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上 (7)
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上 (7)
1. 三部九候論篇
《三部九候論》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上部天,兩額之動脈;(在額兩旁,動應手,足少陽脈氣所行也。)上部地,兩頰之動脈;(在鼻孔下兩旁,近於至髎之分,動應於手,足陽明脈氣之所行。)上部人,耳前之動脈;(在耳前陷者中。
動應於手,足少陽脈氣之所生也。)中部天,手太陰也;謂肺脈也。在掌後寸口中,是謂經渠,動應於手。)中部地,手陽明也;(謂大腸脈也。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合谷之分,動應於手也。)中部人,手少陰也。(謂心脈也。在掌後銳骨之端,神門之分,動應於手也。
)下部天。手厥陰也;(謂肝脈也。在毛際外,羊矢下一寸半陷中,五里之分,臥而取之,動應於手也。女子取太衝,在足大指本節後兩寸陷中是。)下部地,足少陰也;(謂腎脈也。在足內踝後跟骨上陷中,大溪之分,動應於手。)下部人,足太陰也。(謂脾脈也。在魚腹上越筋間,直五里下,箕門之分,寬鞏足單衣,沉取乃得之,而動應於手也。
候胃氣者,當取足跗之上,衝陽之分穴中。)故下部之天以候肝,(足厥陰脈行其中也。)地以候腎,(足少陰脈行其中也。)人以候脾胃之氣。(足太陰脈行其中也。)中部之候奈何?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手太陰脈當其處也。)地以候胸中之氣,(手陽明脈當其處也。
《經》云:腸胃同候,故以候胸中也。)人以候心,(手少陰脈當其處也。)上部以何候之?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位在頭角之分。故以候頭角之氣也。)地以候口齒之氣,(位近喉齒,故以候之。)人以候耳目之氣。(以位當耳前,脈抵於目外眥,故以候之。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詳三而成天,至合為九臟。)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分,合則為九,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以是故應天地之數。)故神臟五,形臟四,合為九臟。(神臟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也。以其皆神氣居之,故云神臟五也。
形臟者,如器外張虛而不屈,合藏於物,故云形臟也。一頭角,二耳目,三口齒,四胸中也。)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夭,謂死色,異常之候也。色者,神之旗,臟者,神之舍,故神去則臟敗,臟敗則色見異常之死候也。)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氣相得謂之可治,今脈氣不足,形盛有餘,證不相扶,故危也。
)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是則形氣不足,脈氣有餘,形瘦脈大,胸中氣多,形臟已傷,故死也。凡如是類,皆形氣不相得也。)形氣相得看,生;參伍不調者,病。(參,謂參校。伍,謂類伍。參校類五而有不調,謂不率其常,則病也。)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失謂氣候不相類也。
相失之候,診凡有七,七診之狀,如下文云。)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三部九候,上下左石,凡十八診也。參春者,大數而鼓,如參春杵之上下也。大則病進,故病甚也。不可數者,謂一息十至以上也。死,)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臟相失者,死。
中部之候相減者,死。(中部左右凡六診也。上部下部已不相應,中部獨調,固非其久減於上下,是亦氣衰,故皆死也。減,謂偏少也。)目內陷者,死。(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目內陷者,太陽絕也。故死,所以言太陽者,太陽主諸陽之氣故獨言之。)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亦謂形氣不相得也,《經》云:脈氣有餘。
形氣不足,生,蓋不足,未至脫也,則大肉去盡,脾主肌肉,肉脫者,脾絕矣。九候雖平調,猶必死也。)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相失之候,診凡有七者、此也。然脈見七診,謂參伍不調,隨其獨異,以言其病爾,此言九候之中,有七診之法也。
)脫肉身不去者,死。(穀氣外衰,則肉脫盡,天真內竭,故身不能行,其真谷並衰,死之至矣。去,猶行去矣。)九候之脈,皆沉細弦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位無常居,物極則反矣。乾坤之義,陰極則龍戰於野,陽極則亢龍有悔、是以陰陽極脈,死於夜半,日中也。
)寒熱病者,以平旦死。(亦物極則變也。平曉木旺,木氣為風,故木旺之時寒熱病死。)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陽之極也。)病風者,以日夕死。(卯酉沖也。)病水者,以夜半死。(水旺故也。其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曰乘四季死。(辰戌丑未,土寄旺之,脾氣內絕,故曰乘四時而死也。
此詳言諸病死期也。)
2. 經脈別論篇
《經脈別論》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變,謂變易常候。)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腎主於交,氣合幽冥,故行則喘息內從腎出也。)淫氣病肺。(夜行腎勞,因而喘息,氣淫不次,則肺病也。)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恐生於肝,墮損筋血因而奔喘,故出於肝也。
)淫氣害脾。(肝木妄淫,害脾土也。)有所驚恐喘出於肺,(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氣亂胸中,故喘出於肺也。)淫氣傷心。(驚則神越,故淫反傷心也。)度水跌撲,喘出於腎與骨,(濕氣通腎,骨、腎主之,故度水跌僕,喘出於腎與骨矣。跌,謂足跌。僕,謂身倒也。
)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氣有強弱,神有壯懦,故殊狀也。)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有情,以為診法也。通達性懷,得其情狀,乃為深識,診契物宜也。)
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飽甚胃滿,故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驚奪心精,神氣浮越,陽內迫之,故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骨勞氣越,腎復過疲,故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暴役於筋,肝氣罷極,故疾走恐懼,汗出於肝。
)搖體勞苦,汗出於脾。(搖體勞苦謂動作施力,非疾走遠行也。動作用力則穀精四布,脾化水穀,故汗出於脾。)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肝養筋,故胃散穀精之氣入於肝,則浸淫滋養於筋絡矣。)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濁氣,穀氣也。心居胃上,故穀氣歸心,淫溢精微入於脈也。何者?心主脈故。)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脈氣流運乃為大經,經氣歸宗,上朝於肺,肺為華蓋,位復居高,治節由之,故受百脈朝會,乃布化精氣,輸於皮毛也。)毛脈合經,行氣於府,(府,謂氣之所居處也,是謂氣海,在兩乳間,名曰膻中也。
)府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膻中之布氣者,分為三隧:其下者,走於氣街,上者,走於息道,宗氣留於海,積於胸中,命曰氣海也。如是分化,乃四臟安定,三焦平均,中外上下各得其所。)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三世脈法,皆以三寸為寸關尺之分,故中外高下,氣緒均平,則氣口之脈而成寸也。
氣口者,脈之大要會也。百脈盡朝,故以其分決死生也。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水飲流下,至於中焦,水化精微,上為雲霧,雲霧散度,乃注於脾,上焦如霧,中焦如漚。)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調通水道,下輸膀胱,(水土合化,上滋肺金,金氣通腎,故調水道,轉註下焦,膀胱稟化乃為溲矣。下焦如瀆,此之謂也。
)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水精布,經氣行,筋骨成,血氣順,配合四時寒暑,證符五臟陰陽,揆度盈虛,用為常道。)
白話文:
【經脈別論篇】:
在人的生活環境中,無論是活動、安靜、勇敢或膽小,這些因素是否會影響到人體的脈象呢?事實上,人的驚嚇、恐懼、憤怒、勞累以及活動與休息等,都會導致脈象的變化。(這裡的"變"指的是脈象的常態被改變了。)因此,如果在夜晚行走,喘息會源於腎臟,(腎臟主管生殖和排泄,氣血在夜晚與幽冥相合,所以行走時的喘息是從腎臟產生的。)這種過度的氣息會對肺部造成影響。(夜晚行走使得腎臟勞累,喘息頻繁,氣息紊亂,因此肺部就會受到影響。)如果遭遇突然的驚嚇或恐懼,喘息會源於肝臟,因為恐懼是由肝臟產生的,而摔倒損傷筋骨血脈,引發奔喘,所以喘息源自肝臟。
過度的氣息會傷害脾臟。(肝臟的木屬性過度,會對脾臟的土屬性造成傷害。)如果遭受驚嚇或恐懼,喘息會源於肺部,(驚嚇會讓心神無所依附,神智無所歸宿,氣血在胸中混亂,因此喘息會源於肺部。)過度的氣息會傷害心臟。(驚嚇會使心神失守,所以反而會傷害心臟。)如果涉水或跌倒,喘息會源自腎臟和骨骼,(濕氣與腎臟相通,而骨骼和腎臟主管生殖和排泄,所以涉水或跌倒,喘息會源自腎臟和骨骼。跌倒是指腳部的跌倒,仆倒是指身體的倒下。)
在這樣的狀況下,勇敢的人由於氣血運行良好,很快就會恢復正常;而膽小的人則可能會留下疾病。(氣血有強弱之分,神智有壯弱之別,所以表現出來的狀況也就不同。)因此,診斷疾病的關鍵在於觀察病人的勇敢或膽小,以及骨頭、肌肉和皮膚的狀態,能夠理解病人的情緒,並將這些作為診斷的依據。醫生必須通曉人性,瞭解病情,才能深入理解疾病,做出正確的診斷。
飲食過飽,汗水會從胃部冒出。(胃部過飽,汗水就會從胃部冒出。)遭受驚嚇而精氣散失,汗水會從心臟冒出,(驚嚇會使心臟精氣流失,神智浮躁,陽氣被內迫,所以汗水會從心臟冒出。)搬運重物長途跋涉,汗水會從腎臟冒出。(骨骼勞累,氣血過度,腎臟過度疲勞,所以搬運重物長途跋涉,汗水會從腎臟冒出。)快速奔跑或恐懼,汗水會從肝臟冒出,(筋骨過度使用,肝氣耗盡,所以快速奔跑或恐懼,汗水會從肝臟冒出。)體力勞動,汗水會從脾臟冒出。(體力勞動是指一般的動作和用力,不是指快速奔跑或長途跋涉。用力勞動會使食物精華分佈全身,脾臟負責消化食物,所以汗水會從脾臟冒出。)
食物的氣味進入胃部,精華散佈到肝臟,滋潤筋骨。(肝臟養護筋骨,所以胃部的食物精華會進入肝臟,滋潤筋骨。)食物的氣味進入胃部,混濁的氣體回到心臟,精華滲透到血管。(混濁的氣體就是食物氣味。心臟位於胃部上方,所以食物氣味會回到心臟,精華滲透到血管。為什麼呢?因為心臟主管血液循環。)血管中的氣體流動到經絡,經絡中的氣體回歸到肺部,肺部主管全身的血管,將精華輸送到皮膚和毛髮。(血管中的氣體流動形成大的經絡,經絡中的氣體回歸到肺部,肺部位於身體的最高位置,負責調節全身氣血,所以接受全身血管的朝拜,然後將精華輸送到皮膚和毛髮。)皮膚和血管結合,氣血在臟腑中流動,(臟腑是氣血的居住地,也就是氣海,在兩乳之間,名為膻中。)臟腑的精氣神明,停留在四臟,氣血回到平衡狀態。(膻中中的氣血分為三個通道:下方的流向氣街,上方的流向呼吸道,中心的留在氣海,聚集在胸中,稱為氣海。這樣分配後,四臟就能保持穩定,三焦(上焦、中焦、下焦)保持平衡,內外上下都能得到妥善的照顧。)平衡狀態保持良好,氣口(手腕內側的脈搏)形成寸脈,可以判斷生死。(傳統脈學都以三寸為寸關尺的區分,所以內外高低,氣血均勻,氣口的脈搏就會形成寸脈。氣口是脈搏的重要部位,全身的脈搏都會向它彙聚,所以可以根據它的脈象判斷生死。)飲食進入胃部,精華氣體流動,向上輸送到脾臟。(水飲向下流動,到達中焦(脾胃),水份轉化為精華氣體,上升成為雲霧,雲霧散開,注入脾臟,上焦像霧,中焦像漚。)脾氣散佈精華,向上回到肺部,調節水液循環,向下輸送到膀胱,(水土相合,向上滋潤肺金,金氣與腎相連,所以調節水液循環,轉移到下焦(膀胱),膀胱接受轉化,形成尿液。下焦像瀆,就是這個意思。)水精四處散佈,五臟的經絡同時運作,與四季和五臟陰陽相互配合,衡量調整達到常態。(水精散佈,經絡運作,筋骨形成,血氣順暢,與四季冷熱相配,符合五臟陰陽,衡量調整盈虧,成為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