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九 (2)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九 (2)

1. 生料五積散

治感冒寒邪,頭疼身痛,項強拘急,傷寒發熱,頭疼惡風。

桔梗,蒼朮(米泔水浸去粗皮),陳皮,麻黃(去根節),枳殼(麩炒),厚朴,乾薑,白芷,川芎,甘草(炙),茯苓,肉桂,芍藥,當歸,半夏(湯泡七次),生薑蔥白水煎,熱服。胃寒用煨姜。

白話文:

這方子用來治療感冒寒邪引起的頭疼身痛、脖子僵硬、發燒、頭痛怕風等症狀。

藥材:

  • 桔梗
  • 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去粗皮)
  • 陳皮
  • 麻黃(去根節)
  • 枳殼(麩炒)
  • 厚朴
  • 乾薑
  • 白芷
  • 川芎
  • 甘草(炙)
  • 茯苓
  • 肉桂
  • 芍藥
  • 當歸
  • 半夏(用湯泡七次)
  • 生薑
  • 蔥白

用法:

用蔥白水煎藥,熱服。如果胃寒,可以用煨薑。

藥材說明:

  • 括號內的是藥材的處理方法,例如「米泔水浸去粗皮」是指用淘米水浸泡蒼朮去除外皮。

現代醫學解釋:

這個方子屬於溫解寒邪、散寒解表的中藥方劑,其中的藥材具有解表散寒、止痛、化痰、溫中散寒等功效,可以有效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相關症狀。

注意事項:

  • 患者需根據自身情況調整藥量和服用時間。
  • 部分藥材可能存在副作用,使用前請仔細閱讀說明書。

夫寒濕屬陰,燥熱屬陽,善用藥者,以苦寒而瀉其陽,以辛溫而散其陰,未有病之不愈,故防風通聖散,為瀉熱燥之聖藥,生料五積散,為散寒濕之聖藥。

白話文:

寒濕屬於陰性,燥熱屬於陽性,善用藥物的人,會用苦寒藥物來瀉去陽性,用辛溫藥物來散去陰性,沒有什麼病是治不好的。因此,防風通聖散是瀉去燥熱的聖藥,生料五積散是散去寒濕的聖藥。

2. 四逆湯

治陰症脈沉身痛,自利不渴。

附子(三錢),甘草,乾薑(各一錢五分)水煎服。

脾為太陰,而四肢厥冷,出於真火無光無氣以布也。此方直達中州,追復陽氣,但寒症必虛,此方溫而不補,何若理中?更為神聖。

白話文:

如果患者出現脈象沉細、身體疼痛、自行排泄但沒有口渴的陰證,可以使用附子三錢、甘草、乾薑各一錢五分,水煎服用。脾臟屬太陰,四肢厥冷是因為陽氣不足,不能溫煦四肢。此方直達脾胃,溫煦陽氣,但寒證多為虛證,此方溫暖而不滋補,效果比理中湯還要好。

3. 白通湯

治少陰下利,脈微者,如服而不應,乃陰盛格拒陽藥不能達於少陰,加人尿、豬膽汁為引,取其與陰相類。服後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如脈不出加人參二兩以助之,蓋寒未有不極虛者。

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一枚,泡)

水煎一鍾服,服後更有蔥熨臍上法,或艾炙關元、氣海,內外協攻,務令一時之內,陰散陽回,或用釅醋拌炒麩皮,袋盛,熱熨臍間亦妙。

白話文:

治療少陰寒症導致的腹瀉,脈搏微弱,服用藥物沒有效應,是因為陰氣過盛阻礙陽藥無法到達少陰經,因此加入人尿和豬膽汁作為引導藥,因為它們性質與陰氣相近。服用後脈搏突然跳動的會死亡,脈搏微弱但仍然跳動的則會活下來。如果脈搏沒有跳動,就加人參兩錢來幫助藥力,因為寒症到極點就會出現虛弱。

將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一枚(泡過)用水煎煮一碗服用。服用後可以再用蔥白熨貼臍上,或用艾灸關元、氣海穴,内外协同攻治,務必在短时间内散寒回陽。也可以用浓醋拌炒麩皮裝入袋子,熱敷臍間,效果也很好。

4. 六味附子湯

治寒厥。

附子,肉桂,防己(各四錢),炙甘草(二錢),白朮,茯苓(各三錢)。

白話文:

治寒厥,用附子、肉桂、防己各四錢,炙甘草二錢,白朮、茯苓各三錢。

5. 蔥熨法

治陰症用蔥白一大握,如茶盞大,用紙卷緊,快刀切齊,一指厚片,安於臍中,以熱熨斗熨之,待汗出為度。一片未效,再一片熨之。內服附子理中湯。

白話文:

治療陰症時,使用一大把蔥白,大概像茶杯大小,用紙捲緊,然後用快刀切成約一指厚的片,放在肚臍上,用熱熨斗熨燙,直到出汗為止。如果一片沒有見效,就再用一片繼續熨燙。同時內服附子理中湯。

6. 寒門要藥

辛散表寒,如防風、羌活、紫蘇、川芎、細辛、全胡、麻黃、桂枝、生薑、蔥白之類,隨候採用。

溫散中寒,如泡薑、厚朴、草豆蔻、白豆蔻、丁香、益智仁、砂仁、草果、香附子、炙甘草、煨木香、吳茱萸、藿香、紫蘇、艾葉、煨薑、煨肉果之類,隨候採用。

白話文:

辛辣的藥物可以驅散表面的寒氣,例如防風、羌活、紫蘇、川芎、細辛、全胡、麻黃、桂枝、生薑、蔥白等等,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用。

溫暖的藥物可以驅散體內的寒氣,例如泡薑、厚朴、草豆蔻、白豆蔻、丁香、益智仁、砂仁、草果、香附子、炙甘草、煨木香、吳茱萸、藿香、紫蘇、艾葉、煨薑、煨肉果等等,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用。

溫補下寒,輕則如破故紙、巴戟天、吳茱萸、枸杞子、菟絲子、鹿茸、鹿角膠之類;重則如肉桂、附子、人參、炮姜之類。人參性本溫平,今列於桂附之內者,蓋病有虛而寒,有虛而熱,未有寒而不虛者,未有虛寒而不溫補相兼者也。

白話文:

要溫補下寒,程度輕微者,可選用如破故紙、巴戟天、吳茱萸、枸杞子、菟絲子、鹿茸、鹿角膠等藥材;若病情較重,則需選用如肉桂、附子、人參、炮姜等藥材。人參本身性溫平,但現列於桂附之中,是因為疾病有虛寒和虛熱之分,並沒有單純的寒症,也沒有單純的虛寒症,若有虛寒則需溫補兼施。

7. 暑門(兒科)

嬰兒之患,夏秋為甚、蓋火土旺於長夏,正當金水受傷,稚陽陰微,已失天和,加之暑熱陽氣浮於外,生冷戕於中,夏失長養,則不能生金而病於秋,故《素問》有夏傷於暑,秋必痎瘧。亦有即發為病,入心則身熱頭疼,心煩口渴,或喘或滿,而不知人;入肝則眩暈;入脾則嗜臥;入肺則喘滿;入腎則消渴。

更有面垢昏倦,毛聳惡寒,吐利煩渴,狀如傷寒,頭疼身熱,四肢厥冷,但身體不痛為異,兼暑能耗氣,氣耗則脈虛散無力。然靜而得之者為中暑,動而得之者為中熱。更有冒暑以致五心煩熱,頭額亦溫,小便赤少,面合地臥,暑喜傷心,矇蔽心竅則昏悶不醒,手足搐掣,角弓反張,身熱如冷,狀似驚候,名為暑風者;或有吐瀉不已,火性疾速,元陽驟亡,而變慢驚者;有傷暑暴注洞瀉;有傷暑作嘔吐酸者,《經》曰: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故雖時當長夏之令,實伏陰在內之時,調攝可不慎歟!

白話文:

嬰兒之患,夏秋為甚:

嬰兒在夏季和秋季更容易生病,這是因為:

  • 長夏火土旺盛,金水受傷: 長夏時節,火土氣旺盛,容易傷害金水之氣。
  • 稚陽陰微,失天和: 嬰兒陽氣稚嫩,陰氣微弱,容易失去天地間的調和。
  • 暑熱陽氣浮於外,生冷戕於中: 夏天炎熱,陽氣浮於體表,而吃生冷食物會損傷脾胃,導致內寒。
  • 夏失長養,不能生金而病於秋: 夏天沒有好好調養,就不能滋養金氣,容易在秋季生病。

《素問》說:「夏傷於暑,秋必痎瘧。」 也就是說,夏天受暑氣侵襲,秋季就容易得瘧疾。

嬰兒暑熱病症:

  • 即發為病: 暑氣入體,立刻發病,症狀如下:
  • 入心: 身熱頭疼、心煩口渴、喘息胸悶、神志不清。
  • 入肝: 頭暈目眩。
  • 入脾: 嗜睡懶言。
  • 入肺: 喘息胸悶。
  • 入腎: 口渴多飲。
  • 其他症狀: 面色晦暗、昏昏欲睡、毛髮豎立、惡寒發冷、嘔吐腹瀉、口渴煩躁,這些症狀類似傷寒,但不同的是身體不疼痛。
  • 暑氣耗氣: 暑氣消耗體內陽氣,導致脈象虛弱散漫,無力。
  • 中暑與中熱: 安靜時發病的是中暑,活動時發病的是中熱。

暑熱病症變化:

  • 暑風: 暑氣侵襲心臟,導致神志不清、昏迷不醒、手足抽搐、角弓反張、身體發熱但摸起來卻很冷,像驚厥發作一樣。
  • 暑熱吐瀉: 暑氣導致嘔吐腹瀉不止,甚至元氣耗盡,出現慢驚。
  • 暑熱暴瀉: 暑氣導致腹瀉不止,像是水瀉一樣。
  • 暑熱嘔吐酸: 暑氣導致嘔吐酸水。
  • 《經》曰:「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嘔吐酸水、腹瀉不止,都是熱邪所致。

結論:

雖然時當長夏,但陰氣潛伏於內,調養身體非常重要,不可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