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二 (12)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二 (12)

1. 五行論

蓋肺金之氣,夜臥則歸臟於腎水之中,丹家謂之母藏子宮,子隱母胎。此一臟名曰嬌臟,畏熱畏寒,腎中有火,則金畏火刑,而不敢歸,腎中無火,則水冷金寒,而不敢歸,或為喘脹,或為咳噦,或為不寐,或為不食,如喪家之狗。斯時也,欲補土母以益子,喘脹愈甚;清之瀉之,肺氣日消,死期迫矣。

惟收斂者,僅似有理,然不得其門,從何而入?《仁齋直指》云:肺出氣也,腎納氣也。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本。凡咳嗽暴重,動引百骸,自覺氣從臍下逆奔而上者,此腎虛不能納氣歸元也。毋徒事於肺,或壯水之主,或益火之原,火向水中生矣。若夫土者,從火寄生,即當隨火而補。

然而補火有至妙之理,陽明胃土,隨少陰心火而生,故補胃土者補心火,而歸脾湯一方,又從火之外家益補之,俾木生火,火生土也。太陰脾土隨少陽相火而生,故補脾土者補相火,而八味丸一方,合水火既濟而蒸腐之,此至理也。人所不知,蓋混沌之初,一氣而已,何嘗有土?自天一生水,而水之凝成處始為土,此後天卦仁,艮土居坎,水之次也。其堅者為石,而最聖者為金,可見水土金,先天之一原也。

又有補子之義,蓋肺為土之子,先補其子,食子不食母之乳,其母不衰,亦見金生土之人。又有化生之妙,不可不知,甲木戊土所畏,畏其所勝,不得已以已妹嫁之,配為夫婦,此申已化土。凡化物以龍為主。其間遇龍則化,不遇龍則不化,張仲景立建中湯。以建脾土。木曰曲直,曲直作酸,芍藥味酸,屬甲木,土曰稼穡,稼穡作甘,甘草味甘,屬已土,酸甘相合,甲已化土。又如肉桂,蓋桂屬龍火,使助其化也。

仲景立方之妙類如此。又以見木生土之義,蓋上無定位,旺於四季,四季俱有生理,故及之至於木也者,以其剋土。舉世欲伐之,趙氏以為木藉土生,豈有反克之理?惟木鬱於下。故其根下克。蓋木氣者,乃主生之氣,始於東方,盍不觀之為政者,首重農事,先祀芒神。芒神者木氣也,春升之氣也,陽氣也,元氣也,胃氣也,同出而異名也。

載培樹木者,雨以潤之,風以散之,日以暄之,使得遂其發生長養之天耳。及其發達既久,生意已竭,又當斂其主主之氣,而歸於水土之中,以為來春發生之本,此天地春生冬藏之義也,焉有伐之之理?東垣《脾胃論》中,用升柴以疏木氣,諄諄言之詳也。申明五行之妙用,專重水火耳。

白話文:

肺屬金,它的氣在晚上睡覺時會回歸到腎水中,如同煉丹術所說的「母藏子宮,子隱母胎」。肺這個臟器很嬌弱,怕熱也怕冷。如果腎中有火,肺金就會害怕火的刑剋而不敢回歸;如果腎中沒有火,腎水太冷,肺金也會因為寒冷而不敢回歸。這時就會出現喘氣、腹脹、咳嗽、嘔吐、失眠、食慾不振等症狀,像喪家之犬一樣痛苦。

這時,如果想用補土的方法來幫助肺金(土是金的母親),反而會使喘脹更加嚴重;如果用清熱瀉火的方法,肺氣又會日益衰弱,很快就會死亡。

用收斂的方法,似乎有點道理,但是如果不知道正確的途徑,又從哪裡下手呢?《仁齋直指》說:「肺主呼氣,腎主納氣。肺是氣的主宰,腎是氣的根本。」凡是咳嗽突然加重,牽動全身,自己感覺氣從肚臍下方逆行向上衝的,這是因為腎虛不能納氣歸元。不要只針對肺來治療,而是要加強腎的能量,補充腎水和腎火的來源,火才能從水中產生。至於土,是依附火而生的,所以應該隨著火來補。

然而補火有非常精妙的道理。陽明胃土,是隨著少陰心火而生的,所以補胃土就是要補心火,而歸脾湯這個方子,又是從火的外圍來加強補充,讓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太陰脾土,是隨著少陽相火而生的,所以補脾土就是要補相火,而八味丸這個方子,是通過水火相濟的原理來蒸腐脾土,這才是至理。人們所不知道的是,在混沌之初,只有一氣而已,哪來的土呢?自從「天一生水」之後,水凝結的地方才開始形成土。這就是後天卦象中,艮土居坎水之下的原因。堅硬的土變成了石頭,而其中最精華的部分就是金。由此可見,水、土、金,是先天同一本源。

還有補子(肺金)的意義,肺是土的兒子,先補養兒子,如同小孩吃了母乳,母親就不會衰弱,這也說明金能生土的道理。另外還有化生的奧妙,不可不知。甲木和戊土都害怕被剋制,不得已就把已土妹妹嫁給甲木,讓他們結為夫妻,這就是甲己化土。凡是能讓物質轉化的,主要靠「龍」的作用,遇到龍就能轉化,遇不到就不能轉化。張仲景設立建中湯,就是為了建立脾土的。木性是彎曲和直立的,彎曲直立會產生酸味,芍藥味酸,屬甲木;土的特性是種植和收穫,種植收穫產生甘味,甘草味甘,屬己土。酸味和甘味結合,甲己就能化為土。又比如肉桂,桂屬龍火,是為了幫助轉化。

仲景的組方用藥的奧妙大概就是這樣。又由此可見木生土的道理。木在五行中沒有固定的位置,它在四季都很旺盛,四季都有生命力,所以說它涉及到木。木剋土,世人都要砍伐它,趙氏認為木是依賴土而生的,哪有反過來剋土的道理呢?只有當木氣鬱積在下方,它的根才會向下侵蝕。木氣是主宰生長的氣,起源於東方。看看為政的人,首先重視農事,祭祀芒神。芒神就是木氣,是春季上升之氣,是陽氣,是元氣,是胃氣,它們只是同一種氣的不同名稱。

栽種樹木的人,用雨水滋潤它,用風吹散它,用陽光溫暖它,讓它能夠順應天性而生長發育。等到它發達很久,生命力耗盡時,就應該收斂它的生長之氣,讓它回歸到水土之中,作為來年春天發芽的根本。這是天地春生冬藏的道理,哪有砍伐它的道理呢?東垣在《脾胃論》中,用升柴來疏理木氣,已經詳細闡述了這個道理。總之,闡明五行的妙用,重點在於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