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3)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3)
1. 兩感症
夫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之候也。如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則發熱惡寒,頭痛口乾,煩躁而渴;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譫語不食,睡臥不寧;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脅痛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省人事,總陰陽俱病,表裡俱傷,腑臟之氣不得通於上下,榮衛之精,不得行於內外,病至六日,六經俱絕,不可救治。然何為而兩感也。
如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則太陽者,腑也。邪自背俞而入,人之所共知也。少陰者,臟也。邪自鼻息而入,人所不知也。鼻氣通於天,故寒邪無形之氣從鼻而入,腎為水臟,物以類聚,故腎受之。《經》曰: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內外兩感,臟腑俱病,欲表之則有里,欲下之則有表,表裡既不能一治,故云兩感者不治。
白話文:
一個人同時受到寒邪入侵,導致兩個經絡都生病了,那一定是必死的徵兆。例如,如果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生病,就會出現發熱惡寒、頭痛口乾、煩躁口渴的症狀;如果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生病,就會出現腹脹身熱、神志不清、不思飲食、睡眠不安的症狀;如果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生病,就會出現脅肋疼痛、耳聾、腹部收縮、昏厥、無法進食、失去意識的症狀。總之,如果陰陽兩經同時生病,導致表裡兩層都受損,臟腑之氣無法上下流通,榮衛之精也無法内外循環,到第六天,六經就會全部衰竭,無法挽救。
至於為什麼會同時受到寒邪入侵呢?例如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生病,太陽經屬於腑,寒邪會從背部進入,這是大家知道的;少陰經屬於臟,寒邪會從鼻子進入,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鼻子與天空相通,所以無形的寒邪會從鼻子進入,腎臟是水臟,物以類聚,所以腎臟會受到寒邪的影響。《經》上說:「天上的邪氣會傷害人體的五臟。」寒邪從内外入侵,導致臟腑都生病了,想治療表症,却有里症,想治療里症,却有表症,表裡不能同時治療,所以說同時受到寒邪入侵的人是無法治療的。
然所稟有虛實,所感有淺深,虛而感之深者,必死。實而感之淺者,猶有可治。表症多者,先解其表;里症多者,先攻其里,所謂治有先後,要在臨時變通,治得其宜,恆多無害。
白話文:
然而人的體質有虛實之分,感受病邪也有輕重之別,體質虛而感受病邪重的人,必然會死亡。體質實而感受病邪輕的人,還有可以治療的機會。表面症狀多的時候,應該先解決表面的問題;內部症狀多的時候,應該先處理內部的問題,這就是說治療要有先後順序,關鍵在於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對,治療得當,大多不會有危害。
2. 論傷寒受邪不獨太陽經
夫人之平時,榮衛周流,無少間斷,一旦邪氣入內,阻礙正氣,不得流行,鬱而為熱。仲景曰,在表發汗,在中和解,在裡攻下,隨其所而驅散之,不過使邪熱退而正氣復行,此先賢立法之準繩也。然前人壯實,尚堪任此攻下,今人虛弱,何能當此推敲?使元氣既受傷於病,復受傷於藥,惟圖不治之治可也。
況人之經絡,三陽三陰,分布一身,邪之所湊,豈有定所?黃仲理云:風寒六氣之邪傷人,或入於陽經,或中於陰絡,孰為之先?孰為之後?烏可專以太陽為受邪之始?故各經皆能受邪,但太陽經受邪居多,為差等爾,故取仲景六經見證七方,發散以先之。若夫陰經受邪,則不復傳變,惟用前方溫經散寒而已,惟陽經受邪,初用麻黃、桂枝以表散之。傳入半表半裡,又取小柴胡湯和解以繼之。
白話文:
人體平常氣血運行順暢,無時無刻不在流動。一旦外邪入侵,阻礙了正氣的運行,就會淤積而產生熱症。張仲景說,外邪在表層就要發汗,在中焦就要和解,在裡頭就要攻下,根據不同情況驅散邪氣,最終讓邪熱消退,正氣恢復正常,這就是古人醫治疾病的準則。但是古人體質強健,可以承受攻下之法,現代人體質虛弱,如何能經得起這樣猛烈的治療?如果元氣因病而受損,再因藥而受損,就只能坐以待斃了。
而且人體經絡錯綜複雜,三陽三陰遍布全身,外邪入侵,哪有固定位置?黃仲理說,風寒六氣侵犯人體,可能進入陽經,也可能進入陰絡,哪個先哪個後,誰也說不清。為何一定要以太陽經為外邪入侵的起點?其實各個經絡都可能受邪,只是太陽經受邪的機率較高而已,所以才取張仲景六經辨證的七方藥,以發散為先。如果陰經受邪,就不會傳變,只要用溫經散寒的藥物即可。但陽經受邪,一開始要用麻黃、桂枝等藥物解表散寒。如果邪氣傳入半表半裡,就用小柴胡湯和解來接續治療。
邪傳於裡,理宜攻下,又取大柴胡湯、調胃承氣等湯下之,此治真傷寒表中里三症之大略也。至於冬溫為病,非其時而有其氣也。冬時嚴寒,當君子閉藏,而反發泄於外,專用補藥而帶表藥,如補中益氣之類。
白話文:
邪氣入侵人體內部,理應使用攻下之法治療。可以服用大柴胡湯、調胃承氣湯等方劑來瀉下,這就是治療真傷寒表、中、里三種症狀的大致方法。
至於冬季溫病,本不應在這個季節出現,卻因為人體在嚴寒的冬季本應閉藏,卻反而外泄,因此需要採用溫補藥物並配合疏表藥物,例如補中益氣湯之類。
3. 論傷寒受病不獨足六經
一陽子曰:傷寒傳足不傳手,非窮理之言也。草窗劉子,指足經所屬水土木,以水遇寒而涸冰,土遇寒而坼裂,木遇寒而調枯,故寒喜傷之。手經所屬金與火,金遇寒而愈堅,大體極熱,寒不能襲,故寒不能傷。昧者奇之,竟將人身榮衛經絡上下截斷,不相聯絡矣。夫寒邪襲人,必先皮毛灼熱,鼻塞氣粗,肺主皮毛,是手太陰肺辛金先受病矣。
故先賢有桂黃等湯。然汗法舍皮毛何自而解?迨至熱邪入里,大便閉結,手陽明大腸庚金病矣。故先賢有硝黃樸實之用。然下法舍大腸何自而通?劉子謂金遇寒而愈堅之言可信乎?陽氣怫鬱,舌苔言妄,手少陰心下火病矣。先賢所以有瀉心數法,亢極動血,上下煩蒸,手厥陰心胞火,手少陽三焦火病矣。
白話文:
一陽子說:「傷寒傳到腳上,卻不會傳到手上,這不是符合道理的說法。」草窗劉子認為,足經屬於水、土、木,水遇寒就會乾涸結冰,土遇寒就會裂開,木遇寒就會枯萎,所以寒氣最容易傷害足經。手經屬於金和火,金遇寒反而會變得更堅固,而且身體本身就熱,寒氣很難入侵,所以寒氣不會傷害手經。不明事理的人感到奇怪,竟將人體的經絡上下截斷,認為彼此沒有關係。
其實,寒邪入侵人體,必定先從皮膚和毛髮開始,造成灼熱,鼻塞氣粗,因為肺主皮毛,所以手太陰肺經首先受到傷害。所以古人有桂枝湯、黃芩湯等等治療方法。然而,出汗的治療方法,又是如何使皮膚和毛髮恢復的呢?等到熱邪深入體內,大便閉結,手陽明大腸經就生病了。因此,古人有硝石、黃連、樸實等等治療方法。然而,瀉下的治療方法,又是如何使大腸通暢的呢?劉子說金遇寒反而更堅固,這句話可信嗎?陽氣鬱結,舌苔異常,手少陰心經就生病了。所以古人有瀉心湯等等治療方法。寒氣過盛,就會導致氣血動盪,上下煩躁,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少陽三焦經就會生病了。
治有三黃柴芩數條,小便癃秘,手太陽小腸內火病矣,治有五苓導赤之例,劉子謂大熱寒不能傷之一言信乎?《經》云:傷寒則為病熱。既云病熱,則無水冰土裂木枯之象,而有金爍火亢之徵矣。劉子之言,不亦謬甚。
白話文:
治療有使用三黃以及柴胡、黃芩等藥物的情況,如果出現小便不通暢,這是手太陽小腸內部有火的病症,治療上有使用五苓散和導赤散的例子。劉先生說,對於極大的熱邪,寒涼藥物無法造成傷害,這句話是真的嗎?經典上說:感受寒邪就會產生熱性的疾病。既然說是熱性的疾病,那就沒有水結冰、土乾裂、木枯萎的現象,而是有金屬熔化、火氣過旺的徵兆。劉先生所說的,不是非常錯誤嗎?
4. 論結胸
傷寒下早,邪流注而為結胸。若心下脹滿,按之如石硬而痛,手不可近,燥渴譫語,大便實秘,脈來沉實有力者,名曰大結胸。然滯在胸膈,未可即下,尚宜消導俟。邪熱壅盛於裡,糟粕結實於下,乃攻而去之,邪熱得解,元氣無傷,所謂下藥宜遲者此也。如按之而心胸不痛,惟胸高氣粗者,名曰小結胸,是邪氣填於胸中,未盡入腑,但宜小柴胡湯加入枳、桔,未可下也。
若頭有微汗,身不甚熱,時時噫氣,胸亦微滯,名曰水結胸,由水飲過多,停聚心下也,治宜利之。如利而小水不通,頭汗出者,乃陽脫也,不治。若時時懊憹,躁悶舌乾,手足大熱,酷喜飲冷,此為熱實結胸。如無狂躁,手足微冷,胸痞噫氣者,此名寒實結胸。更有臟結與結胸不異,但結胸在陽分而不欲食,臟結在陰分而飲食如故,兼必時時下利也。
白話文:
傷寒初期,邪氣向下流注,就會形成結胸。如果患者心下脹滿,按壓時像石頭一樣硬且疼痛,手碰不到,口乾舌燥,神志不清,大便乾結,脈象沉實有力,這就是大結胸。因為邪氣停滯在胸膈之間,不能馬上瀉下,應該先用消導的方法等待邪氣消散。邪熱壅塞在內,食物殘渣在下面結成硬塊,才能攻邪瀉下。這樣邪熱消退,元氣不受損害,這就是說用藥要遲緩的原因。
如果按壓時心胸不痛,只是胸部高聳,呼吸急促,這就是小結胸,是邪氣充滿胸中,還沒有完全進入臟腑,只宜用小柴胡湯加入枳殼、橘皮,還不能瀉下。
如果患者頭部有輕微汗出,身體不怎麼熱,經常打嗝,胸部也略微停滯,這就是水結胸,是由於喝水太多,停留在心下造成的,治療宜用利水的方法。如果利水後小便不暢,頭部出汗,這就是陽氣衰竭,無法治療。
如果患者經常感到煩躁不安,心胸鬱悶,口舌乾燥,手腳發熱,非常喜歡喝冷飲,這就是熱實結胸。如果沒有狂躁,手腳微涼,胸部痞悶打嗝,這就是寒實結胸。
還有一種臟結,與結胸症狀相似,只是結胸在陽分,患者不願意吃東西,而臟結在陰分,患者食慾正常,並且經常腹瀉。
凡病在二三日間,臥則心下煩滿,起則微覺稍爽者,須知心下必有結矣。蓋臥則氣壅上逆而為煩,起則氣降散而覺爽,但此尚未結實。若一下之,則邪因虛而更結,或為旁流下痢矣。復有陽明病,時譫語潮熱,然果內有實熱而當消穀引食矣。若反不欲食,而小腹繞臍硬痛,小水短赤而渴者,是胃有燥屎也,可即下之。
若頻頻欲食,食而不多者,是胃有虛熱,雖硬亦非燥屎,不可下也。若小腹痛而大便黑,小水自利,身黃譫語,燥渴脈沉實者為蓄血,宜桃仁順氣湯,下盡黑物則愈。若按之而小腹脹滿不硬痛,小水不利者,乃溺澀也。宜利之,但勿過利,以耗竭津液耳。大凡下後神清氣爽,身涼思食者,邪氣退而正氣復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病了兩三天,躺著的時候覺得胸口悶脹,起來的時候就稍微舒服一點,就要知道胸口一定有積聚的東西。因為躺著的時候,氣往上逆流,所以會感到悶脹;起來的時候,氣往下散開,所以會覺得舒服,但這時候積聚的東西還沒有完全凝固。如果馬上把積聚的東西排出去,邪氣就會因為虛弱而更加凝結,或者會變成腹瀉。
還有一種陽明病,病人會時常神志不清,發燒,而且確實有內熱,應該要吃東西補充能量。如果病人反而不想吃東西,而且小腹繞著肚臍硬痛,小便量少且顏色深,口渴,就是胃裡有燥屎了,可以馬上用藥把它排出去。
如果病人經常想吃東西,但吃不多,就是胃裡有虛熱,雖然肚子硬,但不是燥屎,就不能用藥排泄。如果小腹疼痛,大便黑,小便不受控制地流出來,身體發黃神志不清,口渴,脈搏沉而有力,就是積血,應該用桃仁順氣湯把血排出來,排乾淨了就會好。如果按壓小腹時感覺脹滿,但沒有硬痛,小便不暢,就是小便不通暢。應該要利尿,但不能太過,以免耗損體液。總之,如果排泄完畢後,神志清醒,氣血流通,身體涼爽,想吃東西,就是邪氣退去,正氣恢復了。
如反身熱煩躁者,是正氣散亂於內。邪氣縱橫於中也。併發紫黑斑點者,併為死候。其脈動而中止,少能自還,更來小數者,名曰結陰。結陰者,主內邪氣恣,結也。如動而不還,即來而微動者,名曰代陰。代陰者,主內正氣衰極欲絕也。故曰結脈可生,代脈必死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出現反覆發熱、煩躁不安的情況,這是因為正氣散亂於內,邪氣橫行於身體內部。如果同時伴隨出現紫黑色斑點,則屬於死亡的徵兆。
如果脈搏跳動之後突然停止,難以恢復,而且每次跳動的幅度越來越小,稱為「結陰」。「結陰」代表著體內的邪氣猖獗,互相糾纏在一起。
如果脈搏跳動之後沒有恢復,而是呈現輕微的跳動,稱為「代陰」。「代陰」代表著體內正氣衰竭至極,快要消失殆盡。
因此,「結脈」尚有生存的機會,「代脈」則必死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