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九 (3)
雜症大小合參卷九 (3)
1. 六和湯
治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
縮砂仁,半夏,杏仁,人參,甘草(炙),赤茯苓,藿香葉,白扁豆(薑汁炒),木瓜,香薷,厚朴(薑汁製),薑棗水煎服。
白話文:
治療氣機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腹瀉、寒熱交替的症状,可以使用縮砂仁、半夏、杏仁、人參、甘草(炙)、赤茯苓、藿香葉、白扁豆(薑汁炒)、木瓜、香薷、厚朴(薑汁製),用薑棗水煎服。
2. 清膈飲子
治小兒伏熱,嘔吐煩渴,五心熱,小便赤少。
香薷(三錢),淡竹葉,人參,半夏曲,檀香(各二錢),甘草(一錢),茯苓(三錢),粳米(五錢)
薑棗同煎,食遠冷服。
白話文:
治療小兒因暑熱導致的嘔吐、口渴、手心腳心發熱、小便量少且顏色深的症狀,可用香薷三錢、淡竹葉、人參、半夏曲、檀香各二錢、甘草一錢、茯苓三錢,再加粳米五錢,以薑棗同煎,飯後稍涼服下。
3. 六一散
(一名益元散、一名天水散)
治傷暑。一方加辰砂名辰砂益元散;一方加青黛名青黛益元散。
滑石(六兩,研細,水飛),甘草(一兩,曬燥),為末,新汲水或冷燈心湯下。
白話文:
治療中暑,有兩種藥方,一是益元散,二是天水散。益元散可以加辰砂,叫做辰砂益元散;也可以加青黛,叫做青黛益元散。滑石六兩,研磨成細粉,用水飛法處理;甘草一兩,曬乾,研磨成粉,用新汲取的清水或冷燈心湯送服。
4. 天生白虎湯
治中暑。搗西瓜汁,濾去渣,灌即醒。
白話文:
治療中暑,將西瓜搗碎取汁,過濾掉果渣,讓人喝下去就能醒來。
5. 去桂五苓散
治小兒伏暑作渴。
豬苓,白朮,赤茯苓(各五錢),澤瀉(七錢五分),為末,用車前子、燈心同煎湯調服。如吐不止加生薑自然汁。
白話文:
治療小兒伏暑引起的口渴,用豬苓、白朮、赤茯苓各五錢,澤瀉七錢五分,研磨成粉末,再加入車前子、燈心煎湯服用。如果嘔吐不止,就加入生薑汁。
6. 方脈暑門合參
暑為陽邪,心屬離火,故暑先入心,從其類也。六月暑氣盡出於地上,此氣之浮也。《經》曰:夏氣在經絡,長夏氣在肌肉,表實里必虛,氣熱則走泄,故《經》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然盛熱之氣著人,有冒、有傷、有中,三者有輕重之分,虛實之辨。若腹痛水泄者,胃與大腸受之,噁心者,胃口有痰飲也,此所謂冒暑也,可用黃連香薷飲為主,隨症加減。
蓋黃連退暑熱,香薷消蓄水,若身熱頭疼,躁亂不寧,或身如針刺者,此熱傷在肉分,為傷暑也,當以白虎湯加柴胡。如氣虛者加人參。若咳嗽寒熱,盜汗不止脈數者,熱在肺經,為中暑也。此乃盛火乘金,急治則可,遲則不救,宜用天水散之類,卻暑清肺,或生脈飲加減主之。
白話文:
暑氣屬於陽邪,心臟屬火,因此暑氣首先侵犯心臟,這是同類相吸的道理。六月時,暑氣全部散發到地面,這是暑氣浮動的特性。《經》書中記載:夏季的氣息在經絡中運行,長夏的氣息則停留在肌肉裡,表層強壯,內裡必定虛弱。氣溫升高就會導致汗液流失,因此《經》書中又說:脈象虛弱身體發熱,是因暑氣所傷。然而,盛暑的氣息侵犯人體,會有冒暑、傷暑、中暑三種情況,三者都有輕重之分,虛實之別。
如果出現腹痛、水瀉,是胃和大腸受到暑氣的侵襲,如果噁心,是胃口有痰飲。這就是所謂的冒暑,可以用黃連香薷飲為主,根據症狀加減藥物。
因為黃連可以退暑熱,香薷可以消蓄水。如果出現身熱、頭痛、躁亂不安,或身體像被針刺一樣,這是熱傷到了肉分,屬於傷暑,應該用白虎湯加柴胡治療。如果體虛者,可以加人參。如果出現咳嗽、寒熱、盜汗不止、脈象數快的症狀,這是熱在肺經,屬於中暑。這就像盛火克金,必須緊急治療,拖延就會無濟於事,應該用天水散之類的藥物,以退暑清肺,或者用生脈飲加減主治。
東垣論暑症,同冬月傷寒,傳變為症不一,彼為寒邪傷形,此則暑熱傷氣。若元氣虛甚,有一時不救者,與傷寒陰毒,頃刻害人實同也。
脈盛身熱,謂之中熱,乃有餘之症,其候頭疼壯熱,大渴引飲,宜清涼之劑。脈虛身熱謂之中暑,乃不足之症,其候頭痛惡寒,形面拘垢,宜用溫散之劑。甚有陰寒之極者,法當補陽氣為主,先哲大用姜附,此《內經》舍時從症之法也。若香薷飲者,乃散陽氣導真陰之劑,時珍曰:香薷乃是夏月解表之藥,猶冬月之用麻黃。若氣虛房勞用之,反成大害。
長夏炎蒸,濕土司令,故暑必兼濕。凡兒便秘煩渴,或吐或利者,以濕盛則氣不得施化也。故治惟宜扶脾和胃,以助施化,濕自散矣。
白話文:
李東垣認為,暑症與冬月傷寒相似,但傳變的症狀卻不同。傷寒是寒邪傷形,暑症則是暑熱傷氣。若元氣虛弱嚴重,就可能無法及時救治,與傷寒的陰毒,瞬間致人於死,並無二致。
脈象洪大,身體發熱,稱為中熱,屬於陽氣有餘的病症,表現為頭痛、發熱、口渴難忍,應使用清涼的藥物治療。脈象虛弱,身體發熱,稱為中暑,屬於陽氣不足的病症,表現為頭痛、畏寒、面容憔悴,應使用溫散的藥物治療。有些患者陽氣虛寒極度嚴重,必須以補陽氣為主,古人多用生薑、附子,這就是《內經》中「舍時從症」的方法。香薷飲屬於散陽氣、導真陰的藥物,李時珍說:香薷就像夏天的麻黃,能解表散寒。若氣虛體弱、房事過度的人服用,反而會加重病情。
長夏時節炎熱蒸騰,濕土當令,所以暑症必定伴隨著濕邪。小兒便秘、口渴、嘔吐或腹瀉,都是因為濕邪盛盛,氣機不能化運。因此治療應以扶脾和胃為主,幫助氣機運化,濕邪自然消散。
暑風者,夏月卒倒,不省人事者是也。有因火者,有因痰者。夫火,君相二火也;暑,天地二火也,內外合而炎爍,所以卒倒也。痰乃人身之津液,因暑氣鼓激而為痰,礙塞心之發道,手足不知動躡而卒倒也。如人實者,二症皆可用吐。《經》曰:火鬱則發之。吐即發散也,吐醒後,可用清劑調治,切不可飲以冷水及臥濕地,閉絕三焦流通之氣,為害不小。
注夏者屬陰,而元氣不足。凡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食少體熱者是也,宜補中湯,去升柴加炒柏白芍主之。
天時至於夏,天道南行,屬火而熱,在人則心應之。然寒則傷形,熱則傷氣,人與天地同一橐龠。夏月天之陽氣,浮於地表,人之陽氣,浮於肌表,況被盛暑所傷,膚腠疏豁,氣液為汗,發泄於外,是表裡之氣俱虛矣。不善攝生者,暑熱傷於外,生冷戕於中,若之何而能運化也。
白話文:
暑風是指夏天突然昏倒,失去意識的情況。有的是因為內火,有的是因為痰。內火指的是君火和相火,而暑氣是天地之火,內外相合,燃燒炙烤,導致昏倒。痰是人體的津液,因暑氣刺激而形成痰,阻塞心臟的通道,手腳無法動彈而昏倒。如果體質較好,這兩種情況都可以用吐法治療。《內經》說:「火郁則發之。」吐法就是發散的方法,吐醒後,可以用清涼的藥物調治,切忌喝冷水和睡在潮濕的地方,這樣會阻礙三焦的氣機流通,危害很大。
夏天屬於陰,元氣不足。凡是夏初或春末頭疼、腳軟、食慾不佳、體溫升高的人,都屬於這種情況,可以用補中湯治療,去掉升柴,加入炒柏白芍。
當季節進入夏天,天道的運行趨向南方,屬火而炎熱,在人體則對應著心臟。然而,寒冷傷形,暑熱傷氣,人與天地相通,就像一個氣囊一樣。夏天的陽氣浮在地表,人的陽氣也浮在肌膚表面,更何況被盛夏的暑氣所傷,毛孔開張,氣液變成汗液,發散到體外,這樣表裡之氣都虛弱了。如果不懂得養生,暑熱傷害外體,生冷損害內臟,如何能夠運化呢?
是以水穀停積而為濕熱,發為嘔吐,為泄瀉,甚則吐瀉俱作,而揮霍亂也。若不即病,則濕熱怫鬱於內,他日為瘧為痢之所由也。人謂伏陰在內者,陰字有虛之義。若作陰冷,其誤甚矣。
暑為陽邪,故蒸熱;暑必兼濕,故自汗;暑濕於心則煩,於脈則渴,於脾則吐利,上蒸於頭,則重而痛。暑能傷氣,故倦怠。夏至日後病熱為暑,暑者,相火行令也,人感之,自口齒而入,傷心包絡之經,暑喜傷心故也。其脈虛或浮大而散,或弦細芤遲,蓋熱傷氣,則氣消而脈虛弱,治法大略宜清心,利小便,補真氣為要。
熱渴者,並宜滋水,蓋渴則陽氣內伐,熱含於腎,令人骨乏無力,總由火盛則金病,水衰腎與膀胱俱竭之狀,當急救之,滋肺氣以補水之上源,所以有生脈散,既扶元氣,復保肺生津耳。
白話文:
食物停留在体内消化不良就会产生湿热,导致呕吐、腹泻,严重时还会出现又吐又泻,身体虚弱。如果不能及时治疗,湿热就会郁积在体内,日后可能引发疟疾或痢疾。有些人认为伏阴是指体内虚寒,这是错误的。
暑气是阳邪,所以会带来燥热;暑气必伴随湿气,所以会导致自汗;暑湿入侵心脏,就会感到烦躁,脉搏跳动快,口渴;暑湿入侵脾脏,就会出现呕吐腹泻;暑湿上蒸头脑,就会头重头痛。暑气能伤气,所以会导致倦怠乏力。夏至之后发生的热病就是暑病,暑气是相火行令的表现,人们感染暑气,从口腔进入身体,损伤心包络经脉,因为暑气最喜欢伤及心脏。暑病的脉象通常是虚浮散大,或弦细芤迟,这是因为暑气伤气,导致气消而脉虚弱。治疗暑病的主要方法是清心、利尿、补气。
口渴是因为体内缺水,应该滋补水液。因为口渴会导致阳气内攻,热邪蓄积在肾脏,导致骨骼无力。这是因为火盛则金病,水衰肾与膀胱俱竭的表现,需要紧急救治。滋补肺气可以补水之源,所以有“生脉散”这种药方,既能扶助元气,又能滋补肺阴,生津止渴。
一凡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為中暍,是動而得之,陽症也。其病必苦頭痛,發燥熱而惡熱,捫之肌膚則火熱,而汗大泄,無氣以動,大渴引飲,乃天熱外傷元氣也,宜清暑益氣,用香薷、黃連、扁豆、人參、黃耆、五味、知母、石膏之類。若吐瀉脈沉微者,不可用涼藥。
一凡無病之人,或避暑熱,納涼於深堂大廈,涼臺冷館,大扇風車得之者,是靜而得之,陰症也。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疼痛而心煩,肌膚大熱而無汗,此為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宜辛溫之劑以解表解寒,發起陽氣,散水和脾則愈,用厚朴、紫蘇、乾葛、藿香、羌活、蒼朮之類,此名為中暑,實亦傷寒之類耳。
白話文:
凡是走在路上的人或農夫,在太陽底下勞作而生病的,叫做中暑,這是因為活動而導致的,屬於陽性症狀。這種病症會讓人感到頭痛,發熱且怕熱,摸起來皮膚很燙,而且會大量出汗,沒力氣活動,非常渴,想喝水,這是因為天氣熱,外傷了元氣,應該要清暑益氣,可以用香薷、黃連、扁豆、人參、黃耆、五味子、知母、石膏之類的藥物。如果病人出現嘔吐腹瀉,脈象沉細微弱的情況,就不能使用涼性藥物。
凡是原本身體健康的人,為了躲避酷暑,到涼爽的深宅大院、涼亭冷房,或者使用大扇子、風車來降溫,而生病的,叫做中暑,這是因為靜止不動而導致的,屬於陰性症狀。這種病症會讓人感到頭痛怕冷,身體僵硬,四肢關節疼痛,而且心煩意亂,皮膚發熱但不流汗,這是因為陰寒之氣阻礙了身體,導致全身陽氣無法舒展,應該使用辛溫的藥物來解表解寒,使陽氣升發,散寒利水,和脾胃則能痊癒,可以用厚朴、紫蘇、乾葛、藿香、羌活、蒼朮之類的藥物。這種病叫做中暑,其實也是傷寒的一種。
若外既受寒,內復傷冷,則於前藥再加乾薑、縮砂、神麯之類,此非治暑也,治因暑而致病者也。
一既傷暑熱,復傷生冷,當此陽外陰內之時,復犯外熱內寒之症,尤宜先治其內,溫中消食,次治其外,清暑補氣,仍以理脾為主,而於前陰陽二條內,相兼取用,蓋夏月陽氣浮外,陰氣伏內。若飲食勞倦,內傷中氣,或酷暑勞役,外傷陽氣者,常多患之,法當調補元氣,佐以解暑。
若陰寒之症,宜用大順散,桂附大辛熱之藥,此《內經》舍時從症之良法,令人患暑症歿,而手足指甲青黯,此皆不究其因,不溫其內,泛用香薷飲之類所誤,夫香薷飲乃散陽氣導泄真陰之劑也,有是症而服之,斯為對症。若未患暑病先服預防,適所以招暑也。加人元氣素虛,或房勞過度,而飲之者為禍尤甚。
白話文:
如果外在已經受寒,內部又受了冷氣,就要在之前的藥方中再加入乾薑、縮砂、神麴之類的藥材。這不是治療暑熱,而是治療因為暑熱而引起的疾病。
人如果既受了暑熱的傷害,又吃了生冷的食物,處於陽氣在外、陰氣在內的狀態,又犯了外熱內寒的病症,就應該先治療內部,溫暖中焦、消食化積,再治療外部,清暑解熱、補益元氣,仍然以調理脾胃為重點,並且在之前的陰陽兩條原則內,兼顧取用藥物。因為夏季陽氣浮於外,陰氣潛藏於內。如果飲食勞累,損傷了脾胃元氣,或者在酷暑中勞作過度,損傷了陽氣,就容易患上這種病症。治療方法應該以調補元氣為主,輔以解暑藥物。
如果出現陰寒的症狀,就要使用大順散,裡面含有桂枝、附子這些辛熱的藥物。這是《內經》中捨棄時令而根據症狀用藥的良方。有人患上暑症去世了,而手腳指甲卻呈現青黑色,這是因為沒有探究病因,沒有溫暖內部,而泛用香薷飲之類藥物造成的錯誤。香薷飲是散發陽氣、引導真陰外泄的藥物,如果出現這種症狀再服用,就是對症下藥。如果沒有患暑病就先服用香薷飲來預防,反而會招來暑熱。如果本身元氣虛弱,或者房事過度,再服用香薷飲,危害就更大了。
若欲預防,惟生脈散為夏令最宜。
風寒濕皆地之氣,系濁邪,所以俱中足經,暑乃天之氣,系清邪而且屬火,所以多中手少陰心經,其症多與傷寒相似,但傷寒初病,未至煩渴,暑初病即渴,傷寒脈必浮盛,暑脈虛弱,為不同耳。
暑乃六氣之一,即天上火,惟此火可寒水折之,非比爐中火、龍雷火也。然暑傷心,心屬南方火,從其類也。小腸為心之腑,利心經暑毒,使由小腸出,故青蒿、香薷為要藥。暑病不得發汗者,蓋暑熱傷氣,汗為心液,汗多亡陽耳。
有因傷暑,極飲冷水,或醫者過投冷劑,致吐利不止,外熱內寒,煩躁多渴,甚欲裸形,狀如傷寒,此陰盛格陽,宜用溫藥香薷飲,加附子,或五苓湯佳,妙在肉桂,並宜冷服。蓋三伏之中,傷寒發熱,與傷暑發熱,症候相似,而治天淵,辨認不真,禍如反掌。《經》曰: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白話文:
想要預防暑氣,生脈散是夏季最合適的藥方。風寒濕都是來自地氣,屬於濁邪,所以容易侵犯足經;而暑氣則是天氣,屬於清邪且屬火,因此多侵犯手少陰心經。暑氣的症狀和傷寒相似,但傷寒初期尚未出現煩渴,而暑氣初期就會感到口渴;傷寒的脈象浮盛,而暑氣的脈象虛弱,這是兩者不同之處。
暑氣是六氣之一,也就是天上的火,但這種火可以被寒水折服,不像爐中火或龍雷火那樣。然而,暑氣傷心,而心屬南方火,這是同類相剋的道理。小腸是心的腑,可以幫助心經排解暑毒,使之由小腸排出,所以青蒿和香薷是治療暑氣的重要藥物。暑病不能發汗,因為暑熱傷氣,汗液是心液,出汗太多會損耗陽氣。
有些人因為傷暑,過度飲用冷水,或醫師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導致吐瀉不止,外熱內寒,煩躁口渴,甚至想要裸露身體,看起來像傷寒,這是陰盛格陽,應該使用溫藥香薷飲,加入附子,或者五苓湯,其中肉桂是關鍵藥物,而且應該冷服。因為三伏天中,傷寒發熱和傷暑發熱的症狀相似,但治療方法卻天差地別,辨別不清就會造成嚴重後果。《經》書上說:脈盛身寒,是得了傷寒;脈虛身熱,是得了暑氣。
夫寒傷形,不傷氣,所以脈盛。熱傷氣不傷形,所以脈虛。且心主脈,肺朝百脈,肺旺則四臟之氣皆旺,肺虛則脈絕短氣也。傷寒發熱,寒邪傷衛,邪客於表,故無汗,屬有餘症,主治在外。傷暑發熱,熱邪傷榮,元氣有傷,故多汗,為不足症,主治在內。總暑熱之邪,易傷元氣,況腹中陽虛,陰伏在內,故聖人立法,未有不顧天元之真氣為主。
有因冒暑,吐極胃虛,百藥不入,粒米不受,病甚危篤,急用人參一錢,黃連五分,薑汁炒焦,糯米一撮。水煎一小鐘,候冷,茶匙徐徐潤下,少頃再入一匙,得數匙不吐,盡一小杯,便可投藥食矣。若脈沉遲微細,手足厥冷者,又宜溫補,以熱藥冷飲之法,則黃連又所禁用矣。
白話文:
寒冷伤损的是身体,不会伤及气,所以脉象洪大。热邪伤损的是气,不会伤及身体,所以脉象虚弱。心脏主宰脉象,肺脏统领全身经脉,肺气旺盛,则四脏的气都旺盛,肺气虚弱,则脉象微弱,呼吸短促。伤寒发热,寒邪侵犯卫气,邪气停滞在表层,所以不发汗,属于有余之症,治疗要针对外邪。伤暑发热,热邪伤损营气,元气受损,所以多汗,属于不足之症,治疗要针对内虚。总而言之,暑热容易伤及元气,更何况腹中阳气虚弱,阴邪潜伏在内,所以圣人制定医疗方针,无不以保护先天元气为主。
如果有人因中暑,呕吐不止,胃气虚弱,百药不入,连米饭都吃不下,病情十分危急,可以用人参一钱,黄连五分,用姜汁炒焦,糯米一撮。水煎一小会儿,待药液冷却后,用茶匙徐徐灌服,过一会儿再服用一匙,如果连续服用几匙都不吐,便可以服用一整杯药液,然后就可以继续服药饮食了。如果脉象沉迟微细,手足厥冷,还需要温补,用热药冷饮的方法,这时黄连就不适合再用。
四月屬已,五月屬午,火太旺則金衰。六月屬未土,太旺則水衰,故在夏候,宜滋養金水二臟為主,蓋腎水藉肺金以補其不足,今當金水兩衰,子母俱困,故古人於夏月獨宿淡味,兢兢業業,意有在也。十月屬亥,十一日屬子,正火氣潛藏,必養其本,然之真,以助來春生髮之氣,且春末夏初,無頭疼腳軟諸病,故《經》曰:冬藏精者,春不病溫。
人當酷暑,則身中之陽,體天道浮越地表而難藏,百脈之陰感時令,樹木流津而莫斂,中氣疏泄而耗散,一陰來復,而始生,火太旺,則金水受傷,陽既虛則心脾俱困,衛生君子,可不謹諸。
白話文:
夏季是火氣旺盛的季節,容易導致金和水的衰弱。而腎水需要肺金來補充,如果兩者都虛弱,就如同母子皆困。因此,古人在夏季要吃清淡的食物,勤勞工作,以滋養金水二臟。到了秋季,火氣潛藏,需要養護根本,以儲備來年春季生髮的能量。所以古書中說:「冬藏精者,春不病溫。」意思是說,冬天儲藏好精氣,春天就不會生病。
酷暑時節,人體的陽氣浮於表面,難以藏於內,陰氣也隨季節變化而外泄,如同樹木流出的津液無法收回,中氣也容易耗散。此時,陰氣開始滋長,火氣過旺會傷及金水二臟,陽氣虛弱則會導致心脾受損。因此,懂得養生的人,必須格外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