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回本書目錄

1. 雜症大小合參卷九

2. 寒門(兒科)

夫嚴冬凜冽,萬象收藏,犯之者反少,以其能知避也。若夫早晚寒熱,風雨非時,形寒飲冷,皆人自致之寒也。肺為臟首,受寒則喘嗽,氣逆發熱毛焦。胃為腑首,受寒則嘔逆噁心,渴煩發熱,質薄者受即陡成,質厚者積久病發,如《經》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此積久而發者也。如中寒之症,手足厥冷,寒顫口噤,口吐涎沫,不能啼哭者,此受即陡成者也。

更有胎中受寒,生下面色青白,四肢厥逆,盤腸氣釣,噤口不開,臟寒腹痛,而為胎寒者,此又積之最深者也。然寒症最類於熱,因逼陽在外在上,但知其顯而不知其微,切宜深察。如脈數者,或飲水者,或煩渴動搖者,皆為熱病。若新咳嗽者,水液清澈,而尿不澀者,手足厥冷者,大便完穀不化,身涼不渴,脈遲者,皆屬寒症。

但手足厥冷,固多屬寒,間亦有陰陽偏傾,不能宣行,是以陽氣蓄聚於內,不能營運四肢,所謂熱深厥亦深者,又宜細辨。故曰:寒熱如水火,誤治即殺人。丹溪曰:寒症須投熱藥,然熱藥須加涼劑以嚮導之,或熱藥冷飲,使同聲易於相應,《經》所謂從而逆之也。

白話文:

在嚴寒的冬天,萬物都收斂隱藏,人們受到寒氣侵襲的機會反而減少,因為他們知道要避免寒冷。然而,在早晚溫差大的時候,或是天氣突然變冷、喝冷飲,這些都是人自己導致的寒冷。肺臟是身體的重要器官,一旦受寒就會引起喘息咳嗽,呼吸困難,甚至發燒和皮毛枯黃。胃是消化系統的關鍵部位,受寒後會導致嘔吐、惡心、口渴煩躁和發燒。體質弱的人一受寒就馬上生病,體質強壯的人則可能在長時間累積後才發病,正如古籍所言:冬天若受寒,到了春天就會得溫熱疾病,這就是長期累積後才發作的例子。像那些中了寒氣的症狀,如手腳冰冷、全身發抖、口脣緊閉、口吐泡沫,無法哭泣等,這就是一受寒就馬上發病的情況。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在母胎中就受到寒氣影響,出生後臉色蒼白,四肢冰冷,腸胃氣結,口不能開,內臟寒冷腹部疼痛,這種被稱為胎寒的狀況,更是深層次的寒氣積累。然而,寒症的症狀與熱症非常相似,因為寒氣會把陽氣逼到體表,讓人只看到表面的症狀,卻忽略了更深層的問題,因此必須深入觀察。例如,如果脈搏頻率快,或者想喝水,或者感到煩躁不安,這些都是熱病的徵兆。但如果新出現的咳嗽,咳出的痰液清澈,小便沒有困難,手腳冰冷,大便未經消化的食物,身體涼爽並無口渴感,脈搏緩慢,這些都是寒症的表現。

然而,手腳冰冷雖然大多屬於寒症,但也有例外,有時候是因為體內的陰陽失衡,導致陽氣無法順利運行到四肢,也就是說,體內的熱量過多,反而導致四肢冰冷,這種情況需要更詳細的辨別。所以說,治療寒熱就像處理水火一樣,一旦誤診,後果不堪設想。丹溪先生曾經說過,對於寒症,應該使用熱性藥物,但是熱性藥物最好搭配一些涼性藥物一起使用,以引導熱性藥物的作用,或者將熱性藥物冷飲,讓藥效更容易被吸收,這就是古籍所說的「順其自然,逆其根本」的原理。

3. 理中湯(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

治臟腑中寒,四肢強直。

人參,乾薑(炮),甘草(炙),白朮(各等分),水煎服。

一方

乾薑,橘紅,半夏,白朮(麩炒),厚朴(薑汁炒),茯苓,桂心,甘草,水煎服。

一方

用食鹽,同吳茱萸炒,絹包,熨兒臍腹。

白話文:

[理中湯(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

用於治療因臟腑受寒,導致四肢僵硬強直的情況。

配方一:使用人參、炮製過的乾薑、炙過的甘草和白朮,這四種藥材份量相同,用水煎煮後服用。

配方二:乾薑、橘紅、半夏、炒過的白朮、薑汁炒過的厚朴、茯苓、桂心、甘草,用水煎煮後服用。

配方三:將食鹽與吳茱萸一同炒熱,再用絹布包好,敷在兒童的肚臍及腹部進行熱敷。

4. 方脈寒門合參

夫天氣下降則清明,地氣上升則晦塞,故陰邪為害,不發則已,其發必暴,是以中寒一症,乃倉卒感受天地大寒肅殺之氣,其病即發,非若陽寒之邪,由表循經,以漸而深也。有卒中天地之寒者,有口得寒物者,然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治法主乎溫散,多從補中益氣湯,用參耆以托住正氣,加入溫散藥以治之。

氣虛甚者少加附子,以行參耆之勢,是症多因中氣大虛,膚腠疏豁,故外寒內冷,得以感中,不分經絡,惟當溫補,其脈沉細,手足厥冷,息微身倦而懶言動,雖身熱而不渴者是也,宜急溫之,遲則不救,必藉薑桂附子之猛,方能勝病,即四君元老之劑,不可以理繁治劇也。與熱症相似,而大不同,蓋逼陽在外,易相類耳。

凡陰邪上衝,孤陽擾亂,急進純陽之劑,以驅陰氣,闢乾坤而揭日月,光明之用,豈不彰哉!若脈數有力者,或壯熱飲水者,煩燥動搖者,方為熱病。寒熱如水火,誤治則殺人。可不細辨歟!

夫寒症或外受或內傷,皆當時受病之名。若稍久則鬱而成熱,故傷寒經名病熱也。然有終不能成熱者,由其人陽氣素虛,向已陰盛陽微,今一感外寒,微陽益損,焉能有力變熱也?然陰症俗論必歸房勞,又必歸傷寒,而不及雜病,且專責男子,而不及婦人小兒,殊為可怪。夫陰症即虛寒症,亦即亡陽症也。

男女老幼雜病傷寒皆有之。如產婦亡血及崩漏過多;又如卒然大吐血不止,與霍亂吐瀉無度,或因汗吐下太過,及為寒涼藥所傷,或暑月咨意追涼,冬月忍飢勞倦,為寒所中,凡此之類,皆能令人元氣暴脫,忽變為手足厥冷,體疲無氣,脈微欲絕,與房欲脫陽之症,無絲毫異,而治法總不外人參、附子、肉桂、乾薑救之。

急則生,緩則死,同歸一轍,胡可歧為二也?能明乎此,則陰症未嘗必犯於有欲之人,及傷寒一症也。總之,陰陽調和,則百病不生,及其既病,則陰陽不調可知矣。偏之輕者,其病亦輕,用平和之藥以調之,偏之甚者,其病必篤,苟非峻用偏寒偏熱之藥,以救其偏,何能有濟?今人見病危篤,藥益輕平,勿任怨尤,重惜名譽,真心救世者,萬勿如此,當寒即寒,當熱即熱,當攻即攻,當補即補,倘逡巡退縮,不寒不熱,不補不攻,諺所謂:不治病,不損命。嗟嗟!既不治病,復不損命,有是理乎?

夫病有虛而熱,虛而寒,從未有寒而不虛者,蓋虛而熱,則非真熱矣,虛而寒,則為真虛矣。況至純以沉寒病見,則為亡陽氣脫之勢,豈特虛而已也?故凡一切寒症,皆為虛論,縱有外寒直中,亦由元陽內虛,試思古人中寒,必用參朮姜附,而曰「宜急溫之,遲則不救」之語可知矣。且書曰:陽氣一分不盡,則不死,中寒者,陽氣依希之旴也,故治宜溫補,不待言矣。

然更須審明臟腑,蓋臟為陰,必用純陽之藥方效;腑為陽,必加陰藥一二味,制其僭熱始安,然寒者陰也。夫臟亦陰也,物聚以類,故寒多中臟,寒必傷榮也。

白話文:

當天空的清氣下降,大地的濁氣上升,陰邪為害,如果發作,一定是突然而且猛烈的。因此,感受寒冷這疾病,是突然間接觸到天地間極度寒冷的氣息,病就馬上發作了,不像一般的感冒,是由皮膚表面慢慢沿著經絡深入體內的。

有人是突然被天地間的寒冷擊中,有人是因為吃了冷的食物,但無論如何,邪氣侵入身體,一定是因為身體原本就處在虛弱的狀態。治療的方法主要是溫暖和疏散,大多使用補中益氣湯,利用人參和黃耆來鞏固正氣,再加入一些溫暖和疏散的藥材來對抗病邪。

如果氣血非常虛弱,可以加入少量的附子,以幫助人參和黃耆發揮作用。這個病多半是因為中氣大虛,皮膚毛孔開放,導致外部的寒冷和內部的冰冷得以進入身體,不管經絡,都應當溫暖補養。其脈象會顯現出深沉細弱,手腳冰冷,呼吸微弱,全身疲倦,不想說話和活動,即使身體發熱但不口渴,就是這種情況。應該立即進行溫暖治療,否則病情可能迅速惡化,必須藉助薑、桂、附子這些強烈的藥材才能勝任,即使是四君子湯這樣的基礎配方,也無法應付如此嚴重的病情。

這種病和熱病有些相似,但又有很大的不同,因為都是陽氣被逼到外面,容易讓人混淆。

凡是有陰邪上衝,單獨的陽氣混亂的情況,應立即使用純陽的藥物,以驅除陰氣,讓天地開闊,日月明亮,其功效是顯而易見的!但如果脈搏跳動快速有力,或是高燒並且想喝水,煩躁不安的情況,纔是真正的熱病。寒冷和熱病就像水和火,錯誤的治療會致命,我們怎能不仔細分辨呢?

寒冷的病症可能是外在感染或內在傷害,都是當時受到病原影響的名稱。如果稍微延長時間,就會鬱積成熱,所以傷寒的名稱會變成熱病。然而,有些永遠都不會成為熱病的人,是因為他們的陽氣一直都很虛弱,已經是陰氣旺盛,陽氣微弱的狀態,現在一旦感受到外在的寒冷,原本微弱的陽氣更加受損,怎麼可能有力氣轉換成熱病呢?然而,對於陰性病症,一般人通常認為是房事過度或傷寒造成的,而忽略了其他疾病的可能性,而且專門針對男性,卻忽略了女性和兒童,這實在很奇怪。陰性病症就是虛寒的病症,也是陽氣喪失的病症。

男性、女性、老人、小孩,無論是普通疾病還是傷寒,都有可能出現這種病症。例如,產婦大量失血或月經過多;突然大量吐血不停,或者霍亂引起的無止境的嘔吐和腹瀉,或者是因為出汗、嘔吐、排泄過度,以及被寒涼藥物傷害,或者在夏天過度追求涼爽,冬天餓著肚子勞累疲倦,被寒冷襲擊,所有這些情況,都能使人的元氣突然流失,突然變成手腳冰冷,身體疲憊無力,脈搏微弱,幾乎要停止,和房事過度導致陽氣喪失的病症沒有任何差別,而治療方法總是離不開人參、附子、肉桂、乾薑等藥材來救命。

緊急時刻能生存,拖延就會死亡,同樣的道理,怎麼能把它們視為兩種不同的情況呢?如果能明白這一點,就能理解陰性病症並不一定是由於房事過度,或只是傷寒一種疾病。總的來說,陰陽平衡,就不會生病,一旦生病,就可以知道陰陽失調了。如果偏差較輕,病也就較輕,用溫和的藥物來調節;如果偏差很大,病一定很重,如果不使用偏寒或偏熱的藥物來挽救這種偏差,怎麼可能有幫助呢?現在的人看到病情危急,反而用更輕柔的藥物,不願承擔抱怨和批評,過分珍惜自己的名譽,真正想要救人的人,千萬不要這樣做,該用寒藥就用寒藥,該用熱藥就用熱藥,該攻伐就攻伐,該補養就補養,如果猶豫不決,既不用寒藥也不用熱藥,既不補養也不攻伐,俗話說:不治病,也不傷命。唉!既然不治病,又不傷命,有這樣的道理嗎?

疾病有虛而熱,虛而寒,但從未有寒而不虛的。虛而熱,不是真的熱;虛而寒,是真的虛。況且,純粹的寒冷病症,顯示的是陽氣喪失,元氣流失的趨勢,不只是虛而已。因此,所有的寒冷病症,都應視為虛弱,即使有外在的寒冷直接入侵,也是由於內部的陽氣虛弱。想想古人遇到寒冷,一定用人參、黃耆、薑、附子,並且說「應該立即進行溫暖治療,否則病情可能迅速惡化」的話,就能理解了。而且書上寫著:只要有一點陽氣存在,就不會死亡,受到寒冷侵襲的人,正是陽氣微弱的時候,所以治療應該溫暖補養,這不必再多說了。

然而,還必須清楚瞭解臟腑的區別,因為臟是陰性的,必須使用純陽的藥物纔有效;腑是陽性的,必須添加一兩種陰性的藥物,才能抑制其過度的熱量,使之平穩,然而寒冷是陰性的。臟也是陰性的,物以類聚,所以寒冷多侵害臟,寒冷必然傷害血液。

5. 姜附湯

治中寒,昏不知人,身體強直逆冷,口噤不語,及臍腹疼痛,霍亂轉筋,一切虛寒。

乾薑(一兩),附子(生,去皮、臍,細切,一枚),每服三錢,水煎食前溫服。如挾濕氣虛,加參朮。

朮附湯

見濕門。

理中湯

見前兒科寒門。

參附湯

見中風門。

白話文:

【姜附湯】 用來治療因體內寒冷所導致的意識不清,全身僵硬冰冷,嘴巴緊閉無法說話,以及肚臍周圍的腹部劇烈疼痛,像是霍亂引起的肌肉抽筋,所有虛弱與寒冷的症狀。

藥方成分:乾薑(30克),附子(生的,去皮和中心,細切成一片),每次服用約9克,用水煎煮後,在飯前溫熱服用。如果病情夾雜濕氣和氣虛,可以加入人參和白朮。

朮附湯 可參考濕氣相關的療法。

理中湯 可參考前面小兒科關於寒症的療法。

參附湯 可參考中風相關的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