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七 (15)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七 (15)
1. 紫蘇
得天陽和之氣故溫,兼地之金味故辛,辛則善散,溫能通氣。入手少陰、太陰、足陽明經,為除寒熱、散冷氣、止霍亂、消脹滿之要藥。子則辛溫而兼滑潤,故尤為下氣咳逆之需。梗體輕味薄,虛人疏解順氣尤宜。若汗多者忌用葉;善嘔者忌用子。
紫蘇,背面俱紫,而香者佳。五月端午採用。味辛入氣分,色紫入血分,香能達外,溫可暖中,發表解肌,療傷風寒殊捷。開胃下食,治作脹滿易瘥,通心利肺,止痛安胎,腳氣兼除,口臭亦闢。梗下諸氣略緩,體稍虛者宜用。蘇子驅痰降氣定喘,潤心肺,止咳逆,消五膈,破癥堅,利大小二便,卻霍亂嘔吐,比莖葉則不發散,比陳皮更不泄氣,理氣而不傷氣,氣分中處處宜之。惟臍下氣逆而上者,不可用。
主治(痘疹合參),主下氣除寒,消痰利肺定喘,安胎解肌發表,頭痛身熱,咳嗽痰涎。凡痘前乾熱無汗暫用。葉惟發散,莖又行氣,為里之表藥,隨所使以見功。
按:紫蘇本散風之劑,欲喜其芳香,旦暮資食,不知能泄真元之氣,所謂芳草致豪貴之疾者是也。氣虛表虛者禁用。葉能潤肺,虛者禁用。子至於安胎和胃,藥中用之,不過取其辛香,暫調胃寒氣滯之症。豈可概用、久用,以陷虛虛之禍耶!
白話文:
[紫蘇],這是一種得到大自然陽和之氣因而性溫,同時具有大地金屬之味因而味道辛辣的植物。辛辣的特性讓它善於散發,溫暖的本質能幫助通暢氣息。它主要作用於手少陰、太陰、足陽明經脈,是去除寒熱、散發冷氣、止住霍亂、消除脹滿的重要藥物。而它的種子則結合了辛辣、溫暖與滑潤的特性,特別適合用來治療下氣道的咳嗽。
紫蘇的梗身輕薄,味道淡薄,對於虛弱的人來說,疏解順氣的效果尤為適合。然而,對於容易出汗的人應避免使用葉片,經常嘔吐的人則應避免使用種子。
紫蘇兩面都是紫色,且香氣濃鬱的品質最佳,通常在五月端午時採摘。它的辛辣味道可以進入氣分,紫色則能進入血分,香氣可以外達,溫暖能暖中,能解表肌,對治療風寒有顯著效果。它能開胃助消化,治療脹滿效果明顯,通心利肺,止痛安胎,同時也能治療腳氣,防止口臭。梗部對於各類氣病的治療效果較為緩和,身體稍微虛弱的人可以使用。紫蘇種子能驅除痰液,降低氣逆,定喘,潤心肺,止咳嗽,消五膈,破癥堅,促進大小便,對抗霍亂嘔吐。相比莖葉,它不具發散性;相比陳皮,它不會洩氣,能夠理氣但不傷氣,在氣分中處處皆宜。然而,對於氣逆從下往上的人,則不適合使用。
紫蘇主要用於下氣除寒,消痰利肺,定喘,安胎,解肌發表,治療頭痛身熱,咳嗽痰涎等症狀。對於痘疹前期的乾熱無汗,可以暫時使用。葉片主要用於發散,莖則用於行氣,可視為裡部的表藥,根據不同的用途來發揮功效。
紫蘇本來是一種散風的藥物,人們往往喜愛它的香氣,早晚食用,卻不知道它能洩漏真元之氣,所謂的芳草導致豪貴之疾就是指這種情況。對於氣虛表虛的人,應該禁止使用。葉片雖然能潤肺,但對於虛弱的人應禁止使用。種子用於安胎和胃,藥物中使用它,主要是取其辛香,暫時調節胃寒氣滯的症狀。我們不能一概而論、長期使用,以免陷入虛弱的災禍。
2. 白芷
得地之金氣,兼感天之陽氣,故味辛氣溫無毒。入手足陽明、足太陰。走氣分,亦走血分,升多於降,陽也。性善祛風,並能蝕膿濕。
白芷,治陽明頭痛解利風寒之要藥。止目癢目淚,眉稜骨痛,牙痛鼻淵,赤白帶下,心腹血痛。外散一切乳癰癰疽;內托腸風痔漏,排膿長肉。為祛風燥濕之要藥。然陰虛火盛者之所宜忌也。癰疽潰後,亦宜漸減。
主治(痘疹合參),專治初熱頭痛,痘瘡無膿發癢,虛寒不起,及不結靨,或爛或癩之症,但性辛燥不宜用於血虛灌漿之時,惟搔癢甚者暫用。痘後手足發癰毒者亦用。若陰虛火盛者忌之。
按:白芷色白味辛,行手陽明庚金,性溫氣厚,行足陽明戊土,芳香上達,入手太陰辛金,故主治不離三經,一以溫散腠理之寒邪;一以解托留結之癰腫,皆取其辛溫走散也。但燥能耗血,散能損氣,陰虛火盛者勿用。
白話文:
[白芷]
白芷吸收了大地的金氣與天空的陽氣,因此具有辛香而溫和的特性,且無毒性。它主要影響手足陽明經和足太陰經,既可作用於氣,也能影響血,上升作用較下降更為顯著,屬陽性。白芷具有驅風的特性,同時也能消除膿液和濕氣。
在治療方面,白芷是處理陽明經頭痛和緩解風寒的重要藥物。能止眼癢、眼淚,紓解眉棱骨痛、牙痛、鼻竇炎,以及赤白帶下和心腹血痛等問題。外部可用來消散所有乳腺炎、膿瘍;內部則能輔助治療腸道出血、痔瘡出血,促進膿液排出和肉體生長。它是驅風和燥濕的重要藥物,然而對於陰虛火旺的人應避免使用。在膿瘍癒合後,也應逐漸減少使用。
在痘疹的治療上,白芷主要用於初期的頭痛,痘瘡無膿且發癢,虛寒無法恢復,以及不能結痂、或潰爛、或變硬的情況,但因為它的辛燥性質,在血液虛弱、灌漿期不宜使用,只適合用於極度瘙癢的情況。痘疹後出現手腳膿毒的症狀也可以使用。然而,對於陰虛火旺者應避免使用。
根據研究:白芷色白味辛,能調節手陽明經的金屬屬性,性溫氣厚,調節足陽明經的土屬性,其芳香味能向上擴散,影響手太陰經的金屬屬性,因此其主要功效集中在這三條經絡上,一是溫暖和散去皮膚表面的寒邪;二是解毒和幫助癰腫的癒合,這都是利用了其辛溫的特性。然而,其燥性可能耗傷血液,散性可能損傷氣力,陰虛火旺者應避免使用。
3. 乾葛
稟天地清陽發生之氣,其味甘平,其性升而無毒。生氣升騰,故起陰氣。甘者土之沖氣,春令少陽應,兼微寒,故解諸毒。專入足陽明胃經,解散陽明溫病,熱邪之要藥,且其性輕清升而發散,有風藥之性也。
乾葛,足陽明經藥,療傷寒發表解肌,及卻往來溫瘧,散外瘡疹止痛,解巴豆野葛毒,及中酒毒。能升提胃氣,除胃熱而生津液,故能止胃虛之渴,散肌表熱,及諸熱毒,開腠發汗。又能起陰氣,散鬱火解酒毒,殺百藥毒,鼓舞胃氣上行,益陽生津。凡脾胃虛弱作渴泄者,非此不除。
風藥俱燥,葛根獨能止渴,正以其升胃家下陷之氣,上輸肺金,以生水也。且清氣在下則生飧泄,用以升提陽明清氣乃止耳。生根汁大寒,療消渴傷寒壯熱。花消酒毒。
主治(痘疹合參),發散風寒,善解肌表之熱,止胃虛之渴,初熱時用以解肌托痘,但與升麻二味有汗不宜服,發驚不宜服,唇白不宜服,眼梢紅不宜服。其氣輕浮,鼓舞胃氣上行,生津液而解肌熱,真神功也。凡夏月末虛汗多者,並宜切忌。
按:葛根種種治效,只在陽明一經。若太陽初病,未入陽明而頭痛者,不可便服,是猶引賊入陽明也。麻黃,乃太陽經藥,兼入肺經,肺主皮毛;葛根乃陽明經藥,兼入脾經,脾主肌血,發散時同。所入迥異。
白話文:
[乾葛]
乾葛承載了天地之間清淨陽氣的精華,其味道甘甜、性質平和,具有升騰之性且無毒性。它能提升身體內的陽氣,因甘味屬土,應春日少陽之氣,帶有微微的寒性,所以能夠解各種毒素。乾葛專門作用於足陽明胃經,是治療陽明溫病、熱邪的關鍵藥物。而且它的性質輕盈、清澈、上升並且能發散,具有風藥的特性。
乾葛是足陽明經的重要藥物,可用於治療感冒、發汗解表、退燒,以及反覆出現的溫熱疾病,散去外部的皮膚疹癢、止痛,解巴豆、野葛等毒,以及酒精中毒。它能提升胃氣,去除胃熱、滋潤津液,因此可以止住由胃虛引起的口渴,散去肌膚表面的熱度,以及各種熱毒,打開毛孔促進出汗。同時,它能提升陰氣,散去鬱結的火氣、解酒毒,消除百藥之毒,促使胃氣向上運行,增加體內的陽氣,滋養津液。對於脾胃虛弱導致的口渴、腹瀉,非乾葛無法治療。
風藥通常都是燥性的,唯有葛根能夠止渴,這正是因為它能提升胃部下陷的氣,向上輸送至肺部,促進水液生成。而且,如果清氣沉在下部,會產生食物不消化的情況,使用葛根可以提升陽明清氣,從而止住這種情況。生葛根汁極為寒涼,可用於治療糖尿病、高熱的感冒。葛花則能消除酒精毒素。
主要治療(痘疹合參),發散風寒,擅長解除肌表的熱度,止住由胃虛引起的口渴,在初熱期使用能解肌熱,幫助痘疹透出,但如果已出現汗出、驚厥、嘴脣蒼白、眼角泛紅的情況,就不適合服用。它的氣質輕盈飄逸,能促使胃氣向上運行,滋潤津液,解除肌熱,真是神奇的功效。在夏季末期,如果出現虛弱多汗的情況,應該特別避免服用。
根據研究:葛根的各種治療效果,都集中在陽明經上。如果是在太陽經剛開始生病,尚未進入陽明經就出現頭痛,就不能立即服用,這就像引誘病邪進入陽明經一樣。麻黃是太陽經的藥物,同時影響肺經,肺主掌皮毛;葛根是陽明經的藥物,同時影響脾經,脾主掌肌肉和血液,雖然發汗的作用相同,但各自影響的部位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