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二 (7)
雜症大小合參卷二 (7)
1. 陰陽論
陰陽之理,變化無窮,不可盡述。夫言陰陽者,或指天地,或指氣血,或指乾坤,此對待之體,其實陽統乎陰,天包乎地,血隨乎氣。故聖人作《易》,於乾則曰,大哉乾元,乃統天,於坤則曰,至哉坤元,乃順承天。古人善體《易》義,治血必先理氣。血脫益氣,故有補血,不用四物湯之論,如血虛發熱,立補血湯,一方以黃耆一兩為君,當歸四錢為臣,氣藥多而血藥少,使陽生陰長,蓋陽統乎陰,血隨乎氣也。
又如失血暴甚欲絕者,以獨參湯一兩,頓煎服,純用氣藥,斯時也有形之血不能速生,幾微之氣,所當急固,使無形生出有形。蓋陰陽之妙,原根於無也,故曰無名。天地之始,生死消長,陰陽之常度,豈人所能損益哉!聖人裁成天地之化,輔相天地之宜,每寓扶陽抑陰之微權,防未然而治未病也。
然生而老,老而病,病而死,人所不能免,但其間有壽夭長短之差,此歧黃之道所由始,神農嘗藥,按陰陽而分寒熱溫涼、辛甘酸苦鹹之辨。凡辛甘者屬陽,寒涼者屬陰,溫熱者屬陽,酸苦者屬陰。陽主生,陰主殺,司命者,欲人遠殺,而就生,甘溫者用之辛熱者用之,使其躋乎。
春風生長之域,一應苦寒者俱不用,不特苦寒不用,至於涼者亦少用,蓋涼者秋氣也,萬物逢秋風不長矣。或時當夏令,暑邪侵飲,或過食炙爆辛熱而成疾者,暫以苦寒一用,中病即止,終非濟生之品也。
夫人身之陰陽,相抱而不脫,是以百年有常。故陽欲上脫,陰下吸之,不能脫也;陰欲下脫,陽上吸之,不能脫也,故猶天上地下,陰陽之定位。然地之氣,每交於上,天之氣每交於下,故地天為泰,天地為否。
聖人參贊天地,有轉否為泰之道,如陽氣下陷者,用味薄氣輕之品,若柴胡升麻之類,舉而揚之,使地道左旋,而升於九天之上;陰氣不降者,用感秋氣肅殺而生,若瞿麥萹蓄之類,抑而降之,使天道右旋,而入於九地之下,此東垣補中益氣湯,開萬事無窮之利,不必降也,升清則濁自降矣。
春秋晝夜。陰陽之門戶。一歲,春夏為陽,秋冬為陰;一月,朔後為陽,望後為陰;一日,晝為陽,夜為陰;又按十二時。而分五臟之陰陽。醫者憑此,以明得病之源,而施治療之木。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此二至最為緊要。至者,極也。陰極生陽,絕處逢生,自無而有陽極生陰,從有而無,陽變陰化之不同也。
若春分秋分,不過從其中平分之耳。其尤腫者獨在冬至,故《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閉關二字,須看得廣,觀《月令》云:是月齋戒掩身,以待陰陽之所定,則不止閉市之關矣。蓋以其乃一陽生復之始,故最重之也。
《經》曰: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亢則害,承乃制也。如冬至陰盛極,陽生承之,此所謂陰盛亢則害,陽承乃制之。夏至陽盛極,陰生承之,此所謂陽盛亢則害,陰承乃制之。
白話文:
陰陽的道理變化無窮,無法全部說盡。所謂的陰陽,有時指的是天地,有時指的是氣血,有時指的是乾坤,這些都是相對的概念。但實際上,陽主導著陰,天包容著地,血依附著氣。所以聖人寫作《易經》,在乾卦說「偉大啊!乾元的本性,統御著整個天道」,在坤卦說「極致啊!坤元的本性,順承著天道」。古人善於理解《易經》的道理,治療血病一定先調理氣。失血過多要補氣,所以有補血的理論,但不是一定要用四物湯。比如血虛發熱,可以用補血湯,其中黃耆用一兩作為主藥,當歸用四錢作為輔藥,補氣的藥多而補血的藥少,這樣可以使陽氣生發,陰血滋長。這就是陽主導著陰,血依附著氣的道理。
又例如,如果失血非常嚴重,快要昏厥,可以用獨參湯一兩,一次煎服,單純使用補氣的藥。這時有形的血不能馬上產生,而微弱的氣是當務之急,要趕快固住它,讓無形的氣轉化為有形的血。陰陽的奧妙,原本就根源於無形,所以說它是「無名」。天地開始,生長衰亡,陰陽的規律,哪是人能夠隨意增減的呢!聖人遵循天地的變化規律,輔助天地正常運作,時時注意扶助陽氣,抑制陰氣的細微權衡,在疾病發生之前就加以預防。
然而,人從出生到衰老,從衰老到生病,從生病到死亡,是誰也無法避免的。但其中壽命有長有短的差別,這就是醫學的起源。神農嘗百草,按照陰陽的道理來區分藥物的寒熱溫涼、辛甘酸苦鹹。凡是辛辣甘甜的藥物屬於陽,寒涼的藥物屬於陰,溫熱的藥物屬於陽,酸苦的藥物屬於陰。陽主導生長,陰主導肅殺,掌管生命的人,想要人們遠離肅殺,趨向生長,所以會多用甘溫的藥物,辛熱的藥物,使人們可以順應春風生長的時節。一切苦寒的藥物都不使用,不只是苦寒的藥物不用,就連涼性的藥物也少用,因為涼是秋天的氣候,萬物在秋風中停止生長。有時候,在夏天的時候,因為暑邪侵犯,或是過食燒烤辛辣燥熱的食物而生病,可以暫時用苦寒的藥物來治療,病好就停止,但終究不是適合長期服用的藥物。
人體的陰陽,相互抱合而不分離,所以可以維持百年之久。陽氣要向上脫離,陰氣會向下吸住它,使它不能脫離;陰氣要向下脫離,陽氣會向上吸住它,使它不能脫離,就像天和地一樣,陰陽各有定位。但是,地氣經常會上升到上面,天氣經常會下降到下面,所以天地交合是通泰,不交合就是否塞。
聖人參贊天地,有把否塞轉為通泰的方法,比如陽氣下陷,就要用味道淡薄、氣味輕清的藥物,例如柴胡、升麻之類,將陽氣向上提舉,使地氣左旋上升到最高處;陰氣不下降,就要用帶有秋天肅殺之氣的藥物,例如瞿麥、萹蓄之類,抑制陰氣使它下降,使天氣右旋下降到最底處。東垣的補中益氣湯,開創了無窮的益處,不需要刻意去降陰氣,只要升舉清陽,濁陰自然就會下降。
春秋是晝夜交替的門戶。一年中,春夏屬於陽,秋冬屬於陰;一月中,月初到月圓屬於陽,月圓到月底屬於陰;一天中,白天屬於陽,夜晚屬於陰;還可以按照十二時辰來區分五臟的陰陽。醫生根據這些,來了解疾病的根源,然後施用治療的方法。冬至是一陽初生,夏至是一陰初生,這兩個時節最為重要。「至」的意思是極點。陰氣到了極點就會產生陽氣,在絕境中逢生,從無到有;陽氣到了極點就會產生陰氣,從有到無,這是陰陽變化的不同。
至於春分秋分,不過是陰陽的平均分配罷了。其中最為重要的還是冬至,所以《易經》說:「古代的君王在冬至這天關閉關口。」「閉關」這兩個字,要理解得更廣泛一些,觀看《月令》說:「這個月要齋戒,深居簡出,以等待陰陽的變化定位」,這樣看來就不只是關閉市場的關口了。因為冬至是一陽重新生發的開始,所以最為重視。
《內經》說:相火之下,水氣承接著它;水位之下,土氣承接著它;土位之下,風氣承接著它;風位之下,金氣承接著它;金位之下,火氣承接著它;君火之下,陰精承接著它。過於亢盛就會產生危害,承接才是制約。例如冬至陰氣極盛,陽氣初生來承接它,這就是所謂的陰盛過亢就會產生危害,陽氣承接才是制約。夏至陽氣極盛,陰氣初生來承接它,這就是所謂的陽盛過亢就會產生危害,陰氣承接才是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