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4)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4)
1. 論傷寒痞症
凡發熱惡寒其脈浮者,傷於陽也。若下太早,則邪盡入於裡,而為結胸。如不發熱而惡寒,其脈沉緊者,傷於陰也。若早下之,則邪聚結於心下而為痞。《經》曰:濁氣在上,則生䐜脹。又曰: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是也。然必結心下者,以陰受氣之處也,結胸則滿而痛為實,痞則滿而不痛為虛,痞滿下利者為虛,便閉者為實。若小便不利,其狀如痞,攻而不散者,是水飲內蓄,以致津液不行,治宜散水則愈。
若心下痞而惡寒者,是表裡症俱未解,當先解表,後與攻痞可也。大抵諸痞皆熱,故攻之多寒劑,所以諸瀉心湯,皆治傷寒痞滿,蓋滿在心胸,不在胃也。或雜病痞滿,有寒熱虛實之不同,《保命集》云:脾不能行氣於四臟,結而不散,則為痞。凡傷寒之痞,從外之內,故宜苦瀉。
白話文:
凡是發燒畏寒,脈搏浮的,是受了陽氣的傷害。如果太早服用瀉藥,邪氣就會全部進入內臟,形成結胸。如果沒有發燒,卻畏寒,脈搏沉緊,是受了陰氣的傷害。如果太早服用瀉藥,邪氣就會聚集在心窩,形成痞症。《經》書上說:「濁氣上行,就會產生脹滿。」又說:「病症從陰氣開始,卻反過來服用瀉藥,就會導致痞症。」因為心窩是陰氣受傷的地方,所以痞症一定會發生在心窩。結胸是實證,表現為胸滿疼痛;痞症是虛證,表現為胸滿但不痛。痞症合併腹瀉是虛證,便秘是實證。如果小便不利,症狀像痞症,用藥攻散卻無法消除,這是水飲內停,導致津液運行不暢,治療應以利水消腫為宜。
如果心窩痞症伴隨畏寒,說明表裡症狀都未解除,應該先解表,再攻治痞症。總之,所有痞症都屬於熱證,因此治療大多用寒涼藥。所以[瀉心湯]等藥物,都是用來治療傷寒引起的痞滿,因為痞滿的病位在心胸,不在胃。也有一些雜病引起的痞滿,寒熱虛實有所不同,《保命集》中說:「脾臟不能運化氣血到四臟,就會阻塞不散,形成痞症。」凡是傷寒引起的痞症,都是從外向內發展的,所以應該用苦寒瀉下的藥物來治療。
雜病之痞,從內之外,故宜辛散。更有素因有積,又遇傷寒,寒氣入里,與積相合而為痞,乃使臟氣結而不通,此亦為臟結,必痛引少腹,入陰筋而死。
白話文:
雜病中的痞症,是由內而外形成的,所以應該使用辛散的藥物來治療。還有一些患者平時就有積滯,又遭遇了風寒,寒氣侵入體內後與原有的積滯結合形成了痞症,這使得臟腑氣機阻滯不通,這種情況也屬於臟結,必然會引起小腹疼痛,並影響到下陰的筋脈,最終導致死亡。
2. 辨溫熱
溫熱之病,因外感內傷,觸動鬱火自內而發之於外,初則表裡俱熱,宜用辛涼之劑,兩除表裡之熱。久則表熱微而裡熱甚,又宜如承氣湯。苦寒之劑以瀉之,則熱退身涼,而病自己也。倘不諳伏氣溫熱之症,表裡俱熱者,而認作即病傷寒之症,用麻黃湯辛溫之劑以發表,則內熱愈甚,而斑黃狂亂之症起矣。或未用辛涼之劑以解表,便用承氣湯苦寒之劑以攻裡,則表熱未去,而結胸虛痞之症見矣。
白話文:
溫熱病是由於外感或內傷,導致鬱熱內蘊,並從內部發散出來。一開始,表裡都呈現熱象,應該使用辛涼藥劑,同時解除表裡之熱。時間久了,表面的熱象減輕,但裡面的熱象加重,這時應該使用像承氣湯這樣的苦寒藥劑來瀉熱。用苦寒藥劑瀉熱,就能使熱氣退去,身體恢復涼爽,疾病自然痊癒。
然而,如果不懂得溫熱病的伏氣特性,誤把表裡俱熱當成傷寒病,而使用麻黃湯這樣的辛溫藥劑來發汗,就會導致內熱加劇,出現斑黃狂亂等症狀。或者,在沒有先用辛涼藥劑解表的情況下,直接使用承氣湯這樣的苦寒藥劑攻裡,就會導致表熱未退,出現胸悶氣短、虛弱無力的症狀。
3. 傷寒夾驚變驚
(傷寒門中雜症惟此小兒多犯而與大人異治)
夾驚者,因邪熱乘心,熱極生風,是以手足為之動搖,精神為之恍惚,咬乳面紅,痰壅氣喘,喉有鋸聲,口噤目竄而變驚候也。如痰熱皆在上焦橫擾者,可即吐之。若三焦俱客者,可即下之,熱中病即止,不可盡劑,蓋吐則傷氣,氣虛者悸,下則亡血。血虛者驚,故有過劑之後,而變慢驚者多矣。
白話文:
傷寒門中的雜症,唯有小兒較常患病,且治療方法與成人不同。
夾驚,是指邪熱入侵心臟,熱氣過盛而生風,導致手腳顫抖、神志恍惚、咬乳頭、臉紅、痰多氣喘、喉嚨有鋸子摩擦的聲音、嘴巴緊閉、眼睛亂看,呈現驚恐的症狀。
如果痰熱都停留在上焦(指頭、頸、胸部)橫行擾亂,可以立即催吐。若三焦(指上焦、中焦、下焦)都受到邪氣侵犯,可以立即瀉下。熱症止住後,不可過度服用藥物,因為催吐傷氣,氣虛的人容易心悸;瀉下會損耗血液,血虛的人容易驚恐。因此,服用過量藥物後,反而會變成慢驚,這種情況並不少見。
4. 傷寒夾食
夾食者,有病先病時病後而得,如食後外感停滯,胸次既病,而為脹滿,大便酸臭,腹痛氣急者,此即病先所得是也。如胃氣衰微,邪熱入伏,以致消穀引食。若胃氣未虛,必與邪氣相爭而吐者,易治。如胃弱而既不能化,又不能爭,以致熱結胸膈者,此脾胃虛弱,即病時所得是也。
如病少痊,志食無度,以致停滯發熱者,此為食復,即病後所得是也。宜隨症虛實施治,實者,消導為先,虛者,佐以養胃。
白話文:
夾食的人,容易先生病,生病後更容易生病。例如,飯後受寒邪停滯,胸部感到不舒服,並伴隨脹滿、大便酸臭、腹痛氣急等症狀,這就是病先所得。如果胃氣虛弱,邪熱入侵,導致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如果胃氣未虛,會與邪氣抗爭而嘔吐,較易治療。但如果胃氣虛弱,既不能消化食物,又不能與邪氣抗爭,導致熱邪積聚在胸膈,這就是脾胃虛弱,即病時所得。
如果病情稍稍痊癒,就放縱食慾,無度飲食,導致食物停滯發熱,這就是食復,即病後所得。應根據病情虛實,對症施治,實證應以消導為主,虛證應輔以養胃。
5. 傷寒發斑
斑有溫毒,有熱毒,有胃爛。溫毒者,即冬受寒,至春陽與陰氣相搏而發是也。熱毒者,是暑氣伏胃,因遇寒而發是也。胃爛者,或誤下而熱乘虛入胃,或失下而熱不得外泄,毒氣入胃深極也。故斑者,毒也。毒者,乖戾失常,偏陰偏陽之至也。外因六氣相感,胃有熱毒熏蒸,胃主肌肉,熱甚傷血,裡實表虛,故令周匝遍體,狀如咬齧,紅赤者,生,紫黑者,死。以熱極而胃爛也。
舌苔唇裂者,不治。治宜解毒清涼,不可表藥取汗,蓋表虛里實,發汗則益令開泄,更增斑爛矣。其陰症發斑者,或因汗吐下後,中氣虛乏,或因欲事耗損真陽,或因過服涼藥,遂成陰症,寒伏於下,逼其無根失守之火,上熏肺胃,而發斑點,其色淡紅,隱隱見於肌表,與陽症發斑,色紫赤者不同。此胃氣極虛,若服寒藥立見危殆,吳鶴皋曰:以參耆桂附,而治斑法之變也。
白話文:
斑點的出現,可能是溫毒、熱毒或胃爛所致。溫毒是由於冬天受寒,到春天陽氣與陰氣交戰而引起的。熱毒是夏天暑氣積聚在胃裡,遇到寒冷而引起的。胃爛則可能是誤服瀉藥,導致熱氣乘虛侵入胃部,或是因為沒有及時瀉下,熱氣無法排出,毒氣深入胃部而引起。所以,斑點其實就是毒氣的表現,而毒氣是身體失衡、偏陰偏陽的極端狀態。
外在原因是六氣(風寒暑濕燥寒)的侵襲,胃部有熱毒熏蒸,胃主肌肉,熱氣過盛會傷及血液,內實外虛,因此就會在全身出現像被咬過的紅赤斑點,紅色代表生機,紫黑色代表死亡。這是因為熱氣過盛導致胃部潰爛。
舌苔厚膩、嘴唇裂開,預示著病情嚴重,難以治癒。治療方法應該以解毒清涼為主,不能使用表藥發汗,因為患者是表虛里實,發汗反而會加重病情,使斑點更加嚴重。
陰症發斑,可能是因為汗吐下藥後,中氣虛弱,也可能是因為房事過度消耗了陽氣,或是因為過度服用寒涼藥物,導致陰寒內伏,逼迫虛弱的陽氣上熏肺胃,而形成斑點,這種斑點顏色淡紅,隱隱約約地出現在皮膚表面,與陽症發斑的紫紅色斑點不同。這是因為胃氣極度虛弱,如果服用寒涼藥物,病情會迅速惡化。吳鶴皋說:用人參、黃耆、桂枝、附子,來治療斑點,是一種特殊的治療方法。
醫不達權,安足語此?若因風熱挾痰,而作搔癢成塊者,此輕症也。當與解毒辛散則愈。
內傷斑者,乃內傷元氣不足之病,因氣血兩虛,亦身痛心煩作熱,但脈虛大,懶於言動,倦怠自汗為異耳。若妄作外感有餘治,立見傾危,速進補中益氣湯,熟眠熱止而愈。丹溪曰:內傷發斑者,胃氣極虛,一身之火遊行於外,宜補以降之,大健中湯最佳,內用參、耆、歸、芍、炙草、半夏、桂、附,以薑棗水煎服。
若內有伏陰,誤服涼藥,逼其虛陽,浮散於外,而為陰斑,脈雖洪大,按之無力,或手足逆冷過肘膝者,先用炮姜理中湯,以復其陽,次隨症治,不應加附子。
白話文:
醫生如果不懂得權衡輕重,怎麼能談論這些呢?如果因為風熱夾痰,而出現搔癢成塊的情況,這是輕症。應該用解毒辛散的藥物治療就會痊癒。
內傷發斑,是內傷元氣不足的病症,由於氣血兩虛,也會出現身體疼痛、心煩、發熱,但脈象虛弱而大,懶於說話行動,倦怠自汗,這是不同之處。如果錯誤地用治療外感過度的方法,就會立刻出現危急情況,要趕快服用補中益氣湯,睡覺時熱退就痊癒了。丹溪說:內傷發斑,是胃氣極虛,身體的火氣遊行到體表,應該補益並降火,健中湯最好,裡面用人參、黃耆、當歸、芍藥、甘草、半夏、桂枝、附子,用薑棗水煎服。
如果內有伏陰,誤服涼藥,逼迫虛陽浮散到體表,而出現陰斑,脈象雖然洪大,但按下去沒有力量,或者手腳逆冷超過肘膝,要先用炮薑理中湯,來恢復陽氣,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治療,不要加附子。
6. 傷寒發疹
疹與斑實無大別,惟斑隱隱於皮膚之間,視之則得,疹則累累於肌肉之上,手摹亦知。斑則六淫相感而發,疹則毒氣久蓄而成。斑以清涼化毒為主,疹以透肌托裡為先。然疹屬陽,頭面宜先發至為止,且疹屬心火,斑屬三焦無根之火,其上侵於肺則一也。雖皆蘊熱日久,陽乘於陰,而致斑點外作,大抵斑有虛陽,疹多實熱,故內傷發斑,虛火遊行於外者,宜補中益氣湯,加葛根、芍藥,或調中湯補而降之。疹則始宜透托,次宜清解而已。
然疹之虛者,可以治斑之法治疹,斑之實者,可以治疹之法治斑,故不必以斑疹分,但當以虛實判可也。
白話文:
疹子和斑點其實沒有太大區別,只是斑點隱藏在皮膚內,需要仔細看才能發現,而疹子則會明顯地長在肌肉表面,用手摸也能感覺到。斑點通常是由六淫邪氣入侵引起的,而疹子則是毒氣長時間累積形成。治療斑點主要以清熱解毒為主,治療疹子則要先透發肌膚,再清解毒素。不過疹子屬於陽性,通常會先從頭面部開始出現,而且疹子屬於心火,而斑點則屬於三焦無根之火,它們都可能上犯肺部。雖然斑點和疹子都是因為體內蘊熱日久,陽氣乘虛而入,導致外觀出現斑點,但總體而言,斑點偏向虛陽,疹子則偏向實熱。所以內傷導致斑點,虛火外遊的,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葛根、芍藥,或調中湯來補益降火。而疹子則應該先透發,然後再清解毒素。
不過,虛證的疹子可以用治療斑點的方法治療,實證的斑點可以用治療疹子的方法治療,所以不一定要拘泥於斑點和疹子的區分,只要根據虛實情況來判斷治療方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