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三 (13)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三 (13)

1. 護持調治諸法(兒科)

若投於地,蟲蟻食之,令乳勿汁,故乳母最宜得節,慎勿有乖。如以喜乳與兒,令兒痰喘成驚,又令顛狂上氣。以怒乳與兒,則令小兒症氣,女子腹脹。以寒乳與兒,則令便青而啼,奶片不化,亦食咳乳,以熱乳與兒,則令叩吐,面黃不食,又能傷損肺氣。令成龜胸。以氣乳與兒,令兒面色黃白,泄瀉腹脹,乳哺減少,夜啼)哯乳。

以病乳與兒,令兒能生諸疾,黃瘦骨蒸,嗞煎夜哭,盜汗虛羸。若壅乳不節令成痰涎,涎壅生驚,更有吐逆。以魃乳與兒,則令腹急臟冷,而泄瀉,胸背皆熱,夜啼肌瘦,如一積塊。以醉乳與兒,則令恍惚多驚,腹急而痛,兼令身熱。若母方吐即乳,則令兒虛羸。若乳母醉飽乳兒,則煩悶之毒,流入乳中,令兒邪熱傷心,驚悸抽掣而成天瘹。

若母淫泆情亂即乳,則令吐瀉身熱啼叫,必發驚癇,如鴉聲者,不治。更有出胎而下吮乳者,其症有三,一因產婦取冷過度,胎中受寒,令兒腹痛,故不吮乳者;一因胎受熱毒,令兒生下身體俱黃,小便赤色,身熱便閉,多啼而不吮乳者;有因兒初出胎,惡穢入腹,以致腹滿氣短,不能吮乳者,此皆乳子之宜忌,為父母者,之所當熟諳也。

凡剃頭之日,須就溫暖處避風,及剃之後,用薄荷三葉,杏仁三枚,去皮尖同搗爛,入生麻油三四滴,膩粉拌和,在兒頭上擦之,可避風邪,及一切疥瘡。剃頭日期,宜於醜寅日吉,丁未日凶。五月、七月剃之,令兒短命。

夫人以脾胃為主,故乳哺須節,節則調脾養胃,否則損胃傷脾,百疳蝟生。夏忌熱乳,乳則令兒嘔逆;冬忌冷乳,乳則令兒咳痢,皆宜捏去而後與之。食後不可與乳,乳後不可與食。小兒腸胃怯弱,乳食並進,難於消化,初得成積,久則成癖成疳。故曰:忍三分寒,吃七分飽,頻揉用少洗澡。吃熱吃軟吃少則不湧,吃冷吃硬吃多則生病。

凡寒則加衣,熱則除帛,過寒則氣滯而血凝泣,過熱則汗出而腠里泄,以致風邪易入,疾病乃生。更忌解脫,不可當風,然無風日暖,又當抱出遊戲。如陰地草木不見風日,未有堅持者。又不可日置地間,令肚著地,以致脾宮受寒,腹痛泄瀉。且五臟俞穴,皆繫於背,肺臟尤嬌,風寒一感,是以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病,咳嗽喘嘔,壯熱憎寒,故兒最要背暖肚者,脾胃處也。

胃為水穀之海,脾為健運之司,冷則物不腐化,多致腸鳴腹痛,嘔吐泄瀉,故兒更要肚暖,足系陽明,胃脈所絡,故曰:寒從下起。故兒更要足暖。頭者,六陽之所會,諸陽所輳也。

況腦為髓海,涼則堅凝,熱則流泄,或囟顱腫起,頭縫開解,目疾頭瘡,故頭宜涼,心屬離火,若外有客熱,則內動心火,表裡合熱,輕則口乾舌燥,腮紅面赤,重則啼叫驚掣,多燥渴煩,故心胸宜涼。

白話文:

如果把母乳滴在地上,會被蟲蟻吃掉,這會導致乳汁減少,所以哺乳的母親最需要節制,不要有任何不當行為。如果用高興時的乳汁餵小孩,會讓小孩痰多氣喘,甚至驚嚇,還可能導致癲狂、氣喘。如果用生氣時的乳汁餵小孩,會讓小孩有症狀,讓女子腹脹。如果用寒冷的乳汁餵小孩,會讓小孩大便青色、哭鬧不停、奶片難以消化、也可能會因為嗆到奶而咳嗽。如果用過熱的乳汁餵小孩,會讓小孩嘔吐、面黃不吃東西,還會傷害肺氣,造成雞胸。如果用情緒不穩時的乳汁餵小孩,會讓小孩面色黃白、腹瀉腹脹、吃奶減少、夜啼,還會吐奶。

如果用生病時的乳汁餵小孩,會讓小孩產生各種疾病,變得黃瘦、骨蒸潮熱、哭鬧、盜汗、虛弱。如果乳汁淤積不通暢,沒有節制,會形成痰涎,痰涎阻塞會導致驚嚇,還可能引起吐逆。如果用身體不適時的乳汁餵小孩,會讓小孩腹部急痛、內臟發冷而腹瀉、胸背發熱、夜啼、肌肉消瘦,像一個硬塊。如果用喝醉酒後的乳汁餵小孩,會讓小孩精神恍惚、容易驚嚇、腹部急痛,還會導致發燒。如果母親剛吐完就餵奶,會讓小孩虛弱。如果哺乳的母親酒足飯飽後餵奶,會讓煩悶的毒素流入乳汁,使小孩產生邪熱傷心、驚悸抽搐,甚至導致癲癇。

如果母親性生活混亂後立即餵奶,會讓小孩吐瀉、發燒、啼哭,一定會引發驚癇,如果發出像烏鴉叫的聲音,就無法醫治。還有些小孩出生後就開始吮吸乳汁,這種情況有三種原因:一是因為產婦受寒過度,胎兒在子宮裡就受了寒,導致腹痛,所以不吸奶;二是胎兒在子宮裡就受到熱毒,導致出生後全身發黃、小便發紅、發燒便秘,哭鬧不止,不吸奶;三是因為小孩剛出生時,污穢之物進入腹中,導致腹脹氣短,無法吸奶。這些都是餵養小孩時需要注意的禁忌,做父母的應當熟知。

在為小孩剃頭的日子,必須在溫暖的地方避風,剃完頭後,用三片薄荷葉、三枚去皮尖的杏仁,一起搗爛,加入三四滴生麻油,用膩粉拌勻,擦在小孩頭上,可以避開風邪和各種疥瘡。剃頭的日期,最好選擇在丑日或寅日,丁未日則不吉利。在五月或七月剃頭,會讓小孩短命。

人以脾胃為根本,所以餵養小孩必須有節制,有節制才能調養脾胃,否則會損害脾胃,導致各種疳病產生。夏天忌餵熱奶,餵熱奶會讓小孩嘔吐;冬天忌餵冷奶,餵冷奶會讓小孩咳嗽痢疾,都應該擠掉一些後再餵給小孩。飯後不可餵奶,餵奶後不可吃飯。小孩腸胃虛弱,如果同時餵奶又吃飯,很難消化,剛開始會造成積食,久了就會變成癖和疳病。所以說:要忍受三分寒冷,吃七分飽,經常揉肚子,少洗澡。吃熱的、軟的、少量的東西就不會吐,吃冷的、硬的、大量的東西就會生病。

凡是感到寒冷就要加衣服,感到熱就脫衣服,過冷會導致氣滯血凝,過熱會導致汗出腠理洩露,以致風邪容易入侵,疾病就產生了。更要避免脫光衣服,不可直接吹風,但在沒有風且陽光明媚時,也應當抱出去玩耍。就像陰暗處的草木不見風日,就沒有堅強的生命力。但也不可整天把小孩放在地上,讓肚子著地,導致脾宮受寒,引起腹痛腹瀉。而且五臟的俞穴都連在背部,肺臟尤其嬌嫩,一旦感受風寒,就會汗毛豎起,皮膚閉塞而生病,咳嗽喘氣、嘔吐、發高燒怕冷,所以小孩最需要背部溫暖,肚子也要暖,因為那是脾胃所在。

胃是水穀之海,脾是運化之官,如果受冷,食物就難以腐熟消化,容易導致腸鳴腹痛、嘔吐腹瀉,所以小孩更需要肚子暖和。腳是陽明經所聯繫的部位,與胃脈相連,所以說:寒從腳下起。所以小孩更要保持腳部溫暖。頭是六陽經匯聚的地方,諸陽氣聚集之處。

而且腦是髓海,涼了就會堅硬凝結,熱了就會流散,可能會導致囟門腫起、頭縫開裂、眼疾、頭瘡,所以頭部宜涼爽。心屬離火,如果外面有外來的熱邪,就會引起內在心火上炎,表裡合熱,輕則口乾舌燥、臉頰發紅,重則啼哭驚厥、口渴煩躁,所以心胸宜涼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