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9)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9)
1. 傷寒瘥後碗頭瘡
碗頭瘡者,亦有汗下後餘毒不盡,故瘥後而發碗頭瘡也。只以黃連、甘草、歸尾、紅花、防風、苦參、荊芥、連翹、羌活、白芷之類煎服,外用芒硝、赤小豆、青黛為末,以雞子清和豬膽汁調敷瘡上最效,勿動其靨,待其自脫。若瘥後小便澀有血者,亦是餘毒熱也,名曰內外瘡,亦皆有靨。
白話文:
碗頭瘡的形成,有時是因為出汗後體內殘留毒素未清,所以病癒後才出現碗頭瘡。治療方法是用黃連、甘草、歸尾、紅花、防風、苦參、荊芥、連翹、羌活、白芷等藥材煎服,外用芒硝、赤小豆、青黛研磨成粉末,再用雞蛋清和豬膽汁調和敷在瘡口上,效果最佳。切忌不要去觸碰瘡口上的痂皮,等待它自然脫落。如果病癒後小便澀痛伴有血尿,也是體內殘留毒熱的表現,稱為內外瘡,也會出現痂皮。
若不出膿者死。宜用黃連解毒湯加生地、歸尾、連翹、木通、滑石、牛膝、萹蓄、琥珀、甘草稍之類。
白話文:
如果沒有化膿,患者就會死亡。建議使用黃連解毒湯,並加入生地、歸尾、連翹、木通、滑石、牛膝、萹蓄、琥珀和甘草等藥材。
2. 傷寒身癢
凡陽明反無汗,皮中如蟲行者,胃主肌肉,陽明久虛也,宜朮附湯、黃耆建中湯主之。如風熱盛,身癢發熱無汗,口燥舌乾,大小便秘澀者,宜防風通聖散加羌活主之。如風證身癢者,宜小續命去附子,加白附子主之。如血虛身癢者,宜四物湯加浮萍、蒺藜、防風主之。
白話文:
如果陽明經病症表現為沒有汗,皮膚像有蟲子爬動一樣,這是因為胃主肌肉,陽明經長期虛弱導致,可以用朮附湯、黃耆建中湯治療。如果伴隨風熱盛、全身發癢、發燒無汗、口乾舌燥、大小便不通暢的症狀,可以用防風通聖散加羌活治療。如果單純是風證導致的全身發癢,可以用小續命湯去掉附子,加入白附子治療。如果是血虛導致的全身發癢,可以用四物湯加入浮萍、蒺藜、防風治療。
3. 論大頭傷寒治法
發於鼻額紅腫,以至兩目盛腫而不開,額上面部皆赤而腫者,屬陽明也,或壯熱氣喘,口乾舌燥,咽喉腫痛不利,脈來數大者,用普濟消毒飲主之。如內實熱盛者,用通聖消毒飲。若發於耳之上下前後,並頭角紅腫,此屬少陽也。或肌熱,日脯熱,寒熱往來,口苦咽乾,目疼脅下滿,宜小柴胡加花粉、羌活、荊芥、連翹、芩連主之。若發於頭上,並腦後項下及目後赤腫者,此屬太陽也、宜荊芥敗毒散主之。
白話文:
鼻子和額頭紅腫,甚至眼睛腫得睜不開,額頭和臉部都又紅又腫,屬於陽明經,可能伴隨發燒、喘氣、口乾舌燥、喉嚨腫痛難以吞嚥,脈搏跳動頻快有力,可以用普濟消毒飲治療。如果體內熱氣很旺盛,可以用通聖消毒飲。
如果病症出現在耳朵的上下前後,以及頭角紅腫,屬於少陽經,可能伴隨身體發熱、午後特別熱、反覆發冷發熱、口苦咽乾、眼睛痛、脅肋脹滿,適合用小柴胡湯,再加入花粉、羌活、荊芥、連翹、黃芩、黃連治療。
如果病症出現在頭頂、後腦勺、脖子後面以及眼窩周圍,呈現紅色腫脹,屬於太陽經,可以用荊芥敗毒散治療。
若三陽俱受邪,並於頭面耳目鼻者,以普濟消毒散,外用三陽敷之,治法當先緩後急,則邪伏也。先緩者,宜退熱消毒,虛人兼扶元氣,胃虛食少者,宜助胃氣,候其大便內結熱甚,方以大黃下之,拔其毒根,此先緩後急之法也。蓋此毒先腫於鼻額,次腫於目,又次腫於耳,從耳至頭,上絡後腦,結塊則止,若不散必成膿也。俗云大頭天行,親戚不相訪問,染者多不救。
泰和間多有病此者,醫以承氣加藍根下之,稍緩,翼日如故,下之又緩,終莫能愈,漸到危篤。東垣視之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氣也。身半以下,地之氣也。此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而為腫盛,以承氣瀉胃中之實熱,是為誅伐無過,遂處普濟消毒飲子全活甚眾。
白話文:
如果三陽經脈同時受到邪氣侵犯,並影響頭面、耳目、鼻等部位,就要用普濟消毒散外敷三陽經脈,治療方法應先緩和後急迫,這樣才能將邪氣壓制住。先緩和的治療,應以退熱消毒為主,體虛者還要兼顧扶元氣,胃虛食少者,要幫助胃氣恢復。等到大便中熱結嚴重時,才用大黃瀉下,拔除病根,這就是先緩後急的治療方法。這種毒邪先從鼻子、額頭開始腫脹,然後蔓延到眼睛,再蔓延到耳朵,從耳朵到頭頂,向上連接後腦,形成腫塊就會停止。如果腫塊不消散,就會化膿。民間稱這種病為大頭天行,親戚朋友都不敢互相探望,感染者大多無法治愈。
泰和年間,這種病流行很廣,醫生用承氣湯加藍根瀉下,病患稍微緩解,但第二天病情又復發,再次瀉下,病情又稍微緩解,最終無法治愈,病情逐漸加重,危及生命。東垣先生觀察後說,身體上半身屬於天的氣息,身體下半身屬於地的氣息。這種邪熱之氣停留在心肺之間,向上攻犯頭部,導致腫脹嚴重。用承氣湯瀉掉胃中的實熱,就如同斬殺無辜,因此應該使用普濟消毒飲子治療,結果救活了很多病人。
4. 傷寒誤藥傷人
陽盛陰虛,則邪乘虛入里,下之則愈,汗之則竭其津液而死。陽盛陽虛,則邪客於腠里而未能入,汗之則愈,下之則引賊破家而死。若應用小柴胡湯和解,誤用承氣湯致身熱黃者,死。中暑熱病,誤用燥劑者,死。腎虛受寒,內逼浮陽之火泛上,面赤煩躁,身有微熱,渴欲飲水,不能下咽,大便或閉、或利,小水淡黃,或嘔逆,或氣短,或鄭聲,或咽痛,狀似陽證,誤投寒涼者,立死。
陰證身熱,面赤足冷,煩躁揭去衣被,脈來數大無力,若不急用加減五積散冷服,而誤用涼藥者,死。傷寒汗多,複利小,便者,死。陽明病潮熱汗多,小便因少,若利之,加喘渴者,死。濕病,若發其汗,使人耳聾不知痛處者,死,病人煩燥,自覺甚熱,他人以手按其肌膚,殊無大熱、此為無根失守之火,用涼藥者,死。
白話文:
陽氣過盛而陰氣虛弱,那麼邪氣就會趁虛侵入體內,使用下法治療就能痊癒,如果用發汗法就會耗盡體內的津液導致死亡。陽氣過盛而陽氣虛弱,邪氣停留在肌膚腠理間而未深入,用發汗法就能治癒,如果用下法反而會使病情加重導致死亡。如果是應該用小柴胡湯來調和,誤用了承氣湯導致身體發熱並且出現黃疸的,會死亡。中暑熱病,錯誤地使用了燥熱藥物的,會死亡。腎氣虛弱受到寒氣影響,內在逼迫浮動的陽火上升,面色赤紅煩躁不安,身體有輕微發熱,口渴想喝水卻無法下嚥,大便或便祕或腹瀉,小便淡黃,或有嘔吐反胃,或呼吸短促,或言語不清,或咽喉疼痛,症狀看似是陽證,如果誤用了寒涼藥物,立刻會死亡。
陰證患者雖然身體發熱,面色赤紅但腳卻是冷的,煩躁到掀開衣物,脈象雖快大但無力,如果不緊急使用加減五積散冷服,而誤用了寒涼藥物的,會死亡。傷寒病汗出過多,又反覆腹瀉且小便量少的,會死亡。陽明病出現定時發熱出汗多,小便因此減少,如果再使用利尿法,會增加喘息口渴的症狀,導致死亡。溼病,如果強行發汗,會導致人耳聾且不知道痛處的,會死亡。病人煩躁,自覺非常熱,但別人用手觸摸他的皮膚,並不覺得特別燙,這是無根失守的虛火,使用寒涼藥物的,會死亡。
5. 辨傷寒太陽經再傳
傷寒六經傳變,自表入里,三陽為表,三陰為里,自淺而深,六經傳盡,必無出而再傳之理。成氏以六日厥陰傳經已盡,七日當愈不愈,再自太陽傳出,復至厥陰,十三日不愈,謂之過經壞病。此等註釋,謬誤殊甚。馬玄臺辯之,謂太陽至厥陰,猶人入戶升堂,以入於室,太陽為三陽,最在外,陽明為二陽,在太陽之內,少陽為一陽,在陽明之內,此三陽之在表也。
太陰為三陰,在少陰之內、少陰為二陰,在太陰之內,厥陰為一陰,在少陰之內,此三陰之在裡也。故一日始於太陽,二日傳陽明,三日傳少陽,四日傳太陰,五日傳少陰,六日傳厥陰。經文之論,次第相傳,亦言其大概耳。所云七日不愈再傳經者,七日行經未盡,仍在太陽一經也。
白話文:
傷寒的六經傳變,從表層進入內裡,三陽經在表層,三陰經在內裡,從淺入深,六經傳變完畢後,就不可能再重新傳變。有人認為六天後厥陰經傳變結束,第七天應該痊癒,如果沒有痊癒,就會再從太陽經開始傳變,再次傳到厥陰經,十三天還沒好,就叫做過經壞病。這種說法完全是錯誤的。馬玄臺辯解說,從太陽經傳到厥陰經,就像人進門、上廳堂、然後進房間一樣,太陽經是三陽經中最外層的,陽明經是二陽經,在太陽經裡面,少陽經是一陽經,在陽明經裡面,這三陽經都在表層。
太陰經是三陰經,在少陰經裡面,少陰經是二陰經,在太陰經裡面,厥陰經是一陰經,在少陰經裡面,這三陰經都在內裡。所以,第一天從太陽經開始,第二天傳到陽明經,第三天傳到少陽經,第四天傳到太陰經,第五天傳到少陰經,第六天傳到厥陰經。經文所論述的,只是六經傳變的順序,只是大略的說明而已。所說七天不愈就再傳經,那是因為七天內六經傳變還沒結束,仍然在太陽經這個階段。
如仲景所謂,太陽病頭痛七日自愈,以其行經盡也。若欲再作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可見太陽一經,有傳之七日以上者、則陽明、少陽,亦可羈留,過經不解,故針陽明中土,使不再傳,此謂行其經未盡,未嘗曰傳其經盡也。若云六經傳盡,復自厥陰外出,而再傳太陽,則有二陰三陰一陽二陽以格之,有容自外入內,又自內而越於外之理。
風寒之邪,郁久成熱,入人臟俯,豈兩陰交盡於裡?復能變寒,而從皮毛之外,再入太陽以為害者哉!成氏之謬,不辨可知也。
白話文:
如同張仲景所說,太陽病頭痛七天自行痊癒,是因為病邪行經完畢。如果病邪想要再次循經而行,就需要針刺足陽明經,阻止病邪傳播,就能痊癒。可見太陽經病邪如果傳播超過七天,那麼陽明、少陽經也會受到牽連,病邪停滯不消,所以需要針刺陽明經的中土,使其不再傳播。這指的是病邪行經未盡,並不意味著病邪傳經完畢。如果說六經傳播完畢,病邪又從厥陰經外出,再次傳入太陽經,那麼就有二陰三陰一陽二陽的病理變化,可能從外進入內,也可能從內穿透而出。
風寒邪氣,郁久成熱,侵入臟腑,怎麼可能兩陰經病邪完全消除後,又變成寒邪,從皮毛外再次侵入太陽經而致病呢?成氏的說法有誤,很容易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