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三 (10)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三 (10)

1. 護持調治諸法(兒科)

凡兒在胎,口有穢惡。若生下速乘,啼聲未出,用棉包指,拭去口中惡汁。若一作啼聲,惡即入腹,伏之於心。若遇天行時氣,則熱乘心,出而為斑,伏之於胃,出為瘡疹;伏之於肝,則出水泡;伏之在肺,則出膿泡。一或感冒,其毒隨發,故有用甘草、硃砂、牛黃,以下胎毒。然不若初生拭云穢汁,尤為有益無損也。

初誕之時,有於頭額之前,髮際中間灸之,益取其能截風路也。故諸風篤症,昏迷沉絕,藥力所不及者,於此灼艾,每有扶危之功。更有百會一穴,在項中旋毛之間,陷者是穴。若驚癇等候。灸之亦濟危困,然書曰夫灸者,本因河洛地土多寒,故兒生三日,灸囟以防驚。有東南濕土多溫,新生芽兒無病,萬萬勿宜逆灸。

凡浴時,須調和湯水,探看冷熱。若不得所,令兒水驚,況冬久浴則傷風,夏久浴則傷熱,其浴時當護兒背,蓋風寒皆自此而入,成癇、成風。然浴水而煮以金銀丹砂虎頭骨之類,則除驚癇客忤;煮以銅鐵等器,則辟惡氣;煮以李楮桃根、黃連,則不生瘡丹毒;煮以麥門冬子、荊芥、鉛錫,則安心氣。至第三日,用桃、柳、梅、桑、槐樹等根,煎湯沼之,亦除惡氣瘡毒之患,兼闢不祥。

凡小兒平常無病,忌服藥餌,否則遇疾無效。

古人有忌客一臘者,蓋恐外客所觸,致有客忤、發熱等候。忌入廟堂者,恐神情閃爍,致生怖畏。更有令兒佩真降香者,蓋以最能闢諸邪惡也。

凡一周之內,遍處嬌嫩,筋血未因,謂之芽兒,切忌洗浴,以致濕熱之氣,郁聚不散,身生赤遊丹毒,如胭脂塗染,腫而壯熱,毒一入腹,則腹脹哽氣,以致殺兒。更有洗後包裹失護,風邪所傷,以致身生白流腫而壯熱增寒,鼻塞腦間,痰喘咳逆,故兒切忌頻浴。

凡浣衣不可露於星月之下,易惹邪祟。如偶失收,當用醋炭熏過,方可衣之。《心鑑》曰:有鳥名天地女,又名隱飛鳥,最喜陰雨夜過飛鳴徘徊,其鳥純雌無雄,若落羽人家庭檐置兒衣中,令兒作癇,必死,化為其兒,故小兒生至十歲,浣衣不可夜露,(亦古書相傳之一說也。)凡當春夏月間,宜令地臥,使之不逆生長之氣。

如遇秋冬,宜就溫和,使之不逆收藏之令,有以甘菊為枕者,以其能清頭目也。書又曰:拔劍倚門,令兒不驚者,以小兒神氣未全也。

凡乳母每日須令摸兒項後風池,若壯熱者,當即熨之,便微汗出即愈。

凡在春天,勿與護頂裹足,以致陽氣不舒,因多發熱,即至長年,下體勿令過暖,蓋十六歲前血氣方盛,如日方升,惟陰常不足耳,蓋下體主陰,得寒涼則陰易長,過溫暖則陰暗消,故曲禮云,童子不衣裘裳。

小兒不可就瓢及瓶中飲水,否則令兒言語多訥。

凡生下遍身無皮,但是紅肉者,速以白早米粉干撲,候生皮方止。若遍身如魚泡,碎則成水流滲者,用蜜陀僧研細乾摻,仍服蘇合香丸。若遍身黃腫加膽,眼閉呻吟腹脹者,緣母懷胎之時,服寒涼克削之藥太過也。

白話文:

嬰兒在母親肚子裡時,口中就可能有一些污穢的物質。如果出生時很快就哭出來,應該在啼哭之前,用棉布包著手指,把嬰兒口中的污穢汁液擦乾淨。因為一旦嬰兒啼哭出聲,這些污穢之物就會進入腹中,潛伏在心臟。如果遇到流行病,熱邪就會侵襲心臟,在皮膚上顯現為斑點;潛伏在胃裡,就會出現瘡疹;潛伏在肝臟,就會出現水泡;潛伏在肺部,就會出現膿皰。一旦感冒,這些毒素就會隨之爆發出來。所以,過去有人會用甘草、硃砂、牛黃等藥物來清除胎毒。但其實,不如在嬰兒剛出生時就擦拭掉口中的污穢汁液,這樣更有益處而且沒有壞處。

嬰兒剛出生時,有人會在額頭前、髮際中間的地方進行艾灸,這是為了阻斷風邪入侵的途徑。所以,對於各種嚴重的風邪疾病,導致昏迷不醒、病情危急,藥物無法起效的情況,在這個部位進行艾灸,常常能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還有一個穴位叫做百會穴,位於頭頂旋毛的中心,凹陷的地方就是這個穴位。如果遇到驚風等症狀,艾灸這個穴位也能幫助嬰兒脫離危險。但是,古書上說,艾灸原本是為了適應寒冷的地區,所以嬰兒出生三天後,會艾灸囟門來預防驚風。但東南地區多潮濕溫熱,新生兒如果沒有疾病,就千萬不要盲目進行艾灸。

給嬰兒洗澡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調好水溫,試探一下冷熱程度。如果水溫不適當,容易使嬰兒受到驚嚇。而且,冬天洗澡時間過長容易受寒,夏天洗澡時間過長容易中暑。洗澡的時候要注意保護嬰兒的背部,因為風寒都是從這裡侵入的,容易導致驚風、中風等疾病。如果在洗澡水中加入金銀、丹砂、虎頭骨等東西一起煮,可以去除驚風、邪氣;加入銅鐵等器物一起煮,可以辟除穢氣;加入李子樹、楮樹根、桃樹根、黃連一起煮,可以防止出現瘡毒;加入麥門冬、荊芥、鉛錫一起煮,可以安定心神。到了第三天,可以用桃樹、柳樹、梅樹、桑樹、槐樹等樹根煎湯給嬰兒洗澡,也可以去除穢氣、瘡毒,並且辟除不祥之物。

平時如果嬰兒沒有生病,就不要隨便給他吃藥,否則以後生病了,藥物就沒有效果了。

古人忌諱生病的人在一歲之內接觸外人,是因為擔心外人帶來邪氣,導致嬰兒受到驚嚇、發燒等症狀。忌諱帶嬰兒去廟宇,是因為擔心神像閃爍的光芒會讓嬰兒產生恐懼。還有人會讓嬰兒佩戴真正的降香,認為這樣可以辟除各種邪惡。

嬰兒在一周之內,全身都非常嬌嫩,筋骨和血液還沒有發育完善,就像嫩芽一樣,所以一定要避免洗澡,以免濕熱之氣積聚不散,導致身上出現紅色的丹毒,就像塗抹胭脂一樣,又紅又腫而且發熱。如果毒素進入腹中,會導致腹脹、呼吸困難,甚至會危及嬰兒的生命。還有的因為洗完澡後沒有注意保暖,受到風寒侵襲,導致身上出現白色的腫塊,又腫又熱而且發冷,還會鼻塞、頭疼、咳嗽、痰多等症狀。所以嬰兒千萬不能頻繁洗澡。

洗過的衣服不能晾曬在星月之下,容易招惹邪祟。如果偶爾忘記收衣服,應該用醋和炭熏過之後才能穿。《心鑑》這本書上說:有一種鳥名叫天地女,又叫隱飛鳥,牠最喜歡在陰雨天夜晚飛來飛去,牠只有雌性沒有雄性。如果牠的羽毛落在人家屋簷下,或者落在嬰兒的衣服中,會讓嬰兒產生癲癇,甚至會死亡,然後變成這種鳥。所以嬰兒出生到十歲,洗過的衣服都不能在晚上晾曬。(這也是古代流傳的一種說法。)在春夏季節,應該讓嬰兒在地上睡,這樣可以順應自然的生長之氣。

如果到了秋冬季節,應該讓嬰兒待在溫暖的地方,這樣可以順應自然收藏的規律。有人會用菊花做枕頭,認為這樣可以清醒頭腦。書上還說:把劍靠在門邊,可以讓嬰兒不受到驚嚇,因為嬰兒的精氣神還沒有完全發育。

乳母每天應該摸嬰兒的後頸風池穴,如果發現發熱,應該馬上用溫熱的物品熨燙,稍微出點汗就會好。

春天的時候,不要給嬰兒戴帽子或者裹腳,以免陽氣無法舒展,容易發熱。到了成年,下半身也不要過於保暖,因為十六歲之前,血氣正旺盛,就像太陽剛升起一樣,陰氣常常不足。下半身屬於陰,保持寒涼可以促進陰氣生長,過於溫熱則會使陰氣消散。所以古書說,童子不穿皮衣。

不要讓嬰兒直接用瓢或者瓶子喝水,否則會導致嬰兒說話口齒不清。

如果嬰兒剛出生時全身沒有皮膚,都是紅肉,應該馬上用白早米粉撲在上面,等到長出皮膚了再停止。如果全身像魚泡一樣,破裂後會流水,應該用蜜陀僧研磨成粉末塗抹,然後服用蘇合香丸。如果全身發黃、腫脹,而且有膽汁,眼睛睜不開、呻吟、腹脹,這是因為母親懷孕的時候,服用了過多的寒涼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