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8)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8)
1. 傷寒身重肉苛
病有身重不能轉側者,有身疼不能轉側者,何也?身重不能轉側者,下後血虛,津液不榮於外也。身疼不能轉側者,風濕相搏於經也。二者頗類,虛實不同,治則各異。若症惡而覺身重倍常者,死。以陰陽氣離,形骸獨留,無氣升舉,故身倍重也。其肉苛者,雖著衣絮,猶尚苛也。
由發汗過多,損傷榮衛,肉失所養,故頑痹不仁,痛癢不知也。用羌活沖和湯類加桂枝、當歸、木香主之。
白話文:
標題翻譯爲:[傷寒身體沉重肌肉不適]
內容翻譯爲: 疾病中有的患者感到身體沉重無法翻身,有的則是全身疼痛無法翻身,這是爲什麼呢?身體沉重無法翻身的情況,是因爲治療後導致血虛,體內的津液無法充分滋養外部肌膚與肌肉。而全身疼痛無法翻身的情況,則是因爲風溼相互作用於經絡之中。這兩種情況表面相似,但虛實病因不同,治療方法自然也就各異。如果病情惡化,感覺身體沉重的程度比平時增加很多,這可能是致命的。這是因爲陰陽之氣分離,只剩下形體存在,沒有氣力支撐,所以身體會感到異常沉重。至於那些肌肉感到不適的人,即使穿上衣服或蓋上棉被,仍然感到肌肉不適。
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爲發汗過多,損傷了體內的營衛之氣,肌肉失去滋養,所以變得麻木無感,對痛癢等刺激毫無知覺。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羌活沖和湯類加上桂枝、當歸、木香等藥材來調理治療。
2. 傷寒搖頭
頭者,諸陽之會,陽脈有乖,則頭為之搖動。《經》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多因氣血虛弱,而風火上乘,鼓動以致之,然有心絕而搖頭者,有風盛而搖頭者,蓋陰根於陽,陽根於陰,陰陽互根,氣血周流無間。若心絕則神去而陰竭,陽獨無根,不能自主,所以頭搖。《經》云:陽毒留形,體如煙燻,直視搖頭是也。
至於太陽發痓,則風盛於上,風主乎動,是以頭搖。《經》所謂:獨搖頭,卒口噤,而背反張者是也。言搖頭中有痛也。言者為虛,不言為實,均是搖頭,析而分之,曰虛邪、曰實邪、曰真邪,當隨症施治,外灸百會、風府等穴,其搖即定。
白話文:
標題:[傷寒引致的頭部震顫]
內容:頭部是所有陽經脈的匯聚之地,一旦陽脈運行失常,就會導致頭部搖晃。根據古籍記載,各種由風引起的頭暈、震顫,大多歸咎於肝臟功能失調。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人體氣血虛弱時,風邪和火邪趁機上升,擾亂正常機能,從而引起頭部搖晃。然而,頭部搖晃的原因有多種,可能是心臟功能衰竭導致,也可能是風邪過盛所致。這是因為陰陽兩者相輔相成,陰根植於陽,陽依附於陰,陰陽互相依存,使得氣血在全身順暢流通。如果心臟功能衰竭,精神散失,陰氣枯竭,陽氣失去了根基,無法自我控制,因此出現頭部搖晃的情況。古籍提到,當陽毒滯留在身體,身體會像被煙燻一樣,眼睛直視,頭部搖晃,這就是描述的現象。
再者,如果是太陽經絡引發的痙攣,表示風邪在上半身過盛。風主導運動,因此會造成頭部搖晃。古籍記載,單獨頭部搖晃,突然口齒緊閉,背部反向弓起,這也是描述頭部搖晃的狀況,表明頭部內部可能有疼痛。若患者能表達,代表是虛邪導致;若患者無法表達,代表是實邪所致。雖然都是頭部搖晃,但詳細分析可區分為虛邪、實邪、真邪三種,應針對不同症狀進行治療。在外科治療上,可以透過針灸百會、風府等穴位,頭部搖晃的情況就能得到控制。
3. 傷寒鼻塞
鼻為肺竅,肺為臟首,寒欲客肺,肺則與邪相搏,是以肺液為涕,氣壅而塞,此為寒也。久則鬱而為熱,火爍金燥,津液不濡,榮衛凝滯,清氣不升,是以肺竅為之不通,此之熱也。寒者溫之,熱者清之。
白話文:
鼻子是肺部的通道,肺則是五臟之首。當寒氣侵襲肺部,肺會與這些病邪抗爭,導致肺部產生鼻涕,氣血受阻造成鼻塞,這就是因為寒氣所致。若時間久了,寒氣在體內積壓轉變為熱氣,如同火燒一般使得肺部乾燥,體內津液無法滋潤,人體的營養和防禦機能受到阻滯,清新之氣無法上升,因此鼻子這個肺部的通道就會堵塞,這就是因為熱氣所致。對於寒氣引起的問題,我們應採取溫暖的治療方式;對於熱氣引起的情況,我們則應採取冷卻的治療方式。
4. 傷寒自汗
寒多中榮,風多中衛,榮得寒則痛,衛得風則熱,寒傷於榮,則無汗而為傷寒,風傷於衛,則有汗而為傷風,榮衛懼虛,則必自汗。蓋榮行脈中,衛行脈外,榮虛則不能守脈中,氣虛則不能衛脈外,以致汗出。汗者,血也。寒則凝滯,故痛。熱則妄行,故汗,汗出而渴者,主發瘡痍。
汗出而不渴者,主熱將散也。如身熱汗極,昏睡不言,筋攣背強,其脈沉微,此是欲變風候也。如頭有汗而身無汗,心胸懊憹,是中有停滯,而津液不得下行也。若身熱微微,昏沉多睡,身有汗而獨頭無,且寸口脈微者,是亡陽之候。如陰症諸候俱備,但身首俱有微汗者,未可謂之純陰,蓋陰脈皆至頸而還,今達陽部,故知非也。
白話文:
[對於傷寒自汗的理解]
如果體內寒氣過多,會影響到營分;風氣過多,會影響到衛分。營分受到寒氣的侵擾會引起疼痛,衛分受到風氣的影響則會產生熱感。當寒氣傷害到營分時,人體不會出汗,這就是傷寒;風氣傷害到衛分時,人體會出汗,這就是傷風。當營分和衛分都處於虛弱狀態,就會自然出汗。
這是因為營氣運行在脈絡之中,衛氣運行在脈絡之外。營氣虛弱就無法守住脈絡中的位置,衛氣虛弱就無法保護脈絡外的區域,導致汗水外溢。汗水,實際上就是血液的一種形式。當遇到寒氣,血液會凝固滯留,所以會感到疼痛;當遇到熱氣,血液會不受控制地流動,所以會出汗。出汗同時感到口渴的人,可能會引發皮膚病。
出汗但不感到口渴的人,說明體內的熱氣正在散去。如果身體熱度很高,汗出如雨,人陷入昏迷,無法說話,肌肉抽搐,背部僵硬,脈搏微弱,這可能是風邪正在轉變的徵兆。如果頭部出汗,身體卻不出汗,胸口悶痛,這表示體內有堵塞,津液無法順利下流。如果身體溫度輕微升高,人昏昏欲睡,身體出汗,唯獨頭部不出汗,並且脈搏微弱,這可能是陽氣流失的信號。如果陰性病症的所有徵兆都出現,但頭部和身體都有輕微出汗,不能斷定這是純粹的陰性病,因為陰性脈絡通常只到達頸部,現在已經延伸到陽性部位,所以可以推斷這不是純粹的陰性病。
5. 傷寒勞復食復
勞復者,因傷寒初愈,血氣未平,早作勞動,致損真氣,觸其餘毒而病,謂之勞復。食復者,因胃中稍和,即為倍食,胃氣未充,不能消化,或邪熱內伏,未經盡去。因與穀氣相搏而病,此謂食復。勞者調之。食者消之。更有傷寒口欲言,舌不能轉,眼睛不慧,反能食者,為除中。邪火殺穀之象也。
白話文:
【傷寒勞復食復】
勞復的情況是,當一個人剛從傷寒中康復,身體的血氣尚未恢復平衡,如果這時過早地進行勞動,會導致身體的元氣受損,並且觸發體內殘留的毒素再度發病,這種情況被稱為勞復。
食復則是因為胃部狀況稍微好轉,病人就大量進食,然而這時候胃氣尚未完全恢復,無法有效消化食物,或者體內的邪熱尚未完全消退。當食物進入胃中,與體內殘餘的熱氣相互作用,導致病情再次發作,這種情況稱為食復。
對於勞復,應進行適當的休息調養;對於食復,則需輔助胃部進行消化。
另外,如果傷寒病人出現想說話卻舌頭無法靈活轉動,視力模糊,但反而胃口大開,這種情況被稱為「除中」,這是體內邪火旺盛,能夠迅速消耗食物的徵兆。
6. 傷寒瘥後女勞復
瘥後因交合而復者、名女勞復。其候體重少氣,頭重不舉,目中生花,腰背痛,小腹裡急絞痛,或引陰中拘攣,或憎寒發熱,時時陰火上衝,頭面烘熱,心胸煩悶者是也,宜燒裩散之類。小腹急痛,脈沉足冷,用當歸四逆湯加熟附茱萸之類。若見卵縮入腹,脈見離經者,死。
然有男子病新瘥,未與婦人交接,感動其情,思其欲事,心切而得病者,其治亦與女勞復同。
白話文:
在康復之後因為性行為而再度病發的情況,我們稱之為「女勞復」。這種情況的主要症狀包括身體沉重無力,頭部沉重難以抬起,視線模糊,腰背疼痛,小腹部緊繃且伴有劇烈疼痛,可能延伸至私處有收縮感,也可能出現怕冷和發熱的現象,偶爾會有陣陣熱氣從下體上衝,頭部和麪部感覺炙熱,心胸部位感到煩悶。遇到這種情況,適合使用如燒褲散這類的藥物。如果小腹疼痛劇烈,脈搏微弱,腳部冰冷,則應該使用當歸四逆湯,並加入熟附子和山茱萸這類的草藥。
然而,也有這樣的情況:男性病人剛剛康復,尚未與女性進行性行為,但由於情感的激動,對性事產生強烈的慾望,結果因此生病。這種情況的治療方式,也與「女勞復」相同。如果出現睪丸縮進腹部的現象,且脈搏顯示異常,那便是病情嚴重,生命危在旦夕。
7. 傷寒瘥後陰陽易
陰陽易者,因瘥後交合,而無病之人反得病者是也。其候大便不通,心神昏亂,驚惕不安,體重少氣,少腹裡急,及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是也。然腎經虧敗,真陽虛損,故有寒無熱,脈虛足冷,宜人參四逆湯,調下燒裩散,陰頭微腫則愈。若婦人病未平,復有犯房事,小腹急疼,腰膝俱痛,四肢不仁,無熱者,當歸白朮散。
凡陰陽易,極難調理,須分寒熱施治,舌出數寸者死。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在傷寒病癒後的性行為導致的「陰陽易」症狀,這種情況指的是病癒後的人與健康的人發生性關係,反而讓原本健康的人感染了疾病。主要症狀包括便祕、精神混亂、驚恐不安、身體沉重、呼吸困難、小腹緊繃、牽連到生殖器部位的痙攣、熱氣上沖至胸口、頭部沉重難以抬起、視線模糊,以及膝蓋和小腿的緊繃等。這是因為腎臟功能受損,導致真陽氣血虛弱,所以患者只有寒象沒有熱象,脈搏虛弱,腳部冰冷。治療上應使用人參四逆湯,搭配燒褲散來調理,如果生殖器稍微腫脹,就是病情開始好轉的跡象。
如果是女性在疾病未完全恢復時就進行性行為,會出現小腹劇烈疼痛、腰膝疼痛、四肢麻木無力且無發熱現象,可使用當歸白朮散治療。
總之,「陰陽易」的病症非常難以調理,必須根據寒熱不同來對症下藥。若患者舌頭伸出數寸長,代表病情嚴重,可能會致死。
8. 傷寒瘥後發腫
傷寒愈後浮腫,若因水氣者,宜利之。若胃虛食少者,宜五苓散加蒼朮、陳皮、木香、砂仁之類。胃不虛者,以商陸一味,煮粥食之,亦妙。傷寒大病瘥後足腫者,不妨。但節飲食,戒酒色,胃氣強,腫自消也。
白話文:
在得了傷寒並康復之後如果出現了浮腫的情況,如果是因為體內水氣過多導致的,應該要幫助身體排水。如果胃氣虛弱、食慾不佳的人,適合服用五苓散,再加入蒼朮、陳皮、木香、砂仁這些藥材。
但如果胃氣並不虛弱,可以單用商陸這一味藥材,煮成粥來食用,效果也很不錯。得了重病如傷寒,康復後腳部有些腫脹,其實無需過度擔心。只要控制飲食,避免過量喝酒和縱欲,保持良好的胃氣,腫脹自然就會消退。
9. 傷寒瘥後遺毒
傷寒汗下不徹,餘邪結在耳後一寸二三分,或兩耳下俱硬腫者,名曰遺毒,宜速消散,緩必成膿,以連翹敗毒散治之。如項腫痛,加威靈仙;大便實加大黃、穿山甲。如發腫有膿不消,或已破未破者,但用內托消毒散,加角刺、升麻、金銀花、甘草之類。然古人方書之論如此,但實多由於久熱傷陰,蓋少陽少陰,陰虧已極,因乃虛火上衝,所以腮頰耳後腫痛也。《經》曰:榮氣不從,逆於肉裡,乃生癰腫。
況耳後方圓一寸皆屬於腎,有何毒之謂歟?治宜以滋陰化痰,散郁和肝而腫自愈。如熟地、麥冬、土貝母、生白芍、甘桔、連翹之類,略佐青皮、柴胡少許足已。若尺脈甚弱者,竟用上病療下之法,投以引火歸源之藥,則腫不治而自散。若誤認以毒為事而攻之,不惟腫結,愈固而愈甚,必致變生別病而危矣。
此張之鄙見也。
白話文:
在治療過傷寒後,如果發汗或使用瀉下法未能完全清除病邪,剩餘的邪氣可能聚集在耳朵後方約一寸二三分的位置,或是兩側耳下都出現硬塊腫脹的情況,這種現象被稱作「遺毒」。對於這種情況,應盡快進行消散治療,否則可能會形成膿包。可以使用連翹敗毒散來處理。如果脖子出現腫痛,可以加入威靈仙;若大便乾硬,可添加大黃和穿山甲。
假如腫脹部位已經形成膿包且不消退,無論是否已破裂,應該使用內託消毒散,並添加角刺、升麻、金銀花和甘草等成分。然而,根據古人的醫書,大多認為是因為長期高燒損傷了體內的陰分,也就是說,少陽和少陰兩條經絡的陰分已經嚴重不足,導致虛火上沖,造成腮部及耳後腫痛。《黃帝內經》曾提到:「營氣不順,反向肌肉深處發展,就會產生膿腫。」
再者,耳朵後方的一寸範圍都歸屬於腎臟,哪來的毒素呢?因此,治療應著重在滋補陰分、化痰、疏解鬱結、調和肝臟,腫脹自然會消退。例如熟地、麥冬、土貝母、生白芍、甘桔、連翹等藥材,輔以少量的青皮和柴胡即可。若腳踝下方的脈搏非常微弱,可以採用「上病療下」的原則,使用能將火氣引回根本的藥物,那麼腫脹不用特別治療也會自行消失。如果錯誤地認為這是毒素問題而採取攻擊性治療,不僅腫脹會更加固結,甚至還會引起其他疾病,危及生命。
這只是我的個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