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6)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6)
1. 傷寒嘔吐
凡有物有聲者,謂之嘔。有聲無物者,為之乾嘔。無聲有物者,謂之吐。如內覺煩燥,睡臥不寧,吐酸而嘔者,熱氣逆於胃也。吐白水者,寒邪客於胃也。飲水即嘔者,水停心下也。吐蛔者,胃中虛冷也。如汗出遍體,自腰以下獨無而嘔者,是津液不得下行,熱氣上逆而致也。
如嘔吐而又發熱者,此是半表半裡之症,然吐中便有發散之義。若吐後表熱益甚者,則邪乘虛入胃矣。如食後而即吐者,此胃氣與邪相爭而然。然胃氣未脫,名曰小逆。如反能食,胸脹煩燥,時時酸氣上行,既不能化又不能吐者,是邪氣勝胃,不能與邪相搏,名曰火逆。若在病愈之後,嘔吐不了者,是因汗下太過,陽明胃虛耳,治宜溫胃。
白話文:
嘔吐是指有東西吐出來並伴有聲音,單純有聲音而無東西吐出來則稱為乾嘔,而沒有聲音但有東西吐出來則稱為吐。如果感到心煩意燥,睡覺不安,並且吐出酸液,這是熱氣逆上胃部所致。如果吐出白水,則是寒邪入侵胃部。如果喝水就嘔吐,則是水停留在心臟下方。如果吐出蛔蟲,則是胃部虛寒。如果全身出汗,唯獨腰部以下不出汗,同時伴有嘔吐,這是津液無法下降,熱氣上逆所導致。
如果嘔吐並且發燒,這屬於半表半裡的症狀,但嘔吐本身有發散邪氣的作用。如果吐後表面的熱症更嚴重,則說明邪氣趁虛而入胃部。如果飯後立即嘔吐,這是胃氣與邪氣互相爭鬥所致。如果胃氣尚未完全耗損,稱為小逆。如果反倒能夠吃東西,但胸悶煩躁,經常有酸氣上湧,既不能消化也不能吐出,這是邪氣勝過胃氣,無法與邪氣抗衡,稱為火逆。如果病癒後仍然嘔吐不止,這是由於出汗過多,陽明胃虛弱所致,需要溫胃治療。
2. 傷寒霍亂
霍亂起於病初者,是寒邪傷於裡也。在上焦則吐,在下焦則瀉,在中焦則既吐又瀉。若吐瀉後而傷寒之症不罷,則必乘脾胃虛弱,而再傳吐瀉,是為重虛,乃危候也。更有不吐不瀉,而卒微微腹痛,漸甚,不知人事者,名曰乾霍亂,即俗所謂痧氣。世有於股邊頸後刮傷,名曰刮痧,或於足彎青筋刺之,令其出血,名曰放痧,總脾主四肢,導四關之氣,以宣通脾家之鬱滯也。丹溪曰:放痧出血氣,不若刮痧行血氣之為愈也。
並忌五穀熱物。
白話文:
霍亂的病因與治療
霍亂的病發初期,是因為寒邪入侵內臟所致。寒邪侵犯上焦則會嘔吐,侵犯下焦則會腹瀉,侵犯中焦則會又吐又瀉。如果吐瀉之後,傷寒的症狀未消,則寒邪必定趁脾胃虛弱之機,再次引發吐瀉,這稱為重虛,是危險的徵兆。
還有一種不吐不瀉,但腹部隱隱作痛,逐漸加重,甚至失去意識的,稱為乾霍亂,也就是俗稱的痧氣。民間有在股邊、頸後刮傷的療法,稱為刮痧,或是在足部彎曲處青筋處針刺放血,稱為放痧。這兩種方法都是因為脾臟主管四肢,引導四關之氣,藉此宣通脾臟的鬱滯。
丹溪先生說:放痧雖然可以放出血氣,但不如刮痧能行血氣的效果好。
飲食禁忌
忌食五穀類和熱性食物。
3. 傷寒二便不通
二便雖出於二腸;然莫非皆屬於陰也,莫非皆屬於腎之開竅也。有因過汗亡陰,熱耗津液,以致小便秘澀,而大便燥結者,或熱結大小二腸,以致津液不行,熱無以泄者,由此而譫妄發狂,及發黃等症隨焉。血虛者,潤劑通之,熱結者,苦寒下之。
白話文:
雖然大小便分別由大腸和小腸排出,但它們都屬於陰,也都是腎臟的開竅。如果因為過度流汗而損耗陰液,或因熱邪耗損津液,就會導致小便澀滯,大便乾燥。也可能因熱邪積聚在大小腸,造成津液無法運行,熱氣無法發洩,進而導致神志不清、發狂,甚至出現黃疸等症狀。對於血虛者,應以滋潤之品通利;對於熱結者,應以苦寒之藥瀉下。
4. 傷寒發喘
喘之為病多矣,總因肺氣上逆也。如未汗而喘,是邪在表,氣不利也,宜療以解肌。發驚而喘,療以鎮心,痰壅腹滿而喘,療以盪滌,發疹而喘,療以透托,停飲而喘,療以散水,至若直視煩滿氣粗,身汗如油,喘而不休者,此壞症也。
白話文:
喘息的病症很多,都是因為肺氣上逆所致。
例如,沒有出汗卻喘不過氣,這是邪氣在表,氣機不暢,應該用解表藥物治療。
如果驚恐不安而喘息,就應該用鎮心藥物治療。
如果痰多、腹部脹滿而喘息,就應該用化痰藥物治療。
如果出疹子而喘息,就應該用透疹藥物治療。
如果水腫而喘息,就應該用利水藥物治療。
至於那些眼睛直視、煩躁不安、氣息粗重、全身汗如油出,喘息不停的人,這就是危重症狀了。
5. 傷寒遺尿
遺尿者,小便自出而不知也。大抵熱盛神昏遺尿者,可治。若陰症下寒,逆冷遺尿,脈沉遲欲脫者不治,宜四逆湯,加益智仁主之。厥陰囊縮逆冷,脈沉遺尿者,宜四物加茱萸湯。陽不回者,死。若汗下之後,熱不解,陰虛火動而遺尿者,用人參三白湯加黃柏、知母、麥冬、五味、歸地主之。
白話文:
遺尿是指小便不由自主地流出來,患者自己卻沒有察覺。一般來說,熱盛神志昏迷而遺尿的患者,是可以治療的。但如果是陰虛症狀,下焦寒涼,逆冷遺尿,脈象沉遲欲脫的患者,則難以治癒,應該使用四逆湯,再加入益智仁治療。
如果屬於厥陰症,陰囊縮小,逆冷,脈象沉緩,並且遺尿的患者,則應該使用四物湯加上茱萸湯治療。如果陽氣不能回升,患者就會死亡。如果在汗出之後,熱症仍未消除,陰虛火旺而遺尿的患者,則應該使用人參三白湯,再加入黃柏、知母、麥冬、五味子、生地黃治療。
6. 傷寒呃逆
嘔逆屬胃寒者,人果知用丁香、柿蒂散溫之矣。然有其氣,自臍下直衝於胸嗌間,呃忒者,此陰證呃忒也。其病本不在胃,因內有伏陰,或誤服寒藥,遂至冷極於下,迫火上衝,發為呃忒而欲盡也。真氣虛脫,多不可治,有病人煩躁,自覺甚熱,他人以手按其肌膚則冷,此皆為無根失守之火,散亂為熱,非實熱也。乃水極似火,陰症似陽。
若不識此,誤用涼藥,下咽則死,當用羌活附子湯加官桂、人參、木香、陳皮、半夏、砂仁,急溫其下真陽回,陰火降,呃忒自止。若概以丁香、柿蒂、病大藥小,誤人多矣。
白話文:
嘔吐反胃屬於胃寒的人,如果能明白用丁香、柿蒂散溫暖它就好了。但是,如果這種氣從肚臍下方直衝到胸口和喉嚨之間,不停地打嗝,這就是陰證打嗝。這種病的根源不在胃,而是因為體內有潛伏的寒氣,或是誤服了寒涼的藥物,導致下焦極度寒冷,迫使陽氣上衝,表現為不停打嗝,想要把所有東西都吐出來。真氣虛脫,大多難以治癒。有些病人煩躁不安,自己感覺很熱,但別人用手摸他們的皮膚卻是冰冷的,這就是無根失守的虛火,散亂成熱,不是真正的實熱。就像水極了就會像火一樣,陰症也會表現得像陽症。
如果不認識這個病症,誤用涼藥,一吞下去就會致命,應該用羌活附子湯,再加上官桂、人參、木香、陳皮、半夏、砂仁,迅速溫暖下焦的真陽之氣,使陰火下降,打嗝就會自然停止。如果一概而論,只用丁香、柿蒂,病重藥輕,誤導的人太多了。
7. 傷寒咳嗽
夫咳有聲而痰微,嗽有痰而聲微,總因肺氣逆而不收,衝擊咽喉。如癢如梗,然受寒而即咳嗽,此寒未變熱,治為寒嗽,及至四五六日而咳嗽者,是寒已成熱,治為熱嗽,如停飲而咳者,治宜滲泄或利之。如臭痰作咳,胸痛頻頻,此發肺癰之候也。如舌乾口燥,火氣上升,咳逆不止,其脈洪大者,是心火乘肺也。
如久嗽不已,稠痰夾血,是肺氣受傷也。實者,清火以安肺,虛者,滋水以涵金。
白話文:
咳嗽有聲音但痰很少,或是有痰但聲音微弱,都是因為肺氣逆而不收,衝擊咽喉,感覺像有癢或有梗塞,而且一受寒就咳嗽,這是寒邪未化為熱,稱為寒嗽;如果咳嗽持續四、五、六日,就是寒邪已化為熱,稱為熱嗽。如果因為停飲而咳嗽,應該用滲泄或利水的方法治療。如果咳出臭痰,胸痛頻繁,這是肺癰的徵兆。如果舌頭乾燥口渴,火氣上炎,咳嗽不止,脈象洪大,是心火克制肺氣。如果久咳不愈,痰稠夾血,是肺氣受傷。實證就用清火的方法安肺,虛證就用滋陰的方法滋潤肺氣。
8. 傷寒舌苔
白苔者,是熱聚丹田,寒留胸膈,濕氣熏蒸所致,治宜燥濕和中。又曰:滑白色者,邪未入腑,半表半裡也。宜細瞧之。熱入漸深,則燥而澀矣。舌上黃苔者,胃腑有邪熱也,宜下之。舌上有黑苔,生芒刺者,所屬有二,非水來剋火,為寒極,即火極似水,為熱極,以脈遲數無力有力辨之、一宜理中湯,一宜大承氣湯。然十有九死之症也。
白話文:
舌苔發白,是熱氣聚集在丹田,寒氣停留在胸膈,濕氣蒸熏所導致的,治療應以燥濕和中為主。
也有人說,舌苔滑白,代表邪氣尚未進入臟腑,屬於半表半裡,需要仔細觀察。熱氣逐漸深入,舌苔就會變得乾燥而粗糙。
舌頭上出現黃苔,表示胃腑有邪熱,需要瀉下治療。
舌頭上有黑色苔,並長出芒刺,可能屬於兩種情況:一是寒氣極盛,如同水克火;二是熱氣極盛,如同火極似水,需要根據脈象來判斷。脈象遲緩無力,應服用理中湯;脈象有力,應服用大承氣湯。但這種情況往往十死無生。
9. 傷寒口糜喉腫
口糜者,因心脾受熱,鬱火熏蒸。治宜清理心脾,其脈則洪大有力,而為實熱者也。更有脾元中氣不足,不能按納下焦陰火,以致口糜生瘡,宜服附子理中者,不可不知。至於喉腫者,有陽毒,有陰毒,如面赤脈洪或吐膿血,是火氣上衝,心肺受熱,是為陽毒。加四肢冷,而脈沉細,是寒結於肺,寒極生熱,濕熱熏蒸,此為陰毒。
治陽以清肺化毒,治陰用引火歸源。
白話文:
口糜和喉腫的中醫解釋
口糜,是因為心脾受熱,鬱火向上蒸熏而引起的。治療要以清熱瀉火,調理心脾為主。此病症脈象洪大有力,屬於實熱證。
還有一種情況是脾胃虛弱,元氣不足,無法約束下焦的陰火,導致口糜生瘡,這時就需要用附子理中,溫補脾腎,以助脾胃運化。
喉腫,則分為陽毒和陰毒兩種。
- 陽毒:表現為面紅脈洪,甚至吐膿血,是火氣上衝,心肺受熱所致。
- 陰毒:表現為四肢冰冷,脈象沉細,是寒氣結聚在肺部,寒極生熱,濕熱熏蒸所致。
治療上,陽毒需清肺化毒,陰毒則需引火歸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