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四 (1)

1. 雜症大小合參卷四

2. 幼科發熱證論

小兒氣稟純陽血氣壅實,故臟腑稍乖,陰陽氣變,即壅盛於內,熏蒸於外,乃發熱矣。蓋陰不能以配陽,血不能以配氣,故凡疾作,屬火俱多,肝熱則頰赤目直,手尋衣領,拘攣善驚,兩眼赤痛。心熱則煩叫唇鮮,上竄咬牙,虛痛志亂,口內生瘡,小便赤腫,肺熱則喘急不息,大便秘結,手捏眉口,鼻塞毛焦。脾熱則口流涎沫,目黃肚大,⿱夷貝齒好嗔。

心脾合熱,則重舌木舌。胃熱則口氣作臭。腎熱則停耳多膿,流臭不已,下竄畏明,五臟蘊蓄風熱毒氣,則面赤如緋,五心煩熱,四肢溫壯,目澀多渴。若上衝咽喉,則與血氣相搏,結聚壅盛,而成喉閉腮腫。若壅熱不散,留滯胸膈,熱則生風生悸矣。然發熱者,輕重不同,有所謂翕翕發熱者。

若合羽所覆,明其熱在外而屬表,乃風寒客於皮膚,陽氣怫鬱所致,宜汗而散之。所謂蒸蒸發熱者,似熏蒸之蒸,明其熱在內,而屬裡,乃陽氣下陷而入陰中也,當下以清之。是經汗下而熱不除者,此是表裡俱虛,氣不歸元,陽浮於外也。不可再用涼藥,及再汗下,當和胃氣,使陽氣收斂於內,其熱自止。

若表症未罷,而邪復得聚,是謂兩感,則舉按脈實,面黃頰赤,唇燥口乾,口鼻氣熱,小便赤澀,大便堅硬,是表裡俱熱也。故發熱惡寒者,是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是發於陰也。有表而熱者,謂之表熱。非表而熱者,謂之裡熱。然諸熱屬心,火之象也。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折之;甚熱之氣則汗發之,發之不去,則逆制之,制之不盡,求其屬以衰之。苦者,以治五臟,五腑屬陰而居於內;辛者,以治六腑,六腑屬陽,而在於外。

內者下之,外者發之,次宜養血益陰,其熱自愈。然古有八十種之分,不可具載。總之,諸病無不熱者,其熱總是本身之火發現,必求其所因以調之,切勿徒事寒冷,益令傷此身中陽氣也。有發早晚兩度者,諸之驚熱,世呼為潮熱,此是榮衛壅實,五臟生熱,熏發於外,故曰日晡朝熱者,陽明實熱也。實者,邪氣實,當利大便。

然久則為虛,非補土以藏陽,即滋陰而退火。有成於傷寒之後,餘熱不解者,有因痞氣有塊,陰傷不均者,有因癥瘕,並食冷成滯,脾胃不和者;有因臟腑虛怯,陰陽不和,或胃暑濕脾疳者:有因瘡疹未出,及餘毒不解者。然因積食等症而熱者,則必肚熱如火而腳冷,宜急下之。

若形瘦多渴,骨蒸盜汗,頭瘡發穗,飧泥食炭,五心長熱,吃食不長肌肉者,謂之疳熱。若因心脯有熱,當風解脫,是以風邪傷於皮毛,入於臟腑,而目澀頭昏,胸膈煩悶,惡風壯熱有汗者,謂之風熱。若面赤頭痛,唇焦咽疼,舌腫目赤,頰下結硬,口內生瘡,痰實不利,涕唾稠黏,睡臥不安,譫語狂妄,謂之膈熱。

白話文:

幼兒的體質本來就屬於純陽,血氣旺盛,所以一旦臟腑稍微失調,陰陽之氣產生變化,就會在體內鬱積,向上熏蒸於外,因而發熱。這主要是因為陰氣不能夠與陽氣調和,血不能夠與氣相配,所以凡是發病,多半屬於火熱的症狀。

肝熱的話,臉頰會發紅,眼睛會直視,手會去抓衣領,容易抽搐、驚嚇,兩眼也會紅腫疼痛。心熱的話,會煩躁哭鬧,嘴唇鮮紅,向上竄動、咬牙,虛弱疼痛、神智混亂,口內會生瘡,小便會赤紅腫脹。肺熱的話,會喘息急促不停,大便秘結,手會捏眉毛、嘴巴,鼻塞鼻毛焦躁。脾熱的話,會流口水,眼睛發黃、肚子脹大,磨牙、容易發怒。

心脾同時有熱,就會出現重舌、舌頭僵硬的狀況。胃熱的話,口氣會發出臭味。腎熱的話,耳朵會流出許多膿,臭味不止,身體會向下竄動,怕見光。五臟如果積蓄風熱毒氣,臉色會像塗了紅色顏料一樣,手心、腳心、胸口會煩熱,四肢會溫熱有力,眼睛乾澀、容易口渴。如果熱氣向上衝到咽喉,就會和血氣相互搏擊,結聚壅塞,形成喉嚨腫脹。如果熱氣壅塞無法消散,停留在胸膈之間,就會產生風和心悸。

然而,發熱的輕重程度不同,有種稱為「翕翕發熱」的,就像覆蓋羽毛一樣,表示熱在體表,屬於表證,是由於風寒侵入皮膚,陽氣鬱悶所導致的,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疏散它。有種稱為「蒸蒸發熱」的,就像蒸煮一樣,表示熱在體內,屬於裡證,是由於陽氣下陷進入陰分所導致的,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清除它。如果是經過發汗或瀉下,熱還是不退,這是屬於表裡都虛,氣不歸元,陽氣浮散在外的狀況,不能再使用寒涼的藥物,或再次發汗、瀉下,應該調和胃氣,使陽氣收斂在體內,熱就會自然消退。

如果表證還沒解除,而邪氣又再次聚集,這就稱為「兩感」,這時把脈會感到脈搏有力,臉色發黃,臉頰發紅,嘴唇乾燥,口乾舌燥,口鼻呼吸有熱氣,小便赤澀,大便堅硬,這就是表裡都有熱。所以,發熱且怕冷,是屬於陽證的發熱。沒有發熱卻怕冷,是屬於陰證的發熱。有表證而發熱的,稱為表熱。不是表證而發熱的,稱為裡熱。然而,各種發熱都屬於心,是火的象徵。對於輕微的熱氣,用涼性的藥物來調和;對於嚴重的熱氣,用寒性的藥物來折抑;對於非常嚴重的熱氣,則用發汗的方法來散發,如果發汗還不能退熱,就用反制的方法來抑制它,如果抑制還不能完全消除,就找出病因來削弱它。苦味的藥物,可以用來治療五臟,五臟屬於陰,位於體內;辛味的藥物,可以用來治療六腑,六腑屬於陽,位於體外。

體內的熱,用瀉下的方法來清除;體外的熱,用發汗的方法來散發,然後再用養血益陰的方法來滋養身體,熱就會自然痊癒。然而,古代對於發熱有八十種不同的分類,不能一一列舉。總而言之,各種疾病沒有不發熱的,而發熱都是本身體內的火氣發出來的,必須要找出發熱的原因來調理,切勿只是使用寒涼的藥物,反而會傷害身體的陽氣。

有發熱早晚兩次的,大多是屬於驚嚇引起的發熱,世人稱之為「潮熱」。這是因為營衛之氣壅塞,五臟產生熱,向上熏蒸於外,所以說早上發熱或傍晚發熱,是屬於陽明經的實熱。所謂的「實」,是指邪氣旺盛,應該用通利大便的方法來治療。

然而,時間久了,實熱也會轉為虛證,需要用補脾土的方法來收藏陽氣,或是用滋陰的方法來退火。有些是因傷寒之後,餘熱還沒解除;有些是因為身體內有痞塊,陰陽損傷不均衡;有些是因為癥瘕,又吃了冷食造成停滯,脾胃不和;有些是因為臟腑虛弱,陰陽不調,或是因為胃暑濕、脾疳;有些是因為麻疹、疹子還沒發出來,或是餘毒還沒解除。然而,如果因為積食等症狀而發熱,一定會肚子發熱像火燒,但腳卻冰冷,應該趕緊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

如果身體消瘦,容易口渴,骨蒸潮熱、盜汗,頭部生瘡且像發穗,喜歡吃泥土或煤炭,手心、腳心、胸口長期發熱,吃東西卻長不出肌肉,這就稱為「疳熱」。如果是因為心臟有熱,不注意保暖而受風,是風邪侵入皮膚毛孔,進入臟腑所引起的,會有眼睛乾澀、頭昏、胸膈煩悶、怕風、壯熱有汗的症狀,這就稱為「風熱」。如果是臉色發紅、頭痛、嘴唇焦乾、咽喉疼痛、舌頭腫脹、眼睛發紅、臉頰下方結塊、口內生瘡、痰液黏稠、呼吸不利、鼻涕黏稠、睡臥不安、胡言亂語,這就稱為「膈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