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九 (8)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九 (8)

1. 燥門要藥

消火抑燥,如玄參、天花粉、桃仁泥、杏仁、栝蔞子、蘇子、玄明粉、生地、麥冬、黃芩、黃連、黃柏、大黃、丹皮、石斛、知母、竹瀝、荊瀝、諸油、諸乳、梨汁、藕汁之類,隨候採用。

滋陰潤燥,如麥冬、天冬、生地熟地、玉竹、肉蓯蓉、當歸、芍藥、阿膠、五味子、枸杞子、山茱肉、柏子仁、河車膏、牛膝、血餘、蜂蜜、人乳、童便、胡桃、麻仁、黑芝麻之類,隨候採用。

白話文:

[對於處理燥熱的重要藥物]

能夠清除體內火氣並抑制燥熱的藥物,例如:玄參、天花粉、桃仁泥、杏仁、栝蔞子、蘇子、玄明粉、生地、麥冬、黃芩、黃連、黃柏、大黃、牡丹皮、石斛、知母、竹瀝、荊瀝、各類植物油、各類動物乳、梨汁、藕汁等,這些藥物可視情況適時使用。

能滋養陰液和潤燥的藥物,例如:麥冬、天冬、生地、熟地、玉竹、肉蓯蓉、當歸、芍藥、阿膠、五味子、枸杞子、山茱萸肉、柏子仁、胎盤膏、牛膝、頭髮燒製而成的炭、蜂蜜、人奶、孩童的尿、胡桃、麻仁、黑芝麻等,這些藥物亦可視情況適時使用。

2. 火門(兒科)

夫火也,天非此則不能生物,人非此則不能有生,此論夫真火也。有屬後天真火衰亡,是以邪火熾盛,而有虛火、實火、濕火、風火、鬱火、陰火、五臟火、六腑火,遊行不歸經火,然總不可過投寒劑,而必欲其無火。譬如釜下無火,飯安得熟?但可暫抑亢火以治標,因所因以調之而救本,則火各歸諸經,而依然清涼世界矣。

凡發而為病也,《經》曰:諸熱瞀瘛:諸禁鼓慄,如喪神守;諸逆衝上;諸躁狂越;諸病浮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諸痛癢瘡,皆屬心火。瞀者,神昏也。瘛者,肉動抽掣也。因邪熱傷神則瞀,亢陽傷血則瘛,是手少陽三焦經也。諸禁鼓慄,如喪神守者,蓋心藏神,而主火。

凡一氣盛極,則勝我者反來制之,故心火熱極,則乃寒生,是以鼓慄諸禁,如喪失保守形體之神矣,是手少陰心經也。諸逆衝上者,火性炎上之徵也。諸躁狂越者,因熱甚於外,則肢體躁擾,熱甚於內,則神志躁動。狂者,狂亂而無定止。越者,乖越禮法而失常,因腎主志,心火旺則腎水衰,故失志而狂越躁動,煩熱不寧者。

又火之象,且火入於肺則煩,火入於腎則躁也。諸病浮腫者,以熱甚於內,陽氣鬱滯也。為疼酸者,火在經也。驚駭者,火在臟也。總皆不離乎火,雖然浮腫痠疼,屬於寒濕者不少,驚駭不寧,屬於不足者恆多,故曰:有邪之熱,內熱而躁,無根之火,外熱而躁,內熱者小便必渾濁,無根者小便必清長,諸瘡痛癢者,火盛則痛,火微則癢,皆屬於心也。然心為君火,命門為相火,君相雖有二火,論其五行,則一於熱也。

五行之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孤陰不長,孤陽不成,一物全備,五行遞相濟養,是謂和平。若交互克伐,是為與衰,變亂失常,災害由生,故水少火多,為陽實陰虛而病熱,水多火少,為陰實陽虛而病寒,水生於金,能復潤母燥,火生於木,反能害母形,故易以離火為兵戈,火上有水為既濟,水在火下為未濟,乃至理也。明乎此,則火之本源,洞見其微矣。

火者,氣不得其平也。五臟六腑各得其平,則榮衛中和,經脈調暢,何火之有?失其常度。則沖射搏擊而為火矣。丹溪曰:氣有餘便是火也。有本經自病者,如忿怒生肝火,勞倦生脾火之類是也。有五行相剋者,如心火太盛,必克肺金,肝火太甚,必克脾土之類是也。有臟腑相移者,如肝移熱於膽,則口苦,心移熱於小腸,則淋閉之類是也。

又有他經相移者,有數經合病者,相火起於肝腎,虛火由於勞損,實火生於亢害,燥火本乎血虛,濕火因於濕熱,鬱火由於抑遏。又有無名之火,無經絡可尋,無脈證可辨,致有暴病暴死者,諸病之中;火病為多,不可不察也。有以瀉為瀉者,大黃、芩、連之類是也。有以散為瀉者,柴葛升陽散火之類是也。

有以滋為瀉者,地黃、天冬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是也。有以補為瀉者,參耆、甘草瀉火之聖藥是也。

白話文:

關於「火門」這疾病(專指兒童病症),在自然規律中,沒有火就無法孕育生命,對人類來說,沒有火也就無法生存,這裡所說的火指的是生命的本源之火。然而,當先天的真火衰退,就會導致邪火肆虐,產生虛火、實火、濕火、風火、鬱火、陰火,以及五臟火、六腑火,甚至出現不受經絡控制、四處遊走的火。但我們不能過度使用寒涼的藥物來完全滅火,就像鍋子下面沒有火,飯怎能煮熟?我們應當適時抑制過盛的火氣來治標,根據病因進行調整,以根本治療,這樣各種火氣就會各自歸於它們的經絡,身體就能回到原本的平衡狀態。

《經》中提到,所有熱性疾病、精神混亂、肌肉抽搐、神經緊張、心悸等症狀,都與火有關。皮膚痛癢、瘡癰等,都是心火旺盛的表現。精神混亂,是因為邪熱傷及神智;肌肉抽搐,是因為過度的陽氣傷害了血液,這都是手少陽三焦經的問題。心臟藏神,主火,當心火過旺,身體會產生畏寒、戰慄等症狀,好像失去了保護身體的神靈,這是手少陰心經的問題。所有向上逆衝的症狀,是火性上炎的特徵。躁動不安、狂亂無序,是因為體內或體外的熱氣過剩。狂亂,是失去理智,無定向的行為;越禮,是行為失常,因為腎主宰意志,心火過旺,腎水就衰弱,所以失去意志,產生狂亂躁動,心煩意亂。

當火氣進入肺部,人會感到煩躁;火氣進入腎臟,人會感到焦躁。所有的浮腫,是因為體內熱氣過剩,陽氣鬱結。疼痛,是因為火氣在經絡中;驚嚇,是因為火氣在臟腑中。所有這些症狀,都離不開「火」字,但浮腫、疼痛,也有不少是由於寒濕所致;驚嚇、心神不寧,大多數是由於體力衰弱。因此,有邪氣引起的熱,體內熱氣過剩,人會感到焦躁;無根之火,體外熱氣過剩,人也會感到焦躁。體內熱氣過剩,小便會變得混濁;無根之火,小便會變得清澈。皮膚痛癢,火氣旺盛時會痛,火氣微弱時會癢,這些都屬於心火。

心是君火,命門是相火,雖然有兩種火,但在五行理論中,都歸屬於熱。五行理論認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單純的陰或陽都不能長存,五行之間互相滋養,才能保持和平。如果互相剋制,就會導致衰弱,失去正常秩序,帶來災難。水少火多,是陽氣過剩,陰氣不足,導致熱病;水多火少,是陰氣過剩,陽氣不足,導致寒病。水生於金,能滋潤乾燥的母親;火生於木,反而可能傷害母親。因此,《易經》以離火象徵軍事行動,火上有水錶示陰陽調和,水在火下表示陰陽未調和,這是最基本的道理。明白了這些,就能瞭解火的根本原因。

火,就是氣失去了平衡。五臟六腑如果保持平衡,體內的營養和防禦系統就會和諧,經絡也會通暢,就不會有火氣。一旦失去平衡,就會產生衝突,形成火氣。丹溪先生曾說:氣過剩就是火。有些火氣是因為本身器官生病,例如,生氣會引起肝火,疲勞會引起脾火。有些火氣是因為五行相剋,例如,心火過旺,會剋制肺金;肝火過旺,會剋制脾土。有些火氣是因為臟腑互相影響,例如,肝臟的熱氣傳到膽囊,會引起口苦;心臟的熱氣傳到小腸,會引起尿路感染。

還有其他經絡互相影響的情況,或是多個經絡同時受影響的情況。相火從肝腎開始,虛火是由勞累損耗引起,實火是由過度刺激引起,燥火是由血虛引起,濕火是由濕熱引起,鬱火是由情緒壓抑引起。還有一種無名之火,找不到經絡的根源,無法辨認脈象和症狀,可能會突然發病,甚至突然死亡。在所有疾病中,火病是最常見的,必須仔細診斷。有直接用藥物排泄火氣的,如大黃、黃芩、黃連等;有透過散熱來排泄火氣的,如柴胡、葛根等;有透過滋養來排泄火氣的,如地黃、天冬等;有透過補充來排泄火氣的,如人參、黃耆、甘草等。

3. 三黃湯

治積熱結滯臟腑,大便秘結,心膈煩燥。

黃連,黃芩,大黃(煨,各等分),水煎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為熱毒在體內堆積,導致腸胃功能受阻,大便非常困難,以及心裡和胸口感到煩躁不安的情況。

藥方成分包含:黃連,黃芩,以及大黃(需先經過烘烤處理),這三種藥材份量相等,用水煎煮後服用。

4. 黃芩湯

治心肺蘊熱,口瘡咽痛膈悶,小便淋濁不利。

黃連,梔子仁,黃芩,麥門冬,木通,生地黃,澤瀉,甘草(各等分),水煎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心肺有內熱,導致口腔潰瘍、咽喉疼痛、胸脹悶,以及小便排泄不順、混濁的症狀。

藥方成分包含:黃連、梔子仁、黃芩、麥門冬、木通、生地黃、澤瀉和甘草(以上成分用量相同),用水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