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三 (4)
雜症大小合參卷三 (4)
1. 噤風風噤口噤(胎症)
噤風、風噤、口噤者,均因胎受熱毒,流入心脾,既生又為風邪侵襲而作。其症眼閉口噤,啼聲漸小而不乳,舌上聚肉如粟米,口吐白沫,色赤鼻黃,如百日內見名絕風噤。然噤風、風噤、口噤三症,與臍風、撮口症候相類,治法亦不大異,總為惡候。如逆搐噤口,臍內流血不止者,死。
若口開有物如蝸牛,或似黃頭白蟲者,宜內服竹瀝、牛黃之類,外用豬油薄切擦消。及看上齶有白泡子,用指甲輕輕刮破,以京墨塗之。故初生須防三疾,一曰口噤;二曰撮口;三曰臍風。皆是急病,就中噤口尤甚,若過一臘,方免此厄。故略見牙關緊急,不便食乳,啼音漸小,口吐涎沫,便即須照前法觀看口舌,如法治之,然後服藥。諸症病名難異,病源則同。
臍風、撮口、噤口者,多生於七日之中,及一月之內名之也。噤風、風噤者,以病生於百日之內,及一百二十日之前名之也。
白話文:
【噤風、風噤、口噤(胎症)】
「噤風」、「風噤」、「口噤」這些病症,都是因為在胎兒時期受到熱毒影響,熱毒流入心臟和脾臟,出生後又被風邪入侵所導致的。病徵表現為眼睛閉合、嘴巴緊閉、哭聲越來越弱,不願吃奶,舌頭上會長出像粟米一樣的小肉塊,口中有白沫吐出,面色赤紅,鼻子周圍發黃,如果在出生一百天內出現這種情況,稱為「絕風噤」。
然而,「噤風」、「風噤」、「口噤」這三種病症,其症狀與「臍風」、「撮口」非常相似,治療方式也相差不大,但都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危急病症。如果出現反復抽搐、嘴巴緊閉、臍帶內持續出血的情況,病情嚴重,可能會導致死亡。
如果嘴裡有東西,看起來像蝸牛,或者像是黃色頭部白色身體的蟲子,應服用竹瀝、牛黃等清熱解毒的藥物,並外用豬油薄片擦拭。如果發現上顎有白色的水泡,可以用指甲輕輕刮破,再塗上京墨。
新生兒需防範三大疾病:一是「口噤」,二是「撮口」,三是「臍風」。這些都是急症,其中「口噤」尤其嚴重,如果能度過一個月的危險期,就能避免這種災難。因此,一旦發現寶寶牙關緊閉,不能正常吃奶,哭聲越來越小,口中有口水或泡沫,應立即檢查口腔和舌頭,按照上述方法處理,然後再服藥。雖然各種病症的名稱不同,但其病源卻是一致的。
「臍風」、「撮口」、「口噤」這幾種病通常發生在出生後的一週到一個月內。「噤風」、「風噤」則是在出生一百天內,甚至一百二十天前發生的。
2. 辰砂殭蠶散
治撮口、臍風、鎖肚。
辰砂(水飛,五分),直殭蠶(炒,一錢),天竺黃(五分),珍珠(三分),麝香(一分),
為末,每用少許,蜜調塗口,令自噙下。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嬰兒口脣緊閉(撮口)、新生兒破傷風(臍風)、以及小兒腹瀉(鎖肚)的處方。
處方成分包含:辰砂(需用水飛處理,用量為五分),直殭蠶(需炒過,用量為一錢),天竺黃(用量為五分),珍珠(用量為三分),麝香(用量為一分)。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使用時取少量,用蜂蜜調和後塗於口中,讓患者自己含服吞下。
3. 龍膽湯
治胎驚壯熱,臍風撮口。
龍膽草,鉤藤,小柴胡,黃芩(炒),甘草,赤芍藥,桔梗,茯苓(各五分),大黃(紙裹煨,一分),
棗水煎。古方有蜣螂二枚,去足、翅,除桔梗。
白話文:
【龍膽湯】用於治療嬰兒因受驚嚇導致的高燒,以及新生兒破傷風所引起的口脣緊閉不能吸吮。
所需藥材及其份量如下:龍膽草、鉤藤、小柴胡、炒黃芩、甘草、赤芍藥、桔梗、茯苓(以上各藥材用量為五分),大黃(需用紙包裹後微火烘烤,用量為一分)。
這些藥材以棗子熬煮的水來煎煮。在古方中,還會加入兩隻去腳、翅膀的蜣螂,但要去掉桔梗這一味藥。不過,在現代使用時,這部分可能會有所變動或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