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九 (6)
雜症大小合參卷九 (6)
1. 二妙散
治濕熱為患,腰膝疼痛,不能行動。
黃柏(乳潤一宿),蒼朮(泔浸七宿)
二味等分,為末,空心酒服三錢。
濕性就下,故病在中半以下。濕則生熱,濕熱相搏,其痛乃作,黃柏味苦,苦勝熱,且能下行,故以為君;蒼朮性燥燥勝濕,且能辛散,故以為臣。黃柏可去熱中之濕,蒼朮可去濕中之熱,兩者相綰,各有妙用,故曰二妙。
白話文:
治療濕熱引起的腰膝疼痛、行動不便的病症。
將黃柏用乳汁浸泡一晚,蒼朮用淘米水浸泡七天。
兩種藥材等量研磨成粉末,空腹用酒送服三錢。
濕氣的特性是往下走,因此這種病症會在身體的中部以下出現。濕氣會生熱,濕熱交戰,就會引起疼痛。黃柏味苦,苦味可以克制熱,而且能下行,所以作為主要藥物;蒼朮性燥,燥氣可以克制濕氣,而且具有辛散作用,所以作為輔助藥物。黃柏可以去除熱中蘊藏的濕氣,蒼朮可以去除濕氣中蘊藏的熱氣,兩種藥材互相配合,各有其妙用,所以稱為二妙。
2. 朮附湯
治風濕相膊,腰膝疼痛,中氣不足,四肢重著。
白朮(四兩),附子(泡,去皮、臍,一兩五錢),每服三錢,薑棗水煎,熱服。
白話文:
治療風濕侵入肩膀,腰膝疼痛,中氣不足,四肢沉重。
使用白術四兩,附子一兩五錢(需先泡製,去掉外皮和中心部位),每次服用三錢,用薑和棗一同煎煮,趁熱服用。
3. 甘草附子湯
炙甘草,附子,炒黃白朮,桂枝,薑棗水煎服。
白話文:
將甘草、附子、炒黃的白朮和桂枝這些藥材,用薑和棗熬煮後服用。
4. 加味平胃散(錦囊秘方)
治脾胃不和,伏暑水瀉,不進飲食。
蒼朮(米泔浸,五斤),厚朴(薑汁炒),廣皮(各三斤二兩),甘草(炒,三十兩),加扁豆(炒,三斤),木通(一斤),加此二味,尤得醒脾,分利之功,其效更捷,為末,每服五錢,薑棗水煎服,或用薑湯調服。
白話文:
針對脾胃不和、伏暑水瀉、不思飲食的情況,可以用蒼朮(米泔浸泡)、厚朴(薑汁炒)、廣皮、甘草(炒)、扁豆(炒)、木通等藥材,其中扁豆和木通能醒脾利水,效果更佳。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薑棗水煎服或薑湯調服。
5. 升陽除濕湯
治脾胃虛弱,腸鳴腹痛泄瀉等症。
升麻,柴胡,防風,神麯,澤瀉,豬苓(各一兩五錢),蒼朮(一兩),陳皮,甘草,大麥芽(各三錢),水煎,食後熱服。脾胃寒,加益智仁、半夏,薑棗煎。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脾胃虛弱、腸鳴腹痛、腹瀉等症狀。藥材包括升麻、柴胡、防風、神麴、澤瀉、豬苓(各一兩五錢)、蒼朮(一兩)、陳皮、甘草、大麥芽(各三錢),水煎服,飯後熱服。如果脾胃寒,可以加益智仁、半夏,用薑棗煎服。
6. 防己黃耆湯
治風濕相搏,客在皮膚,四肢少力,關節煩疼,脈浮身重,汗出惡風。
防己(一錢),甘草(五分),白朮(八分),黃耆(一錢二分),薑棗水煎服。如氣上衝,加桂枝。
白話文:
治療風濕互相搏鬥,停留於皮膚,造成四肢无力,关节疼痛,脉象浮而身体沉重,出汗怕风,可以用防己一钱、甘草五分、白朮八分、黄芪一钱二分,用生姜和红枣水煎服。如果气往上冲,可以加桂枝。
7. 生附湯
治受濕腰痛腿重。
附子(五分),蒼朮(炒,一錢),杜仲(姜炒,一錢),牛膝(酒浸,焙),厚朴(薑製),乾薑(生),白朮,茯苓,甘草(炙,各七分),薑棗水煎,食前服。
白話文:
用附子五分、蒼朮炒一錢、杜仲姜炒一錢、牛膝酒浸焙、厚朴薑製、乾薑生、白朮、茯苓、甘草炙各七分,用薑棗水煎服,飯前服用,可以治療因濕氣侵襲導致的腰痛腿沉。
8. 御院平胃散
調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闢風寒冷濕。
製厚朴,橘皮,蒼朮(米泔水浸),甘草,茯苓,人參,薑棗水煎服。
一方,棗肉,小丸,空心薑湯下,五十丸。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個中醫方劑,主要功效是:
調氣暖胃: 調整氣機,溫暖胃部。 化宿食: 消化積滯的食物。 消痰飲: 清除痰濕。 闢風寒濕: 驅散風寒濕邪。
方劑組成:
- 厚朴:理氣燥濕,化痰消食。
- 橘皮:理氣化痰,燥濕止咳。
- 蒼朮(米泔水浸):燥濕健脾,祛風除濕。
- 甘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
-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 人參:補氣益血,扶正固本。
- 薑棗水:溫中散寒,和胃止嘔。
服用方法:
- 將以上藥材用薑棗水煎服。
另一種服用方法:
- 將棗肉製成小丸,空腹用薑湯送服,每次服用五十丸。
需要注意的是,這只是一個中醫方劑,具體服用方法應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由醫生指導。
9. 三花神佑丸
治一切水濕腫病,大腹實脹喘滿。
輕粉(一錢),大黃(一兩),牽牛(二兩),芫花(醋拌炒),甘遂,大戟(各五錢),為末,水丸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溫水下,日三服。
白話文:
治療各種水濕腫脹疾病,以及腹部脹滿、呼吸困難等症狀:
將輕粉一錢、大黃一兩、牽牛二兩、醋拌炒過的芫花、甘遂和大戟各五錢,研磨成粉末,製成豆粒大小的水丸。初次服用五丸,每次服用加五丸,溫水送服,每日服三次。
10. 黑虎散
神治寒濕筋骨疼痛。
川烏(一兩),草烏(去皮,兩半),蒼朮(兩半),生薑(一斤,取汁),蔥(八兩,五味搗和一處,曬乾,入後藥),五靈脂,乳香(去油),沒藥(去油,各五錢),甲片(土炒),自然銅(火煅,醋淬),共為細末,酷丸,好酒空心服,壯者一錢二分,弱者七八分。
一切寒濕腳氣風氣,肩臂腿痛及偏正頭風,於大伏天以新瓦數塊,曬極熱,輪流熨於患處。如此數日,無不愈者。蓋寒濕侵入皮膚筋骨之間,得太陽之真氣,則陰寒頓解,且借瓦性燥烈之土,而濕氣賴以收之,故其效如神。
白話文:
神治寒濕筋骨疼痛:古方現代解讀
方劑:
此方旨在治療寒濕引起的筋骨疼痛,方劑包括:
- 川烏 (一兩):性溫,祛風寒濕,止痛。
- 草烏 (去皮,兩半):性溫,祛風寒濕,止痛,力較川烏強。
- 蒼朮 (兩半):性溫燥,燥濕健脾,祛風止痛。
- 生薑 (一斤,取汁):性溫,散寒解表,溫中止嘔。
- 蔥 (八兩,五味搗和一處,曬乾,入後藥):性溫,解表散寒,通陽化氣。
- 五靈脂:性溫,活血化瘀,止痛。
- 乳香 (去油):性溫,活血止痛,消腫生肌。
- 沒藥 (去油):性溫,活血化瘀,止痛生肌。
- 甲片 (土炒):性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自然銅 (火煅,醋淬):性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上述藥材混合研磨成細末,製成丸劑,以好酒空腹服用,壯者每次一錢二分,弱者七八分。
輔助療法:
除了服用藥丸之外,還需配合以下方法:
- 選擇在大伏天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 以新瓦數塊,曬到極熱,輪流熨敷患處。
- 每日堅持熨敷數日,效果顯著。
原理:
此方及輔助療法均基於中醫的寒濕理論,認為寒濕侵襲筋骨,導致疼痛。
- 服用藥丸:藥材性溫,能溫經散寒,祛風除濕,化瘀止痛。
- 熨敷療法:利用瓦的燥烈之性,配合太陽真氣,驅散寒濕,收斂濕氣。
現代理解:
此方及輔助療法對寒濕引起的筋骨疼痛有一定效果,但需注意:
- 熨敷療法需注意溫度,避免燙傷。
- 此方並非所有筋骨疼痛都適用,若疼痛持續或加重,應及時就醫。
總結:
此方為傳統中醫經驗方,結合藥物內服和外敷,以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活血化瘀,達到治療寒濕筋骨疼痛的目的。但使用時需謹慎,並配合現代醫學的診斷和治療。
11. 濕門要藥
祛濕利水,如獨活、蒼朮、白芷、川椒、赤茯苓、茯苓皮、木通、萆薢、秦艽、金銀花、天麻、南星、半夏、防風、豬苓、葳靈仙、防己、五加皮之類,隨候採用。
白話文:
祛濕利水的中藥材
例如:獨活、蒼朮、白芷、川椒、赤茯苓、茯苓皮、木通、萆薢、秦艽、金銀花、天麻、南星、半夏、防風、豬苓、葳靈仙、防己、五加皮等等,可根據病情需要選擇使用。
扶脾滲濕,如白茯苓、白朮、升麻、人參、附子、肉桂、炮薑、炙甘草、白扁豆、豬苓、澤瀉、炒黃米仁、山藥之類,隨候採用。
白話文:
扶助脾胃,滲除濕氣,可以使用以下藥材,根據病情選用:
- 白茯苓、白朮、升麻、人參、附子、肉桂、炮薑、炙甘草、白扁豆、豬苓、澤瀉、炒黃米仁、山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