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三 (12)
雜症大小合參卷三 (12)
1. 護持調治諸法(兒科)
若食腰子心血腦髓之類,則令走馬疳候。若食蔥韭薤蒜,則令心氣鬱結,水竇不通,三焦虛熱神情昏昧。若食飛禽瓦雀,則生瘡癬瘑(疥,燥渴煩悶。若食螺螄螃蜆鰻鱉蝦蟹等類,則令腸胃不禁,或泄或痢,至於雞肉過食,則生蛔蟲,尤宜切忌,凡好酸者,其病在肝,好苦者在心,好甘者在脾,好辛者在肺,好鹹者在腎,好熱者內必寒。好寒者內必熱,如乍欲寒而乍欲熱者,此必有虛火升降耳。
)
凡足脛冷,腹虛脹,糞色青,吐乳食,眼珠青,面青白。脈沉微者,此內症已虛,忌投涼藥。若足脛熱,兩腮紅,大便閉,小便赤,渴不止,上氣急。脈緊數者,此乃熱症,忌投熱藥。
凡病在胸膈以上者,宜先食而後服藥;病在四肢以下者,宜先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服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病在裡者,不以時候。藥性溫熱者。乳食前服;藥性寒涼者,乳食後服;和平之劑,隨意不拘。凡老人之病,藥宜助火,謂共陰長而陽虛;小兒之病藥宜瀉火,謂其陽多而陰少。
然亦有老而實,少而虛者,故亦不可執一。況小兒難任非常之熱,亦難任非常之冷,稍有所偏,風症立見,故治冷當熱,冷去而不熱,治熱當冷,熱去而不冷,不為熱過,不為冷誤,斯謂良醫。大概小兒諸病,肝脾二經居多,肝只有余,余者,是病氣也,似重而易治,脾只不足,不足者,是元氣也。似輕而難治。
醫者妄行攻克,滯雖暫消,脾胃轉薄,平肝清熱,肝未平而元氣愈傷,薛氏諄諄補脾,萬世嬰兒之司命也。
有兒在胎之時,其母取冷過度,冷氣入於胞胎,及生之後,又因悲啼未定便即乳兒,使與冷氣蘊蓄腹內,久而不散,脾胃乃傷,輕則嘔乳糞青,重則腹中氣響,逆氣涎潮,以致難愈。須令燥濕和中,切不可誤加削伐。若經吐瀉津液自亡,雖有口渴唇焦,不可寒涼誤用。及世有用硃砂等味,以墜胎毒,輕粉等品以墜痰涎,損心損神,胎毒雖去,根本有傷,一生虛損,痰涎縱墜,脾弱成風,可不慎乎。
《經》曰:脾為黃婆,胃為金翁,臟腑氣血咸賴之。有因變蒸唇腫頭熱。誤以為傷食而克伐宣泄,以為胃驚,而涼藥鎮心,以致有傷脾胃,大便青色,吐利不已,脾土愈虛,肝盛胃冷,筋攣作搐,尚謂熱極生風,復加涼藥,不可挽回矣。
凡每抱兒,切勿哭泣,淚入兒眼,令兒眼枯。
(凡夏中盛熱,乳母浴後,不可乳兒,能使兒成胃毒,秋成赤白色痢,或濕熱之氣流入心脾,輕則乃生瘡疥。更凡啼後,不可便乳,蓋氣逆不順,乳則聚而為隧,能致變成驚風。更不可乳兒太過,過飽則溢,溢則導虛胃氣,變為嘔吐。故凡嘔逆,先宜清乳,自然吐痊。然此因飽溢,勿作胃寒,更凡宿乳,須令捏去,棄乳須沃東壁之上為佳。
白話文:
如果吃了腰子、心血、腦髓之類的東西,就會導致走馬疳這種病。如果吃了蔥、韭菜、薤、蒜,就會使心氣鬱結,水液通道不暢通,造成三焦虛熱,精神昏昧。如果吃了飛禽或麻雀,就會生瘡、癬、瘑(疥),而且會口渴煩悶。如果吃了螺、螄、螃蟹、蜆、鰻、鱉、蝦、蟹等,就會導致腸胃不適,可能腹瀉或痢疾。至於雞肉,吃太多會生蛔蟲,尤其要切記。一般來說,喜歡吃酸的人,病在肝;喜歡吃苦的人,病在心;喜歡吃甜的人,病在脾;喜歡吃辣的人,病在肺;喜歡吃鹹的人,病在腎。喜歡熱食的人,體內必定有寒;喜歡冷食的人,體內必定有熱。如果一下子覺得冷,一下子又覺得熱,這一定是虛火上上下下的緣故。
凡是腳和腿冰冷,肚子虛脹,大便顏色青,吐奶或吐食物,眼珠發青,臉色青白,脈象沉細微弱的,這是體內已經虛弱,忌用寒涼的藥。如果腳和腿發熱,兩頰發紅,大便不通,小便赤黃,一直口渴,喘氣急促,脈象緊數有力的,這是熱症,忌用溫熱的藥。
凡是病在胸膈以上的,應該先吃飯再吃藥;病在四肢以下的,應該先吃藥再吃飯;病在四肢血脈的,應該空腹在早上吃藥;病在骨髓的,應該吃飽在晚上吃藥;病在內臟的,不拘泥於時間。藥性溫熱的,應該在餵奶或吃飯前吃;藥性寒涼的,應該在餵奶或吃飯後吃;藥性平和的,可以隨意吃,不拘時間。凡是老人的病,用藥應該幫助陽氣,因為老人的陰氣增長而陽氣虛弱;小孩子的病,用藥應該瀉火,因為小孩子的陽氣多而陰氣少。
然而,也有老人體質強壯,小孩體質虛弱的情況,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論。何況小孩子很難承受太熱的藥,也很難承受太冷的藥,稍有偏差,就會立刻出現風症。所以治療寒症應該用熱藥,寒症去除後就不再用熱藥;治療熱症應該用寒藥,熱症去除後就不再用寒藥,不讓藥物過於偏熱,也不讓藥物過於偏寒,這樣才稱得上是好醫生。大概來說,小孩子各種疾病,多半與肝脾二經有關。肝臟容易有餘,所謂的「餘」,指的是病邪之氣,看起來嚴重但容易治療;脾臟容易不足,所謂的「不足」,指的是元氣,看起來輕微但難以治療。
醫生如果胡亂用藥攻伐,雖然病症暫時消除了,但脾胃反而變得更加虛弱。如果用平肝清熱的方法,肝氣還沒平,元氣就更受損傷。薛氏一再強調要補脾,這是千萬年來嬰兒健康的根本。
有的孩子在胎兒時期,母親過度貪涼,寒氣進入胎兒體內。出生後,又因為孩子哭鬧不定就立刻餵奶,使得寒氣積聚在腹內,久久不散,損傷了脾胃。輕微的會吐奶、大便青色,嚴重的會腹中氣響、逆氣上湧、口水增多,以至於難以痊癒。必須用燥濕和中的方法來調治,切不可胡亂用削伐的藥。如果經過吐瀉,津液就會喪失,雖然會口渴嘴唇乾焦,也不能誤用寒涼的藥。世俗有人用硃砂等藥物來清除胎毒,用輕粉等藥物來清除痰涎,這些都會損傷心神。胎毒雖然去除了,但根本已經受損,一生都會虛弱;痰涎縱然被清除了,但因為脾虛導致生風,不可不慎重啊。
《經》書說:脾為黃婆,胃為金翁,五臟六腑的氣血都依賴它們。有的孩子因為成長發育而出現嘴唇腫、頭發熱的症狀,卻被誤認為是吃壞了東西,而被用藥攻伐宣泄。又以為是受到驚嚇,而用涼藥鎮心,導致損傷脾胃,大便青色,吐瀉不停。脾土更加虛弱,肝氣過盛,胃氣虛寒,筋脈攣縮抽搐。還以為是熱到了極點而生風,又加上寒涼的藥物,就無法挽救了。
凡是抱孩子時,切勿哭泣,眼淚滴入孩子的眼睛,會導致孩子眼睛乾枯。
夏天很熱的時候,餵奶的母親洗澡後,不可立刻餵奶,會使孩子產生胃毒,秋天會得赤白痢疾,或者濕熱之氣會流入心脾,輕微的會生瘡疥。還有,孩子哭鬧後,不可立刻餵奶,因為氣機逆亂不順,餵奶就會聚積成塊,可能會變成驚風。也不可餵奶過量,吃太飽會溢出來,溢出來就會導致胃氣虛弱,變成嘔吐。所以凡是嘔吐,應該先清理乳汁,自然就會痊癒。然而這是因為吃太飽而溢出來,不要當成是胃寒。還有,過夜的奶要擠掉,擠出的奶要潑到東牆上,這樣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