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九 (8)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九 (8)

1. 燥門要藥

消火抑燥,如玄參、天花粉、桃仁泥、杏仁、栝蔞子、蘇子、玄明粉、生地、麥冬、黃芩、黃連、黃柏、大黃、丹皮、石斛、知母、竹瀝、荊瀝、諸油、諸乳、梨汁、藕汁之類,隨候採用。

白話文:

要消火降燥,可以選擇以下這些藥材:

  • 清熱解毒: 玄參、天花粉、桃仁泥、杏仁、栝蔞子、蘇子、玄明粉、生地、麥冬
  • 瀉火涼血: 黃芩、黃連、黃柏、大黃、丹皮
  • 滋陰潤燥: 石斛、知母
  • 清熱解毒、利咽生津: 竹瀝、荊瀝
  • 滋潤: 諸油、諸乳、梨汁、藕汁

根據不同的情況,可以適當選擇使用。

滋陰潤燥,如麥冬、天冬、生地熟地、玉竹、肉蓯蓉、當歸、芍藥、阿膠、五味子、枸杞子、山茱肉、柏子仁、河車膏、牛膝、血餘、蜂蜜、人乳、童便、胡桃、麻仁、黑芝麻之類,隨候採用。

白話文:

滋陰潤燥的藥材很多,像是麥冬、天冬、生地、熟地、玉竹、肉蓯蓉、當歸、芍藥、阿膠、五味子、枸杞子、山茱肉、柏子仁、河車膏、牛膝、血餘、蜂蜜、人乳、童便、胡桃、麻仁、黑芝麻等等,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用。

2. 火門(兒科)

夫火也,天非此則不能生物,人非此則不能有生,此論夫真火也。有屬後天真火衰亡,是以邪火熾盛,而有虛火、實火、濕火、風火、鬱火、陰火、五臟火、六腑火,遊行不歸經火,然總不可過投寒劑,而必欲其無火。譬如釜下無火,飯安得熟?但可暫抑亢火以治標,因所因以調之而救本,則火各歸諸經,而依然清涼世界矣。

凡發而為病也,《經》曰:諸熱瞀瘛:諸禁鼓慄,如喪神守;諸逆衝上;諸躁狂越;諸病浮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諸痛癢瘡,皆屬心火。瞀者,神昏也。瘛者,肉動抽掣也。因邪熱傷神則瞀,亢陽傷血則瘛,是手少陽三焦經也。諸禁鼓慄,如喪神守者,蓋心藏神,而主火。

白話文:

火是生命之源,天地万物离不开火,人体的生存也需要火,这指的是真火。然而,后天真火衰弱会导致邪火旺盛,出现虚火、实火、湿火、风火、郁火、阴火、五脏火、六腑火等多种火症。尽管如此,也不能一味地使用寒凉药物来降火,因为就像锅底下没有火,饭怎么煮熟呢?应该暂时抑制亢盛之火,治标的同时,找出病因,对症调理,这样火才能回归各自的经络,恢复清凉状态。

各种火症发作导致疾病,《经》书上说:诸热瞀瘛,诸禁鼓慄,如丧神守;诸逆冲上;诸躁狂越;诸病浮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诸痛癢瘡,皆属心火。瞀是指神志昏迷,瘛是指肌肉抽搐,因邪热伤神而神昏,亢阳伤血而抽搐,这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病症。诸禁鼓慄,如丧神守,是因为心藏神,且主火。

凡一氣盛極,則勝我者反來制之,故心火熱極,則乃寒生,是以鼓慄諸禁,如喪失保守形體之神矣,是手少陰心經也。諸逆衝上者,火性炎上之徵也。諸躁狂越者,因熱甚於外,則肢體躁擾,熱甚於內,則神志躁動。狂者,狂亂而無定止。越者,乖越禮法而失常,因腎主志,心火旺則腎水衰,故失志而狂越躁動,煩熱不寧者。

又火之象,且火入於肺則煩,火入於腎則躁也。諸病浮腫者,以熱甚於內,陽氣鬱滯也。為疼酸者,火在經也。驚駭者,火在臟也。總皆不離乎火,雖然浮腫痠疼,屬於寒濕者不少,驚駭不寧,屬於不足者恆多,故曰:有邪之熱,內熱而躁,無根之火,外熱而躁,內熱者小便必渾濁,無根者小便必清長,諸瘡痛癢者,火盛則痛,火微則癢,皆屬於心也。然心為君火,命門為相火,君相雖有二火,論其五行,則一於熱也。

白話文:

當人體內的一種氣盛極了,就會被相反的力量來制衡。例如心火過盛,就會導致寒氣產生,因此身體會顫抖,仿佛失去保護形體的力量,這就是手少陰心經的表現。一些逆衝上行的現象,是火性炎上徵兆。躁狂失常的行為,是因為外熱過盛導致肢體躁擾,內熱過盛導致神志躁動。狂亂無止,乖越禮法,是因為腎主志,心火旺盛導致腎水衰弱,所以失去理智,表現出狂躁失常,煩熱不安。

火還會有其他表現,例如火入肺則煩躁,火入腎則躁動不安。身體浮腫,是因為內熱過盛,陽氣鬱滯。疼痛酸痛,是因為火在經絡。驚恐害怕,是因為火在臟腑。總之,這些病症都離不開火。雖然浮腫酸痛,屬於寒濕的人不少,但驚恐不安,屬於不足的人更多。所以說,有邪氣的熱,是內熱而躁動;無根的火,是外熱而躁動。內熱者小便渾濁,無根者小便清長。瘡痛癢,火盛則痛,火微則癢,這些都屬於心。然而心為君火,命門為相火,君相雖然有二火,但論五行,都是屬於熱。

五行之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孤陰不長,孤陽不成,一物全備,五行遞相濟養,是謂和平。若交互克伐,是為與衰,變亂失常,災害由生,故水少火多,為陽實陰虛而病熱,水多火少,為陰實陽虛而病寒,水生於金,能復潤母燥,火生於木,反能害母形,故易以離火為兵戈,火上有水為既濟,水在火下為未濟,乃至理也。明乎此,則火之本源,洞見其微矣。

火者,氣不得其平也。五臟六腑各得其平,則榮衛中和,經脈調暢,何火之有?失其常度。則沖射搏擊而為火矣。丹溪曰:氣有餘便是火也。有本經自病者,如忿怒生肝火,勞倦生脾火之類是也。有五行相剋者,如心火太盛,必克肺金,肝火太甚,必克脾土之類是也。有臟腑相移者,如肝移熱於膽,則口苦,心移熱於小腸,則淋閉之類是也。

白話文:

天地萬物皆遵循五行相生相剋之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單獨的陰或陽都無法長久存在,只有陰陽調和才能生生不息。五行互相滋養,維持平衡,便能和平共處。但若互相克伐,就會造成失衡,導致變化失常,引發災禍。例如,水少火多,陽氣過盛,陰氣不足,就會出現發熱的病症;水多火少,陰氣過盛,陽氣不足,就會出現發寒的病症。水生於金,可以滋潤金的乾燥,火生於木,卻反過來傷害木的形體。因此,我們可以用離火來比喻兵戈,而水在火上是既濟,水在火下是未濟,這些都是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明白了這些道理,就能透徹了解火的本源。

火,是氣失衡的表現。五臟六腑都保持平衡,則氣血流通,經脈舒暢,何來火呢?當五臟六腑失衡,氣血失常,就會產生沖撞搏擊,形成火。丹溪先生說:「氣有餘便是火。」火有本經自病,例如怒火攻心,勞累傷脾等;也有五行相剋,例如心火太旺,就會克制肺金;肝火太旺,就會克制脾土;還有臟腑相移,例如肝火移至膽,就會口苦;心火移至小腸,就會出現尿閉等症狀。

又有他經相移者,有數經合病者,相火起於肝腎,虛火由於勞損,實火生於亢害,燥火本乎血虛,濕火因於濕熱,鬱火由於抑遏。又有無名之火,無經絡可尋,無脈證可辨,致有暴病暴死者,諸病之中;火病為多,不可不察也。有以瀉為瀉者,大黃、芩、連之類是也。有以散為瀉者,柴葛升陽散火之類是也。

有以滋為瀉者,地黃、天冬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是也。有以補為瀉者,參耆、甘草瀉火之聖藥是也。

白話文:

有些疾病會導致經絡移位,也有些疾病是多種經絡共同發病,相火由肝腎而起,虛火則因勞損所致,實火則由亢盛所生,燥火則源於血虛,濕火則因濕熱而起,鬱火則由於壓抑所致。此外,還有一些無名之火,無經絡可循,無脈證可辨,容易導致突發疾病致死。在各種疾病中,火病最為常見,不可不察。治療火病的方法有瀉法,如大黃、黃芩、黃連等;有散法,如柴胡、葛根、升陽散等;有滋法,如生地黃、天冬等滋陰壯水,抑制陽火;有補法,如人參、黃芪、甘草等補氣瀉火。

3. 三黃湯

治積熱結滯臟腑,大便秘結,心膈煩燥。

黃連,黃芩,大黃(煨,各等分),水煎服。

白話文:

治療積熱導致的腸胃阻滯,大便乾結,心中感到煩躁不安。

使用黃連、黃芩、大黃(煨過,各取等量),用水煎煮後服用。

4. 黃芩湯

治心肺蘊熱,口瘡咽痛膈悶,小便淋濁不利。

黃連,梔子仁,黃芩,麥門冬,木通,生地黃,澤瀉,甘草(各等分),水煎服。

白話文:

治療心肺積熱,導致口瘡咽痛、胸悶,小便淋漓不暢的症狀,可以用黃連、梔子仁、黃芩、麥門冬、木通、生地黃、澤瀉、甘草各等份,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