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四 (4)
雜症大小合參卷四 (4)
1. 升麻葛根湯
治大人小兒時氣瘟疫,頭痛發熱,肢體煩疼,及瘡疹未發,凝似之間,並宜服之。
升麻,白芍,甘草(各一錢),葛根(二錢),
水煎服。
白話文:
所需藥材與劑量為:升麻、白芍、甘草各一錢,葛根兩錢,
用水煎煮後服用。」
2. 人參前胡湯
治小兒感冒發熱。
前胡(一錢四分),柴胡,半夏(湯泡,七次),黃芩,人參,桔梗,甘草(各七分),薑棗水煎,溫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小孩感冒發燒的人參前胡湯方。
藥材用量如下:前胡1錢4分、柴胡適量、半夏(需先用湯泡七次)、黃芩、人參、桔梗、甘草各7分。把這些藥材與薑和棗一起用水煎煮,煮好後溫熱服用。
3. 七寶散
治感寒頭昏體熱,小兒乳母同服。
紫麻葉,香附子(炒),橘皮,甘草,桔梗,白芷,川芎,薑棗水煎服。一方加麻黃
白話文:
[七寶散]用於治療因感受寒氣而導致的頭昏與身體發熱,適合兒童及哺乳期的母親一同服用。
所需藥材包括:紫蘇葉、炒過的香附子、陳皮、甘草、桔梗、白芷、川芎,這些藥材應用水與薑、棗一起煎煮後服用。另外一個配方則會額外加入麻黃。
4. 清涼飲子
治小兒血氣壅盛,臟腑生熱,頰赤多涕,五心煩熱,咽喉閉痛,乳哺不時,寒溫無度,潮熱往來,睡臥不安,手足振掉,欲生風候。
人參,川芎,防風,當歸尾,赤芍藥,大黃(裹煨),甘草,入燈心七莖,麥門冬去心七粒,同煎,不拘時服。
白話文:
[清涼飲子]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兒童因為血氣過旺,導致內臟產生過多熱氣,臉頰泛紅且常流鼻涕,手心腳心及胸口有煩熱感,喉嚨疼痛難忍,餵食時間不固定,生活作息冷暖無常,體溫時常忽高忽低如潮汐般來回波動,睡眠品質不佳容易驚醒,手腳偶爾會不由自主地顫抖,似乎有風邪入侵的徵兆。
藥方成分包括:人參、川芎、防風、當歸尾、赤芍藥、大黃(需包裹後微火慢烤)、甘草,再加入七根燈心草,以及去掉心的麥門冬七粒,一起煎煮,不限時間隨時服用。
5. 茯苓湯
治嬰孩溫壯伏熱來去。
柴胡,麥門冬(去心),人參,赤茯苓,甘草,黃芩,加小麥二十粒,竹葉三片,水煎服。
白話文:
藥材包括:柴胡、麥門冬(要去掉心部)、人參、赤茯苓、甘草、黃芩,再加上二十粒小麥和三片竹葉,用水煎煮後服用。
6. 滋腎丸
黃柏(制,三錢),知母(二錢),桂(五分),為末,熱水丸,百沸湯下。
白話文:
【滋腎丸】
成分:製過的黃柏三錢,知母二錢,肉桂五分。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後,用熱水製成丸狀。服用時,以煮沸一百次的熱湯送服。
7. 水鑑方
小兒百日內,忽作寒熱,與寒藥反作嘔吐,與熱藥其病益加,乃於石室得秘術,歌云:桃花陰末一錢余,甘草沖湯力更殊,藍花只須二二字,灌之入口立消除。
發熱證候不一,故諸方不可備載,各具本門。
白話文:
【水鑑方】
在小兒出生一百日內,若突然出現發冷發熱的症狀,給他服用寒性藥物反而會引起嘔吐,若使用熱性藥物病情反而加重。這時,我在石室中得到一項祕密技藝,其中詩歌寫道:桃花的陰乾粉末需用一錢多些,加上甘草一起沖泡成湯,效果更加顯著;而藍花只需要兩分左右,灌進口中,病症立刻就能消失。
因為發燒的狀況有很多種,所以各種療方無法在此全部列舉,詳細的各種療方可在相關的專門領域中找到。
8. 方脈發熱證論合參(附惡寒)
夫人居處清淨,則陽氣周密,邪不能害。若在事煩勞,則陽氣解散,邪入傷人,七情傷氣,飲食傷形,風寒暑濕傷神,飲食男女傷陰,故《經》曰: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生於陽者,得之風邪寒暑;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故發熱症候不一,治各不同,有外感內傷之迥別,寒熱補瀉之有殊。
如傷寒傷風,此外感也。自表入里,宜發表以解散之,此麻黃桂枝之義。以其感於冬令寒冷之日,即時發病,故謂之傷寒,而藥用辛熱,以勝寒。若時非寒冷,則藥當以隨時處變矣。如春溫之月,則當變以辛涼之藥,如夏暑之月,即當變以甘苦寒之藥。又云:冬傷寒不即病,至春變溫,至夏變熱,其治法必四時而有異也。
又有一種冬溫之病,謂之非其時而有其病。蓋冬寒時也,而反病溫焉,此天時不正,陽氣反泄,用藥不可溫熱。又有一種時行寒疫,卻在溫暖之時,時本溫暖,而寒反為病,此亦天時不正,陰氣反逆,用藥不可寒涼,又有一種天行溫疫熱病,多發於春夏之間,沿門闔境相同者,此天地之癘氣,當隨時令,參運氣而施治,宜用河間辛涼甘苦寒之藥,以清熱解毒,以上諸症,皆外感天地之邪者也。
若夫飲食勞倦,內傷元氣,《經》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勝,(言胃虛谷少,不能勝任其勞倦也。)上焦不行,(言清氣不升也。)下脘不通,(言濁明不降也。)胃氣熱,(濁陰不降,故胃氣熱。)熱氣熏胸中,(少只皆成壯火而上炎,)故內熱。此係真陽下陷,內生虛熱,故東垣發補中益氣之論,用人參、黃耆,甘溫之藥,大補其氣,而提其下陷,此用氣藥以補氣之不足者也。又,若勞心好色,內傷真陰,陰血既傷,則陽氣偏勝,而變為火矣。
是為陰虛火旺勞瘵之症,故丹溪發陽有餘,陰不足之論,用四物加知柏,補其陰,而火自降,此用血藥以補血之不足者也。益氣補陰,皆內傷症也。一則因陽氣之下陷,而補其氣以升提之,一則因陽火之上升,而滋陰以降下之,一升一降,迥然不同矣。又有夏月傷暑之病,雖屬外感,卻類內傷,與傷寒大異。
蓋寒傷形,寒邪客表、有餘之症,故宜汗之。暑傷氣,元氣為熱所傷而耗散,不足之症,故宜補之,東垣所謂清暑益氣者是也。又有因時暑熱,過食冷物,以傷其內,或過取涼風,以傷其外,此則非暑傷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治宜辛熱解表,或辛溫理中之藥,卻與傷寒治法相類者也。
凡此數症,皆外形相似,而虛實大有不同,治法多端,不可妄謬,故必審其果,為傷寒傷風及寒疫也,則用仲景法。若果為溫病熱病及溫疫也,則用河間法。果為氣虛也,則用東垣法。果為陰虛也,則用丹溪法。如是則藥無誤用,而天人性命者矣。
白話文:
人如果居住在安靜清潔的地方,身體的陽氣就會很穩定,邪氣就無法侵入。如果因為事務繁忙勞累,陽氣就會散失,邪氣就容易侵入傷害人體。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會損傷氣,飲食不節制會損傷形體,風、寒、暑、濕會損傷精神,過度縱慾則會損傷陰液。所以《黃帝內經》說:「邪氣的產生,有的來自陰,有的來自陽。」來自陽的,是感受了風邪、寒邪、暑邪;來自陰的,是飲食、居住環境、情緒(陰陽喜怒)造成的。所以發熱的症狀有很多種,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有外感和內傷的明顯區別,寒熱虛實的用藥也有差異。
像是傷寒、傷風,這些是外感。病邪從體表進入體內,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疏散,這就是麻黃湯、桂枝湯的道理。因為它們是感受了冬天的寒冷而立即發病,所以稱為傷寒,用辛溫的藥來驅散寒邪。如果不是在寒冷的天氣,用藥就應該根據當時的情況來調整。例如在春季溫暖的月份,就應該改用辛涼的藥物,在夏季炎熱的月份,就應該改用甘苦寒的藥物。又說,冬天感受寒邪不立即發病,到了春天會變成溫病,到了夏天會變成熱病,治療方法必須根據四季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還有一種冬天發生的溫病,稱為不合時令的疾病。因為冬天本來應該寒冷,反而得了溫病,這是因為天氣不正常,陽氣外洩,用藥不可以溫熱。還有一種流行性的寒疫,卻在溫暖的時候發生,本來天氣應該溫暖,反而得了寒病,這也是因為天氣不正常,陰氣反逆,用藥不可以寒涼。還有一種流行性的溫熱病,大多發生在春夏之間,整個地區的人都感染,這是天地間的戾氣造成的。應該根據時令,參考氣候變化來治療,適合用河間學派辛涼甘苦寒的藥物來清熱解毒。以上這些病症,都是外感天地間邪氣造成的。
至於因為飲食不節制、過度勞累而導致的內傷元氣,《黃帝內經》說:「過度勞累,形體和氣都會衰弱減少,水谷精微不足以勝任勞累。」(意思是說脾胃虛弱,水谷精微不足,不能勝任勞累。)上焦功能失常(意思是說清氣不能上升),下焦不通暢(意思是說濁氣不能下降),胃氣就會發熱(濁陰不能下降,所以胃氣會發熱)。熱氣向上熏蒸胸部(少陽之氣都變成壯火而向上炎),所以會產生內熱。這是因為陽氣下陷,內生虛熱,所以李東垣提出了補中益氣的理論,用人參、黃耆等甘溫的藥物,大補元氣,把下陷的陽氣提升起來。這是用補氣的藥物來補益氣的不足。另外,如果過度勞心,沉迷美色,就會內傷真陰。陰血受損,陽氣就會相對偏盛,而變成火。
這就是陰虛火旺、勞瘵的症狀,所以朱丹溪提出陽有餘、陰不足的理論,用四物湯加上知母、黃柏,來補益陰液,火自然就會下降。這是用補血的藥物來補益血的不足。補益氣和滋補陰,都是治療內傷的病症。一個是因為陽氣下陷,所以補氣來提升陽氣;一個是因為陽火上升,所以滋陰來降下陽火。一升一降,截然不同。還有一種夏天感受暑邪的病,雖然屬於外感,卻類似內傷,和傷寒有很大的不同。
因為寒邪會傷形體,寒邪侵入體表,屬於有餘的病症,所以應該發汗來治療。暑邪會傷氣,元氣因為熱邪而耗散,屬於不足的病症,所以應該補益元氣。李東垣所說的清暑益氣,就是這個意思。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天氣炎熱,過多食用寒涼食物而損傷內部,或是過多吹風而損傷體表。這並不是暑邪直接傷人,而是因為天氣炎熱而自己造成的病症。治療應該用辛熱解表的藥物,或是辛溫理中的藥物,治療方法反而和傷寒類似。
以上這些病症,外觀相似,但是虛實卻大不相同,治療方法很多,不能隨意亂用。所以必須仔細分辨,如果是傷寒、傷風、寒疫,就用張仲景的方法來治療。如果是溫病、熱病、溫疫,就用河間學派的方法來治療。如果是氣虛,就用李東垣的方法來治療。如果是陰虛,就用朱丹溪的方法來治療。這樣用藥才不會出錯,才能保住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