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九 (7)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九 (7)

1. 燥門(兒科)

夫六氣之中,惟燥治之尤難,蓋燥萬物莫甚於火。火者,十二經皆有之,當其陰陽和、臟腑強,榮衛固,寒熱調,喜怒平,則諸經各適,火焰不沖,燥從何來?一有所傷,火乃踵起,如風鬱不散,則因風火動而燥者,或熱壅不除,因熱愈熱而燥者,或久病之後,陰虛火動而燥者,在外則皮毛枯槁,在上則咽乾口燥,在中則煩渴不已。《經》曰: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乾燥。

涸者,無水液也。乾者,不滋潤也。勁者,不柔和也。皴揭者,皮膚起裂也。澀者,如諸物潤則滑澤,干則澀滯。然乾為天而為燥金,坤為地而為濕土,故澀滯者,皆燥金之化,所以秋脈乃澀。澀者,澀也。皆因燥之使然。

然燥之標由於風與火,而燥之本實根於脾與腎,蓋脾精不能轉輸,而腎陰不能上奉,所以肺失化源,自見其象耳!治宜生津養血,滋陰潤燥,倘寸強尺弱,由乎釜下無火,而鍋蓋乾燥者,用水中補火之法。

涼膈散

見傷寒門。

白話文:

在六種自然界的氣候因素中,處理「燥」這種狀況特別困難,因為對萬物來說,沒有比火更令人感到乾燥的了。火,是人體十二經絡都存在的,當身體陰陽平衡、臟腑功能強健、營衛(人體的防禦系統)穩固、體溫調節正常、情緒穩定時,那麼各條經絡運作順暢,體內的火不會過盛,那燥氣又怎麼會產生呢?但只要身體一受到傷害,火氣就會隨之而起,像是風邪滯留無法散去,導致風火相動而產生燥;或是體內熱氣積聚無法消散,使得熱上加熱而產生燥;亦或是在長期患病後,體內陰分虧虛,火氣動盪而產生燥。在外表現為皮膚乾枯,在上則為咽喉乾燥,在中則為持續的口渴。

根據醫經所說:所有像乾涸、乾燥、硬韌、皮膚龜裂的情況,都屬於乾燥的範疇。"涸"是指體內缺乏水分,"乾"是指缺乏滋潤,"勁"是指失去柔韌,"皴揭"指的是皮膚裂開,"澀"就像是物品在濕潤時光滑,在乾燥時則變得粗糙。然而,乾燥在天氣中代表的是秋季的金屬性質,地氣中代表的是濕土,因此,所有粗糙的情況,都是因為秋季的金屬性質所導致的,這也是為什麼秋季的脈象會顯得乾澀的原因。

然而,燥的表面原因是由風和火引起的,但根本原因實際上是源自脾和腎。脾臟精華無法有效運輸,而腎臟陰分無法向上供應,所以肺部失去了它原本的水源,進而呈現出乾燥的現象!治療上應該要生津液、滋養血液、滋潤陰分、消除乾燥,如果脈象顯示手腕關節處強壯,而手腕下方較弱,就像鍋子下面沒有火,鍋蓋卻乾燥一樣,應該使用水中補火的方法。

涼膈散

此方可在傷寒門中找到詳細介紹。

2. 黃連解毒湯

黃連,黃柏,山梔(各等分,一方有黃芩),水煎服。

六味地黃湯

見癆瘵門。

白話文:

【黃連解毒湯】

這帖藥方主要由黃連、黃柏和山梔組成,三者份量相等(在某個版本的藥方中還會加入黃芩),將這些草藥用水煎煮後服用。

【六味地黃湯】

此藥方相關的詳細資訊請參閱治療虛勞病的專門章節。

3. 方脈燥門合參

燥乾者,肺金之體本燥,金受熱化而更燥澀也。蓋風能勝濕,熱能耗液,《經》曰:風熱火同,陽也;寒濕燥同,陰也。然燥、濕,小異也。燥金雖屬秋陰,其性異於寒濕,反同於風熱火也,加大硬幹澀,乃大腸受熱化成燥澀。又如癱瘓中風,皆因火熱耗損血液,玄府閉塞,不能浸潤,金受火鬱不能發聲,《經》云:肺主聲,肢痛緛戾者,風濕熱相致,而遂以偏枯,言語音澀,手足不隨也。《經》曰:諸溫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

夫金為生水之源,生化之源一絕,則不能溉灌周身,榮養百骸,故枯槁而無潤澤也。《經》曰:金水者,生成之終始;又曰:木位之下,金氣承之。蓋物之化從於生,物之成從於殺,生之重,殺之輕,則氣殫散而不收,殺之重生之輕,則氣斂澀而不通,斂澀則傷其分布之政,不惟生氣不得升,而收氣亦不得降,所以為燥澀也。更有肺胃腎三經,蘊蓄燥濕之氣,而為三消之症者有焉。

喻嘉言曰:胃中津液乾枯,虛火上炎之症,用寒涼藥而火反升,徒知與火相爭,用知母、貝母屢施不應,不知胃者,肺之母氣也。《金匱》麥門冬湯,用麥冬、人參、粳米、甘草、大棗,大補中氣,大生津液,則火退而津生,何燥之有?

火之累人已甚矣。況至於燥,又深於火之一層,蓋由火而至燥也。夫金體本燥,所以義能生水者,賴坤陰上輸,得以水精四布,雖燥體而不至於燥也。迨至脾榮不足,腎陰又虧,火爍金傷,真臟乃見,生意既窮,化源復竭,金無生水之功,木失涵金之象,子母不能相生,陰道機關絕滅,由是心主血而血無以生,脾統血而血無以統,肝藏血而血無以藏,且內地火愈炎,臟腑燥槁甚,理宜重濁味藥,峻補真陰,輕揚辛散,清理鬱火,倘系丹田浮越之孤陽,理宜引歸而藏納者,當於補陰湯中,佐以收斂,弗事清理可也。

但燥熱之症,雖似有餘,實為不足,一至補陰之功得力,則症漸見虛寒,萬勿輕用寒涼,脾胃亦傷,化源之機更絕,所謂土死不救矣。故治火症,尚有當用寒涼,至於燥症,惟宜投以潤劑。

治風燥莫如養血,清熱燥莫如壯水,奈古哲未之悉何也?(張)陳一得之管見,高明以為然否?至於更有冷燥一症,雖見便秘燥結,實由陰寒過極,如陽和之水,遇隆冬而成層冰燥裂也。古方有半硫丸之設,意深遠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乾燥的情況,是因為肺部的本質就偏幹,加上熱氣作用使得情況更加嚴重。風能去除濕氣,熱能消耗體液。根據古籍記載,風、熱、火是同屬陽性的;寒、濕、燥則同屬陰性。然而,燥和濕雖然有些不同,但燥雖然是秋天的陰性表現,它的特性卻與寒濕不同,反而更接近風、熱、火。大腸受到熱氣影響變得乾燥。例如癱瘓、中風等疾病,都是由於熱氣消耗了血液,導致玄府閉塞,無法正常滋潤身體,肺部受壓抑,不能正常運作。古籍記載:肺部負責聲音,肢體疼痛、僵硬,是由於風、濕、熱共同導致,進而導致半身不遂,說話困難,手腳活動不便。所有溫熱導致的乾燥、皮膚緊繃,都屬於燥的範疇。

金是水的來源,如果這個源頭斷絕,那麼身體其他部位就無法得到滋潤,進而導致乾燥無光澤。古籍記載:金水是生命生成的起點和終點;還說:在木的位置下,金的氣息會接續。物質的變化來自於生長,物質的成熟則來自於死亡,如果生長的過程過重,死亡的過程過輕,氣息就會散開而無法收斂;反之,如果死亡的過程過重,生長的過程過輕,氣息就會收斂而無法流通。收斂和滯澀會影響氣息的分配,不僅生氣無法上升,收氣也無法下降,因此會導致乾燥。

還有肺、胃、腎三個部位,可能積聚乾燥和濕氣,導致三消症狀。

喻嘉言曾說:胃部的津液乾枯,虛火上升的症狀,使用寒涼藥物後火氣反而更旺。只知道用知母、貝母等藥物,但效果不佳。胃是肺的母氣,古籍《金匱》中的麥門冬湯,使用麥冬、人參、粳米、甘草、大棗,可以大大補充中氣,產生津液,這樣火氣就會退去,津液也會恢復,何來乾燥之說呢?

火對人的影響已經很大了,而燥的影響比火更深一層,這是因為火導致了燥。金的本質就是乾燥,它之所以能夠生水,是因為坤陰向上輸送水精,使得金的乾燥特性不會達到極端。但當脾臟功能不足,腎臟陰氣虧損,火氣燒灼金氣,真正的臟器開始顯現,生長的力量已經耗盡,生長的源頭也已經枯竭,金無法生水,木也失去了涵養金的能力,子母之間無法相互生長,陰道的生理機能也消失,這樣一來,心臟主管血液,但是血液無法生成;脾臟統管血液,但是血液無法被統攝;肝臟儲存血液,但是血液無法被儲存。而且,體內的火氣越來越旺,臟腑的乾燥情況越來越嚴重。應該使用重濁味的藥物,大力補充真陰,輕微的辛辣散發,清理鬱火。如果是丹田浮越的孤陽,應該使用補陰湯中加入收斂的藥物,不需要清理。

但是,燥熱的症狀雖然看起來像是過剩,實際上是不足。一旦補陰的效果出現,症狀就會逐漸呈現虛寒,千萬不要輕易使用寒涼藥物,這樣會傷害脾胃,使生長的源頭更絕,所謂「土死不救」。因此治療火症,有時可以使用寒涼藥物,但是對於燥症,最好使用滋潤的藥物。

治療風燥,最好的方法是養血;治療熱燥,最好的方法是壯水。但是古代的哲學家並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至於更嚴重的冷燥症,雖然表現為便祕和乾燥,但實際上是由於體內的陰寒過度。就像冬天的水結成冰,表面看來乾燥,但實際上是因為寒冷。古方有半硫丸的設計,意圖十分深遠。

4. 地黃飲子

治消渴咽乾煩燥。

人參,生地,熟地,黃耆,天門冬,麥門冬,澤瀉,石斛,枇杷葉(去皮、毛),枳實(麩炒),甘草,水煎服。

白話文:

藥方成分包括人參、生地黃、熟地黃、黃耆、天門冬、麥門冬、澤瀉、石斛、去了皮和絨毛的枇杷葉、經過小麥粉炒過的枳實,以及甘草。將這些材料用水煎煮後服用。」

5. 甘露神膏

(錦囊秘方)

治一切燥熱咳嗽吐血,干癆等症,神效。

甘露(於草木上張布,設法收之,一鍾),蜂白蜜(大半鍾),人乳(一鍾),人參白(一二錢至四五錢),隨症輕重,煎汁一鍾,四汁並作一處,重湯煉濃,溫和日服。

白話文:

【甘露神膏】

(這是來自古時珍藏的祕方)

這配方能治療各種因燥熱導致的咳嗽、咳血,以及乾燥性肺結核等症狀,效果非常顯著。

首先,需收集在草木上凝結的甘露(約一小碗量),再準備大量的蜂製蜂蜜(大約一小碗半),人乳(一小碗),以及人參粉(依病情輕重,可使用一二錢到四五錢)。將人參煎煮成汁(一小碗),然後將甘露、蜂蜜、人乳及人參汁混合在一起,用隔水加熱的方式濃縮,最後溫和地服用。

以上即為此古方的具體製作及服用方式。

6. 清心蓮子飲

治心經蘊熱作渴,小便赤色澀痛。

黃芩,麥冬,地骨皮,車前子,茯苓,黃耆,人參,柴胡(各一錢),石蓮子(去心,二錢),甘草(八分),水煎溫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為心臟部位蓄積過多熱氣導致口渴,以及小便呈現紅色且排尿時有燒灼疼痛感的情況。

使用的藥材包括:黃芩、麥冬、地骨皮、車前子、茯苓、黃耆、人參、柴胡(以上各1錢),石蓮子(去心,2錢),甘草(0.8錢)。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溫熱時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