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七 (16)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七 (16)
1. 麻黃
稟天地清陽剛烈之氣,故味苦氣溫。氣味俱薄,輕清而浮,陽也,升也,無毒。手太陰之藥,入足太陽經,兼走手少陰陽明經。輕可去實,故療傷寒,為解肌第一。
麻黃,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皮肉不仁,發汗解表,冬月正傷寒如神,春初真溫疫並妙,泄衛熱黑斑赤疹,去營寒頭痛身熱。春末溫瘧勿加,夏秋寒疫切禁,仍破積聚癥堅,更劫咳逆痿痹,痰哮氣喘,並淒神功。凡寒邪深入,非麻黃不能逐,但在佐使之妙。兼氣藥助力,可得衛中之汗;兼血藥助液,可得營中之汗:兼溫藥助陽,可逐陰凝寒毒;兼寒藥助陰;可解炎熱瘟邪。但患者多服,必致亡陽,蓋氣味輕清,升浮發表太過耳。
根節止汗,效同影響,因有善行肌表之性,能引諸藥直固腠理也。麻黃,其形中空,散寒邪而發表,其節中閉,止盜汗而固虛。
主治(痘疹合參),泄衛實,去營寒,調血脈,通九竅,開毛孔,發汗解肌,消赤黑斑毒。痘瘡倒靨黑陷者,用麻黃去根節半兩,先用沸湯泡過,曬乾細切,又以酒浸良久,瓦器炒令焦黑色,乃用水煎,乘熱盡服。服後不得見風,其瘡復出。若以酒煎,功效尤速。出遲者亦可用。
至有冬月感冒大寒,而痘難出,發熱惡寒者,用之以散寒邪。一見點忌服。更有一種痘極硬,而不肯灌漿者,名為鐵甲痘,用此令痘作爛,方有生機。然開竅走泄太甚,誤用則表虛氣脫。
按:麻黃輕可去實,為發散第一藥。惟當冬月,在表真有寒邪者宜之。如無寒邪,或寒邪在裡,乃傷寒有汗等病,雖發熱惡寒皆不可用。即可汗之症,亦不宜多服,蓋汗為心液,誤汗過汗,則心血為之動矣。或至亡陽,或至衄血,可不慎與?故麻黃治衛實之藥,桂枝治衛虛之藥也。
白話文:
[麻黃]
承載著天地間清陽剛烈的氣息,所以味道苦且性質微溫。它的氣味都較爲淡薄,質輕而性清揚上升,屬陽,具有升發的作用,無毒性。它是手太陰肺經的主要藥物,也能進入足太陽膀胱經,同時還能影響到手少陰心經和手陽明大腸經。因其質輕,可以去除實證,因此對治療風寒有顯著效果,是解表的第一選擇。
麻黃,對於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皮膚失去知覺等症狀,具有發汗解表的效果。在冬季治療真正的傷寒如神效一般,春季初期治療真實的溫疫也有奇效,能清除衛熱引起的黑斑和紅疹,去除營寒引起的頭痛和身體發熱。然而,在春末的溫瘧不宜使用,夏季和秋季的寒疫則應避免使用。它還能夠破除體內積聚的症塊和堅結,治療咳嗽、氣喘、痿弱和麻痹,對痰哮和氣喘等症狀也有顯著效果。總之,對於寒邪深入體內的狀況,非麻黃無法驅逐,關鍵在於如何巧妙地使用。配合其他氣藥可以促進衛中的汗液分泌;配合血藥可以幫助營中的汗液分泌;配合溫藥可以增強陽氣,驅逐陰寒;配合寒藥可以緩解炎熱的瘟疫。但是,如果患者過量服用,可能會導致陽氣流失,這是因爲麻黃的氣味輕清,升浮發表的效果過於強烈。
麻黃的根部和節段有止汗的效果,就像影子隨形一樣,因爲它們具有良好的肌錶行走特性,能夠引導其他藥物直接鞏固肌膚的毛孔。麻黃的內部是中空的,可以散發寒邪並發表,而它的節段內部閉塞,可以止住盜汗並穩固虛弱。
主要治療(與痘疹一起參考),清除衛實,去除營寒,調節血脈,通九竅,開毛孔,發汗解肌,消除赤黑斑毒。對於痘瘡倒靨黑陷的情況,使用半兩的麻黃,去掉根部和節段,先用沸水浸泡,曬乾後細切,再用酒浸泡一段時間,然後在瓦器中炒至焦黑色,最後用水煎煮,趁熱全部服用。服藥後不要見風,痘瘡就會再次出現。如果用酒煎煮,效果會更快。如果痘瘡出得慢也可以使用。
有時在冬季感冒大寒,痘瘡難以出來,發熱惡寒的情況下,可以用麻黃來散發寒邪。一旦出現痘點就忌服。還有一種痘瘡非常堅硬,不願意灌漿的情況,被稱爲鐵甲痘,這時使用麻黃可以讓痘瘡潰爛,纔會有生機。然而,麻黃開竅走泄的作用過於強烈,誤用會導致表虛氣脫。
根據記載,麻黃因其質輕可以去除實證,是發散類藥物中的首選。只在冬季,當表層真正有寒邪存在時適用。如果沒有寒邪,或者寒邪在體內,如傷寒有汗等疾病,即使有發熱惡寒的症狀,都不應該使用。即使是可以出汗的病症,也不宜過量服用,因爲汗液是心液的一種,錯誤地出汗或過度出汗,會使心血受到影響。可能導致陽氣流失,或出現鼻血,怎能不小心呢?因此,麻黃是治療衛實的藥物,而桂枝是治療衛虛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