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七 (14)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七 (14)
1. 荊芥
一名假蘇。稟得春氣,故善走散。味辛,氣溫,無毒。升也,陽也。春氣升,風性亦升,故能上行頭目。肝主風木,故通肝氣行血分,而為血分之風藥,且能散邪解肌發汗,散瘀除痹及產後血暈中風,口噤之要藥。入疏散藥宜生用,入止血及血分藥宜用穗炒黑。
荊芥,入肝經氣分,兼行血分。其性升浮,故能發汗散風熱,解肌表,清頭目,解諸邪,遁血脈,下瘀血,除濕痹。散瘡疥、吐衄、腸風,崩中血痢,產後血暈,瘰癧瘡腫。
主治(痘疹合參),寒熱瘡疹,皮膚作癢,疏風解肌,通利血脈。同發散藥去風除熱,表發痘瘡、瘡後用以退癰腫,解餘熱。其功長於祛風邪,散瘀血,破結氣,消瘡毒,為風病血病瘡病之主藥。若便制炒黑,神治產後血暈血崩,蓋產後去血過多,腹內空虛,風從內生,非外襲也,故作崩暈。荊芥祛風散瘀,黑能止血,辛能散結而不滯,故其效如神。
按:荊芥氣味輕揚,凡風在皮裡膜外。惟此主之。許學士謂有神聖功,非若防風之入人骨肉也。
白話文:
【荊芥】
又名為假蘇。它得天獨厚地承載了春天的生機,因此具有良好的流通與散發特性。其味道辛辣,氣溫和煦,並無毒性。屬上升性質,是屬於陽性的草藥。因春天氣候上升,風的性質也同樣上升,所以能向上作用於頭部和眼睛。肝臟主管風木,因此它能疏通肝氣,促進血液循環,成為處理血液問題的風藥,並且能驅散邪氣,解肌表,出汗,散瘀,消除濕痹,以及產後因血液混亂導致的昏厥和中風,口緊閉等症狀,是重要的治療藥物。在使用疏散藥物時應生用,而在止血或處理血液問題的藥物中,則宜用穗炒黑使用。
荊芥進入肝經的氣分,同時影響到血分。其性質上升且輕浮,因此能出汗,散發風熱,解除肌表的不適,清潔頭目,排除各種邪氣,調整血脈,幫助排出瘀血,去除濕痹。對於散癩、吐衄、腸風,崩中血痢,產後血液混亂,瘰癧瘡腫等病症都有療效。
主要功能(可結合痘疹一起參考):治療寒熱交替的疹子,皮膚瘙癢,疏風解肌,通利血脈。配合其他發散藥物可以去除風熱,使痘瘡表面發出,瘡後使用可以減緩腫痛,消除殘餘的熱度。其主要功效在於去除風邪,散瘀血,破除結氣,消除瘡毒,是處理風病,血病,瘡病的主要藥物。如果製成炒黑的形態,對產後的血暈和血崩有神奇的療效,因為產後失血過多,體內虛弱,風邪由此產生,而非外部侵襲,因此會導致血崩和昏厥。荊芥能驅風散瘀,黑色能止血,辛辣能散結而不造成阻滯,因此其效果神奇。
附註:荊芥的氣味輕揚,對於風邪在皮膚和肌肉之間的情況特別有效。許學士認為它有神奇的功效,不像防風那樣深入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