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痘疹全集卷三十五(痘疹補遺) (6)

回本書目錄

痘疹全集卷三十五(痘疹補遺) (6)

1. 論血熱血盛血虛有異用藥宜涼宜治宜補不同

血熱一症,須分虛實。有血虛之血熱,宜涼宜補。血盛之血熱,宜涼宜治。古人未之悉,何也?凡痘初見點,內熱殊甚,脈息洪數,而痘色則白,不知者認為氣虛則誤矣。此乃氣盛血虛血熱,故不能華色,以同毒出外,氣余而血不足,故形起而色白也。然血虛則熱,故發至血入痘窠,三四朝來,皆變紫色黑色,或見黑斑,方知血熱,欲治何及!故不可不知,及不可不預為地步。

惟血旺者,則起勢便紫,瞭然血熱之症分明,然治血虛之血熱症,大宜涼血兼補血,蓋此症常多熱勢雖清,無血貫漿而成干陷。惟血旺之血熱者,則大宜獨與涼血,而用治之之法,其涼血劑中,尤宜升托,否則血凝毒滯矣。至於氣虛兼血熱者,則血熱易於乾紫,故涼血法所必宜。

而氣虛又難鼎峻,故攻托尤宜倍常,但六日前血熱症猶在,尚有火勢,其症似實,治至血熱漸清,則症日復漸虛,而且日復漸寒,泄瀉寒戰,勢必所至,故始惟宜清托,迨至看來血熱之勢,退一分,即須與氣虛之症做一分地步矣。

凡有傷脾動氣之品,不可徒顧日前而用,一至血熱將清,氣虛已甚者,便宜涼血劑中佐以人參補托,尤須用藥配治為妙,可急則急,可緩則緩,在人之神巧,得之於心,應之於手,太早則助熱為殃,略遲則補虛不及,每有直至寒戰泄瀉並見,投以補劑,無如服後即瀉,瀉後又服,藥力難停於中,功效難應於手,此遲滯者之罪也。

復有血熱稍清,氣虛未甚,榮衛方和,才有白色行漿之勢,治者即用參耆峻補,以致反生熱勢,內則咽疼音啞,外則乾紅倒塌,此太早者之罪也。故凡治者,於氣虛兼血熱症候,在清托藥宜已,補托藥應投之際,大宜審究,稍有太過不及。便有死生兩路,至於人大氣虛,痘密毒多。

血熱勢清而氣虛則甚者,若應大用參耆,便每日人參兩許。亦為常法,但必兼以托裡,如天蟲,角刺之類,或佐姜,桂鼓舞之功,方可從毒外走而痘得充灌之益。否則,補中固宜,而外達則緩,如應大用參、耆,持疑減少,則正不勝邪,焉能抵當其毒,服藥後雖暫有應驗,但力薄難久,少頃則平塌如故,不過延緩時日,焉能化毒成功?故元氣少虛者,參、耆雖少。

正氣自能協運藥力而周行以見功者,元氣大虛者,無力幫扶,全賴參耆勢大,再得薑桂鼓舞,方能運行獲效,所以有少則壅滯之語也。此張心誠求之之法,敢筆於後,以補所遺,若氣虛而肺火旺者,用參勿用耆可也。

蔣老先生之令孫女,年方半周,才熱半日而即見痘,面色向來㿠白,余早料其出痘,當必細密漿清者也。果至見點,不但稠密無隙,其胸背手足之間,如蟢窠形蛇皮段者,不一而足,面上之痘,方及三朝,乾枯灰白,背項之痘,紫陷不榮,要知元氣既弱而且滯,榮血不能從氣以宣行,故面似氣虛,身如血熱,實因氣血不能周流,所以滯而為紫,根窠平塌散漫,實皆氣虛所致,乃立進溫補充托,早晨午後各一劑,人參各四錢,沖藥服之,晚間另煎人參三錢,濃汁單服,其藥不過芎、歸、耆、桂、天蟲、角刺、山藥、炙草之類,自四朝以至七八朝,峻補毫不少緩,平塌者,漸至高聳,枯陷者,漸至潤澤,清淡者漸至濃厚,其為蛇皮蟢巢之處,變成水泡潰爛而已。此治氣血大虛血凝氣滯而似血熱之藥按也。

白話文:

關於血熱這個狀況,必須區分是虛證還是實證。有因為血虛而產生的血熱,這種情況應該用清涼的藥物來降溫,同時也要補養虛弱的血;而因為血盛而產生的血熱,則應該用清涼的藥物來降溫,並且進行治療。古人沒有完全了解這些區別,這是為什麼呢?

一般來說,當痘疹剛開始出現小點時,身體內部的熱氣會非常旺盛,脈搏跳動快速有力,但痘疹的顏色卻是蒼白的。不了解情況的人可能會誤以為是氣虛,那就錯了。這種情況其實是氣盛但血虛,導致體內有熱,所以痘疹顏色無法呈現紅潤,無法順利將毒素排出體外。因為氣有餘而血不足,所以痘疹看起來凸起,但顏色卻是蒼白的。然而,血虛就會生熱,所以當痘疹發到血進入痘瘡的時候,三四天內,痘疹的顏色都會變成紫色、黑色,或者出現黑斑。到了這個時候,才知道是血熱,想要治療就已經來不及了!所以,必須要知道這些道理,並且事先做好準備。

如果是體內血氣旺盛的人,痘疹一開始就會呈現紫色,這是血熱的明顯症狀。但對於血虛引起的血熱,則應該用清涼的藥物來降溫,同時還要補養血氣。因為這種情況通常會出現雖然熱勢被清除,但卻因為沒有足夠的血液來滋養痘瘡,導致痘瘡乾枯凹陷的情況。而對於血旺引起的血熱,則只需要單純地用清涼的藥物來降溫,並且用治療的方法來處理。在清涼的藥物中,尤其應該加入升托的藥物,否則會導致血液凝結,毒素滯留。至於氣虛兼血熱的情況,血熱很容易導致痘疹乾枯變紫,所以必須使用清涼的藥物來降溫。

由於氣虛的人難以承受太過強烈的藥物,所以在升托藥物的使用上,更應該加倍謹慎。但如果在六天前,血熱的症狀仍然存在,並且體內還有火氣,症狀看起來像是實證,那麼在治療到血熱逐漸消退之後,症狀會一天天地轉為虛證,並且逐漸感到寒冷,出現腹瀉、發抖等情況。這是一定會發生的,所以開始的時候應該先用清涼的藥物來升托,等到看起來血熱的勢頭消退一分,就要開始為氣虛的情況做好準備。

凡是會損傷脾胃、耗散氣力的藥物,不可以只顧眼前的情況就隨便使用。一旦等到血熱將要消退,氣虛已經很嚴重的時候,應該在清涼的藥物中加入人參等補氣升托的藥物。而且用藥必須搭配得當,急則治其急,緩則治其緩,這要看醫師的巧妙運用。要將這些道理牢記在心,並且實際運用在治療中。太早用補藥,會助長熱勢,造成危害;太晚用補藥,則會補虛不及。常常會遇到病人直到寒戰、腹瀉一起出現,才投以補藥,結果服藥後馬上腹瀉,瀉後又服藥,藥力無法停留在體內,藥效也難以發揮作用。這種情況都是因為遲滯而造成的錯誤。

另外,也有血熱稍微消退,但氣虛還不嚴重,身體的營衛之氣剛好調和,才剛要出現痘瘡有漿液的跡象,但醫師卻立刻使用人參、黃耆等峻補的藥物,反而導致熱勢再次產生。身體內部會出現咽喉疼痛、聲音嘶啞,外部則會出現痘瘡乾紅、倒塌的情況,這就是太早使用補藥的錯誤。因此,凡是治療氣虛兼血熱的症狀,在清涼升托的藥物用完,應該要投以補氣升托藥物的時候,必須仔細審查,稍微有過或不及,就會導致生死兩種不同的結果。至於那些身體氣虛嚴重,痘疹密集毒素又多的人,

在血熱的勢頭已經清除,但是氣虛非常嚴重的時候,如果應該大量使用人參、黃耆,每天可以服用人參兩許,這也是常用的方法。但必須搭配升托的藥物,例如天蟲、角刺等,或是佐以生薑、肉桂等來鼓舞氣機,這樣才能夠將毒素從體外排出,痘疹也能夠得到充足的灌注。否則,只顧著補養身體內部,而忽略了向外發散,效果就會很慢。如果應該大量使用人參、黃耆,但因為遲疑而減少用量,那麼正氣就無法戰勝邪氣,難以抵抗毒素。服藥後雖然暫時有些效果,但因為藥力不足,很快就會恢復原狀,只是延緩了時間而已,無法成功化解毒素。所以,元氣稍微虛弱的人,即使人參、黃耆用量少,正氣也能夠協調藥力,讓藥效發揮作用。而元氣非常虛弱的人,沒有力量來幫助藥力運行,完全要依靠人參、黃耆的強大力量,再配合生薑、肉桂的鼓舞,才能夠發揮藥效。這就是為什麼會有「用量太少會導致壅滯」的說法。這些都是張心誠求之的治療方法,我把它記錄下來,用來彌補前人遺漏的地方。如果氣虛而且肺火旺盛的人,可以使用人參,但不要使用黃耆。

蔣老先生的孫女,才半歲大,發熱半天就出現了痘疹。她向來面色蒼白,我早就預料到她出的痘疹,必定會細密而且漿液清澈。果然,痘疹出現時,不但稠密沒有空隙,在胸部、背部、手腳之間,像蜘蛛網、蛇皮一樣的形狀,到處都是。臉上的痘疹,才過三天,就乾枯灰白,背部和脖子上的痘疹,則是紫黑凹陷沒有光澤。要知道這是因為元氣既虛弱又滯塞,營血無法跟隨氣的運行而宣散,所以臉色看起來像是氣虛,身體卻又像是血熱,實際上是因為氣血無法周流,所以滯塞而呈現紫色,痘疹根部平坦塌陷,散漫無力,這些都是氣虛造成的。於是,我立刻給她服用溫補升托的藥物,早晚各服用一劑,每次人參四錢,沖服藥汁,晚上另外煎服人參三錢的濃汁。使用的藥物,不過就是芎、歸、耆、桂、天蟲、角刺、山藥、炙甘草等。從第四天到第七、八天,連續峻補,絲毫沒有鬆懈。原本平坦的痘疹,逐漸變得高聳;原本乾枯凹陷的痘疹,逐漸變得潤澤;原本清淡的痘疹,逐漸變得濃稠。那些像蛇皮、蜘蛛網的地方,則變成水泡潰爛。這就是治療氣血大虛、血凝氣滯、看起來像血熱的藥物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