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六 (16)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六 (16)

1. 甘桔湯

治少陰咽痛。

桔梗,甘草(各等分),每服五錢,水煎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少陰咽痛的處方,叫做甘桔湯。用到的藥材有桔梗和甘草,兩者份量相等。每次服用時,各取五錢的桔梗和甘草,用水煎煮後服用。

2. 龍腦硬毒散

治急慢喉痹,咽喉腫塞不通。

盆硝(四錢),白殭蠶(微炒,去嘴,為末,八錢),甘草(生末,八錢),青黛(八錢),馬勃末(三錢),蒲黃(五錢),麝香(一錢),龍腦(一錢),為末,藏貯瓷盒,每用一錢,新汲水調咽,如是喉痹即破,出血便愈。若非喉痹,自然消散,諸般熱腫,用藥五分擦在舌上,咽津即愈。

白話文:

這款藥方名為[龍腦硬毒散],用於治療急性或慢性喉痹,以及咽喉腫脹導致的呼吸困難。

配方如下:取四錢的盆硝,八錢經過輕微炒製並去除頭尾的白僵蠶研磨成粉末,八錢的生甘草磨成末,八錢的青黛,三錢的馬勃末,五錢的蒲黃,一錢的麝香,一錢的龍腦,將這些材料一起研磨成細末,保存在瓷器盒子中。每次使用時,取一錢的藥粉,用新抽取的清水調和後吞服,這樣一來,若是喉痹,就會立即破裂並有血流出,隨之病情就會好轉。如果不是喉痹的情況,藥物也會自然地讓症狀消散。對於各種由熱毒引起的腫脹,只需使用五分的藥量塗抹在舌頭上,然後慢慢吞下唾液,病痛就會得到緩解。

3. 噙化三黃丸

治咽喉痛大效。

田豆根(一兩),硼砂(二錢),龍腦(少許),麝香(少許),為末,用毒魚膽為丸,綠豆大,每服三五丸,噙化咽津。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喉嚨疼痛上非常有效的[噙化三黃丸]配方。

所需材料有:田豆根(約37.5公克),硼砂(約6.25公克),龍腦(少量),麝香(少量)。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末後,使用毒魚膽汁來製成丸狀,大小約等同綠豆。每次服用時取3-5粒,含在口中讓其溶解並吞下唾液。

4. 七室散

治喉痹。

殭蠶(直者,十個),牙皂(一挺,去皮、弦),全蠍(十個,頭角全者,去毒),硼砂,雄黃,明礬(各一錢),膽丸(五分),為末,每用一字,吹喉中即愈。

一方

治乳鵝。用野芥菜搗汁,醋調,以鵝翎探入喉中,吐出涎水即愈。

白話文:

【七室散】

這是用來治療喉嚨痛到像被阻塞的處方。

僵蠶(要選直的,共十隻),牙皁(一根,要去掉外皮和內弦),全蠍(十隻,要頭角完整的,但需去掉毒性部分),硼砂,雄黃,明礬(這些材料各一錢),膽丸(五分)。把這些材料研磨成細末,每次使用時只需取一點點,吹入喉中,病症就能得到緩解。

另一個處方:

這是用來治療扁桃腺炎(俗稱乳鵝)的方法。取一些野芥菜,搗碎榨汁,再加入醋調和。然後用鵝毛棒沾取混合液,伸進喉嚨裡,刺激喉嚨讓患者吐出痰涎,病症就能得到改善。

5. 乳鵝喉癬方

用白礬一塊,挖空,入巴豆一粒,火沸過,去豆為末,吹入少許。

白話文:

使用一塊白色的明礬,然後在上面挖一個洞,放入一粒巴豆,經過火烤熱後,取出巴豆,將剩下的明礬研磨成粉末,將少量的粉末吹入患處。

6. 通無達地散

治諸喉病,痄腮腫毒俱效。

連翹,防風,貝母,荊芥,玄參,枳殼,甘草,白芥子,赤芍,天花粉,桔梗,牛蒡子,黃芩,射干,加燈心,水煎服。

一方

治纏喉風,用白礬細末五分,烏雞子一個,二味調勻,灌喉中立效,活人甚多。

白話文:

[通無達地散]

這帖藥方適用於各種喉部疾病,包括腮腺腫脹與毒性感染都有顯著療效。

所需藥材有:連翹、防風、貝母、荊芥、玄參、枳殼、甘草、白芥子、赤芍、天花粉、桔梗、牛蒡子、黃芩、射干,另外加入燈心草,用水煎煮後服用。

另一個藥方

針對嚴重喉部疾病如纏喉風,可使用五分量的精細白礬粉末,搭配一顆烏雞蛋,兩者混合均勻後,直接灌入喉部,立即見效,已救活眾多人命。

7. 絳雪散

治咽喉腫痛,不能咽物,及口舌生瘡。

龍腦(五分),硼砂(一錢),硃砂(三錢),馬牙硝(五分),寒水石(煅熟,二錢),研勻,每用一字摻於舌上,津咽之。

白話文:

【絳雪散】

用來治療咽喉腫痛,吞嚥困難,以及口腔和舌頭上長出的瘡。

成分如下:冰片五分,硼砂一錢,硃砂三錢,馬牙硝五分,寒水石煅燒至熟後二錢。將這些藥材細磨混合均勻。每次使用時,取少量撒在舌頭上,然後慢慢含化吞下。

8. 三因蜜附子法

治感寒咽閉不能咽。

大附子一枚,生,去皮、臍,切作大片,蜜塗炙令黃,每用一片,口含咽津,候甘味盡,再換一片含之,以效為度。

白話文:

[三因蜜附子法]

用於治療因感受寒冷導致喉嚨閉塞,無法吞嚥的情況。

取一大顆生附子,去皮及中心部分,切成大片,用蜂蜜塗在上面後烤至呈黃色。每次使用時取一片,放在口中慢慢含化,吞下其產生的汁液,等到甜味消失後,再換另一片繼續含化,直到病情改善為止。

9. 方脈口唇病合參(附呵欠)

口者,五臟六腑所貫通也,為脾之竅,臟腑之氣,皆由此出入。若門戶小,臟腑有偏勝之疾,則口有偏勝之症,故肝熱口酸,心熱口苦,或口舌生瘡,脾熱口乾,肺熱口辛,腎熱口咸,胃熱口淡或口臭。更有因謀慮不決,肝移熱於膽,而口苦者,(蓋肝主謀慮,膽主決斷。倘事或膽不決則害怒,膽汁上益而口苦。

)有脾胃氣弱,水乘土位,而口酸者;有膀胱移熱於小腸,而口糜潰爛者,然口舌生瘡,初起不可便用涼藥敷摻,恐寒凝不散,內潰奔走,久而難愈,必先用辛輕升散而後清涼,使鬱火達外,再視其所因而治之。更有中氣不足,脾胃虛衰,不能斂納下焦陰火,被逼上炎,以致虛陽口瘡。

丹溪所謂:勞役過度,虛火上炎,遊行無制,舌破口瘡者,又當從理中湯加附子治之。若作實熱,誤投涼藥,則所害不止口瘡矣。口瘡者,上焦實熱,中焦虛寒,下焦陰火,各經傳變所致,當分別治之。如發熱作渴飲冷,實熱也。輕則用補中益氣,重則用六君子湯。飲食少思,大便不實,中氣虛也,用人參理中湯。

手足逆冷,肚腹作痛,中氣虛寒,用附子理中湯,晡熱內熱,不時而熱,血虛也,用八物加丹皮、五味、麥冬。發熱作渴吐痰,小便頻數,腎水虛也,用八味丸。日晡發熱,或熱從小腹起,陰虛也。用四物參朮五味麥冬不應,則用加減八味丸。若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見晝伏,不時而動,或無定處,或從腳起,乃無根之火也,亦用前丸及十全大補加麥冬五味,更以附子末,唾津調抹湧泉穴。

若概用寒涼,損傷生氣,為害匪淺!或問虛寒何以生口瘡,而反用附子理中耶?蓋因胃虛谷少,則所勝者,腎也。水氣之逆而承之,反為寒中,脾胃衰微之火,被迫炎上,作為口瘡。《經》曰:歲金不及,炎火乃行,復則寒雨暴至,陰厥乃格,陽反上行,民病口瘡是也,故用參朮甘草,補其土,姜附散其寒,火得所助,則接引退舍矣。

《折衷》云:脾臟應腎,通口氣,脾口為合,足陽明胃之經,其脈挾口環唇,故脾胃受邪,則唇為之病,風則動,寒則緊,燥則干,熱則裂,氣鬱則生瘡,血少則澀而無血色。然六腑之華,亦在唇。《經》云:脾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者,倉稟之本,營之居也。其華在唇,且肝脈、督脈、衝脈、任脈皆絡於唇,一有受邪,則唇為之病。

凡唇白者,主唾涎嘔逆,諸失血症也。唇黃者,主脾受積熱也。唇紅紫者,主蟲齒積痛也。唇青者,主血虛,脾寒也。唇紅者,主煩躁,渴飲也。又有傷寒狐惑,上唇生瘡,蟲食其臟,下唇有瘡,蟲食其肝者。然唇者,肌肉之本也。人中平滿者,為唇反,唇反者,肉先死也。

《靈樞》曰: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為經絡之海,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淡滲皮膚,生毫毛,婦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故衝任之脈,不榮口唇而須不生,宦者,去其宗筋陰器,傷其衝脈,血瀉不復,皮膚內結,唇口不榮,故須不生。

其有天宦者,天生陽氣不舉,不能御婦,未嘗被傷,不脫於血,然其須不生,何也?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衝任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唇口不榮,故須亦不生。由此觀之,唇口不獨脾胃也。

呵欠者,脾胃中氣不足,精神勞倦所致也。《經》曰:足陽明之脈,是動則病,振寒善伸數欠。欠者,陽引而上陰引而下,乃精與神不相依,而陰與陽不相守也。

白話文:

嘴巴是五臟六腑氣息流通的通道,是脾臟的出口,臟腑的氣息皆由此進出。如果通道狹窄,臟腑出現偏勝的疾病,那麼口部也會呈現相對應的症狀。例如,肝熱會導致口酸,心熱會導致口苦,或口腔生瘡,脾熱會導致口乾,肺熱會導致口辛,腎熱會導致口鹹,胃熱會導致口淡或口臭。

有些情況是因為決策困難,肝臟的熱氣移轉到膽囊,導致口苦(肝主決策,膽主判斷。如果事情決斷不下,就會導致憤怒,膽汁上升,使口苦)。

有些是脾胃氣弱,水分過多,導致口酸;有些是膀胱的熱氣移轉到小腸,導致口腔潰爛。然而,口腔生瘡初期不宜立即使用冷藥治療,以免寒氣凝結,內部潰爛,久而不愈。必須先用辛輕升散藥物,然後再用清涼藥物,使鬱結的火氣能外泄,再根據原因進行治療。

有些是中氣不足,脾胃虛弱,無法控制下焦的陰火,被迫向上炎燒,導致虛火口瘡。像丹溪所說的:過度勞累,虛火上炎,無節制地遊走,導致舌頭破損,口腔生瘡,這時應該使用理中湯加附子治療。如果誤認為是實火,使用冷藥,造成的危害就不只是口瘡了。

口瘡可能是上焦實熱,中焦虛寒,下焦陰火,各經絡傳變所致,必須分別治療。例如,發熱口渴想喝冷飲,是實熱。輕微的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嚴重的可以用六君子湯。食慾不振,大便不實,是中氣虛弱,可以使用人參理中湯。

手腳冰冷,肚子疼痛,是中氣虛寒,可以使用附子理中湯。傍晚發熱,內熱不定時出現,是血虛,可以使用八物湯加牡丹皮、五味子、麥冬。發熱口渴咳嗽,小便頻數,是腎水虛,可以使用八味丸。傍晚發熱,或熱從小腹開始,是陰虛。使用四物湯加人參、白朮、五味子、麥冬,如果沒有反應,則使用加減八味丸。如果熱來熱去,白天出現晚上消失,晚上出現白天消失,不定時發生,或從腳開始,這是無根之火,也可以使用前面的藥物和十全大補湯加麥冬、五味子,並以附子粉,口水調勻塗抹在湧泉穴。

如果一概使用寒涼藥物,損害生命力,造成的危害不小!有人問,虛寒怎麼會生口瘡,反而要使用附子理中湯呢?因為胃虛食物少,所以勝過的,就是腎。腎的水氣逆流,反而造成寒中,脾胃衰弱的火氣,被迫向上炎燒,導致口瘡。《經》說:年份金氣不足,炎火盛行,反覆則寒雨突然降臨,陰氣厥逆,陽氣反而上行,百姓因此生口瘡。所以使用人參、白朮、甘草,補脾胃,薑附散寒,火氣得到幫助,就能退縮了。

《折衷》說:脾臟應腎,通口氣,脾和口相合,足陽明胃經,其脈絡夾口環脣,所以脾胃受到邪氣,脣部就會生病,風邪則動,寒邪則緊,燥邪則乾,熱邪則裂,氣鬱則生瘡,血少則乾澀無血色。然而六腑的光華,也在脣部。《經》說:脾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是倉庫的根本,營養的住所。其光華在脣部,而且肝脈、督脈、衝脈、任脈都絡於脣部,一旦受到邪氣,脣部就會生病。

嘴脣白色,主唾液多,嘔吐,各種失血癥狀。嘴脣黃色,主脾臟積熱。嘴脣紅紫色,主牙齒疼痛。嘴脣青色,主血虛,脾寒。嘴脣紅色,主煩躁,口渴。也有傷寒狐惑,上脣生瘡,蟲吃其臟,下脣有瘡,蟲吃其肝。然而,嘴脣是肌肉的根本。人中平滿,是嘴脣反轉,嘴脣反轉,是肌肉先死。

《靈樞》說:衝脈、任脈,都起於胞宮,是經絡的海洋,分開絡脣口。血氣旺盛,則皮膚熱,肌肉熱,血獨自旺盛,則淡滲皮膚,生毫毛。婦女氣多於血,因為多次出血。所以衝任脈,不滋養口脣,不長鬍子。宦官,去除宗筋陰器,傷害衝脈,血液流失,皮膚結締,脣口不滋養,所以不長鬍子。

有些天生宦官,天生陽氣不足,不能滿足婦女,未曾受傷,不脫血,但不長鬍子,為什麼呢?這是天賦不足。其衝任不旺盛,宗筋不形成,有氣無血,脣口不滋養,所以也不長鬍子。由此看來,脣口不僅僅是脾胃的問題。

打哈欠,是脾胃中氣不足,精神疲倦所致。《經》說:足陽明脈,動則病,寒戰,容易伸懶腰,頻繁打哈欠。打哈欠,是陽氣上引,陰氣下拉,是精神和精氣不相依,陰陽不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