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上 (5)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上 (5)

1. 金匱真言論篇

《金匱真言論》曰:春氣者病在頭,(肝之應也。)夏氣者病在臟,(心之應也。)秋氣者病在肩背,(肺之應也。)冬氣者病在四肢。(四肢氣少,寒毒善傷,隨所受邪,則為病處。)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冬則精氣伏藏,陽不妄升,故春無溫病也。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日主陽盛,故曰陽中之陽。黃昏陰盔,故曰陽中之陰。陽氣主晝,故平旦至黃昏,皆為天之陽,而中復有陰陽之殊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雞鳴陽氣未出,故曰天之陰,平旦陽氣已升,故曰陰中之陽。

)故人亦應之。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臟,謂五神臟。腑,謂六化腑。)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故背為陽,陽中陽,心也;(心為陽臟,位處上焦,以陽居陽,故為陽中之陽。

《靈樞》曰:心為牡臟。牡,陽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肺為陰臟,位於上焦,以陽居陰,故謂陰中之陰。《靈樞》曰:肺為牝臟。牝,陰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腎為陰臟,位處下焦,以陰居陰,故謂陰中之陰。《靈樞》曰:腎為牝臟。牝,陰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肝為陽臟,位處中焦,以陽居陰,故謂陰中之陽。

《靈樞》曰:肝為牡臟。牡,陽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脾為陰臟,位處中焦,以太陰居陰,故謂陰中之至陰。《靈樞》曰:脾為牝臟,牝,陰也。)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以其氣象參合,故能上應於天。)

白話文:

《金匱真言論》提到:春天的疾病多發生在頭部,這是因為肝臟在春季對應的緣故。夏天的疾病多在內臟,這和心臟在夏季的影響有關。秋天的疾病多出現在肩背,這與秋季與肺相應。冬天的疾病則常見於四肢,因為四肢的氣血較弱,容易受到寒邪侵害,根據不同的邪氣入侵,就會在相應部位產生病痛。

精氣是身體的根本。因此,如果精氣充足,春天就不會有溫熱病的困擾。冬季時,精氣藏於體內,陽氣不會無端上升,所以春季就不易有溫熱病。

從清晨到中午,是自然界中的陽氣最旺盛的時段,可以稱為陽中之陽。而從中午到黃昏,雖然仍是陽氣的範疇,但隨著夜晚的逼近,陰氣逐漸上升,可視為陽中之陰。夜晚到公雞啼叫,是自然界中的陰氣最濃厚的時段,可以稱為陰中之陰。而從公雞啼叫到清晨,雖仍屬陰氣範疇,但隨著太陽升起,陽氣逐漸增強,可視為陰中之陽。

人體也應和著這種自然規律。談論人體的陰陽,外面的部分屬於陽,裡面的部分屬於陰。說到人體本身的陰陽,背部屬於陽,腹部屬於陰。再進一步探討人體臟腑中的陰陽,臟器屬於陰,腑器屬於陽。肝、心、脾、肺、腎五臟都屬於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都屬於陽。

因此,背部為陽,其中最陽的是心臟。心臟是陽臟,位置在上焦,以陽氣居於陽氣之中,所以被稱為陽中之陽。背部為陽,其中的陰是肺臟。肺臟為陰臟,位置也在上焦,以陽氣居於陰氣之中,所以被稱為陰中之陽。腹部為陰,其中最陰的是腎臟。腎臟為陰臟,位置在下焦,以陰氣居於陰氣之中,所以被稱為陰中之陰。腹部為陰,其中的陽是肝臟。肝臟為陽臟,位置在中焦,以陽氣居於陰氣之中,所以被稱為陰中之陽。腹部為陰,其中的極陰是脾臟。脾臟為陰臟,位置在中焦,以太陰居於陰氣之中,所以被稱為陰中之至陰。

這些都是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互呼應的例子,所以人體的陰陽與天地的陰陽相應,正因為人體的氣象與天地相合,纔能夠與天相應。

2. 陰陽應象大論篇

《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謂變化生成之道也。)萬物之綱紀,(滋生之用也,陽與之正氣以生,陰為之主持以立,故為萬物之綱紀也。)變化之父母,(異類之用也。何者?鷹化為鳩,田鼠化為鴑,腐草化為螢,雀入大水為蛤,雉入大水為蜃,如此皆異類因變化而成物也。)生殺之本始。

(寒暑之用也。萬物假陽氣溫而生,因陰氣寒而死,故生殺本始,是陰陽之所運之為也。)神明之府也,(言所以生殺變化之多端者,以神明居其中也。)治病必求於本。(陰陽與萬類生殺變化,在於人身,同相參合,故治病之道者,必先求之。)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燥,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明前天地生殺之殊用也,神農曰: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坤者,陰也,位西南隅,時在六月七月之交,萬物之所盛長也,安謂陽無長之理?乾者,陽也。謂戌亥之分,時在九月十月之交,萬物之所收殺也,孰謂陽無殺之理?以是明之,陰長陽殺之理可見矣。)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陰凝上結,則合以成云,陽散下流則注而為雨,雨從云以施化,故言雨出地。云憑氣以交合,故云云出天,天地之理且然,人身清濁亦如是也。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氣本乎天者親上,氣本乎地者親下,各從其類也。上竅,謂耳目口鼻,下竅,謂前陰後陰。)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腠理,謂滲泄之門,故清陽可以發散;五臟,謂包藏之所,故濁陰可以走之。)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四肢外動,故清陽實之,六腑內化,故濁陰歸之。

)水為陰,火為陽,(水寒而靜,故為陰,火熱而燥故為陽。)陽為氣,陰為味。(氣為散布,故陽為之,味為從形,故陰為之。)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形食味,故味歸形。氣養形,故形歸氣。精食氣,故氣歸精,化生精,故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氣化則精生,味和則形長,故云食之也。

)化生精,氣生形。(精微之液,惟血化而成,形質之有,資氣行營立,故斯二者各奉生乎。)味傷形,氣傷精,(過其節也。)精化為氣,氣傷於味。(精承化養則食氣,精若化生則不食氣,精血內結,郁為穢腐攻胃,則五味倨然不得入也。女人重身,精化百日,皆傷於味也。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有質,故下流於便瀉之竅,氣無形,故上出於呼吸之門。)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陽為氣,氣厚者為純陽。陰為味,味厚者為純陰。故味薄者。為陰中之陽,氣薄者為陽中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

白話文:

《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是天地運行的法則,是萬物生長變化的總綱。陰陽是萬物變化的根源,也是生長和死亡的根本。陰陽是神明(宇宙運行的奧秘)所居之處,治療疾病必須從陰陽的根本去尋求。

陽氣聚集形成天,陰氣聚集形成地。陰主靜,陽主動。陽氣推動萬物生長,陰氣促使萬物成熟。陽氣使萬物凋零,陰氣使萬物收藏。陽氣轉化成氣,陰氣形成有形之物。寒冷到極點會產生熱,熱到極點會產生寒。

寒氣產生污濁的東西,熱氣產生清澈的東西。清氣在下,就會造成腹瀉,濁氣在上,就會造成腹脹。這是因為陰陽運作錯亂,導致疾病發生。所以清陽之氣為天,濁陰之氣為地。地面的氣上升成為雲,天空的氣下降成為雨。雨水來自地氣,雲來自天氣。

因此,清陽之氣從上方的孔竅排出,濁陰之氣從下方的孔竅排出。清陽之氣散發於皮膚腠理,濁陰之氣運行於五臟。清陽之氣充實四肢,濁陰之氣歸於六腑。

水屬陰,火屬陽。陽氣為氣,陰氣為味道。味道歸於形體,形體歸於氣,氣歸於精,精歸於化。精需要氣來滋養,形體需要味道來滋養。化生精,氣生形。

味道損傷形體,氣損傷精氣。精可以化為氣,氣如果被味道損傷。陰的味道從下方的孔竅排出,陽的氣從上方的孔竅排出。味道濃厚的屬陰,味道淡薄的屬陰中之陽;氣濃厚的屬陽,氣淡薄的屬陽中之陰。味道濃厚的會導致腹瀉,味道淡薄的可以通暢。氣淡薄則發散,氣濃厚的則會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