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5)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5)

1. 傷寒發狂

狂者,陽毒也。是因傷寒失下,陽毒熱壅於上,以致狂走妄言,面赤咽痛,潮熱獨語,如見鬼,惟噎氣躁逆,五心煩熱,唇腫口噦,或遍體發黃,其脈則實,此陽症之順者也,只須下之乃安。如發狂難制,以酷炭氣入鼻即定,方可察其陰陽也。至若小便自遺,瞳人不轉,直視妄言者,此是腎絕,蓋腎藏精志,因下利過多,致亡津液精奪志失,變為如狂,乃壞症也。

又若四五日間,表邪盡入於裡,少腹硬滿,皮見青紫筋,大便黑,小便利而狂者,是下焦有蓄血不行也,治須為之下血,其大便黑者血瘀也。小便利者,血病而氣不病也。蓋此因太陽熱入膀胱,與血相搏,則蓄結於少腹而狂。《經》曰: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又曰:血並於下,亂而喜忘。

白話文:

狂躁症是陽毒,原因是傷寒後沒有適當處理,導致陽毒熱氣上衝,造成患者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臉紅咽喉疼痛,發燒說胡話,像是看到鬼魂一樣,還會出現呼吸急促、心煩意亂、嘴唇腫脹、口乾舌燥,甚至全身發黃,脈象強勁,這是陽氣順暢的表现,只需泻下即可缓解。如果患者狂躁難以控制,可以將燒熱的炭氣導入鼻孔,使其鎮定下来,再观察其阴阳虚实。

如果患者出現尿失禁、瞳孔不能轉動、直視前方胡言亂語,這是腎氣衰竭的表現,因為腎臟主管精氣和神志,腹泻过度导致津液精气耗损,神志迷乱,变成像狂躁一樣,這是已經病入膏肓的症狀。

如果患者在四五天內,表面的寒邪完全進入體內,下腹部硬滿,皮膚出現青紫色血管,大便黑,小便量少,同時出現狂躁症狀,這是下焦積聚血液不通暢的表現,治療需要瀉血,大便黑色說明血液瘀滯,小便量少說明是血病而非氣病。這是因為太陽熱氣進入膀胱,與血液相搏,積聚在下腹部導致狂躁。《經》書上說:熱氣積聚在膀胱,人會出現狂躁。又說:血液凝滯在下焦,會導致精神混亂和健忘。

如血不勝熱,被熱迫下行,則熱亦隨血散而愈矣。然狂為陽實,躁為陰虛,候雖相近,而虛實迥有不同,治者不可不辨。

白話文:

如果血液受不了熱氣,被熱氣逼迫向下流動,那麼熱氣也會隨著血的散佈而逐漸消退而痊癒。然而,狂躁是因為陽氣過盛,焦慮是因為陰氣不足,雖然症狀看似相似,但是虛實卻有著很大的差別,治療時不可不加以分辨。

2. 傷寒辨陽狂陰躁

凡治狂症,須分陽狂陰躁,方用藥無瘥。如初起頭疼發熱,惡寒方已,復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逾牆上屋,罵詈叫喊,大渴欲死,脈來有力者,此邪熱傳裡,陽盛發狂,當用寒藥下之,是為陽狂。如見舌卷囊縮者,不治。若病起無頭疼,身微熱,面赤煩躁,脈來沉微無力,乃寒極而發躁,指甲面顏青黑,冷汗不止,心腹硬結如石,躁渴欲死,是乃陰證似陽,當用熱藥溫之,此為陰躁。凡見厥冷下利,譫語遺尿,直視躁不得臥,其脈無力欲絕者,不治。

故曰:臟受寒邪不溫則死。天氣為陽,氣虛則寒,故溫亦是補,又名救里者,以陽虛大危,亟當救援也。若自病起而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采不與人相當者,此為如狂,乃熱結膀胱,太陽經之裡症也,宜利之。若下之則死。凡先煩後躁,可治。先躁後煩,死。獨躁不煩者,死。

白話文:

治療狂症,必須區分陽狂和陰躁,才能用藥才能治好。

如果剛開始頭疼發燒,畏寒的症狀剛消失,又開始登高唱歌,脫衣服亂跑,翻牆上屋,胡言亂語,口渴得要命,脈搏有力,這是邪熱入侵內臟,陽氣旺盛導致發狂,應該用寒涼藥物瀉下去,這就是陽狂。如果看到舌頭捲縮的情況,就無法醫治。

如果發病時沒有頭疼,身體微熱,臉色發紅,煩躁不安,脈搏沉微无力,這是寒氣極盛導致躁動,指甲、臉色發青發黑,冷汗不止,心腹硬結如石,口渴得要命,這是陰證假冒陽證,應該用熱藥溫暖它,這就是陰躁。如果出現手腳冰冷、腹瀉、胡言亂語、尿失禁、直視、躁動不安、無法躺臥,脈搏无力,快要斷氣的症状,就無法醫治。

因此說:臟腑受到寒邪入侵不溫暖就會死亡。天氣屬陽,體內氣虛就會寒,所以溫補就是補陽氣,也叫做救里,因為陽氣虛弱十分危險,必須急救。

如果從發病開始就沒有發熱,只是胡言亂語、煩躁不安,精神狀態不正常,這就是類似狂症,是熱氣積聚在膀胱,太陽經的裡症,應該利尿。如果瀉下就會死亡。

總之,先煩躁後不安,可以治療;先不安後煩躁,就會死亡;只不安不煩躁,也會死亡。

蓋躁無暫安,為臟厥耳。更有臥寐不寧者,乃胃中津液乾枯,不能內營其魂魄也。惟為生津俾胃和,而臥自安也。

白話文:

因為焦躁而無法暫時安靜下來,這是臟腑失常所致。還有的人睡臥不寧,這是因為胃中的津液乾涸,無法滋養心神。只有生津液讓胃和諧,才能使睡眠自然安穩。

3. 傷寒狂言譫語鄭聲辨

狂言者,大開目與人語,語所未嘗見之事者是也,實也。譫語者,合目自言,言所日用常見常行之事者是也。虛也。鄭聲者,聲戰無力,不能接續,造字出於喉中者是也。乃虛之更甚者也。如氣息不促,手足頗溫,其脈沉細者,急以白虎湯加人參、五味、麥冬,助其元氣,或濃煎獨參湯,徐徐理之。若其脈微細,大小便自利,手足冷者,尤宜溫補之,四逆理中,均為對症之藥矣。

凡晝日煩躁,虛陽擾亂,外見假熱也。夜安靜不嘔渴,脈沉微,無大熱,陰氣獨治,內系真寒也。陰虛之極,陽必厥,陽虛之極,陰必躁,當用姜,附,直從陰中回陽,不可以晝日煩躁而疑之也。但服藥或用熱藥冷飲之法,或加陰藥一二,以為熱藥嚮導之方,制方之宜,存乎其人,故古方凡用辛熱回陽,必佐歸芍斂陰,使陽回而陰不被劫也。然請譫語脈浮大者,生;沉小四逆者,死。

即所謂陽病見陰脈也。

白話文:

說胡話的人,眼睛睜得大大的跟人說話,講的都是沒見過的事,這是真的。神志不清的人,閉著眼睛自言自語,講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常做的事,這是虛的。聲音嘶啞的人,聲音微弱無力,不能連續發出,說話聲音像是從喉嚨裡發出來,這是比虛更嚴重的症狀。如果呼吸不急促,手腳微溫,脈象沉細,要趕緊用白虎湯加人參、五味子、麥冬,幫助恢復元氣,或者濃煎獨參湯,慢慢調理。如果脈象很細,大小便失禁,手腳冰冷,更要溫補,四逆湯、理中湯都是對症的藥。

白天煩躁不安,是虛陽擾亂,表面上看起來像是發熱。晚上安靜不嘔吐也不渴,脈象沉細,沒有明顯發熱,陰氣獨自運作,內在卻是真正的寒冷。陰虛到極點,陽氣就會衰竭;陽虛到極點,陰氣就會躁動。要用薑、附子,直接從陰中回陽,不能因為白天煩躁就懷疑它。可以服藥,或者用熱藥冷飲的方法,或者加一些陰性藥物,作為熱藥的嚮導,用藥的方法要根據病人情況而定。所以古方中凡是用辛熱回陽的藥,都要配合歸脾芍藥等收斂陰氣的藥物,讓陽氣回升,而不至於損傷陰氣。

如果神志不清的病人脈象浮大,就會活;如果脈象沉小,是四逆脈象,就會死。這就是所謂的陽病出現陰脈。

4. 傷寒發黃

發黃之症,是邪熱伏於陽明,鬱塞熏蒸而現於外,必大便結小便閉,熱結於中,而不得泄也。治宜可下下之,次以清熱和解為要。其症有三,凡兩目或黃或赤,六脈洪大有力燥渴者,為陽毒發黃,直下之。若小水不利或赤,小腹脹滿不痛,脈來沉細有力,渴而大便實者,為濕熱發黃,宜清利小水。

若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是脾絕,蓋脾主唇口,脾失精華,則黧黑見,脾氣絕,則柔汗形,故真臟色見也,脾為精液之本,陽氣之宗,脾絕者,必死之候也。併發黃而寸口無脈,鼻氣冷者,兼下痢而心腹滿,脈沉細者,俱死。

白話文:

發黃的病症,是因為邪熱停留在陽明經,阻塞熏蒸而顯現在外,一定是大便乾燥、小便閉塞,熱氣積聚在體內,無法排出。治療應該先瀉下,然後以清熱和解為主。發黃的症狀有三种:眼睛發黃或發紅,脈象洪大有力,口渴,這是陽毒發黃,要直接泻下治療。如果小便不利或呈红色,小腹脹滿不痛,脈象沉細有力,口渴但大便乾燥,這是濕熱發黃,應該清利小便。

如果嘴唇周围发黑,出汗發黃,這是脾臟功能衰竭,因為脾臟主管嘴唇,脾臟精華不足,就會出現嘴唇发黑,脾氣衰竭,就會出現汗液發黃,所以是內臟顏色顯露在外。脾臟是精液的根本,是陽氣的根源,脾臟衰竭,必死无疑。如果同時發黃,脈象沉細,鼻息冰冷,或伴随腹泻、心腹脹滿,脈象沉細,這些都是死亡的征兆。

5. 傷寒發衄(附火逆症)

衄者,是肺經熱,其肺氣受傷,不能衛血也。故凡脈浮緊鼻燥音啞無汗者,即宜汗之自解,否則邪無由泄,入於裡攻於肺,迫於血而衄斯作矣。然衄後而熱退,精神爽者,是邪從衄解,即大熱而精神亦爽者,是內熱亦泄,因邪氣還表,故身大熱,皆愈之兆,俗名紅汗。若在五六日間而衄者,此餘熱未清,錯經妄行所致,可與導血歸經,亦必即愈。

如衄後而反大熱,煩渴而躁,諸症並作者,此血損氣傷,邪乘虛而縱橫於中,為邪勝正也,難治。然衄雖多屬於肺,若在二日間者,系陽明熱在經中、迫血妄行,陽明脈起於鼻,絡於口,其候必欲漱冷水而不欲咽,不欲咽者是里無熱,可見其在於陽,而未入於陰也。若在三日間者,是邪熱乘肝,肝不藏血也。

白話文:

鼻子出血,是肺經熱氣上炎,肺氣受損,無法護衛血液所致。所以脈搏浮緊、鼻腔乾燥、聲音嘶啞、沒有汗水的人,就應該要讓身體出汗來解除病症,否則邪氣無法排泄,就會深入體內,攻擊肺臟,逼迫血液而引起鼻出血。然而,鼻出血後熱退,精神清爽,表示邪氣已經從鼻出血中排出,即使是高燒但精神也很好,也是內熱消退的跡象,因為邪氣已經回到體表,所以身體發熱,都是康復的徵兆,俗稱紅汗。如果在五、六天內才鼻出血,則是餘熱未消,錯經妄行導致,可以服用藥物引導血液回歸經絡,也會很快痊癒。

如果鼻出血後反而高燒、口渴躁動,各種症狀都出現,這是因為血液損傷、氣虛,邪氣乘虛而肆虐,是邪氣戰勝正氣的表現,很難治療。雖然鼻出血大多屬於肺經問題,但如果是在兩天內發生的,可能是陽明經熱氣在經絡中運行,逼迫血液妄行所致,陽明經脈起於鼻,連接到口腔,患者會想要漱冷水卻不想吞嚥,不願意吞嚥表示體內沒有熱氣,可以看出熱氣還在陽明經,尚未進入陰經。如果是在三天內發生的,可能是邪熱侵犯肝臟,導致肝臟無法藏血。

若在四日間者,是太陰脈布胃中,胃氣攻衝,脾不能為之統血也。更有以火炙劫汗,以致助其裡熱,迫血上行,輕則從鼻而出,重則從口而來。自腰以下,重而必痹,痹者,痛也,即名火逆,乃治之不得其法,而人自致之病也。

白話文:

如果在四天之內出現這種狀況,那是因為太陰經脈布滿胃中,胃氣衝擊,脾臟無法統攝血液所致。更有些人使用火炙的方式逼出汗水,反而助長內熱,迫使血液上行,輕則從鼻孔流出,重則從口中吐出。從腰部以下,感到沉重而且必定麻痺,麻痺就是疼痛的意思,這就是所謂的“火逆”,是治療方法不當,而病人自己造成的疾病。

6. 傷寒發渴

夫渴者,邪熱入臟津液枯竭,而臟腑精華不足也。故四五六日之間而渴者,是邪已傳陰分,理之所宜。若一二三日間,尚在三陽傳變而渴者,理之所逆,蓋里既熱甚,而表症未罷,是謂兩感。如表症既退而渴者,是邪盡入於裡也。便結便須下之,以去其熱邪。若兩感者,宜和解之。

若素不竭,而藥後乃渴者,是水氣散,陽氣復,裡氣溫,故渴也。故渴者,當至不渴,不渴者,當至微渴為愈,均平陰陽之義也。然傷寒以思飲水為欲愈。若不與則不愈。若恣飲又恐水停,故宜少飲之,再思再與。若六脈洪數,重按久按有力,果系實症陽症,方可與以新汲涼水,否則恐有上熱下寒者,便忌誤服寒冷矣。

白話文:

口渴是因為外邪入侵,消耗了身體的津液,導致臟腑精華不足。如果四、五、六天后才開始口渴,說明邪氣已經深入陰分,這是正常的。如果一、二、三天內就口渴,說明邪氣還在三陽之間傳變,這就不正常了,因為這表示裡熱嚴重,而表症還沒消失,屬於表裡雙感。如果表症已經退去,但還是口渴,說明邪氣已經全部侵入內裡。如果伴隨便秘,就需要服用瀉藥去除熱邪。如果屬於表裡雙感,則應該服用和解藥。

如果原本不口渴,但服藥后才開始口渴,這是因為水氣散失,陽氣恢復,內裡溫熱,所以才口渴。因此,口渴的治療目標是讓口渴消失,而已經不口渴的人,則要讓口渴程度輕微,這都是為了平衡陰陽。但是傷寒病患者,如果渴了想喝水,就表示快要痊癒了。如果不給水喝,就無法痊癒。但是如果讓患者大量飲水,又擔心水停留在體內,所以應該少量多次給水,讓患者想喝水的時候再給。如果患者六脈洪數,重按久按有力,確屬實證陽證,就可以給患者喝新鮮的涼水,否則可能會出現上熱下寒的情況,所以要避免誤服寒冷的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