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8)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8)
1. 傷寒身重肉苛
病有身重不能轉側者,有身疼不能轉側者,何也?身重不能轉側者,下後血虛,津液不榮於外也。身疼不能轉側者,風濕相搏於經也。二者頗類,虛實不同,治則各異。若症惡而覺身重倍常者,死。以陰陽氣離,形骸獨留,無氣升舉,故身倍重也。其肉苛者,雖著衣絮,猶尚苛也。
由發汗過多,損傷榮衛,肉失所養,故頑痹不仁,痛癢不知也。用羌活沖和湯類加桂枝、當歸、木香主之。
白話文:
病人有身體沉重無法翻身的,也有身體疼痛無法翻身的,這是為什麼呢?身體沉重無法翻身,是因為下焦血虛,津液無法滋潤到外體。身體疼痛無法翻身,是因為風濕之邪侵襲經脈。這兩種症狀看似相似,但虛實不同,治療方法也要有所區別。如果病情惡化,感覺身體比平常更沉重,就會死亡。這是因為陰陽之氣分離,形骸只剩下空殼,沒有氣來托舉,所以身體才會格外沉重。如果患者的肌肉僵硬,即使穿上衣物也仍然覺得僵硬,這是由於發汗過多,損傷了榮衛之氣,肌肉得不到滋養,所以才會出現頑固性麻痺,感受不到疼痛和癢。可以用羌活沖和湯類加上桂枝、當歸、木香來治療。
2. 傷寒搖頭
頭者,諸陽之會,陽脈有乖,則頭為之搖動。《經》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多因氣血虛弱,而風火上乘,鼓動以致之,然有心絕而搖頭者,有風盛而搖頭者,蓋陰根於陽,陽根於陰,陰陽互根,氣血周流無間。若心絕則神去而陰竭,陽獨無根,不能自主,所以頭搖。《經》云:陽毒留形,體如煙燻,直視搖頭是也。
至於太陽發痓,則風盛於上,風主乎動,是以頭搖。《經》所謂:獨搖頭,卒口噤,而背反張者是也。言搖頭中有痛也。言者為虛,不言為實,均是搖頭,析而分之,曰虛邪、曰實邪、曰真邪,當隨症施治,外灸百會、風府等穴,其搖即定。
白話文:
頭部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陽脈失調就會導致頭部搖動。《經》書說:所有風邪引起的頭昏眼花,都屬於肝木。多半是因氣血虛弱,風火上炎,導致頭部搖動。不過,也有心神耗竭而搖頭的,也有風邪盛而搖頭的,因為陰氣依靠陽氣,陽氣依靠陰氣,陰陽互根,氣血循環無阻。若心神耗竭,神氣消散,陰氣枯竭,陽氣無根,便無法自主,所以頭部會搖動。《經》書說:陽氣毒素留在體內,身體像被煙燻過一樣,直視前方,頭部搖動就是這個道理。
至於太陽發病,就是風邪盛於頭部,風主宰著運動,所以頭部會搖動。《經》書說:單獨搖頭,嘴巴緊閉,背部反弓就是這個症狀。指的是搖頭時伴隨疼痛。有聲音的屬於虛證,沒有聲音的屬於實證,都是搖頭,但要區分開來,稱為虛邪、實邪、真邪,應根據症狀施治,外用灸法灸百會、風府等穴位,頭部搖動就會停止。
3. 傷寒鼻塞
鼻為肺竅,肺為臟首,寒欲客肺,肺則與邪相搏,是以肺液為涕,氣壅而塞,此為寒也。久則鬱而為熱,火爍金燥,津液不濡,榮衛凝滯,清氣不升,是以肺竅為之不通,此之熱也。寒者溫之,熱者清之。
白話文:
鼻子是肺的孔竅,肺是臟器之首,如果寒氣侵入肺部,肺就會與邪氣抗爭,因此肺會產生鼻涕,氣息阻塞,這是寒氣所致。時間久了會鬱積成熱,火熱傷肺,津液不能滋潤,氣血凝滯,清氣無法上升,因此鼻竅就不暢通,這是熱的表現。對於寒氣要溫散,對於熱氣要清解。
4. 傷寒自汗
寒多中榮,風多中衛,榮得寒則痛,衛得風則熱,寒傷於榮,則無汗而為傷寒,風傷於衛,則有汗而為傷風,榮衛懼虛,則必自汗。蓋榮行脈中,衛行脈外,榮虛則不能守脈中,氣虛則不能衛脈外,以致汗出。汗者,血也。寒則凝滯,故痛。熱則妄行,故汗,汗出而渴者,主發瘡痍。
汗出而不渴者,主熱將散也。如身熱汗極,昏睡不言,筋攣背強,其脈沉微,此是欲變風候也。如頭有汗而身無汗,心胸懊憹,是中有停滯,而津液不得下行也。若身熱微微,昏沉多睡,身有汗而獨頭無,且寸口脈微者,是亡陽之候。如陰症諸候俱備,但身首俱有微汗者,未可謂之純陰,蓋陰脈皆至頸而還,今達陽部,故知非也。
白話文:
體內寒氣過盛則會影響到人體的內部臟腑,風邪入侵則會影響到人體的外部防禦系統。內部臟腑受寒則會感到疼痛,外部防禦系統受風則會感到發熱。寒邪傷及內部臟腑,則會出現無汗的傷寒症狀;風邪傷及外部防禦系統,則會出現有汗的傷風症狀。內部臟腑和外部防禦系統虛弱,則容易自汗。這是因為內部臟腑循行於經脈之中,外部防禦系統則循行於經脈之外,內部臟腑虛弱則無法固守經脈之中,外部防禦系統虛弱則無法抵禦外邪入侵,導致汗液外泄。汗液是血液的表現形式,寒邪會導致血液凝滯,所以會感到疼痛;熱邪會導致血液妄行,所以會出汗。出汗伴隨口渴,則可能要生瘡。
出汗但不口渴,則表示熱邪將要消散。如果全身發熱、出汗很多、昏睡不醒、筋脈拘攣、背部強直、脈象沉細微弱,這預示著可能要轉變為風邪的症候。如果頭部出汗但身體沒有出汗,心胸煩躁不安,則表示體內有停滯之物,津液無法下行。如果身體微微發熱、昏沉嗜睡、身體有汗但頭部沒有汗、寸口脈細微,則表示陽氣虛衰。如果陰證的症狀都出現了,但身體和頭部都微微出汗,則不能斷定是純陰證,因為陰脈都經過頸部然後再迴流,現在卻到達了陽部,所以可以肯定不是純陰證。
5. 傷寒勞復食復
勞復者,因傷寒初愈,血氣未平,早作勞動,致損真氣,觸其餘毒而病,謂之勞復。食復者,因胃中稍和,即為倍食,胃氣未充,不能消化,或邪熱內伏,未經盡去。因與穀氣相搏而病,此謂食復。勞者調之。食者消之。更有傷寒口欲言,舌不能轉,眼睛不慧,反能食者,為除中。邪火殺穀之象也。
白話文:
勞復,是指傷寒剛痊癒,身體血氣尚未恢復,就過早勞動,導致損傷真氣,觸發餘毒而再次生病。食復,是指胃部稍有好轉,就開始暴飲暴食,胃氣尚未充盈,無法消化食物,或者體內還有邪熱未完全去除,與食物的氣息相互作用而生病。勞復要調養,食復要消食。另外,傷寒患者雖然嘴巴想說話,卻舌頭轉動不靈,眼睛也不清亮,卻仍然能吃東西,這就是除中,也就是邪火攻擊穀氣的表現。
6. 傷寒瘥後女勞復
瘥後因交合而復者、名女勞復。其候體重少氣,頭重不舉,目中生花,腰背痛,小腹裡急絞痛,或引陰中拘攣,或憎寒發熱,時時陰火上衝,頭面烘熱,心胸煩悶者是也,宜燒裩散之類。小腹急痛,脈沉足冷,用當歸四逆湯加熟附茱萸之類。若見卵縮入腹,脈見離經者,死。
然有男子病新瘥,未與婦人交接,感動其情,思其欲事,心切而得病者,其治亦與女勞復同。
白話文:
病人康復後因為性行為而再次病倒,這叫做勞復。這種情況的症狀包括身體沉重、氣短、頭部感到沉重抬不起來、視物模糊、腰背疼痛、小腹有緊急絞痛的感覺、或者引發私處抽搐、或者怕冷發熱、時常有虛火上升,頭臉部感到烘熱、心胸感到煩悶,應使用如燒褲散一類的藥物。如果小腹急痛、脈象沉細、腳部冰冷,則應使用當歸四逆湯加上熟附子和吳茱萸之類的藥物。如果出現睪丸收縮入腹,且脈象顯示異常的情況,這是危急的情況,可能會導致死亡。
另外,有男性在病剛好轉時,即便沒有與女性發生性關係,但因為情感上的波動,強烈地思念性事而致病,這種情況的治療方式也與勞復相同。
7. 傷寒瘥後陰陽易
陰陽易者,因瘥後交合,而無病之人反得病者是也。其候大便不通,心神昏亂,驚惕不安,體重少氣,少腹裡急,及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是也。然腎經虧敗,真陽虛損,故有寒無熱,脈虛足冷,宜人參四逆湯,調下燒裩散,陰頭微腫則愈。若婦人病未平,復有犯房事,小腹急疼,腰膝俱痛,四肢不仁,無熱者,當歸白朮散。
凡陰陽易,極難調理,須分寒熱施治,舌出數寸者死。
白話文:
陰和陽易位的情況,是指病癒後進行房事,反而讓原本沒病的人染上疾病的情形。症狀包括大便不通暢,精神混亂,驚恐不安,身體沉重無力,小腹部緊縮疼痛,以及牽連到私處抽搐,熱氣上衝胸口,頭部沉重難以抬起,眼前出現幻象,膝蓋小腿部位拘攣急迫。由於腎經虧損,真陽虛弱,所以表現爲只有寒沒有熱,脈象虛弱且腳部冰冷,適合用人參和四逆湯來調理,並配合使用燒裩散內服,如果陰部稍微有些腫脹則表示病情好轉。如果是女性在疾病尚未完全恢復時再次進行房事,導致小腹劇烈疼痛,腰膝都感到疼痛,四肢麻木沒有感覺,並且沒有發熱的症狀,則應該使用當歸和白朮散。
凡是陰陽易位的情況,非常難以調理,必須區分寒熱來進行治療,如果舌頭伸出數寸則是死亡之兆。
8. 傷寒瘥後發腫
傷寒愈後浮腫,若因水氣者,宜利之。若胃虛食少者,宜五苓散加蒼朮、陳皮、木香、砂仁之類。胃不虛者,以商陸一味,煮粥食之,亦妙。傷寒大病瘥後足腫者,不妨。但節飲食,戒酒色,胃氣強,腫自消也。
白話文:
傷寒病癒後出現浮腫,如果原因是水氣,就應該利水消腫。如果病人胃氣虛弱,飲食減少,可以用五苓散加上蒼朮、陳皮、木香、砂仁等藥物來調理。如果胃氣不虛,可以用商陸單味藥煮粥食用,效果也很不錯。傷寒大病痊癒後足部浮腫,不用過於擔心。只要節制飲食,戒除酒色,增強胃氣,浮腫自然會消退。
9. 傷寒瘥後遺毒
傷寒汗下不徹,餘邪結在耳後一寸二三分,或兩耳下俱硬腫者,名曰遺毒,宜速消散,緩必成膿,以連翹敗毒散治之。如項腫痛,加威靈仙;大便實加大黃、穿山甲。如發腫有膿不消,或已破未破者,但用內托消毒散,加角刺、升麻、金銀花、甘草之類。然古人方書之論如此,但實多由於久熱傷陰,蓋少陽少陰,陰虧已極,因乃虛火上衝,所以腮頰耳後腫痛也。《經》曰:榮氣不從,逆於肉裡,乃生癰腫。
白話文:
如果感冒发烧后出汗不透,剩余的病邪积聚在耳后一寸二三分处,或者两耳下方都硬肿,就叫做遗毒,要尽快消散,拖延就会化脓,可以用连翘败毒散治疗。如果脖子肿痛,可以加威灵仙;如果大便干结,可以加大黄、穿山甲。如果肿胀有脓液不消,或者已经破了还没破,就只用内托消毒散,再加角刺、升麻、金银花、甘草之类的药物。不过古人医书上这么说,实际上很多是因为久热伤阴,因为少阳少阴阴气亏虚到了极点,所以虚火上冲,导致腮颊耳后肿痛。《经》上说:荣气不顺,逆行于肉里,就会生出痈肿。
況耳後方圓一寸皆屬於腎,有何毒之謂歟?治宜以滋陰化痰,散郁和肝而腫自愈。如熟地、麥冬、土貝母、生白芍、甘桔、連翹之類,略佐青皮、柴胡少許足已。若尺脈甚弱者,竟用上病療下之法,投以引火歸源之藥,則腫不治而自散。若誤認以毒為事而攻之,不惟腫結,愈固而愈甚,必致變生別病而危矣。
此張之鄙見也。
白話文:
耳後方圓一寸都是腎臟的範圍,哪來的毒素呢?治療應該以滋陰化痰、散郁和肝來治,腫塊自然會消退。例如熟地、麥冬、土貝母、生白芍、甘桔、連翹等藥材,再佐以少量青皮、柴胡即可。如果寸脈很弱,就應該用上病療下的方法,服用引火歸源的藥物,腫塊自然會消散。如果誤以為是毒素而攻伐它,不僅腫塊不會消退,還會更加嚴重,甚至會轉化成其他疾病而危及生命。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淺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