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四 (5)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四 (5)

1. 方脈發熱證論合參(附惡寒)

令人但見發熱之症,一概認作傷寒外感,率用汗藥以發其表,汗後不解,又有表藥以涼其肌,設是虛症,豈不誤哉!更有一聞,因虛而發致發熱者,遂用補藥,又不知氣血之分,或氣病而補血,或血病而補氣,害人亦多矣。故外感之與內傷,寒病之與熱炳,氣虛之與血虛水炭相反,治之若差,則輕病必重,重病必死矣,可不慎歟!

《經》曰: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闢除其邪。

發熱之症,實非一端,前論已詳,不復再舉,令於發熱症下,再具陽虛陰虛,二者以申之。夫陽虛陰虛二症,凡晝夜發熱,晝重夜輕,口中無味,陽虛之證也。午後發熱,夜半則止,口中有味,陰虛之症也。陽全陰半,陽得以兼陰,陰不得已兼陽,自然之理也。陽虛之症責在胃,陰虛之症責在腎,蓋飢飽傷胃,則陽氣虛矣;房勞傷腎,則陰血虛矣。

以藥而論之,甘溫則能補陽氣,苦寒則能補陰血,如四君以補氣,四物以補血是也。若氣血兩虛,但以甘溫之劑以補其氣為先,兼補其血,蓋氣旺則能生血也。若只血虛而氣不虛,忌用甘溫之劑,以補其氣,蓋旺則陰血愈消矣。故陽虛之與陰虛,苦寒之與甘溫,不可不詳審而明辯之。

虛熱大禁發汗,退熱不可過用涼劑,故有和取從折屬之五法,皆可合宜採用。《經》曰:陰氣不足,則內熱乃真不足也。陽氣有餘則外熱,乃假有餘也。凡人元氣素弱,或因起居失宜,或因飲食勞倦,或因用心太過,以致遺精白濁,自汗盜汗,或內熱晡熱潮熱發熱,口乾作渴,喉痛舌裂,或胸乳膨脹,脅肚作痛,頭頸時疼,眩暈目花,或心神不寧,寐而不寐,小便赤澀,莖中作痛,便溺餘瀝,臍腹陰冷,或形容不充,肢體畏寒,鼻氣急促,一切熱症,皆是無根虛火,但服十全大補,有益氣湯之類,固其根本,諸症自息。若攻其風熱則誤矣。

陰虛發熱,丹溪用四物加知柏,何如六味壯水之主,以鎮陽光?八味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為同氣相求之妙。

有因大勞,復感風水暑熱,或發似瘧症,或夜發熱咳嗽,醫者但知有勞,而不知外邪內陷,誤與補藥,其邪留滯血脈之間,隨氣升降,其熱如陰虛火動之狀而遊走經絡,此又不可作陰虛火動治也。當以柴葛羌防輕揚之劑,佐以參歸撫芎香附之類,以導散之。然陰虛火動之脈,則澀數而無力;外邪內郁之脈,則弦數而有力,是其異也。

有因飲食失宜,日晡發熱,口乾體倦,小便赤澀,兩腿痠痛,一切陰虧症見,而系脾虛者,蓋脾為至陰而生血,然稟氣於胃,宜用甘溫之劑,生髮胃中元氣而除大熱,不可誤用苦寒,復傷脾血。若果屬腎經陰虛,亦因腎經陽虛,不能生陰耳。《經》曰: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

白話文:

人們只要看到發熱的症狀,就一概認為是外感風寒,於是就使用發汗的藥物來發散體表。如果發汗後症狀沒有緩解,又使用清涼的藥物來降低體溫。如果這其實是虛症,那不是就誤診了嗎!還有一種情況,聽到是因為虛弱而導致的發熱,就馬上使用補藥,卻不知道區分氣虛和血虛,有時候是氣虛卻補血,有時候是血虛卻補氣,這樣害人就很多了。所以,外感和內傷,寒症和熱症,氣虛和血虛,就像水和火一樣相反,治療如果出現差錯,那麼輕病必定會加重,重病就可能致死,怎能不謹慎呢!

《黃帝內經》說:春天的氣在經脈中,夏天的氣在孫絡中,長夏的氣在肌肉中,秋天的氣在皮膚中,冬天的氣在骨髓中。所以邪氣常常隨著四季的氣血而侵入人體。至於它的變化,無法預測。但必須從經絡的氣機入手,來排除邪氣。

發熱的症狀,實際上有很多種,之前已經詳細論述過了,這裡不再重複。現在在發熱的症狀下,再詳細說明陽虛和陰虛這兩種情況。凡是白天發熱,而且白天比晚上嚴重,口中沒有味道的,就是陽虛的症狀。如果是午後發熱,到半夜就停止,口中有味道的,就是陰虛的症狀。陽氣佔主導地位,可以兼顧陰氣,而陰氣不能兼顧陽氣,這是自然規律。陽虛的病症問題在胃,陰虛的病症問題在腎。因為飲食不節制損傷脾胃,就會導致陽氣虛弱;房事過度損傷腎臟,就會導致陰血虛弱。

從藥物來說,甘溫的藥物可以補養陽氣,苦寒的藥物可以補養陰血,例如四君子湯是用來補氣的,四物湯是用來補血的。如果氣血兩虛,就應該先使用甘溫的藥物來補養氣,再兼顧補養血,因為氣旺盛了就能產生血。如果只是血虛而氣不虛,就忌用甘溫的藥物來補養氣,因為氣旺盛了,反而會消耗陰血。所以,陽虛和陰虛,苦寒和甘溫,必須詳細審察和明確辨別。

虛熱非常忌諱發汗,退熱也不可以過度使用寒涼藥物,所以有和解、攻邪、順從、折中的五種方法,都可以根據情況適當採用。《黃帝內經》說:陰氣不足導致的內熱才是真正的不足。陽氣過剩導致的外熱是虛假的過剩。凡是人元氣本來就虛弱,或者因為起居不當,或者因為飲食勞累,或者因為過度思慮,導致遺精、白濁、自汗、盜汗,或者出現內熱、午後發熱、潮熱、發熱,口乾口渴,咽喉疼痛,舌頭乾裂,或者胸部乳房脹痛,脅肋腹部疼痛,頭頸時常疼痛,頭暈眼花,或者心神不寧,難以入睡,小便赤澀,陰莖疼痛,排尿後有殘留,臍腹陰冷,或者體型消瘦,肢體畏寒,呼吸急促,所有這些熱症,都是無根的虛火,只需要服用十全大補湯、益氣湯之類的藥物,來鞏固根本,各種症狀自然會消失。如果用治療風熱的方法來治療,那就錯了。

陰虛發熱,朱丹溪使用四物湯加知母、黃柏,怎麼比得上使用六味地黃丸來滋養腎陰,以抑制過旺的陽氣呢?又怎麼比得上使用八味地黃丸來溫補腎陽,以消除陰虛的陰影呢?這才是同氣相求的精妙之處。

還有一種情況,因為過度勞累,又感受了風寒濕熱,或者發熱像瘧疾,或者夜間發熱咳嗽,醫生只知道是勞累所致,而不知道是外邪侵入體內,錯誤地使用補藥,導致邪氣滯留在血脈之間,隨著氣的升降而遊走,其發熱就像陰虛火動一樣在經絡中遊走,這種情況又不能當作陰虛火動來治療。應當使用柴胡、葛根、羌活、防風等輕揚的藥物,佐以人參、當歸、川芎、香附之類的藥物,來疏導發散。然而,陰虛火動的脈象是細澀而無力,外邪內郁的脈象是弦數而有力,這就是它們的不同之處。

還有一種情況,因為飲食不當,導致午後發熱,口乾體乏,小便赤澀,兩腿痠痛,出現各種陰虛的症狀,而實際上是脾虛導致的。因為脾是陰氣的極致,可以產生血液,但脾氣稟賦於胃,所以應該使用甘溫的藥物,來生髮胃中的元氣,從而消除大熱,不可以錯誤地使用苦寒的藥物,反而損傷脾血。如果確實是腎經陰虛,也是因為腎經陽虛,不能夠產生陰氣。《黃帝內經》說:沒有陽氣就不能產生陰氣,沒有陰氣就不能化生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