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七 (13)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七 (13)

1. 趁痛散

治濕氣攻注,腰腳疼痛,行步無力。

杜仲(炒斷絲,一兩五錢),肉桂(去皮),延胡索,萆薢,沒藥,當歸(酒洗、焙,各二兩),為末,每服三錢,空心溫酒送下。

白話文:

【趁痛散】

用於治療因濕氣侵襲導致的腰腳疼痛,以及行走時感到無力的情況。

藥方成分與用法如下:先將杜仲炒至斷絲,用量為一兩五錢;肉桂需去掉外皮;延胡索、萆薢、沒藥及當歸(需先用酒清洗再烘焙)各使用二兩。以上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三錢,空腹時以溫熱的酒送服。

2. 加味二妙丸

治兩足濕痹疼痛,或如火燎,從足胕上熱起,漸至腰膝,麻痹痿軟,皆濕熱為病,此藥神效。

敗龜板(酥炙,自敗者佳。如無,以熟地代之),萆薢(酒洗),防己,當歸(酒洗,各一兩),黃柏(酒浸一宿,曬乾),川牛膝(去蘆,酒洗,各二兩),蒼朮(米泔浸一宿,切片曬乾,四兩),上為細末,酒煮麵糊丸如桐子大,空心淡鹽湯送下。

白話文:

[加味二妙丸]

用於治療雙腳因濕氣引起痹痛,或是有如火燒般的感覺,從腳部開始熱感上行,逐漸影響到腰部和膝蓋,造成麻木、無力,這些症狀都是由濕熱所導致的疾病,此藥具有神奇的療效。

所需藥材包括:已敗的龜板(用酥油炙烤,自然敗壞的效果更佳,若無可用地黃代替)、萆薢(用酒清洗)、防己、當歸(用酒清洗,各取一兩)、黃柏(用酒浸泡一夜,然後曬乾)、川牛膝(去掉蘆頭,用酒清洗,各取二兩)、蒼朮(用米泔水浸泡一夜,切片曬乾,取四兩)。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酒煮麪糊做為黏合劑,製成像桐子大小的藥丸。空腹時,用淡鹽水送服。

3. 滋腎舒筋健步丸

治痰濕手足不便,血虛筋骨軟弱。

當歸(酒洗),白芍(酒洗),牛膝(酒洗),杜仲(酒炒,一兩),防風,羌活獨活(酒浸一宿,焙),木瓜(酒浸,焙),川芎,防己(酒浸,焙,各七錢),肉桂(去皮,四錢),茅山蒼朮(米泔制,二兩),白朮(二兩),熟地黃(酒洗,一兩二錢),桑寄生(酒炒,六錢),共為細末,酒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淡鹽湯下。天陰薑湯下,酒服亦可。

一方加虎脛骨酥炙一兩。

白話文:

這款藥丸名為「滋腎舒筋健步丸」,主要治療因痰濕導致的手腳不靈活,以及因血虛造成的筋骨無力軟弱。

配方如下:使用酒清洗過的當歸和白芍,酒洗的牛膝,酒炒的杜仲一兩,防風,羌活和獨活需先用酒浸泡一夜再烘乾,木瓜同樣要經過酒泡和烘乾,川芎,防己則需先用酒浸泡再烘乾,各七錢,去掉外皮的肉桂四錢,茅山產的蒼朮需經米泔水處理二兩,白朮二兩,熟地黃需酒洗一兩二錢,酒炒的桑寄生六錢。將這些材料全部研磨成細粉,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百粒,空腹時搭配淡鹽水吞服。在天氣陰冷時,可以改用薑湯送服,或直接以酒送服也行。

另外有一種配方會再加入酥炙的虎脛骨一兩。

以上就是這款藥丸的詳細配方與服用方式。

4. 治腳氣方

累試神效,絕勝諸方。

麻黃(三兩,去根留節炒黃),殭蠶(二兩,炒為末),乳香(另研),沒藥(各五錢),丁香(一錢),各研為末和勻,每服一兩,好酒調下,取醉,汗出,至腳為度,俟汗乾即愈。後用五枝湯洗,用桃、柳、梅、槐、桑,取嫩枝煎湯,先飲好酒三杯,洗腳止痛為妙。

白話文:

這是一個治療腳氣的古方,經過多次實驗證明效果非常顯著,遠勝過其他各種療法。

所需藥材如下:麻黃三兩,但要先去除根部只留下莖節,然後炒至微黃;殭蠶二兩,炒熟後磨成粉末;乳香和沒藥各五錢,需單獨研磨;丁香一錢。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後均勻混合。每次服用一兩,用上好的酒調和服用,以達到醉態,使身體出汗,直到汗水流到腳部為止,等到汗水完全蒸發乾淨,病情就會痊癒。

在病情好轉後,可用五枝湯來清洗。五枝湯由桃樹、柳樹、梅樹、槐樹和桑樹的嫩枝煎煮而成。先飲用三杯好酒,然後用此湯來洗腳,可以緩解疼痛,效果極佳。

5. 加味四斤丸

治肝腎俱虛,精血不足,足膝痠疼,步履不隨,風寒濕氣腳痛。

虎脛骨(酥炙),天麻,宣木瓜(一個,去瓤),肉蓯蓉(各一兩,酒浸、焙),沒藥,乳香(各五錢),川烏(一兩,炮、去皮),川牛膝(一兩五錢,酒浸),為末,入木瓜膏,和酒杵搗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溫酒淡鹽湯送下。

當歸拈痛湯

見前肩背門。

白話文:

【加味四斤丸】

用於治療肝腎同時虛弱,精血供應不足,導致雙腳和膝蓋痠痛,走路時力不從心,以及由風、寒、濕氣引起的腳部疼痛。

使用虎骨(經過酥油烤製)、天麻、宣木瓜(一個,去籽)、肉蓯蓉(各一兩,需先以酒浸泡再烘乾)、沒藥、乳香(各五錢)、川烏(一兩,炮製後去皮)、川牛膝(一兩五錢,需以酒浸泡)等材料。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末後,加入木瓜膏,混合酒一起搗成丸狀,大小約如梧桐樹的果實。每次服用七十粒,最好在空腹時,用溫酒或淡鹽水送服。

【當歸拈痛湯】

可參考先前對於肩背疼痛的介紹。

6. 方脈痿證合參

痿者,手足痿軟無力,百節緩縱不收也。《經》曰:五臟使人痿,蓋言五臟皆有痿也。又曰: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蓋言肺主皮毛,為臟之長,心之蓋也。若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且肺熱則腎受熱氣。故足攣躄,不得伸以行也。心主身之血脈,血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則生脈痿,樞折而不能提挈,脛縱而不任地也。肝主筋膜,肝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也。

脾主肌肉,脾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也。腎主骨髓,腎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也。又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入房太甚,費竭精氣,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居處相濕則肌肉不仁,色黃而蠕動,是謂肉痿,故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

有遠行勞倦,遇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陰氣內消,乃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腰脊不舉,發為骨痿,故曰:骨痿生於大熱也。凡此五痿與柔風腳氣相類,但柔風腳氣皆外因,痿則內臟不足耳。

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蓋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宗筋謂陰毛中橫骨上下臍兩傍之堅筋也,凡人身上下前後無處不達。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且四肢皆稟於胃,必因於脾乃得稟也。脾為太陰,其脈貫胃,行氣於手足之三陰,胃為陽明,行氣於手足之三陽。

若脾病,則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以達四肢,四肢不得稟水穀之氣,筋骨肌肉無氣以生乃痿也。然脾太過,亦令人四肢不舉,《經》所曰:土太過,則敦阜。阜者,高也。敦者,厚也。既厚又高,其治則瀉,以令氣弱陽衰,土平而愈,乃膏粱之疾也。若脾虛則不用,《經》所謂土不及,則卑監也,其治宜培本為主。

《內經》治痿,獨取陽明,乃治痿之大概。欲使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是澄其源而流自清,以其原皆自於肺,故以五痿之所主者,而參治之。庶得以盡其用。《經》曰:各補其榮而通其輸調其虛實,和其逆順,可見治法不專於陽明也。

手陽明大腸經,肺之腑也。足陽明胃經,脾之腑也。治痿之法,惟取陽明一經,何也?《經》云:諸痿生於肺熱,蓋五行之中,惟火有二,腎雖有二,水居其一,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故《經》曰:一水不勝二火,理之必然,肺金體燥而居上,主氣化,畏火者也。脾土性濕而居中,主四肢,畏木者也。

夫火性炎上,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肺得火邪而熱矣。木性剛急,肺受熱,則金失所養,木寡於畏,而侮所勝,脾得木邪而傷矣。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皆不為用,而諸痿之病作矣。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故陽明實則宗筋榮潤,自能束骨而利機關矣。

治痿之法無出於此,故曰:風火既熾,當滋腎水,是以東垣先生取黃柏為君,黃耆等補藥輔之為佐,然有兼痰積者,有濕多者,有熱多者,有濕熱相半者,有挾氣者,臨病制方難於一定,且厚味發熱,乃先哲格言,但是患痿之人,若不淡薄食味必不能安全也。

夫筋脈短勁,肝氣內錮,須明金伐木榮之道,惟金失其剛,轉而為柔,是以木失其柔,轉而為剛,故治此患,專以清金為第一義也。然清金尤先於清胃,否則,飲酒而熱氣輸於肺矣,厚味而濁氣輸於肺矣。藥力幾何,能勝清金之任哉!如金不清則大敵在前,主將懦弱,焉望其成功耶!

夫風痿之別,凡痛則為風,不痛則為痿。《經》曰:痛則為實,不痛則為虛,曰風,曰痿,虛實二者而已。東垣曰:氣盛痿盛,氣衰病衰,何以蓋人之氣血充實,則風寒客於經絡之間,邪正尚能交攻,而疼痛作矣。人之氣血虛弱,則痰火鬱於肢節之內,而正不能勝邪,乃痿痹作矣。

故丹溪曰:痿症切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亦以風為實,而痿為虛也。曰散邪,曰補虛,豈可紊亂,兼忌妄用燥烈之藥,致傷真陰真氣,藥勢偏有所助,則勝克流變,其害益甚矣。

痿症若草木失於培植,枝葉枯稿,根本尚未大傷,以其不咳嗽,不吐血,不發寒熱,為異於虛勞耳。故久沾床褥,而形色絕無病狀,亦並無痛楚麻木若痹證也。蓋痹證由於三氣外傷,病在經絡血脈之中,氣血閉澀者也。尚可作有餘,論痿證由於氣血不足。受病在五臟六腑之中,不能充固者也,當純從不足治。

夫痿。熱症也。本於內臟不足,而其原則由於肺,論治則獨取陽明,蓋真氣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谷始入於胃,以溉五臟真氣者,天之道穀氣者,地之道,真氣與穀氣並,而後形氣之道立,陽明虛則五臟無所稟,不能行氣血而奉生身者,弱矣。陽明主潤宗筋,宗筋足之強弱所繫,故曰偏枯痿易,四肢不用者,脾病也。

《經》曰:四肢皆稟氣於胃,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令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水穀日虛,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而四肢不舉。《經》又曰:歲土太過,中滿食減,四肢不舉,是四臟之痿,又獨重於陽明者,明矣。及後世諸腎主論,有主乎虛損成也者,有主於實邪為病者,當兼以脈候辯之。

有曰精虛血耗,內臟不足而成痿者;有曰燥金氣鬱,血液衰少,不能榮養百骸而成痿者;有曰陽明濕熱熏蒸於肺,困水之上源而成痿者;有曰使內太過,水少不能勝心火,火除肺金而六葉焦,以成痿者;有曰腎主骨而藏精,肝主筋而藏血,嗜欲無度,則肝腎虛而成痿者。凡此皆論內傷不足為病,而總歸於熱,故曰:痿病無寒,不可作寒治。

又曰:痿屬濕熱,不可作風治,當以清熱補精養血為主,觀此則知痿病之一外感也,明矣。但始因氣熱而成,不可驟用辛熱峻補之劑耳。其以實邪為病立論者:有曰勞心太過,心氣熱則火獨光腎脈隨火上行而痿者;有曰燥金受邪,寒水生化之源絕,而濕熱下流腎肝而痿者;有曰醇酒膏粱,命門相火過盛,逼陰於外而痿者;有曰長夏服熱藥太過,陰明火邪內伏而痿者;有曰肺氣不舒,郁遏成火而痿者。

又曰:濕痰聚於中焦,手足軟而痿者,有曰腎肝氣虛,風邪襲虛而痿者,即經文治痰,獨取陽明,亦非謂陽明之本虛立見,否則何以病痿之人,飲食日盛,形體日肥,而足終痿易不用,豈水穀入海,陽明氣旺,獨不能運化精微,以強筋骨乎?此乃火邪伏諸胃中,但能殺穀,而不能長養血氣,以生津液,灌溉百骸,最以飲食倍於平人,而足反為之不用,此所謂壯火食氣,胃熱消穀善飢是也。陽明之熱邪,原是肺熱中傳來,故治痿獨取陽明者,非補陽明也。

治陽明火邪,毋使干於氣血之中,則濕熱清而筋骨強,足痿自起,此經不言補而言取者,取出陽明之熱邪耳,凡此皆以實邪為病立論也。然病名雖一,而脈候自殊,虛實之間,豈無辯乎,要知虛者,乃正氣虛,實者,乃邪氣實,豈有氣血精髓充足,而筋骨為之受病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