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三 (3)
雜症大小合參卷三 (3)
1. 小兒受病總論
夫小兒草頭之露,水上之泡,用藥不可不慎也。然小兒之病多因脾胃嬌嫩,乳食傷積,痰火結滯而成。其症不一,舉其尤者而言之。乳食傷胃,則為嘔吐;傷脾則為泄瀉;吐瀉既久,則成慢驚,或為肝病;乳食停積,則生濕痰;痰則生火,痰火交作,則為急驚,或成喉痹;痰火結滯,則成癇吊,或為喘嗽。
胎熱胎寒者,稟受有病也;臍風撮口者,胎元有毒也;鵝口口瘡者,胃中濕熱也;重舌木舌者,脾經實火也;胎驚夜啼者,邪熱乘心也;變蒸發熱者,胎毒將散也。丹毒者,火行於外也;蘊熱者,火積於中也;中惡者,外邪乘也;睡驚者,內火動也;痢者,腹中食積也;症者,膈上痰結也;外感發熱者,鼻塞聲重也;內傷發熱者,口苦舌乾也;心痛者,蟲所齧也;疝痛者,寒所郁也。積有常所,有形之血也。
聚無定位,無形之氣也。胃者主納受也。脾者主運化也。脾胃壯實,則四體安康,脾胃虛弱,則百病蜂起。為幼科者,可不以調理脾胃為切要哉!
白話文:
【小兒受病總論】現代譯文如下:
孩子就像草尖上的露珠,水面上的泡沫,脆弱而易逝,因此在使用藥物時必須格外小心。小兒生病多是因為他們的脾胃還非常稚嫩,過度飲食或是食物積滯,導致痰火在體內凝結不散所致。病症種類繁多,這裡只提幾種較為典型的。如果飲食傷害了胃,就會引起嘔吐;若影響到脾臟,便會導致腹瀉;嘔吐與腹瀉長時間不止,可能轉為慢性的驚厥,甚至影響肝臟健康;飲食積滯未消,會生成濕痰;痰多則易生火,痰火相互作用,可能導致急性驚厥,或者引發喉嚨疾病;痰火在體內凝滯,可能形成癲癇,或者出現喘息咳嗽。
胎兒在母體中受到過熱或過冷影響,是因為先天就有問題;臍風和撮口,是因為胎兒在母體中就已經有了毒素;口腔出現鵝口瘡或口瘡,是因為胃中有濕熱;舌頭腫脹或硬如木頭,是因為脾臟有實火;夜晚哭鬧不安,是因為心臟被邪熱侵擾;發燒伴隨著成長,是胎毒即將排出的徵兆。皮膚出現丹毒,是因為火熱在體表擴散;體內蘊藏的熱氣,是因為火熱在體內積聚;中惡,是外邪侵入身體;睡夢中驚醒,是體內火氣躁動;痢疾,是因為腸胃中食物積滯;症狀如胸膈部有異物感,是因為痰液凝結;感冒發燒,通常伴有鼻塞、聲音沉悶;內傷引起的發燒,則會感到口苦舌燥;心臟疼痛,可能是因為有寄生蟲啃咬;疝氣疼痛,是因為寒冷氣候下氣血淤積。積滯有固定的部位,是實質的血液凝結。
聚合的病狀位置不定,是由於無形的氣體聚集。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和儲存食物。脾的主要任務是消化和運輸營養。脾胃強健,全身健康;脾胃虛弱,各種疾病紛至沓來。作為兒童醫生,豈能不將調理脾胃視為最為關鍵的任務呢?
2. 臍風(胎症)
臍風者,由斷臍之後,水洗失宜,以致水濕之氣,流入心包絡間,或當風解脫,為風邪所襲,以致貫臟傷腸,臍突腫爛。身體重著,四肢柔直,多啼不乳,唇青口撮,而出白沫,先撮口而漸成驚。即名臍風。若臍邊紫黑,撮口不開,是為內搐不治,甚至啼叫不止,臍邊青黑弩出,胸翻項軟,乳不通喉,四肢皆厥,寒噎誕生,口乾內搐,爪甲皆黑,握拳噤口,尤為死候也。更有熱在胸膛,伸引弩氣,亦令臍腫。
若臍中不幹,常出青黃水者,此必初生有傷六腑耳,宜藥摻之,但此時僅如血塊,不可用腦麝之膏貼之,並忌大寒大熱之劑、蓋肌肉未堅,臟腑柔脆,難以抵當耳!
臍風等症,須看上齶,如有白泡點子,須用銀針輕輕試破,若有血出者,可愈。然最危候,十難一二,能過一臘方愈,尤宜察色觀容,不可魯莽。假如額赤,知為心熱,鼻紅知為肺熱,左腮青知為肝有餘,右腮白知為脾不足,頰白知為腎虛。有臍突可畏者,是因在胎母多驚悸,或因過食熱毒之物,致生之日,兒因胸膛有熱,是以頻頻伸引,呃呃作聲,弩脹其氣,抑入於中,故臍突耳。
然臍為根本,風濕防護須嚴,一有所失,則臍腫不幹,久而作搐,入於經絡,即成氣項,並撮口臍風,皆為惡候,故宜預用軟綿包指,頻拭口中牙根之上,有筋兩條,便將竹刀輕輕剖斷,以豬乳點之。又宜察看臍上,一有赤脈直上,即於赤脈盡頭之處,以灸三壯,此皆預防良法也。
一凡小兒落胎之時,視其臍軟者,無臍風也。如臍硬直者,定有臍風,速宜預治。
白話文:
【臍風(胎症)】
臍風這病,主要源於新生兒剪斷臍帶後,清潔方式不當,導致水分濕氣滲入心臟周圍的保護膜,或是受到風邪侵襲,使得腹內臟器受損腸道受傷,臍部出現腫脹和潰爛。患者會感到身體沉重,四肢僵硬,常常哭鬧不願吃奶,嘴脣發青,口角向內收縮,口吐白沫,起初可能是口角收縮,然後慢慢發展成驚嚇狀。這種症狀就稱為臍風。
若臍部周圍皮膚呈現紫黑色,且口角收縮不能張開,這是內部抽搐的嚴重症狀,治療困難。更嚴重的,會不停啼哭,臍部周圍皮膚青黑並且突出,胸部凹陷,脖子軟弱,無法吞嚥乳汁,四肢冰冷,出生時便有寒冷感,口乾且內部抽搐,指甲變黑,握拳咬緊牙齒,這些都是死亡前兆。另有一種情況是胸腔內有熱氣,伸展呼吸時腹部膨脹,也會導致臍部腫脹。
若臍部持續濕潤,不斷流出青黃色液體,這可能是在出生時,內臟受到損傷,應及早治療,但此時臍部組織像血塊般脆弱,不應使用含有麝香的膏藥,避免使用極冷或極熱的藥物,因為肌肉尚未完全成熟,內臟柔軟脆弱,難以承受劇烈的藥物刺激。
臍風等疾病,需觀察上顎,若有白色的小水泡,可用銀針輕輕刺破,如果出血,則有可能痊癒。但此病非常危險,十個病人中可能只有一兩個能康復,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痊癒,更需密切觀察病患的情況,切勿魯莽行事。例如,額頭泛紅表示心臟過熱,鼻子紅表示肺部過熱,左臉青色表示肝臟功能過剩,右臉蒼白表示脾臟功能不足,臉頰蒼白表示腎臟虛弱。若臍部腫脹,可能是在胎兒時期,母親經常感到驚恐,或是食用了過多熱性或有毒的食物,導致新生兒胸腔內有熱氣,因此會頻繁伸展呼吸,發出打嗝聲,腹部膨脹,熱氣壓迫到中間,因此臍部腫脹。
臍部是生命的根本,防護工作必須嚴謹,一旦疏忽,臍部就會腫脹且持續濕潤,久而久之會抽搐,進入經絡,形成氣脹,並可能伴隨口角收縮和臍風等惡劣症狀,因此應該提前使用柔軟的棉花包裹手指,頻繁擦拭口腔內的牙牀,如果有兩條筋,應使用竹刀輕輕割斷,再塗抹豬乳。同時,要密切觀察臍部,一旦發現紅色血管直線向上延伸,應在血管末端進行灸療,這些都是預防臍風的有效方法。
一般而言,新生兒出生時,如果臍部柔軟,則不會發生臍風。反之,如果臍部僵硬,則很可能會發生臍風,應及早預防和治療。
3. 撮口(胎症)
撮口者,因胎受風熱,初生又感風邪,入臍流毒心脾而致也。然胎風、臍風等症,皆令氣促舌強,握口如囊而不乳,病原相類,候亦相同,發則面目黃赤,撮口不乳,氣促喘急,啼聲不出,舌強唇青,聚口撮面,飲乳有妨,治宜疏利,故書曰:小兒初生,血脈未斂,肌肉猶血,血凝且堅,方成肌骨。血若治敗,則不成肌肉,致令面目皆黃,閉目口撮,是皆血脈不斂也。
總由在母胎中,挾於風熱,既生之後,氣皿未調,當風洗浴,風入心脾,皆能撮口。因腸胃閉塞,鬱結於中,是以腹中脹滿,肚上青筋,撮口不乳,勢甚危急。若不速與利下,則難救療。如過一臘而不愈,口吐白沫,四肢覺冷者,不治。況小兒初生,其氣尚盛,且有病則病當之。
若一見前候,須急下之,愈後微加補益,否則根本一傷,終身多病。
白話文:
【撮口(胎症)】
撮口這病症,是由於胎兒在母體內受到風熱影響,出生後再次感染風邪,風邪經由臍帶進入,毒素影響到心臟和脾臟所導致的。然而,胎風、臍風等症狀,都會使呼吸急促、舌頭僵硬,嘴巴緊閉像口袋一樣無法吸吮乳汁,這些病源相似,症狀也相同,發病時會出現面目泛黃或赤紅,嘴部緊閉無法吸吮,呼吸急促且喘息,啼哭聲發不出來,舌頭僵硬、嘴脣蒼白,嘴巴緊閉,面部表情緊繃,喝奶受阻。治療應著重於疏通和利尿,因此古籍記載:新生兒的血液脈絡尚未收縮,肌肉還處於充血狀態,如果血液凝固且堅韌,才能形成肌肉和骨骼。但若血液處理失當,就無法形成肌肉,導致面目皆泛黃,眼睛閉著,嘴巴緊閉,這都是因為血液脈絡未能正常收縮。
總的來說,這都是由於在母體中受到了風熱影響,出生後氣皿尚未調節好,洗澡時被風吹到,風邪進入心臟和脾臟,都能導致撮口。因為腸胃堵塞,鬱結在身體裡,所以腹部會感到脹滿,肚皮上會出現青色血管,嘴巴緊閉無法吸吮,病情十分危急。如果不立即進行通便,病情就很難救治。若超過一個月仍未痊癒,開始口吐白沫,四肢感覺冰冷,病情就無法挽回了。況且新生兒出生時,生命力旺盛,一旦生病,疾病就會緊緊纏繞。
如果一發現上述症狀,必須立即通便,康復後再適度補充營養,否則一旦基礎健康受損,終身都可能多病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