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全參卷四十 (19)

回本書目錄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全參卷四十 (19)

1. 雷丸

稟竹之餘氣,得霹靂而生,故名雷丸,味苦鹹,性微寒,有小毒,入手足陽明經。苦寒之性故入腸胃而為溫熱殺蟲,化積解毒除狂之用,利丈夫不利女子者,蓋以男子屬陽,得陰而生,故喜陰寒之味,女子屬陰,得陽而長,故不利陰寒之物也。宜擇白者可用,蓋赤者殺人,甘草汁浸一宿,去皮用。

雷丸,胃熱可解,蠱毒能驅,善殺三蟲,仍殺白蟲,惟治男人,不治女子,主癲癇狂走,療汗出惡風,又作磨積之膏,專卻小兒百病,無蟲積者禁之。

白話文:

[雷丸]

雷丸是竹子剩餘的氣息,經過雷電的擊打而生成,因此被命名為雷丸。其味道苦鹹,性質微寒,含有輕微的毒性,主要影響手和腳的陽明經脈。因為它具有苦寒的特性,所以進入腸胃後能治療溫熱的蟲害,可以消解積食、解毒,並能幫助控制狂躁的症狀。然而,它對男性有益,對女性則不一定有利,這是因為男性屬陽,需要陰氣來滋養,因此喜歡陰寒的食物;而女性屬陰,需要陽氣來成長,因此不太適合陰寒的食物。

選擇使用時,應選白色的雷丸,因為紅色的雷丸是有毒的。使用前,應先用甘草汁浸泡一夜,然後去掉外皮再使用。

雷丸能解決胃熱的問題,驅逐蠱毒,有效殺死多種寄生蟲,特別是白色寄生蟲。但其主要適用於男性,對女性的效果不佳。主要治療癲癇和狂躁,也能治療因出汗過多而怕風的情況。此外,雷丸也可以製成膏藥,專門用於治療兒童的各種疾病。但是,如果沒有寄生蟲或積食問題的人,應該避免使用雷丸。

2. 蕪荑

稟金氣而生於春陽之令,故味苦、辛,氣溫、無毒。辛能散,苦能下,溫能除濕。故為散風除濕化食殺蟲消積消疳之藥。然久服多服亦能傷胃者也。

蕪荑,經火煅過才用。主五內邪氣,殺寸白三蟲,化食除腸風,逐冷止心痛,散皮膚骨節風濕,療痔瘻疥癬瘡痍,脾虛有積,亦勿概投。

白話文:

[蕪荑]這味藥物,是在春季的陽光下吸收了金屬之氣而生長,所以其味道是苦和辛,性質溫暖,且無毒性。辛味可以散發,苦味可以降下,溫熱則可以去除濕氣。因此,它是一種能散風、去濕、幫助消化、殺蟲、消除積食和治療疳積的藥物。然而,如果長期或大量服用,也會有傷害胃部的可能。

使用蕪荑時,需經過火燒煅煉後再使用。主要針對體內的異常氣息,能殺死體內的寄生蟲,幫助消化,去除腸道出血,驅除寒氣以緩解心痛,並能散去皮膚和骨節中的風濕,治療痔瘡、瘻病、皮膚病和創傷。對於脾虛但又有積食的人,不應隨意使用。

3. 使君子

得土之沖氣,兼感乎季春之令以生,故味甘,氣溫,無毒。甘入脾。故入足太陰陽明,補脾健胃之要藥。小兒五疳,便濁瀉痢,腹蟲莫不由脾虛胃弱,因而乳食停滯濕熱瘀塞而成,脾健胃開則前症俱除矣。不苦不辛,能殺疳蛔,為小兒上藥,宜去殼取肉切開,或曬或膈紙焙燥,入丸散,不入煎劑,如欲嚼食,或生或蒸熟任用,但服使君子後,忌食熟物,熱茶犯之即瀉。

使君子,去白濁,除五疳,殺蛔蟲,止瀉痢,扶益中州,收斂虛熱,殺蟲藥皆苦,使君子獨甘,空腹食數枚,次日蟲皆死而出矣,有言其不宜食者非也。樹有蠹,屋有蟻,國有盜,禍耶福耶,但蛔蟲安於脾胃消穀,若不出經,侵蝕血氣,而長大盈尺,成蛔作祟者,毋容食此殺之,並無食積者,勿概用也。

白話文:

[使君子]

這植物吸收了大地的精華,同時在春季末期的環境下成長,因此它的味道是甘甜的,性質溫和,沒有毒性。因為它味道甘甜,所以對脾臟特別有益。因此,它進入人體後主要影響的是足部的太陰和陽明經脈,是補充脾臟功能、強健胃口的重要藥材。兒童常見的營養不良(五疳)、尿濁、腹瀉、痢疾以及腸胃寄生蟲,大多是由於脾虛胃弱導致食物消化不良、濕熱淤積而產生的,一旦脾臟強健、胃口開闊,這些症狀就會消失。

使君子的味道不苦也不辣,卻能有效消滅腸道寄生蟲,對兒童來說是極好的藥物。使用時,應去除外殼取出果肉,切成片狀,無論是曬乾或是隔紙烘烤至乾燥都可以,通常會加入藥丸或散劑中,但不會用來煎煮。如果要直接咀嚼食用,生吃或蒸熟都可以,但是服用使君子後,要避免食用熟食和熱茶,否則可能會導致腹瀉。

使君子可以清除白濁,消除兒童營養不良,消滅蛔蟲,止瀉痢,強化中焦功能,收斂虛火。大多數的驅蟲藥都帶有苦味,只有使君子味道甘甜,空腹時吃幾顆,第二天蛔蟲就會死亡並排出體外,有人說不能食用使君子,這是錯誤的觀念。就像樹木有蛀蟲、房子有螞蟻、國家有盜賊一樣,是禍是福?然而,如果蛔蟲安分地待在脾胃中幫助消化食物,只要不侵蝕到其他部位,造成身體血氣流失,長大到一尺長,成為危害健康的害蟲,那就不需要使用使君子來殺死它們。另外,對於沒有食物消化問題的人,也不應該隨意使用。

4. 巴豆

生於盛夏六陽之令而成,秋金之月,故味辛,氣溫,得火烈剛猛之氣,其性有大毒,一云:生溫熟寒。恐熟亦不甚寒也。入手足陽明經,此藥稟火性之急速,兼辛溫之走散,故能入腸胃而盪滌一切有形積滯之物,祛暑濕溫瘧之邪,然性熱大毒,必損真陰,故曰不利丈夫陰,但云又能止瀉。《別錄》又云「:煉餌之,能益血脈。

」恐未確也。宜去心及膜火焙研細去油用。

巴豆一名巴椒。反牽牛,破癥瘕結聚,留飲痰癖,大腹水脹,溫瘧寒熱,盪滌臟腑,開通閉塞,除鬼毒蠱疰,殺蟲,療女人月閉爛胎,有盪滌攻擊之能,誠斬關奪門之將。凡資治病,緩急宜分,急攻為通利水穀之方,去盡皮心膜油,生用,緩治為消磨堅積之劑,炒令黃黑煙盡熟加。生熟緩緊略殊,然耗津傷元則一。

丹溪云,能去胃中寒積,無寒積者忌之,總宜慎用。與大黃同為攻下,但大黃性寒,走血分,腑病多熱者宜之,巴豆性熱,走氣分,臟病多寒者宜之。士材曰:蕩五臟,滌六腑,幾於煎腸刮胃,攻堅積,破痰癖,直可斬關奪門,氣血與食,一攻而殆盡,痰蟲及水,傾倒而無遺,胎見立墮,療毒旋抽,然鬱滯雖開,真陰髓損,以少許著肌膚,須臾發泡,況腸胃臟腑柔薄之質,被其熏灼,能無潰爛之患耶!萬不得已,須炒熟去油,入少許即止,不得多用。

白話文:

[巴豆]這藥物在盛夏六月的炎熱季節成熟,因秋天屬金,所以味道辛辣,氣息溫暖,具有如火般的猛烈特性,其毒性極強。有人說,生的溫熱,熟的卻轉寒,但我認為即使煮熟,其性也不會太寒。它主要影響手和腳的陽明經脈,由於其快速的火性,加上辛溫的散發性,所以能深入腸胃,清除所有有形的積滯物,驅逐暑濕、溫瘧等邪氣。然而,因其性熱且有劇毒,必定會損害身體的真陰,所以說它對男性的生殖系統不利,但也有人說它能止瀉。

《別錄》中提到,經過煉製後的巴豆能滋養血液和脈絡,但這種說法並不一定準確。使用時應去掉心和膜,用火烘烤研磨至細,然後去除油脂再使用。

巴豆的另一名稱是巴椒,它可以打破體內的癥瘕結聚,治療胸腹水腫,以及溫瘧引起的寒熱症狀,清除腸胃中的污濁物,疏通閉塞,解毒殺蟲,治療女性月經不調和流產問題。它具有強烈的攻擊和清除能力,像是一個勇猛的將軍。在治病時,要根據病情的緊急程度來決定使用量,若需急攻,可用生的巴豆,去皮去心去膜去油,用於通利水穀;若病情較輕,則需炒至黃黑色,去油後使用,用於消磨堅硬的積塊。生熟使用方式不同,但都可能耗損津液和傷害元氣。

丹溪先生指出,巴豆能去除胃部的寒積,若無寒積,則應避免使用,總之應謹慎使用。它和大黃都能攻下,但大黃性寒,主要作用在血液,適合治療多熱的腑病;巴豆性熱,主要作用在氣,適合治療多寒的臟病。士材先生表示,巴豆能清潔五臟六腑,幾乎能刮洗腸胃,能攻堅固的積塊,清除痰癖,就像攻破城門的將軍,能一次攻破氣血和食物,把痰蟲和水份全部排出,胎兒見到就墮落,治療毒症效果顯著,但會損耗真陰和骨髓,少量接觸皮膚就可能起泡,更何況腸胃和臟腑這些脆弱組織,若被巴豆燻燒,難免會造成潰爛。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應炒熟去油,少量使用,不可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