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七 (9)
雜症大小合參卷七 (9)
1. 腹痛大小總論合參(附腹中諸病)
經脈流行,環周不休,通則不痛,何病之有?若寒氣客於經脈之中。則脈氣澀滯而不行,客於脈外,血亦凝泣而不和,氣滯血凝,是以卒然而痛也。客於脈外者,痛易止,客於脈中者,痛不休。有心背相引而痛者,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內通於心,故心背相引而痛也。有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因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則血澀脈急,故脅肋與少腹及陰股相引而痛也。
有痛而嘔者,因寒氣客於腸胃,則氣不得下行,乃厥逆上出,寒不去則痛生,陽上行則嘔逆也。有腹痛而泄者,因寒氣客於小腸,小腸為受盛之府,寒邪客之。則不得結聚,故傳入大腸,所以痛泄也。有痛而便閉不通者,必熱氣留於小腸,乃腸中作痛。痹熱焦渴,熱滲津液,故痛而大便堅閉。
白話文:
經脈就像河流一樣,不斷循環流動,如果暢通無阻,就不會疼痛,哪裡來的病痛呢?如果寒氣入侵經脈,就會導致脈氣阻塞不通,如果寒氣停留在經脈外圍,血液也會凝結不流暢,氣滯血凝,因此就會突然疼痛。寒氣停留在經脈外圍的疼痛容易消失,而停留在經脈中的疼痛則會持續不消。
有些人感到心臟和背部同時疼痛,是因為寒氣侵犯了背俞經脈,而背俞經脈與心臟相通,所以心臟和背部會同時疼痛。有些人感到脅肋和少腹同時疼痛,是因為寒氣侵犯了厥陰經脈,導致血液凝滯,經脈收縮,所以脅肋和少腹以及陰股會同時疼痛。
有些人疼痛同時伴有嘔吐,是因為寒氣侵犯了腸胃,導致氣機無法下降,反而逆流向上,寒氣不散就會疼痛,陽氣上逆就會嘔吐。有些人腹痛同時伴有腹瀉,是因為寒氣侵犯了小腸,小腸負責消化吸收,寒邪入侵,導致無法正常吸收,就會傳入大腸,因此疼痛並腹瀉。有些人疼痛同時伴有便秘,是因為熱氣停留在小腸,導致腸道疼痛。熱氣蒸灼津液,導致津液減少,所以疼痛並大便堅硬不通。
夾熱痛者,必身體燔灼,面赤肢煩,手足心熱。夾冷痛者,必面色青白,甚則唇口爪甲皆青,痛處欲按以熱,口出清涎。更有積滯未消,面黃腹脹,夜熱晝涼而腹痛者,並風冷入脾,脾胃積冷,以致中滿疼痛,歲月不已者,寒則溫之,熱則清之,實則通之,虛則調之,此治之法也。然《內經》之論腹痛,獨引寒淫者為多,以寒邪之閉塞陽氣最甚也。
但六淫七情損傷榮衛,致病多端,豈特寒也哉!故極要體認真切,方投劑有功,有寒熱,(脈沉而遲者寒,脈浮而數者熱。)有虛實,(脈散大而無力者虛,脈弦而有力者實。)有痰涎,(脈滑者痰,沉弦者飲。)有積聚,(脈沉弦而伏者積,或伏或弦者聚。)有蟲痛,(脈多沉滑或乍大或乍小。
白話文:
肚子痛伴隨發熱,通常身體會感到灼熱,臉色發紅,四肢煩躁,手心腳心發熱。肚子痛伴隨寒冷,通常面色蒼白,嚴重時嘴唇、口腔、指甲都會發青,疼痛部位想要用熱敷,並會流出清口水。還有一種情況是積食未消,臉色發黃,肚子脹,晚上熱白天涼並伴有腹痛,這些都是風寒入侵脾胃,脾胃積冷,導致肚子脹痛,持續多年不癒的症狀。治療方法應該根據寒熱虛實來進行,寒則溫之,熱則清之,實則通之,虛則調之。雖然《內經》中關於腹痛的論述,大多提到了寒邪,因為寒邪最容易阻礙陽氣。
但是六淫七情損傷人體的精氣,導致各種疾病,又豈止是寒邪呢?所以要仔細辨證,才能對症下藥。疼痛會伴隨寒熱,脈沉而遲者為寒,脈浮而數者為熱。疼痛也伴隨虛實,脈散大而無力者為虛,脈弦而有力者為實。疼痛也伴隨痰涎,脈滑者為痰,沉弦者為飲。疼痛也伴隨積聚,脈沉弦而伏者為積,或伏或弦者為聚。疼痛也伴隨蟲痛,脈多沉滑或乍大或乍小。
)有死血,(脈沉而澀或結或促。)中脘痛,(太陰脾也。)當臍痛,(少陰腎也。)少腹痛,(厥陰肝及衝任大小腸也。)寒痛者,欲得熱手按,及喜熱食麵青白色,吐瀉不渴,其脈沉遲綿綿而痛無增減者是也,以薑桂附子之屬溫之。熱痛者,熱手按而不已,脈洪大而數,時痛時止時吐也。
然有得熱物而痛亦止者,蓋辛熱能衝開鬱結,氣道疏通暫得少愈,但陰血日虧,燥火愈熾,不久復發,遷延歲月,此為積熱,輕者,山梔黃連白芍香附之類,重者,調胃承氣湯下之。然熱痛有冷物按之而暫止者,有熨之而愈甚者。虛痛者以手重按痛處而止者是也,宜參朮白芍加溫暖藥。
白話文:
如果有死血,脈象沉而澀或結或促。中脘部位疼痛,屬於太陰脾經。臍周圍疼痛,屬於少陰腎經。小腹疼痛,屬於厥陰肝經和衝任脈、大小腸經。如果疼痛是寒症造成的,患者會想要熱敷、用手按壓,並且喜歡吃熱食,如麵食,面容蒼白,嘔吐腹瀉但口不渴,脈象沉遲綿綿,疼痛無增減,這時可以用生薑、桂枝、附子等溫熱藥物治療。如果疼痛是熱症造成的,患者用手按壓時疼痛不會減輕,脈象洪大而數,疼痛時有時無,還會偶爾嘔吐。
有些患者在接觸熱物時疼痛會減輕,這是因為辛熱藥物可以衝開鬱結,氣道疏通後暫時緩解。但由於陰血日漸虧損,燥熱更盛,不久疼痛就會復發,久而久之成為慢性病。這種情況屬於積熱,輕者可以用山梔子、黃連、白芍、香附等藥物治療,重者需要服用調胃承氣湯瀉下。然而,熱症引起的疼痛也可能在接觸冷物時暫時緩解,但也有可能是熨熱後疼痛加劇的情況。虛症引起的疼痛,用手重按痛處時疼痛會減輕,這種情況可以用人參、白朮、白芍加上溫暖藥物治療。
實痛者,痛甚脹滿,手不可近,按之愈痛,或消或下,詳症施治。在上作痛者,多屬食,治宜溫脾行氣以消導之,不可用寒藥,蓋飲食得寒則滯,得熱則化。若痛漸下,日久不愈者,宜推蕩之。其初不可下,蓋食物未腐,尚在胸膈耳。痰痛者,必小便不利,痰隔中焦,氣閉下焦,上下不相流通故痛,治當導痰開鬱。
伏飲作痛者,或吐或下,視形氣何如,當與痰飲門相參施治。蟲痛者,有塊梗起往來,便吐清水,腹熱善渴,面上有白斑點,唇若塗朱,痛後便能食或偏嗜一物,其痛時作時止,其脈或大或小,面色乍青乍赤乍白是也。食積死血痛者,痛有常處而不移動者是也,宜桃仁承氣湯。
白話文:
如果疼痛是實證,症狀通常是疼痛劇烈、腹部脹滿,手碰不到肚子,按壓時疼痛加劇,有時會消腫,有時會腹瀉。根據具體的症狀進行治療。如果疼痛在上腹部,大多是食物積滯引起的,治療應該溫暖脾胃,行氣消導,不可使用寒涼的藥物,因為飲食遇到寒涼就會滯留,遇到溫熱就會消化。如果疼痛逐漸向下移動,時間久了沒有好轉,就應該用藥物推動排泄。初期不可立即下瀉,因為食物還沒有腐爛,仍然停留在胸膈之間。
痰引起的疼痛,患者往往小便不利,痰阻礙中焦,氣機阻塞下焦,上下不通暢,所以疼痛。治療應該以化痰開鬱為主。
伏飲引起的疼痛,可能會嘔吐或腹瀉,要根據患者的形體和氣色,結合痰飲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蟲引起的疼痛,患者會有塊狀物在腹中移動,會吐清水,腹部發熱口渴,臉上出現白色斑點,嘴唇紅潤如塗朱砂,疼痛後就能進食或偏愛某種食物,疼痛時有時無,脈象忽大忽小,面色忽青忽紅忽白。食物積滯和瘀血引起的疼痛,疼痛部位固定,不會移動,可以用桃仁承氣湯治療。
感暑而痛泄痢並作,其脈必虛,宜十味香薷飲之類。感濕而痛,大便溏泄,小便不利,其脈必濡,宜胃芩湯。食積痛常欲大便,利後而痛或減者是也,宜溫宜消。久者,遇仙丹神芎丸擇而下之。氣滯而痛必腹脹而脈沉,宜木香順氣散,元陽運行,其痛自愈。絞腸沙痛,極是急速,先與鹽湯探吐,或痿中並十指出血,內服藿香正氣散。
酒積痛,酒傷則發,宜泄其積,痛自止也。
白話文:
夏天受暑氣而腹痛腹瀉,脈象一定虛弱,應該服用十味香薷飲之類的藥物。受潮濕之氣而腹痛,大便稀溏,小便不利,脈象一定濡弱,應該服用胃芩湯。飲食積滯引起腹痛,經常想大便,大便後疼痛減輕,應該服用溫和消導的藥物。時間久了,則服用遇仙丹或神芎丸等藥物瀉下。氣滯引起的腹痛,一定伴隨腹脹和脈沉,應該服用木香順氣散,元氣運行暢通,疼痛自然就會消失。絞腸痧痛,發作非常迅速,應先用鹽湯催吐,或伴有四肢無力、十指出血者,內服藿香正氣散。
長期飲酒引起的腹痛,是酒傷所致,應該瀉去積聚之物,疼痛自然就會停止。
凡痛初得,元氣未虛,必推蕩之,此通因通用之法。虛弱有久病,直升之、消之。心腹痛者,必宜溫散,此是鬱結不行,陰氣不運故病,所以芍藥雖治腹痛,然只治血虛之腹痛,至於諸腹痛皆不可用,蓋諸痛皆宜辛散,而芍藥酸收耳。如稟受素弱,飲食過傷而腹痛者,當補脾胃以兼消導。
如跌撲損傷而腹痛者,乃是瘀血,宜桃仁承氣湯加當歸、蘇木、紅花,水酒煎服下之。凡肥人腹痛者,屬氣虛。兼痰濕,宜人參、蒼白朮、半夏。夫痰豈能作痛,殊不知氣鬱則痰聚,痰聚則礙氣道,不得運行,故作痛也。腎中陽虛作痛者,大溫補之。大抵胃脘下大腹痛者,屬食積外邪,繞臍痛者,屬痰火積熱,臍下少腹痛者,屬寒或瘀血或溺澀。
白話文:
剛開始疼痛的時候,元氣還沒有虛弱,就應該積極治療,這是通則。如果身體虛弱或久病,則要溫和地慢慢調理。心腹疼痛,應該溫暖散寒,這是因為氣血鬱結不通,陰氣運行不暢造成的。雖然芍藥可以治療腹痛,但只適用於血虛導致的腹痛,其他原因的腹痛都不適合使用,因為其他疼痛都需要辛散的藥物,而芍藥卻是酸收的。如果天生體質虛弱,或者飲食過度而導致腹痛,則要補脾胃,同時也要兼顧消導。
如果跌倒或外傷導致腹痛,這是瘀血造成的,要用桃仁承氣湯,再加上當歸、蘇木、紅花,水酒煎服。肥胖的人腹痛,屬於氣虛,如果兼有痰濕,可以用人參、白朮、半夏。很多人認為痰不可能引起疼痛,其實是因為氣鬱則痰聚,痰聚就會阻礙氣道,氣血無法運行,所以才會疼痛。腎陽虛導致的疼痛,則要用溫補的藥物。總之,胃脘下大腹痛,屬於食積外邪;繞臍痛,屬於痰火積熱;臍下少腹痛,屬於寒證或瘀血或溺澀。
一室女時患腹痛,食少面黃肌瘦,幼科治以退熱消積,女科治以通經行血,大方以虛而議補,俱不效,後有識者,曰:脈大而尺獨數,肌膚早錯,甲鍺不滑澤也,此小腸有癰,膿己成而將潰矣。亟與葵根一兩,銀花三錢,甘草節一錢,皂刺,陳皮各二錢,再劑而膿血大潰,更以太已膏同參耆治之,一月始安。
白話文:
一位年輕女子,長期以來腹部疼痛,食慾不振,面色蒼白,體形消瘦。曾經看過兒科醫生,以退熱消積的藥物治療;也看過婦科醫生,以通經活血的藥物治療;還有名醫以虛弱為由,開補藥治療,但都無效。後來,一位有經驗的醫生診斷說:「她的脈象洪大,尺脈卻微弱,皮膚粗糙,指甲暗淡無光澤,這是小腸有膿腫,膿已形成,快要潰破了。」於是,他立即開了葵根一兩、銀花三錢、甘草節一錢、皂刺、陳皮各二錢的藥方。服用兩劑後,膿血大量排出,之後又用太乙膏配合人參和黃芪治療,一個月後,病情才得以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