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5)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5)

1. 傷寒發狂

狂者,陽毒也。是因傷寒失下,陽毒熱壅於上,以致狂走妄言,面赤咽痛,潮熱獨語,如見鬼,惟噎氣躁逆,五心煩熱,唇腫口噦,或遍體發黃,其脈則實,此陽症之順者也,只須下之乃安。如發狂難制,以酷炭氣入鼻即定,方可察其陰陽也。至若小便自遺,瞳人不轉,直視妄言者,此是腎絕,蓋腎藏精志,因下利過多,致亡津液精奪志失,變為如狂,乃壞症也。

又若四五日間,表邪盡入於裡,少腹硬滿,皮見青紫筋,大便黑,小便利而狂者,是下焦有蓄血不行也,治須為之下血,其大便黑者血瘀也。小便利者,血病而氣不病也。蓋此因太陽熱入膀胱,與血相搏,則蓄結於少腹而狂。《經》曰: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又曰:血並於下,亂而喜忘。

如血不勝熱,被熱迫下行,則熱亦隨血散而愈矣。然狂為陽實,躁為陰虛,候雖相近,而虛實迥有不同,治者不可不辨。

白話文:

[傷寒導致精神失常]

精神失常的情況,通常是由於身體的陽性毒素過多。這主要是因為得了風寒未及時治療,導致陽性毒素熱氣在體內積聚,造成患者行為失控、胡言亂語、臉色紅潤、咽喉疼痛、時有高燒並自言自語,好像看到鬼魂一樣。此外,還可能出現呼吸急促、心煩意亂、手腳心發熱、嘴脣腫脹、口齒不清,甚至全身泛黃的現象。從脈象上看,脈象堅實,這是陽性病症順應發展的表現,治療方式主要是通過排泄來達到病情緩解。

如果病情嚴重到患者完全無法控制自己,可以讓患者聞一些濃烈的氣味,如醋炭,使其平靜下來,再進一步判斷病情。如果患者出現尿失禁、瞳孔不能轉動、目光呆滯、胡言亂語的情況,這可能是腎功能衰竭的徵兆。腎臟負責儲存人的精神意志,如果瀉痢過度,導致體內津液流失,精氣耗盡,精神意志喪失,進而產生類似精神失常的症狀,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病症。

另外,如果在病發後的四五天內,外邪已全部進入體內,腹部下方硬且滿,皮膚呈現青紫色,大便呈黑色,小便正常但行為狂躁,這表示下腹部有血液淤積。治療方式應先解決血液淤積問題,大便呈黑色是因為血液凝固,小便正常說明氣血未受影響。這是因為太陽熱氣進入膀胱,與血液相互作用,導致血液在下腹部積聚,進而引起精神失常。古籍記載:熱氣在膀胱積聚,人會像發瘋一樣。又說:血液集中在下部,會導致混亂和記憶力減退。

如果血液無法抵擋熱氣的壓力,熱氣會隨著血液向下流動,那麼熱氣也會隨著血液的散開而消失。然而,精神失常是由於陽性實質過多,焦躁不安則是由於陰性虛弱,雖然症狀相似,但實質上卻完全不同,治療者必須明確區分。

2. 傷寒辨陽狂陰躁

凡治狂症,須分陽狂陰躁,方用藥無瘥。如初起頭疼發熱,惡寒方已,復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逾牆上屋,罵詈叫喊,大渴欲死,脈來有力者,此邪熱傳裡,陽盛發狂,當用寒藥下之,是為陽狂。如見舌卷囊縮者,不治。若病起無頭疼,身微熱,面赤煩躁,脈來沉微無力,乃寒極而發躁,指甲面顏青黑,冷汗不止,心腹硬結如石,躁渴欲死,是乃陰證似陽,當用熱藥溫之,此為陰躁。凡見厥冷下利,譫語遺尿,直視躁不得臥,其脈無力欲絕者,不治。

故曰:臟受寒邪不溫則死。天氣為陽,氣虛則寒,故溫亦是補,又名救里者,以陽虛大危,亟當救援也。若自病起而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采不與人相當者,此為如狂,乃熱結膀胱,太陽經之裡症也,宜利之。若下之則死。凡先煩後躁,可治。先躁後煩,死。獨躁不煩者,死。

蓋躁無暫安,為臟厥耳。更有臥寐不寧者,乃胃中津液乾枯,不能內營其魂魄也。惟為生津俾胃和,而臥自安也。

白話文:

對於治療精神失常的情況,我們必須區分是因陽性過盛的狂躁,還是陰性失調的躁動,這樣用藥才會有效。如果一開始有頭痛、發燒、怕冷的症狀,然後突然開始登高唱歌、脫掉衣服奔跑,跳上牆或屋頂,罵人尖叫,極度口渴,脈搏強勁有力,這是由於邪熱進入身體內部,導致陽性過盛而發狂,應使用寒性藥物來治療,這就是所謂的陽狂。但如果出現舌頭捲縮、生殖器縮小的現象,就無法治療了。

假如發病時並無頭痛,只是輕微發燒,臉色紅潤且煩躁,脈搏微弱無力,這是因為極度寒冷導致的躁動,表現為指甲、臉色青黑,冷汗不斷,心腹部像石頭一樣硬,極度口渴,這是陰性病症卻呈現出陽性的假象,應該使用熱性藥物來溫暖身體,這就是所謂的陰躁。一旦出現四肢冰冷、拉肚子、胡言亂語、尿失禁、目光呆滯、躁動得無法入睡,脈搏微弱到幾乎要停止的現象,就無法治療了。

因此說,臟腑受到寒冷侵襲,如果不加溫暖就會死亡。天氣屬陽,氣虛就會感到寒冷,所以溫暖也是在補充能量,這也被稱作「救裡」,因為陽虛情況非常危險,必須馬上進行救援。如果從一開始就沒有發燒,只是講話狂妄、煩躁不安,精神狀態異常,這是類似狂躁的狀況,是熱氣凝結在膀胱,太陽經絡的內部問題,應該使用利尿的藥物。如果使用瀉下藥物,患者就會死亡。如果先是煩躁後是狂躁,還有治療的機會。反之,先是狂躁後是煩躁,就會死亡。單純狂躁而不煩躁,也會死亡。

因為狂躁表示一刻也不能安定,這是臟腑功能失調的徵兆。另外,如果患者睡覺不安穩,這是因為胃部的津液乾涸,無法滋養心靈。只有恢復津液,使胃部和諧,才能使睡眠平靜。

3. 傷寒狂言譫語鄭聲辨

狂言者,大開目與人語,語所未嘗見之事者是也,實也。譫語者,合目自言,言所日用常見常行之事者是也。虛也。鄭聲者,聲戰無力,不能接續,造字出於喉中者是也。乃虛之更甚者也。如氣息不促,手足頗溫,其脈沉細者,急以白虎湯加人參、五味、麥冬,助其元氣,或濃煎獨參湯,徐徐理之。若其脈微細,大小便自利,手足冷者,尤宜溫補之,四逆理中,均為對症之藥矣。

凡晝日煩躁,虛陽擾亂,外見假熱也。夜安靜不嘔渴,脈沉微,無大熱,陰氣獨治,內系真寒也。陰虛之極,陽必厥,陽虛之極,陰必躁,當用姜,附,直從陰中回陽,不可以晝日煩躁而疑之也。但服藥或用熱藥冷飲之法,或加陰藥一二,以為熱藥嚮導之方,制方之宜,存乎其人,故古方凡用辛熱回陽,必佐歸芍斂陰,使陽回而陰不被劫也。然請譫語脈浮大者,生;沉小四逆者,死。

即所謂陽病見陰脈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在中醫學中對於發燒後產生的胡言亂語、譫妄以及聲音微弱的狀況的區別和處理方法。

「胡言亂語」指的是病人眼睛睜得很大,跟人說話,講述他從未經歷過的事情,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實證(也就是身體有實質的疾病)造成的。

「譫妄」則是病人閉著眼睛自言自語,講的多是他日常生活中常見常做的事情,這種情況通常是虛證(也就是身體機能衰弱)造成的。

「聲音微弱」指的是說話時聲音顫抖無力,說話斷斷續續,聲音從喉嚨發出,這是虛證中的嚴重情況。

如果病人的呼吸平穩,四肢溫暖,但脈搏沉細,應該馬上使用白虎湯,再加入人參、五味子、麥門冬來增強他的元氣,或者濃煎獨參湯慢慢調理。

如果病人的脈搏微弱細小,大小便正常,但是手腳冰冷,應該使用溫補的藥物,像是四逆湯和理中湯,這些都是對症下藥。

白天病人心煩意亂,可能是虛火作祟,看起來好像有熱象,但實際上是假熱。晚上安靜不嘔吐口渴,脈搏沉微,沒有高熱,這是因為陰氣在晚上主導,代表身體內部真正處於寒冷狀態。陰虛到極點,陽氣就會逆亂;陽虛到極點,陰氣就會躁動不安。這種情況應該使用薑和附子,直接從陰中回陽,不能因為白天煩躁就懷疑這做法。

服用藥物時,可以使用熱藥冷飲的方式,或者添加一兩種陰性藥物作為熱藥的引導,讓藥方更適合病人。所以,古方在使用辛辣熱性藥物回陽時,一定會輔以歸芍斂陰,這樣陽氣回復了,陰氣也不會被損耗。

然而,如果是譫妄且脈搏浮大,表示病情還可控制,有機會康復;但如果脈搏沉小並且四肢冰冷,這就是危險信號,可能危及生命,這就是所謂的陽病卻出現陰脈的情況。

4. 傷寒發黃

發黃之症,是邪熱伏於陽明,鬱塞熏蒸而現於外,必大便結小便閉,熱結於中,而不得泄也。治宜可下下之,次以清熱和解為要。其症有三,凡兩目或黃或赤,六脈洪大有力燥渴者,為陽毒發黃,直下之。若小水不利或赤,小腹脹滿不痛,脈來沉細有力,渴而大便實者,為濕熱發黃,宜清利小水。

若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是脾絕,蓋脾主唇口,脾失精華,則黧黑見,脾氣絕,則柔汗形,故真臟色見也,脾為精液之本,陽氣之宗,脾絕者,必死之候也。併發黃而寸口無脈,鼻氣冷者,兼下痢而心腹滿,脈沉細者,俱死。

白話文:

【傷寒導致黃疸】

黃疸這種病症,是由於邪熱潛藏在腸胃之中,造成阻塞,熱氣上薰蒸身體而使皮膚呈現黃色,必定會伴隨大便乾結、小便不通暢,熱氣在體內凝結無法排解。治療上,首先應進行瀉下,接著再用清熱和調理的方法為主要目標。

這種病有三種情況:

  1. 如果雙眼或黃或紅,脈象洪大有力且口乾舌燥,這是陽毒導致的黃疸,應直接進行瀉下。
  2. 若小便不順或呈紅色,小腹有漲滿感但不痛,脈象沉細有力,口渴且大便乾結,這是濕熱導致的黃疸,應使用清熱利尿的藥物。
  3. 若嘴脣周圍變黑,全身出汗而呈現黃色,這表示脾臟功能已經衰竭。脾臟主管嘴脣和口腔,當脾臟失去其養分,嘴脣周圍就會變黑,脾氣衰竭,全身就會出現柔汗,這是臟腑真實顏色的顯現。脾臟是精液的根本,也是陽氣的源頭,如果脾臟衰竭,這就是死亡的徵兆。 若黃疸同時伴有手腕脈搏消失,鼻息冰冷,或者下痢且心腹漲滿,脈象沉細,這些情況都是死亡的預兆。

5. 傷寒發衄(附火逆症)

衄者,是肺經熱,其肺氣受傷,不能衛血也。故凡脈浮緊鼻燥音啞無汗者,即宜汗之自解,否則邪無由泄,入於裡攻於肺,迫於血而衄斯作矣。然衄後而熱退,精神爽者,是邪從衄解,即大熱而精神亦爽者,是內熱亦泄,因邪氣還表,故身大熱,皆愈之兆,俗名紅汗。若在五六日間而衄者,此餘熱未清,錯經妄行所致,可與導血歸經,亦必即愈。

如衄後而反大熱,煩渴而躁,諸症並作者,此血損氣傷,邪乘虛而縱橫於中,為邪勝正也,難治。然衄雖多屬於肺,若在二日間者,系陽明熱在經中、迫血妄行,陽明脈起於鼻,絡於口,其候必欲漱冷水而不欲咽,不欲咽者是里無熱,可見其在於陽,而未入於陰也。若在三日間者,是邪熱乘肝,肝不藏血也。

若在四日間者,是太陰脈布胃中,胃氣攻衝,脾不能為之統血也。更有以火炙劫汗,以致助其裡熱,迫血上行,輕則從鼻而出,重則從口而來。自腰以下,重而必痹,痹者,痛也,即名火逆,乃治之不得其法,而人自致之病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傷寒導致鼻出血(衄血)的情況,以及伴隨的火逆症狀。鼻出血,通常是因為肺部有熱,肺功能受損,無法正常保護血液。所以,如果出現脈搏浮緊、鼻子乾燥、聲音沙啞、不出汗等症狀,應該立即讓身體發汗,這樣可以自行緩解。如果不這樣做,邪氣無法排出,就會深入體內,攻擊肺部,迫使血液上湧,從而引發鼻出血。然而,如果出血後,熱度下降,精神變得清爽,這表示邪氣從出血中得到了釋放。即使高燒不退,但精神狀態良好,這也表示體內的熱量已經得到釋放,因為邪氣又回到表面,因此身體會感到非常熱,這是病情好轉的徵兆,民間稱之為“紅汗”。但如果在病程的五六天時出現鼻出血,這可能是體內殘餘的熱度未被清除,血液亂行所導致的,可以考慮使用導血歸經的方法,通常情況下都能馬上好轉。

然而,如果出血後反而出現高燒、煩躁口渴等症狀,這表示血液和氣力都受到了損害,邪氣趁虛而入,在體內肆虐,這是邪氣佔了上風,治療起來就比較困難。鼻出血雖然大多與肺部有關,但在病程的前兩天出現,可能是因為陽明經的熱度迫使血液亂行,陽明經起始於鼻子,連接口腔,患者通常會想要漱冷開水但不願吞下,這顯示體內並無熱度,也就是說,熱度在體表,尚未進入體內。如果在病程的第三天出現,這可能是邪熱影響了肝臟,使肝臟無法正常儲存血液。

如果在第四天出現,這可能與太陰脈相關,太陰脈分佈於胃部,胃氣過盛,脾臟無法有效控制血液。還有種情況是,為了強製出汗而用火烤,結果反而加重了體內的熱度,迫使血液上湧,輕微的情況下會從鼻子流出,嚴重的話就會從嘴巴噴出。腰部以下的部位會感到沉重且必然會痠痛,痠痛就是所謂的“痹”,這就是所謂的火逆,這是因為治療方法不當,自己導致的疾病。

6. 傷寒發渴

夫渴者,邪熱入臟津液枯竭,而臟腑精華不足也。故四五六日之間而渴者,是邪已傳陰分,理之所宜。若一二三日間,尚在三陽傳變而渴者,理之所逆,蓋里既熱甚,而表症未罷,是謂兩感。如表症既退而渴者,是邪盡入於裡也。便結便須下之,以去其熱邪。若兩感者,宜和解之。

若素不竭,而藥後乃渴者,是水氣散,陽氣復,裡氣溫,故渴也。故渴者,當至不渴,不渴者,當至微渴為愈,均平陰陽之義也。然傷寒以思飲水為欲愈。若不與則不愈。若恣飲又恐水停,故宜少飲之,再思再與。若六脈洪數,重按久按有力,果系實症陽症,方可與以新汲涼水,否則恐有上熱下寒者,便忌誤服寒冷矣。

白話文:

對於口渴的情況,這通常是因為邪惡的熱氣進入內臟,導致身體的津液乾涸,進而使得臟腑的精華物質不足以滋潤全身。因此,如果在病程的第四、五、六天出現口渴,這表示病邪已經傳入到身體的陰分,這是病情發展的正常現象。然而,如果在一、二、三天就出現口渴,這時候病邪應該還在三陽階段,也就是身體表面,這種情況就屬於反常了,因為這表示體內已經很熱,但表面的病症還未消除,我們稱之為「兩感」。如果表面的病症已經消失,然後才開始口渴,這表示病邪完全進入了體內。

如果大便乾結,那就必須要使用瀉下的方法,來去除體內的熱邪。如果是「兩感」的狀況,應該要先調和體內的氣血。

另外,如果原本並無津液乾涸的問題,但是在服藥後才開始口渴,這表示體內的水氣正在散發,陽氣正在恢復,體內的氣溫正在上升,所以才會感到口渴。所以,口渴的情況本應會好轉,如果不口渴了,反而可能表示病情加重,或者病情稍微有些口渴,這纔是病情好轉的徵兆,這都是為了達到陰陽平衡的效果。

然而,在傷寒的治療過程中,患者開始想要喝水,通常代表病情正在好轉。如果不讓他喝水,病情就不會好轉。但是,如果讓他隨意喝水,又怕水分在體內停留過久,所以應該讓他少量多次地喝水,每次他想喝的時候就給他一點。如果他的脈搏跳動快速且強勁,且在深度按壓下仍然有力,確定是實證和陽證的話,可以讓他喝新打上來的涼水。否則,如果他有上半身熱下半身冷的狀況,就要避免讓他喝太冷的水,以免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