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八 (18)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八 (18)
1. 馬蘭
味辛氣平入陽,則血分。
馬蘭,破宿血,養新血,斷血痢,解酒疸,療諸菌蠱毒,治絞腸沙痛,除水腫尿澀,消產瘡丹毒。
白話文:
【馬蘭】
味道辛辣,性質平和,能作用於人體的血液系統。
馬蘭這種植物,能去除體內舊有的瘀血,促進新鮮血液生成,並且止住長期的血痢,對酒精引起的黃疸有解毒效果,能治療各種由真菌或寄生蟲所引發的毒素,治療劇烈腹痛,消除因水份囤積造成的腫脹及排尿困難,並能幫助產後婦女消除創口紅腫與毒素。
2. 蒲公草
得水之精氣,故味甘平無毒,入腎、入肝,解毒涼血之要藥。故乳癰乳岩首所重焉,水煮內服、外敷,神效。入劑同頭枯草、貝母、連翹、白芷、栝蔞根、橘葉、頭垢、牡鼠糞、山豆根、山慈菇,專療乳岩。其根莖白汁,可塗惡瘡腫毒,日塗三四,毒散腫消。
蒲公草,即黃花地丁草。潰堅腫消結核,屢建奇功,解食毒,散滯氣,並臻神效。
主治(痘疹合參),凡痘後餘毒,癰癥可用。
白話文:
[蒲公草]
因為吸收了水的精華和氣息,所以它的味道甘甜而性質平和,且無毒性。它主要作用於腎臟和肝臟,是解毒和冷卻血液的重要藥材。因此,對於乳腺炎或乳腺癌這類疾病,蒲公草被高度重視。用水煮來內服或者外敷,效果顯著。
在藥方中,會與頭枯草、貝母、連翹、白芷、栝蔞根、橘葉、頭垢、牡鼠糞、山豆根、山慈菇等一起使用,專門用來治療乳腺癌。其根部和莖部的白色汁液,可以用來塗抹惡性瘡腫和毒素,每天塗抹三到四次,可以讓毒素散去,腫脹消失。
蒲公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黃花地丁草。對於堅硬的腫塊有很好的消散效果,經常能發揮出奇效,能解除食物中毒,消除滯留的氣息,達到神奇的效果。
主要的治療範疇包括(痘疹也適用),對於痘後的殘餘毒素,或是膿包,都能有效處理。
3. 半夏
得土金之氣,兼得天之燥氣,火金相搏,故味辛平苦溫無毒。入足太陰、陽明、少陽,亦入手少陰經。辛溫善散,故主傷寒邪在表裡之間。苦善下泄,故除心下支飲,曾膈痰熱脹滿上氣,為祛濕分水實脾而開寒濕痰氣鬱結之聖藥。其所大忌者陰虛血少,津液不足諸病耳。
半夏,火痰黑,老痰膠,同芩連。寒痰清,濕痰白。同薑、附、陳皮、蒼朮。卒中病痰,南星、皂角,痰飲脅痛。治吐食反胃,消腸腹冷痰,散逆氣。除嘔惡,開結氣,發聲音,止脾瀉,斂心汗,一切痰厥頭痛、頭眩聖藥。但血症消渴,並孕婦禁服。脾濕痰症最宜,陰虛痰症切忌。
主治(痘疹合參),治痘虛寒嘔噦少食,化痰涎,燥脾濕,和脾胃。但恐燥咽兼損孕婦,灌漿時忌之。無濕痰者戒用。
按:汪機曰:脾胃濕熱,涎化為痰,此非半夏,曷可治乎?若以貝母代之,翹首待斃。李時珍曰:脾無留濕不生痰,故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半夏治痰,為其體滑性溫也。涎滑能潤,辛溫能散,亦能潤,故行濕而通大便,利竅而泄小便,所謂辛走氣即化液,辛以潤之是也。丹溪謂:半夏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
成無己謂:半夏行水氣而潤腎燥,《局方》半硫丸,治老人虛閉、皆取其滑潤也。俗以半夏為燥,不知利水祛濕,而使土燥,非性燥也。但非濕熱之邪而用之,是重亡津液,誠非所宜。若應犯而犯,似乎無犯古人半夏有三禁,謂血家渴家汗家也。然其功,止吐為足陽明,除痰為足太陰,助柴胡主惡寒,是又為足少陽也。
助黃芩主祛熱,是又為足陽明也。寒熱往來,在半表半裡,故用此有各半之意。
白話文:
[半夏]
半夏吸收了大地的金屬與土質元素,同時也汲取了天之乾燥之氣,經過火與金的交互作用,因此它味道辛辣,性平微苦,溫和無毒。它主要影響足部的太陰、陽明及少陽經脈,也對手少陰經脈有所作用。由於它辛辣溫和的特性,擅長於疏散風寒,因此適用於治療風寒邪氣徘徊於表裡之間的情況。
它苦澀的特性有助於向下疏通,因此能除去胸腔內的痰飲,消除因痰熱導致的脹滿感及上氣問題,是祛除濕氣,調節脾臟功能,以及解開因寒濕痰氣鬱結的神聖藥物。然而,半夏極度忌諱使用於陰虛血少,津液不足的各種疾病。
半夏可將黑色的火痰,老化的痰質轉變為凝膠狀,配合黃芩和黃連使用。對於寒冷的痰質,它能使其變得清澈,濕性的痰質則可使其變白,常與薑、附子、陳皮和蒼朮一起使用。半夏對突然中風導致的痰疾,可與南星和皁角一同使用,對於痰飲導致的側胸疼痛有治療效果。它還能治療反胃、食慾不振,消除腸腹中的寒痰,散去逆氣,去除噁心嘔吐,打開鬱結的氣息,促進發聲,防止脾瀉,收斂心汗,是治療所有痰厥頭痛、頭暈的神聖藥物。但是,對於血液疾病,口渴,以及孕婦,則必須禁止服用。對於脾濕痰疾,半夏是最適合的選擇,但對於陰虛痰疾,則絕對不能使用。
半夏主要用於治療痘疹,對於痘疹引發的虛寒、噁心、食慾不佳,能化痰涎,調節脾濕,和諧脾胃。但恐懼其會導致咽喉乾燥,且可能傷害孕婦,所以在痘疹成熟階段應避免使用。若無濕痰問題,也應避免使用。
根據汪機的說法:脾胃濕熱,導致唾液轉化為痰,這種情況下,除了半夏,還有何藥物可以治療呢?如果用貝母替代,只是在等待死亡。李時珍表示:脾臟若無濕氣,就不會產生痰,因此脾臟是生成痰的源頭,而肺臟則是儲存痰的容器。半夏之所以能治療痰疾,是因為它滑順溫和的特性。唾液滑順能滋潤,辛辣溫和能分散,同樣也有滋潤的作用,所以能去除濕氣,通暢大便,打通竅道,排除小便,這就是所謂的辛味能走氣,化液,辛味能滋潤的道理。丹溪認為:半夏能使大便變得滑順,小便增多。
成無己表示:半夏能運行水氣,滋潤腎臟的乾燥,《局方》中的半硫丸,用於治療老人虛弱的便祕,正是利用了它滑順滋潤的特性。一般人認為半夏性質乾燥,卻不知它有利水祛濕,使土質保持乾燥的功能,並非本身性質乾燥。但若在非濕熱之邪的情況下使用,就會加重津液的流失,確實不適宜。然而,若在適當的情況下使用,似乎並無不妥。古人在使用半夏時有三大禁忌,分別是血家、渴家、汗家。然而,它的功效,如止吐,適用於足部的陽明經脈;除痰,適用於足部的太陰經脈;協助柴胡治療惡寒,則是適用於足部的少陽經脈。
協助黃芩去除熱氣,則是適用於足部的陽明經脈。寒熱交替,位於半表半裡之間,因此使用半夏時有各半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