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八 (4)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八 (4)

1. 中風脈候吉凶

凡脈浮弦無力為風,浮滑不清為痰,浮數有力為火,沉弦有力為氣,沉實有力為便結,沉澀而數為血凝。凡下元無根,則兩腎脈不應,或沉滑微細,若尺浮而無力,腎氣不足,尺洪而弦數,腎陰大虧。若痰塞氣滿,並逆於上,有升無降,則虛弦搏急,一如沸釜,或精氣元氣一時暴絕,則虛散而欲絕。脈來緩滑或浮滑或滑數,有神者,易治;或弦滑或浮數。

或洪大者,難治。若兩脈絕無,下元已絕,寸關虛豁而空大,真氣已散,或舉之搏大,按之絕無,孤陽無依者死。

口開手撒遺尿者屬氣虛,為陽暴絕也,速宜大料參附補救之。如因無血而不能滋養其筋,是以舉動則痛者,為筋枯也,不治諸中或未蘇或已蘇,或初病或久病,忽吐出紫紅色者死。

一凡中風口開為心絕,手撒為脾絕,眼合為肝絕,遺尿為腎絕,氣喘面黑鼻鼾為肺絕,及吐沫直視,喉如鼾睡,肉脫筋痛,面赤如裝,髮直搖頭上竄,或頭面青黑,汗如綴珠,並脈大數無倫者死。

白話文:

[中風症狀與脈象預後]

但凡脈象浮弦且無力,顯示有風邪;浮滑而不清晰,表示有痰濕;浮數且有力,是火熱的徵兆;沉弦且有力,反映氣滯;沉實且有力,提示便祕;沉澀且數,則是血瘀的信號。

若是根基不穩,兩腎的脈象會消失,或者呈現沉滑微細的特徵。如果尺脈浮弱,代表腎氣不足;尺脈洪大且弦數,則腎陰嚴重虧損。若痰多氣脹,且上衝,有升無降,脈象會虛弱緊張,猶如沸騰的鍋子。偶爾,精氣或元氣突然耗盡,脈象會虛弱且接近斷絕。

脈象緩慢滑順、浮滑、滑數,且有神氣,較容易治療;但如果是弦滑、浮數、或洪大,就比較難治。如果兩側脈象全無,下元已竭,寸關脈象空虛擴大,顯示真氣已散。或者輕按脈象壯大,重按卻無,孤陽無依,此為死亡的徵兆。

若患者張口、手鬆、失禁,屬於氣虛,是陽氣突然耗盡,應迅速大量服用人參和附子進行補救。若是因為缺乏血液無法滋養筋絡,導致活動時疼痛,顯示筋絡枯萎,這種情況無法治療。在各種中風狀況中,無論是尚未恢復、已恢復、剛發病、或是久病,如果突然嘔吐出紫紅色物質,則預示死亡。

一般來說,中風患者若嘴部張開,表示心臟衰竭;手部放開,代表脾臟衰竭;眼睛閉合,顯示肝臟衰竭;失禁,反映腎臟衰竭;呼吸困難、面色烏黑、打呼,是肺臟衰竭的跡象。以及吐沫、目光直視、喉嚨像在打鼾、肌肉萎縮、筋骨疼痛、面色潮紅、頭髮豎立、搖頭、頭面部青黑、汗水如珠串,加上脈象洪大無序,這些都是死亡的前兆。

2. 參附湯

人參(一兩),附子(半個生用),水煎溫服。

白話文:

這則古方「參附湯」的現代白話文翻譯為:使用人參一兩,以及半個未經加工的附子,將這兩味藥材用水煎煮後,待溫度適中時服用。

3. 稀涎散

治中風口噤,單蛾雙蛾。

江子仁(六粒,每粒分作二片),牙皂(三錢,切片),明礬(一兩),先將礬化開,後入二味攪勻,待礬枯為末,每用三分吹入,諸病皆愈。痰涎壅盛者,燈心湯下五分,在喉者即吐,在膈者即下。

白話文:

【稀涎散】

這方藥用於治療中風後嘴巴無法張開,以及喉嚨發炎單側或雙側腫脹的情況。

所需材料:江子仁(將六粒分成十二片)、牙皁(切成片狀,約三錢)、明礬(一兩)。首先將明礬溶解,再加入江子仁和牙皁,攪拌均勻,等到明礬完全乾燥後研磨成粉末。每次使用時,取三分之量吹入喉中,各種相關病症都能得到改善。對於痰多的患者,可配以燈心草湯服用五分,如果痰在喉嚨部位會引起嘔吐,如果在胸膈部位則會順利排出。

4. 易老天麻丸

天麻(祛風),牛膝(強筋),萆薢(祛風濕,強筋骨),玄參(壯水制火,各六兩),當歸(十兩,和血),杜仲(七兩,使筋骨相生),生地(一斤,益真陰),羌活(去骨節風,十兩),附子(泡,一兩,行經)蜜丸,一方有獨活五兩。

白話文:

【易老天麻丸】

成分如下:

  • 天麻:用於驅散風邪。
  • 牛膝:增強筋力。
  • 蘺薢:去除風濕,強健筋骨。
  • 玄參:壯大體內的陰液,抑制過旺的火氣,各使用六兩。
  • 當歸:調和血液,使用十兩。
  • 杜仲:促進筋骨健康,使之相輔相成,使用七兩。
  • 生地:補充身體真正的陰氣,使用一斤。
  • 羌活:去除骨骼關節的風寒,使用十兩。
  • 附子:經炮製後使用,促進經絡運行,使用一兩。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加入蜂蜜搓揉成丸狀服用。另外有一個配方中還含有獨活,使用五兩。

5. 活絡丹

治中風手足不仁,經絡有濕痰死血。

川烏(泡,去皮、臍),草烏(泡,去皮),膽星(六兩),地龍(即蚯蚓,洗,焙乾),乳香(去油),沒藥(另研,三兩三錢),酒丸酒下五七十丸。

白話文:

【活絡丹】

這方藥用於治療中風後手腳麻木無力,以及身體經絡中有濕痰和瘀血的情況。

具體藥物包括:處理過的川烏(先浸泡,去掉外皮和中心),同樣處理的草烏,膽星六兩,地龍(也就是蚯蚓,需先清洗乾淨再烘乾),乳香(要去除油脂部分),以及另研磨的沒藥三兩三錢。這些藥物混合後,用酒製成藥丸,每次服用時用酒吞服五十到七十粒。

6. 河間地黃飲子

治腎氣虛弱,語言謇澀,足膝痿廢。

熟地巴戟(去心),山茱,肉蓯蓉(去甲),附子(泡),五味子,石斛,白茯苓,石菖蒲,遠志(去心),肉桂,麥門冬(去心),上各一錢,入薄荷少許,薑棗水煎服。

腎之脈出然穀肉內踝,上踹及股,故虛則足痿不能行。其直者,挾舌本,故虛則舌謇不能言。地黃、巴戟、茱萸、蓯蓉、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附子、官桂,陽不足者溫之以氣也;遠志、菖蒲使心氣下交也;麥冬、五味壯水之上源也;茯苓、石斛走水穀之府,化榮衛而潤宗筋者也。不及肝者,肝腎同治也。

諸臟各得其職,則筋骨強而機關利矣,蹇澀痿廢夫復何虞!

朮附湯

見濕門。

白話文:

【河間地黃飲子】

這帖藥方主要用於治療腎氣虛弱導致的語言不清,以及腳膝無力不能行走。

配方包括:熟地、巴戟(去除中心部分)、山茱萸、肉蓯蓉(去除硬殼)、炮製過的附子、五味子、石斛、白茯苓、石菖蒲、遠志(去除中心部分)、肉桂、麥門冬(去除中心部分)。以上藥材各取一錢,再加入少量的薄荷,以薑和棗煮水煎藥服用。

腎經的脈絡起始於足部,沿著小腿和大腿上升,因此腎氣虛弱會導致腳部無力無法行走。另外,腎經直接連接舌根,所以腎氣虛弱也會影響說話能力。地黃、巴戟、山茱萸、肉蓯蓉可以補充體內的精氣;附子、肉桂能溫暖體內的陽氣;遠志、石菖蒲可使心氣向下流通;麥門冬、五味子能滋養水源;白茯苓、石斛能促進消化,轉化營養,滋潤全身。不特別針對肝臟,是因為肝和腎在治療上通常一同考慮。

當各臟腑功能正常,筋骨自然強健,關節靈活,那麼語言不清和腳膝無力的問題就不會再出現。

【朮附湯】

此方詳見濕病門。

7. 三生飲

治中風,卒然昏憒,不省人事,痰涎壅盛,語言謇澀等症。

生南星(一兩),生川烏(去皮),生附子(五錢,去皮),木香(二錢),每服一兩,加人參一兩煎。

此足太陰、陽明、厥陰,手少陽藥也。南星辛烈散風除痰;附子重峻溫脾逐寒;烏頭輕疏溫脾逐風。二藥通行經絡,無所不至,皆用生者,取其力峻而行速也。重加人參所以扶其正氣,少佐木香所以行其逆氣也。

白話文:

這份處方名為「三生飲」,主要用於治療中風的患者,當病人突然意識混亂,甚至失去知覺,口中有大量痰液,說話困難等症狀。

具體配方如下:生南星一兩,生川烏一兩(需去掉外皮),生附子五錢(同樣需去掉外皮),木香二錢。每次服用時,應將這些藥材共一兩,再加入一兩的人參一同煎煮。

此處方是針對足太陰、陽明、厥陰以及手少陽經絡的疾病。生南星有強烈的辛味,能驅風除痰;生附子性質強烈,能溫暖脾臟,驅除寒氣;生川烏則能溫暖脾臟,驅風。這兩種藥材能通行全身的經絡,且使用生藥材,就是為了讓藥效更強,作用更快。加入大量人參的目的在於扶助身體的正氣,而少量的木香則能幫助調整體內的氣流,使之順暢。

8. 胃風湯

治風冷客於腸胃,饗泄完穀不化,及腸風下血。又治風虛能食,牙關緊閉,瘛瘲肉瞤,名曰胃風。

人參,白朮(土炒),茯苓,當歸(酒洗),芎藭,芍藥(酒炒),肉桂(各等分),加粟米百餘粒煎,此即十全湯去黃耆、地黃、甘草。

白話文:

【胃風湯】

這帖藥方用來治療因風寒侵入腸胃導致的腹瀉,食物無法正常消化吸收,以及因腸胃風邪所導致的便血癥狀。此外,也適用於風虛導致的食慾旺盛,牙關緊閉,以及身體肌肉抽搐、顫抖的情況,這種情況被稱為胃風。

所需藥材包括:人參,白朮(需用土炒過),茯苓,當歸(需用酒洗過),芎藭,芍藥(需用酒炒過),肉桂(這些藥材份量相同)。另外加入一百多粒粟米一起煎煮,這帖藥方實際上就是十全湯去掉黃耆、地黃、甘草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