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三 (23)
雜症大小合參卷三 (23)
1. 囟陷(兒科)
囟陷者,有因臟腑有熱,多飲水漿致成瀉痢,久則氣血弱,不能上充髓腦,故下陷如坑,此乃胃虛脾弱之極,宜急扶元。若與枕骨並陷者,百難救一。亦有父精有損,母血虛衰,稟元不足,是以形容枯瘦,陰陽兩虧,無時溫壯而囟陷者。有因蓄熱不除,漸至身羸發落,腳縮手拳,皮焦鶴膝,血絕筋衰而囟陷者。
宜各隨症調治。枕陷尤重於囟陷,不獨小兒也。蓋耳後方圓二寸,皆屬於腎,陷則腎元敗矣。
白話文:
【囟陷(兒科)】
囟陷的情況,可能因為孩子內臟有熱,大量喝水導致拉肚子,時間久了氣血虛弱,無法向上滋養腦部和髓質,因此頭頂部位會像坑洞一樣凹下去,這是胃氣虛弱、脾氣不足的極度表現,應該立即進行補元氣的治療。如果囟門和枕骨一同凹陷,這種情況九死一生,非常難以救治。
另外一種可能是父母的精子或卵子在受孕前就已受損,或是母親懷孕時血液虛弱,導致胎兒先天元氣不足,因此孩子生長發育不良,身體瘦弱,陰陽雙虧,沒有足夠的熱量和營養來維持正常生長,進而導致囟門凹陷。也有可能是孩子體內蓄積的熱氣未被清除,逐漸導致身體虛弱,頭髮脫落,手腳蜷縮,皮膚乾燥,膝蓋像仙鶴般突出,血氣耗盡,筋骨萎縮,進而導致囟門凹陷。
對於這些不同原因造成的囟門凹陷,應針對具體症狀進行調理治療。枕骨凹陷比囟門凹陷更為嚴重,不僅僅是小孩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耳朵後方的二寸範圍都歸屬腎臟所管轄,一旦凹陷,表示腎臟的根基已經受損。
2. 調元散
治稟受不足,顱囪開解,肌肉消瘦,齒語行遲。
山藥(一錢),人參,白茯苓,茯神,白朮,白芍,當歸,黃耆(蜜炙),熟地黃(各五分),川芎,甘草(炙,各六分),石菖蒲(四分),姜,棗,水煎服。
白話文:
[調元散]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先天體質較弱,頭部骨骼未完全閉合,身體肌肉消瘦,說話及行走發育較慢的情況。
藥方成分與劑量如下:山藥(約3.75公克)、人參、白茯苓、茯神、白朮、白芍、當歸、黃耆(需用蜜炙過)、熟地黃(以上各約1.875公克)、川芎、甘草(需用火炙過,各約2.25公克)、石菖蒲(約1.5公克)。服用時,加上薑、大棗,用水煎煮後服用。
3. 人參地黃丸
治嬰孩顱囟開解。此乃腎氣不成,腎主骨髓,腦為髓海,腎氣不盛,所以腦水不足,故不合。
人參(二錢),熟地黃(四錢),鹿茸酒,山藥,白茯苓,牡丹皮,山茱萸(去核,各三錢),
為末,蜜丸,芡實大,參湯調化,食遠服,神效。
白話文:
【人參地黃丸】
用於治療嬰兒頭部前囟未閉合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腎氣不足,腎臟主管骨骼與骨髓,而腦部可視為骨髓的一部分,當腎氣不夠強盛,就會導致腦部的水分不夠,因此囟門無法正常閉合。
所需藥材:人參(約6克)、熟地黃(約12克)、鹿茸酒、山藥、白茯苓、牡丹皮、山茱萸(去籽,各約9克)。
製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丸狀,大小如芡實,再用人參湯溶解,飯後服用,據稱有神奇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