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四 (2)

1. 幼科發熱證論

若在胎母服熱藥,及糟酒爆炙,熱毒入胞,兒生之後,身體黃赤,眼閉呻吟,面赤身熱,口熱如湯,或生瘡疥,謂之胎熱。夜熱則夕發旦止;客熱則來去不定,寒熱則發和瘧狀;血熱則辰己發熱,驚熱則癲叫恍惚,食熱則肚背先熱;積熱則頰赤口瘡而頻渴煩熱,則焦躁不安而善啼,虛熱則困倦無力,癖熱則涎嗽飲水。熱而實者,必面赤氣粗,口熱煩渴,唇腫便難,掀揭衣被,煩啼躁叫。

熱而虛者,必面色青白,身則微熱,口中氣冷,兩便皆利,手足心皆冷,恍惚神慢,噓氣軟弱,虛汗自出。然虛熱不可峻攻,蓋熱去則寒易起。又不可太補,蓋餘熱得補,則熱復作,必求其屬以衰之,所謂不求其屬投之不入。更有因邪熱在心,心本屬火,又為其熱所乘,故乃炎上而焦,哭啼時有汗,面紅便赤,口氣亦熱,仰身煩啼,畏見燈火,如見麻痘之狀者。

然凡欲出麻痘而熱者,必中指鼻尖及耳皆冷,乳食不貪,目澀眼赤,常如睡狀,或時寒熱,困亂心煩,耳後紅絲纏繞是也。其候最似傷寒,但傷寒是從表入里,瘡疹是從里出表耳,更有驚風熱者,必咬乳流涎,仰視驚啼而入候症見,更有疫毒熱者,因感冒四時不正之氣,頭痛壯熱,與傷寒相似,但一時所行之症人人相類是也。夜熱有三,有因血熱,有因宿食,有因疳勞者。

更有溫壯熱者,是由臟腑不調,或內有伏熱,或內挾宿寒,搏於胃氣,故令不和。血氣壅塞,蘊積體熱,名曰溫壯。若大便黃而臭者,伏熱也。若大便白而酸臭者,挾宿寒也。又曰:修灶缺唇,食姜余指。有因小兒在胎,其母好食姜竦,姜性至熱,攻入血脈,傳入經絡,輕則令兒遍體生丹發疥,或頭額生核,重則令兒發大癰癤,潰爛肌肉,十死一生,此謂之榮熱。

有小兒在胎母傷和氣,或飢飽勞役,或憂愁思慮,是以動之真氣,乘襲虛邪,干亂神魂,流入胎臟,兒乃受之。既生之後,兒常昏困,腹急氣粗,重則喘急,睡思不穩,狂啼煩哭,肌肉不滋,亦生瘡疾,熱發早晚,此謂之衛熱。爰有病久則皿氣虛,氣虛則發厥,血虛則發熱,氣血俱虛,是以手足厥而身發熱者,然凡病熱而左臉先赤,是肝受熱也。右臉先赤,是肺受熱也。

額上先赤,是心受熱也。頤間先赤,是腎受熱也。鼻上先赤,是脾受熱也。有發熱而吐酸口穢,頭仰不臥,上熱下冷額汗胸脹,氣逆多啼,掌心倍熱,人迎脈實,頭痛脈數者,此傷食也。若發熱身重體疼而黃者,是濕也。若增寒發熱,惡風自汗,脈浮胸痞者,是痰也。若寸口脈微,則陽不足,故陰氣上入陽中,而惡寒。

若尺部脈弱,則陰不足,故陽氣下入陰中而發熱,若失治焉,則陰陽不歸其分,以致寒熱交爭而不已。蓋陽盛則熱,虛則寒,陰盛則寒,虛則熱,總之陰陽相勝也。然寒為陰,熱為陽,表為陽,里為陰。若邪客於表,則與陽爭而為寒,邪入於裡,則與陰爭而為熱,邪在半表半裡,則外與陽爭為寒,內與陰爭為熱也。若晝靜夜熱,是陽氣下陷入陰,晝熱夜靜,是陽氣旺於陽分,晝夜俱熱者,是重陽無陰也。

白話文:

幼科發熱證論

如果母親在懷孕時服用過熱性藥物,或是吃了過多烤炙、爆炒的食物或飲用過量的酒,導致熱毒進入胎兒體內,那麼嬰兒出生後,身體會呈現黃紅色,眼睛緊閉,發出呻吟,臉色潮紅,身體發熱,嘴裡像含著熱湯一樣,或者會長瘡疥,這稱之為胎熱。

胎熱引起的發熱,如果是晚上發熱,通常會在早上停止;如果是外感引起的發熱,則發熱的時間不固定;如果是寒熱交替,則發作的狀況像瘧疾一樣;如果是血熱,則會在上午的辰時(約七點至九點)或巳時(約九點至十一點)發熱;如果是驚嚇引起的發熱,則會癲狂叫喊、精神恍惚;如果是飲食積滯引起的發熱,則會先從肚子和背部開始發熱;如果是積食引起的發熱,則會臉頰發紅、口舌生瘡,而且頻繁口渴、煩躁不安、愛哭鬧;如果是虛弱引起的發熱,則會感到疲倦無力;如果是積滯引起的發熱,則會流口水、咳嗽、想要喝水。

發熱的狀況如果是屬於實熱,通常會臉色發紅、呼吸粗重、口乾舌燥、煩躁口渴、嘴唇腫脹、大便困難、喜歡掀開被子、煩躁哭鬧。如果是虛熱,通常會臉色青白、身體微微發熱、嘴裡發出冷氣、大小便都順暢、手腳心發冷、精神恍惚、反應遲鈍、呼吸微弱、容易自汗。

虛熱的狀況不宜使用強烈的瀉熱藥,因為熱退後容易轉變成寒症,也不宜過度進補,因為剩餘的熱邪會因為補益而再次發作,必須找出熱邪的根源並針對治療,才能有效,否則即使投藥也無法奏效。

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邪熱侵入心臟,心臟本身屬火,又被熱邪侵襲,導致熱邪向上竄,引起心火亢盛,嬰兒會哭鬧、時常流汗、臉色發紅、小便赤黃、口氣發熱、身體後仰煩躁哭鬧、害怕看到燈光、看起來像要出麻疹或痘疹的樣子。

如果將要出麻疹或痘疹而發熱的嬰兒,中指、鼻尖和耳朵都會發冷,對乳汁或食物沒有食慾,眼睛乾澀發紅,經常像睡著一樣,有時會寒熱交替,感到困倦心煩,耳朵後面會有紅絲纏繞。這種情況最像傷寒,但傷寒是從體表進入體內,而瘡疹是從體內往體表發散。

還有一種驚風熱,嬰兒會咬乳頭、流口水、眼睛向上看、受到驚嚇時會啼哭,並且伴隨驚風的其他症狀。還有一種疫毒熱,是因為感染了四時不正的邪氣,會出現頭痛發燒等症狀,跟傷寒相似,但這種情況是同時期發病的人症狀都相似。夜間發熱有三種原因,有的是血熱,有的是因為宿食積滯,有的是因為疳勞。

還有一種是溫壯熱,這是因為臟腑功能失調,或是體內有潛伏的熱邪,或是體內有潛伏的寒邪,這些邪氣與胃氣相搏,導致胃氣不和,使得氣血阻塞,蘊積體內形成熱,稱為溫壯熱。如果大便黃而臭,表示是潛伏的熱邪;如果大便白而酸臭,則表示是體內有潛伏的寒邪。

另外,古人說:「修灶缺唇,食薑餘指」,這是因為有些嬰兒在胎兒時期,母親喜歡吃薑等辛辣的食物,這些食物屬性燥熱,會進入血液,傳入經絡,輕則使嬰兒全身長出紅色皮疹或疥瘡,或是頭額長出腫塊,重則使嬰兒長出大癰癤,導致肌肉潰爛,死亡率極高,這稱之為榮熱。

有些嬰兒在胎兒時期,母親因為情緒不佳,或是過度飢餓、勞累,或是憂愁思慮,導致體內真氣受到損傷,虛邪乘機侵入,干擾神魂,流入胎兒體內,使得嬰兒出生後常常昏昏欲睡,腹部發脹,呼吸粗重,嚴重時會喘不過氣,睡不安穩,狂躁哭鬧,肌肉不發達,也容易長瘡,發熱的時間不一定,這稱之為衛熱。

還有一些病久的人,會因為氣血虛弱,導致氣虛發厥(四肢冰冷),血虛發熱,氣血都虛弱,則會四肢冰冷但身體發熱。一般來說,發熱如果左臉先紅,表示是肝臟受熱;右臉先紅,表示是肺臟受熱;額頭先紅,表示是心臟受熱;下巴先紅,表示是腎臟受熱;鼻子先紅,表示是脾臟受熱。

如果發熱伴隨吐酸水、口臭、頭部後仰無法平躺、上身發熱下身發冷、額頭冒汗、胸部脹滿、呼吸不順暢且愛哭鬧、手掌心特別熱、人迎脈搏有力、頭痛且脈搏頻率快,表示是飲食積滯。如果發熱、身體沉重疼痛且皮膚發黃,表示是濕邪。如果時常感到寒冷發熱、怕風自汗、脈浮胸悶,表示是痰邪。如果寸口脈微弱,表示陽氣不足,陰氣向上入侵陽氣,所以會怕冷。如果尺部脈弱,表示陰氣不足,陽氣向下入侵陰氣,所以會發熱。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就會導致陰陽失調,引起寒熱交替而無法停止。

總之,陽氣旺盛則會發熱,陽氣虛弱則會發冷;陰氣旺盛則會發冷,陰氣虛弱則會發熱,總之陰陽互相制約。寒屬於陰,熱屬於陽;體表屬於陽,體內屬於陰。如果邪氣停留在體表,就會與陽氣相爭而導致怕冷;如果邪氣進入體內,就會與陰氣相爭而導致發熱;如果邪氣在半表半裡,就會在體表與陽氣相爭而導致怕冷,在體內與陰氣相爭而導致發熱。

如果白天安靜而晚上發熱,表示是陽氣下陷於陰;如果白天發熱而晚上安靜,表示是陽氣在陽分旺盛;如果白天晚上都發熱,表示是重陽無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