在外面,所以會出現寒戰。如果過度勞累,身體氣力衰弱,飲食消化不好,上焦不通暢,下脘也不通暢,骨頭會感到發熱,熱氣會向上熏蒸胸腔,所以會出現內熱。如果上焦不通暢,皮膚會緊密,腰部的經絡也會閉塞,汗孔不通,衛氣無法向外宣洩,所以會出現外熱。

如果陽氣向上逆行,寒氣積聚在胸腔而無法宣洩,無法宣洩就會導致溫熱之氣散失,只留下寒氣,這樣就會使血液凝滯。血液凝滯,血脈就會不通暢,脈搏會變得又大又澀,所以會出現中寒的現象。如果晚上怕冷,白天安靜,這是陰血在陰分旺盛的表現。如果晚上怕冷,白天也怕冷,這是重陰而沒有陽氣的表現。如果晚上安靜,白天怕冷,這是陰氣在陽分旺盛的表現。如果白天發熱,晚上安靜,這是陽氣在陽分旺盛的表現。

如果白天安靜,晚上發熱煩躁,這是陽氣下陷到陰分中的表現。如果白天發熱煩躁,晚上也發熱煩躁,這是重陽而沒有陰氣的表現。在子時或午時出現潮熱,以及所有發熱怕冷的情況,都是邪氣在半表半裡的表現。煩躁屬於陽,是有根之火,多由心而來。躁動屬於陰,是無根之火,多由腎而來。如果身體發熱,脈搏跳動頻數,但按下去沒有力量,這是寒邪過盛而將陽氣格拒於外,實際上並非真的有熱。如果身體表現得像寒症,但按脈搏卻有力,這表示是熱邪過盛而拒絕陰氣,實際上並非真的有寒。

寸口脈微弱,表示陽氣不足,陰氣上侵入陽分,就會出現怕冷的感覺。尺脈微弱,表示陰氣不足,陽氣下陷到陰分,就會出現發熱。內傷發熱是因為陽氣自身受損,無法正常運行,下行到陰分,而引起的內熱,這是陽虛的表現。所以脈搏會大而無力,這屬於脾肺的問題,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來升提補益陽氣。如果陰虛發熱,是因為陰血自身受損,無法制約陽氣,導致陽氣升騰,而引起的表熱,這是陽氣過旺的表現。

陰氣虛弱,所以脈搏會跳動頻數而無力,這屬於心腎的問題,應該使用六味地黃丸來培補陰血。雖然有陰陽氣血之分,但總的來說都是因為脾胃陽氣不足,無法輸布轉化所導致,所以一切寒涼的藥物都應該禁用。

凡是不定時發熱的,是陽氣浮散在外,身體內部並沒有火熱。感到疲倦、食慾不佳的,是中氣不健運。口渴喜歡喝水的,是為了自我補救,身體內部並沒有水分。脈搏大而無力是陽虛,脈搏頻數而有力是陰虛。治療方法應該使用甘溫的藥物來滋潤補益,以收斂浮散的陽氣。脈搏雖然按下去感覺有力,但這是因為正氣虛弱而邪氣實盛。

外感風寒引起的發熱,是因為寒邪侵入衛分,陽氣與之交戰而引起的體表發熱。陽氣主衛外,因受寒邪侵襲而失職,所以會發熱。這種情況的脈搏會緊而有力,這是外來的寒邪傷了衛氣,治療應該以治療體表為主。外感暑邪引起的發熱,是因為火邪損傷心臟,元氣耗散,邪熱侵入體內,所以會發熱。這種情況會大汗淋漓,身體虛弱沒有力氣,脈搏會虛弱遲緩而無力,這是外來的熱邪損傷了營血,治療應該以治療體內為主。一般來說,病邪侵犯皮毛是最輕的,侵犯肌肉稍重一些,侵犯臟腑是最嚴重的。

凡是外感或內傷之後,身體的元氣已經虛弱,體內的邪熱還沒有完全清除。這時如果補益虛弱,熱邪就無法清除;如果清熱,身體虛弱又無法承受。半補半清並不是最好的方法。所以補虛有兩種方法,一是補脾,一是養胃。比如瘧疾或痢疾之後,脾氣衰弱,飲食無法消化,應該補益脾氣。比如傷寒之後,胃中的津液長期耗損,新的津液還沒有產生,應該滋養胃部。這兩者之間有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