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二 (21)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二 (21)

1. 臟腑手足陰陽所主

故人身之有經絡,猶天地之有河道,血脈之運行經絡,猶源泉之傳流河道,河道雍塞則水勢之氾濫無拘,源泉枯涸,則地道之脈氣閉塞,人身之血氣於經絡亦然也。然醫家之識經絡,猶舟子之諳道途,否則,何以行之?

白話文:

所以人體有經絡,就像天地有河道一樣。血液在經絡中運行,就像泉水流向河道一樣。河道堵塞,水勢就會氾濫而沒有限制;泉源枯竭,地下的脈絡氣也會閉塞。人體的血氣在經絡中運行也是如此。然而,醫生認識經絡,就像船夫熟悉航道一樣,不然,要如何讓血氣運行呢?

2. 詳五邪

書言虛邪、實邪、賊邪、微邪、正邪,何以別之?蓋從後來者為虛邪。如肺病因脾土之邪所致,然金生於土,是從後來,兼金中有土,土能御水,無水則火至矣,故為虛邪。從前來者為實邪,如肺病因腎水之邪所致,然水生於金,是從前來,兼金中有水,則火不能至,是子能制鬼矣,故為實邪。

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如肺病因心火之邪所致,蓋火能剋金,是從吾所不勝者而來乘之,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如肺病因肝木之邪所致,然金能剋木,是從吾所能勝者而來乘之,既勝則不能為害,故為微邪。如但得肺家之病,而無外邪相干者,此謂正邪。姑舉一臟,可類推也。

白話文:

書上提到的虛邪、實邪、賊邪、微邪、正邪,要如何區分呢?從後方來的邪氣稱為虛邪。例如肺部的疾病是由脾臟的問題引起的,然而金(肺)源於土(脾),這就是從後方來的邪氣,加上金中含有土的成分,而土可以防禦水,若無水,火就會到來,所以這種邪氣被稱為虛邪。

從前方來的邪氣稱為實邪,例如肺部的疾病是由腎臟的問題引起的,然而水(腎)源於金(肺),這是從前方來的邪氣,加上金中含有水的成分,這樣火就不能到來,也就是子能剋制鬼,因此這種邪氣被稱為實邪。

從自己無法剋制的地方來的邪氣稱為賊邪,例如肺部的疾病是由心臟的火邪引起的,因為火能剋制金,這是從自己無法剋制的地方來的邪氣,因此稱為賊邪。從自己能剋制的地方來的邪氣稱為微邪,例如肺部的疾病是由肝臟的木邪引起的,然而金能剋制木,這是從自己能剋制的地方來的邪氣,既然能剋制,就不會造成太大的危害,因此這種邪氣被稱為微邪。

如果只是單純的肺部疾病,沒有其他外邪幹擾,這就稱為正邪。這裡只舉了一個臟器的例子,其他的可以依此類推。

3. 五臟部位氣色外見

大人重問切,小兒重望聞,故氣色詳揭審機數篇,單論幼科。

夫醫之望聞問切四要,猶人之四肢,一肢廢不成其為人,一要缺,不成其為醫。《經》曰: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望而知之者,望見五色,以知其病之所處也。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之所出也。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

切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在何臟腑也。故初近患人,先望而聞,次問而切,誠不易之,次第今病家,惟令切脈,以試醫士知否,殊不知寒熱虛實,在於經絡,可以切脈而知,若得病之由,及所傷之脈,豈能以診而悉之乎?故醫者不可不問其由,病者不可不說其故。蘇東坡曰:吾疾必盡告醫者,使胸中瞭然,然後診脈,疑似不能惑也。

吾求愈疾而已,豈以因醫為事哉!況小兒血氣未定,易大易小,寸口難憑,非四者合衡揆度,何因洞見精微?謹將望聞諸要,彙集後篇。《經》曰: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五臟之華,皆上著於面,故直鼻上下候五臟,挾鼻兩傍候六腑。又鼻候肺,目候肝,舌候心,唇候脾,耳候腎,皮候大小腸,肉候胃,爪候膽,腠里候三焦、膀胱。其肝青、心赤、肺白、腎黑、脾黃者,是各臟之氣色也。

肝旺於春,心旺於夏,肺旺於秋,腎旺於冬,各七十二日,脾寄旺於四季之後,各一十八日,是其本位。然有時乎不春不冬,而面變青黑者,非肝之與腎也。不秋不夏,而面變赤白者,亦非心之與肺也。蓋五臟之氣,隨症變形,而無一定。如忽然青黑者主乎痛,忽然赤者主乎熱,忽然白者主乎冷,忽然黃者主乎積。

可見非繫於時,非拘於位也。又如心主額與髮際,肝主眼與左臉及太陽,脾主唇之上下及鼻準,肺主右臉及太陰,腎主耳輔及下頦。其色亦有或於本位呈見,或露於他部者有矣。大抵得部者順,即移位於無刑者不妨。若露他部,而又相剋者,斯為逆矣。如瀉痢日久脾虛,而唇之上下色變為黑,是腎乘脾,木反剋土,名為強勝者,即為逆也。

進而申之,凡五位總作青色者,主驚積不散,欲發風候,更必神彩不穩,上上下下。凡五位總作紅色者。主痰積雍盛,驚悸不寧,更必神彩無光,恍恍惚惚。凡五位總作黃色者,主食積症聚,更必其神散漫,昏昏沉沉,其候寒熱潮發,飲食不欣,氣粗煩滿,困倦喜踵,或嘔噦,或瀉痢。凡五位總作白色者,主肺氣不利,大腸滑泄。

水穀不分,欲作痢吐,其眸凝濁,失其精神,朦朦朧朧。凡五位總作黑急者,主傳不順症變作逆候,未害有虧臟腑欲絕,其血不榮,其氣不衛,榮衛大序,經絡流注,凝滯於脈,為疾危惡。其神昏悶,沉沉默默,必為人不久者矣。更凡額紅者,主心經有風熱,腫臥不寧,驚悸熱燥。

白話文:

大人看病重在把脈和詳細詢問,小孩看病則重在觀察和聽聲音,所以特別寫了幾篇關於氣色仔細辨別的章節,專門討論幼兒科。

醫學上的望、聞、問、切四個步驟,就像人的四肢一樣重要,缺少任何一個都不能稱之為完整的人,同樣的,缺少任何一個步驟都不能稱之為合格的醫生。《醫經》說:「能觀察外表就了解病情,稱為神醫;能聽出聲音就了解病情,稱為聖醫;能詳細詢問就了解病情,稱為良醫;能透過把脈就了解病情,稱為巧醫。」所謂觀察而知,就是觀察臉上的氣色,來判斷病在哪裡;所謂聽音而知,就是聽聲音來辨別病症的來源;所謂詢問而知,就是詢問病人想吃什麼口味,來了解疾病的起源和所在之處。

所謂把脈而知,就是診斷寸口的脈象,觀察脈搏的虛實,來判斷疾病在哪個臟腑。所以,初次接近病人,應該先觀察和聽診,然後詢問再把脈,這是不可顛倒的步驟。現在有些病人,只讓醫生把脈,以此來考驗醫生是否懂得醫術,卻不知道寒熱虛實是在經絡上,可以透過把脈了解,但如果想知道發病的原因以及損傷了哪條經脈,難道單單靠把脈就能知道嗎?所以醫生不能不詢問病因,病人也不能不說出病情。蘇東坡說:「我生病一定會把所有狀況都告訴醫生,讓醫生心中清楚明白,然後再把脈,這樣就不會被模稜兩可的狀況所迷惑了。」

我只是想要治好疾病,怎麼能把考驗醫生當成一回事呢!何況小孩的氣血還不穩定,變化很大,脈象很難判斷,如果不用望聞問切四種方法綜合判斷,又怎麼能徹底了解精微之處呢?因此,我謹慎地將觀察和聽診的重點,彙集在後面的篇章。《醫經》說:「能觀察臉色精微的人,可以知道是氣的顯現。」五臟的精華,都會表現在臉上,所以觀察鼻子上下可以判斷五臟的狀況,觀察鼻子兩側可以判斷六腑的狀況。又例如:鼻子對應肺,眼睛對應肝,舌頭對應心,嘴唇對應脾,耳朵對應腎,皮膚對應大小腸,肌肉對應胃,指甲對應膽,皮膚紋理對應三焦和膀胱。肝臟的氣色是青色,心臟的氣色是紅色,肺臟的氣色是白色,腎臟的氣色是黑色,脾臟的氣色是黃色,這些是各個臟器的氣色。

肝臟在春天旺盛,心臟在夏天旺盛,肺臟在秋天旺盛,腎臟在冬天旺盛,各旺七十二天,脾臟則在四季交替之後寄旺,各旺十八天,這是它們的本位。然而,有時不是春天或冬天,臉色卻變青黑,那不是肝臟和腎臟的問題;不是秋天或夏天,臉色卻變紅白,那也不是心臟和肺臟的問題。五臟的氣色,會隨著病症變化而改變,並沒有一定的規律。例如忽然出現青黑色,表示疼痛;忽然出現紅色,表示發熱;忽然出現白色,表示寒冷;忽然出現黃色,表示積滯。

可見,氣色變化並不是固定在特定的時間或部位。又例如,心主宰額頭和髮際,肝主宰眼睛、左臉和太陽穴,脾主宰上唇、下唇和鼻頭,肺主宰右臉和太陰穴,腎主宰耳朵下方和下巴。氣色有時會在本位顯現,有時也會出現在其他部位。大致來說,氣色出現在本位是正常的,即使移到不相剋的部位也沒有關係。如果出現在其他部位,而且又互相剋制,那就是不正常的現象。例如,腹瀉很久,導致脾虛,嘴唇上下顏色變黑,這是腎臟壓制脾臟,木反過來剋土,稱為強盛的現象,就是不好的徵兆。

進一步說明,如果臉上五個部位都呈現青色,表示有驚嚇積滯不散,即將發作風症,而且精神不穩定,忽上忽下;如果臉上五個部位都呈現紅色,表示痰積嚴重,心悸不安,而且精神渙散,恍恍惚惚;如果臉上五個部位都呈現黃色,表示有食物積滯,而且精神散漫,昏昏沉沉,發病時冷熱交替,食慾不振,呼吸粗重,煩躁腹脹,疲倦嗜睡,或嘔吐,或腹瀉;如果臉上五個部位都呈現白色,表示肺氣不利,大腸排泄過多,水穀不分,即將發生痢疾和嘔吐,而且眼睛渾濁,失去神采,矇矇朧朧;如果臉上五個部位都呈現黑色且急促,表示病情惡化,即將轉為危重,可能損害臟腑,使生命垂危,血液無法濡養,氣血無法保護身體,氣血運行大亂,經絡阻塞不通,病情非常危險。病人會神情昏沉,沉默寡言,恐怕活不久了。此外,如果額頭發紅,表示心經有風熱,腫脹難安,心悸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