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二 (9)
雜症大小合參卷二 (9)
1. 陰陽論
謂之根如木之根,而枝葉所由以生者也。故人之一氣運行升降浮沉者,皆由生氣根於中,而神居之,主陰陽動靜之機,其機動而清靜者,則生化治,若機動而煩擾者,則苛疾作、亦由根之固不固也。
既有真陰真陽,何謂假陰假陽?此似是而非,多以誤人,如人大熱發躁,口渴舌燥,非陽症乎,視其而色赤,此戴陽也。切其脈尺弱而無力,寸關豁大而無倫,此係陰盛於下,逼陽於上,假陽之症,以假寒之藥,從其性而折之,頃刻平矣。如人惡寒身不離復衣,手足厥冷,非陰症乎,視其面色滯,切其脈澀,按之細數而有力,此係假寒之症,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以辛涼之劑,溫而行之,一汗而愈。
凡此皆因真氣之不固,故假者得以亂其真,假陽者不足而示之有餘也,假陰者有餘而示之不足也。故河間曰:夏熱太甚,林木流津,火極似水也。冬寒太甚,流水冰堅,陰極似陽也。
陰脈有沉有緊有數,仲景統以微細言之,蓋沉必重按,始得緊數,亦在沉細中見,不似陽症浮大而緊數也。薛氏曰:人知數為熱,不知沉細中見數為寒甚,真陰寒症,脈常有七八至者,但按之無力而數耳,宜深察之。
有偏陰偏陽者,此氣稟也。太陽之人,雖冬月身不須棉,口常飲水,色欲無度,大便數日一行,芩、連、梔、柏,恬不知怪。太陰之人,雖暑月不離復衣,食飲稍涼,便沉腹痛泄瀉,參、朮、薑、桂。時不絕口,一有欲事,呻吟不已。此兩等人者,各稟陰陽之一偏者也。今之為醫者,製為不寒不熱之方,舉世宗之,以為醫中王道,豈知人之受病,以偏得之,用藥以救其偏,故以寒治熱,以熱治寒,此方土之繩墨也。然而苦寒頻進,而積熱彌熾,辛熱比年,而沉寒益滋者何也?此不知陰陽之屬也。
《經》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故云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無水者,壯水之主以鎮陽光;無火者,益火之原,以消陰翳,達至理於繩墨之外也。
陰陽者,虛名也。水火者,實體也。寒熱者,天之淫氣也。水火者,人之真元也。淫氣湊疾,可以寒熱藥攻之,真天致病,即以水火之真調之,然不求其屬,投之不入,先天水火,原屬同宮,火以水為主,水以火為原,故取之陰者,火中求水,其精不竭;取之陽者,水中尋火,其明不熄,斯大寒大熱之病,得其平矣。至於高世立言之士,猶誤認水火為心腎,無怪乎後人之懵懵也。
夫天包地外,地處天中,天地一太極也。以人論之,一陽處於二陰,陰中有陽,男子陰內陽外,女子陽內陰外,人之一太極也。以物論之,谷屬金而糠性熱,麥屬陽麩性涼,物物具有一太極也。然二者,陰也,後天之形。一者,陽也,先天之氣。神由氣化,氣本乎天,故生髮吾身者,真陽之氣也。
白話文:
所謂的「根」,就像樹木的根,是枝葉生長的根本。所以,人體內氣的運行、上升、下降、浮起、沉降,都是因為體內有「生氣」這個根源,而「神」(精神)就居住在這個根源裡,主宰著陰陽的動靜變化。如果這個動靜變化是清靜平和的,身體就能正常生化運作;如果這個動靜變化是煩躁不安的,就會產生嚴重的疾病,這也是因為根基是否穩固的原因。
既然有真陰真陽,為什麼又說有假陰假陽呢?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常常會誤導人。比如,一個人發高燒、煩躁不安、口渴舌燥,這難道不是陽證嗎?但是看他的臉色是紅的,這其實是「戴陽」,也就是假陽。再把他的脈,發現寸關脈很寬大而且無力,尺脈反而很弱,這是因為陰氣過盛於下,把陽氣逼到上面,是假陽的症狀。這時如果用偏寒性的藥來順著陰氣的特性來抑制它,很快就會好轉。又比如,一個人怕冷,身上總是穿很多衣服,手腳冰涼,這難道不是陰證嗎?但是看他的臉色是晦暗的,摸他的脈是澀的,按下去感覺細而數,而且有力,這是假寒的症狀。寒在皮膚表面,熱卻在骨髓裡,應該用辛涼的藥來溫和地運行氣血,出一身汗就會痊癒。
這些都是因為體內的真氣不夠穩固,所以假象才能擾亂真的情況。假陽是虛弱卻表現得像有餘,假陰是有餘卻表現得像不足。所以河間說:「夏天熱到極點,樹木會流出汁液,這是火熱到極點,反倒像水一樣。冬天寒冷到極點,流水會結成堅冰,這是陰冷到極點,反倒像陽一樣。」
陰脈有沉、緊、數等表現,張仲景都用「微細」來概括,因為沉脈必須用力按壓才能感覺到緊和數,而且是在沉細的脈象中才能發現,不像陽證那樣脈象浮大且緊數。薛氏說:「人們只知道脈數代表熱,卻不知道沉細的脈象中出現數是寒邪很重的表現。真正的陰寒症,脈搏常常有七八次跳動,但是按下去卻無力,只是跳動次數快而已,應該仔細辨別。」
有些人偏於陰,有些人偏於陽,這和個人的先天體質有關。體質偏陽的人,即使在冬天也不需要穿棉衣,經常喝水,性慾也很強,大便也要幾天才排一次,吃黃芩、黃連、梔子、黃柏這些寒涼的藥,也覺得沒什麼。體質偏陰的人,即使在夏天也要穿很多衣服,稍微吃點涼的東西,就會腹痛腹瀉,吃人參、白朮、生薑、桂枝這些溫補的藥,也是不停地吃,只要稍微有點性慾,就會呻吟不止。這兩種人,都是稟賦了陰陽之偏。現在的醫生,開出的藥方不寒也不熱,大家都奉為圭臬,認為是醫學的最高境界。他們卻不知道,人們生病往往是因為陰陽偏盛,所以用藥也要針對偏盛的情況來治療,因此要用寒藥治療熱病,用熱藥治療寒病,這是醫學上的基本原則。然而,為什麼經常服用苦寒藥,反而熱邪更加嚴重?經常服用辛熱藥,反而寒邪更加深重呢?這是因為不懂得陰陽的歸屬。
《黃帝內經》說:「用寒性藥治療卻出現熱象的,要從陰的角度去考慮;用熱性藥治療卻出現寒象的,要從陽的角度去考慮」,這就是所謂的「求其屬」。所以說,「寒而不寒」是因為沒有水來滋潤,「熱而不熱」是因為沒有火來溫煦。沒有水,就應該補益水的功能來制約過盛的陽氣;沒有火,就應該增強火的功能來消除陰氣的遮蔽,達到超越常規的治療效果。
陰陽,是虛無的概念。水火,是實際存在的物質。寒熱,是自然界過度的邪氣。水火,是人體最根本的能量。邪氣侵入導致疾病,可以用寒熱藥來攻克;真正的疾病,則要用水火的本質來調理。然而,如果沒有找到疾病的根本屬性,用藥就很難有效。先天的水火,本來就同處一個宮位,火以水為主導,水以火為源泉,所以從陰的角度來治療,就要從火中尋找水,這樣精氣才不會枯竭;從陽的角度來治療,就要從水中尋找火,這樣生命之光才不會熄滅,這樣才能治好大寒大熱的疾病。至於那些見解高超、立論不凡的人,仍然誤認為水火是指心腎,也難怪後人會如此糊塗。
天包圍著大地,大地處於天之中,天地構成一個太極。從人體來說,一個陽氣處於兩個陰氣之中,陰中有陽,男人是陰氣在內陽氣在外,女人是陽氣在內陰氣在外,人體也是一個太極。從事物來說,穀物屬金但糠卻是熱性,麥子屬陽但麩皮卻是涼性,萬物都具有一個太極。其中,陰是後天形成的形體,陽是先天的精氣。精神由氣化生,氣本源於天,所以能夠生長發育我們的身體,就是真陽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