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痘疹全集卷三十五(痘疹補遺) (4)
痘疹全集卷三十五(痘疹補遺) (4)
1. 驗痘吉凶諸候
大棗為引,早晨服一劑不用人參者,晚間照此再服一劑,內加人參錢余。所謂應犯而犯,似乎無犯,豈拘古人人參戒用於三日之前為定論乎!四朝痘雖起而無神,其色白如故,惟有大補氣血兼重脾元為主,其藥參、耆、芎、歸、苓、朮、桂心、炙草、天蟲、甲片、角刺、煨薑、大棗為引,五朝形雖稍起而無神色,雖稍紅而甚淡,藥惟參、耆、歸、桂、炙草、天蟲、甲片,角刺,補托而已,六朝形雖稍長,而晦滯,色雖淡紅而枯燥,余思此原先天真陰真陽不足,今雖大補氣血,尚不足以盡之,蓋滋水兼得養血,養血兼不得滋水也,乃用熟地六錢以滋水,肉桂八分以補火,人參三錢以駕驅藥力補助真元,七朝平足,水泡已甚,而面上枯槁不榮,其大便得來間日一次,甚乾燥者,今忽便溏二次,而失氣甚頻,則熟地補陰之功,緣中氣甚虛,雖有參桂,不能運津液外達以成漿,而任其下陷之勢,以失氣便溏,則中氣愈虛,能保其不泄瀉無膿倒陷乎!乃用人參五錢以保元,白朮二錢以固中,製附子六分以通經達絡,潰堅腐膿,恐走下太速,用炙甘草六分以緩之,四味力大功專,中氣賴以得充,津液憑斯外運,但欲宣揚鼓舞,使津液無為不達,乃桂枝之能歟、乃用三分以為使,如此一劑,將數日調養之精華,一夜頭面身體盡化濃漿,而熟腐清水之泡,變為濃濁。
但疼痛煩啼,乃煎生脈飲,以補接元氣,養其釀漿之勢,恐不耐痛苦,神氣一傷,漿勢反致退去也。八九十朝以來,惟早晚各用生脈飲一服化服,平時所服加味八味丸錢余,乃依部結痂,精神日長,飲食勝前,煩渴躁急,俱為全愈。如是善為調攝,痘後尚然手背浮腫,腳腫更甚,余思此因胃氣甚虛,四肢無所稟受,其腳更腫者,氣虛不能升舉也。
乃用人參一錢五分,炙黃耆一錢二分,炒白朮二錢,茯苓一錢五分,炙甘草六分,酒炒當歸一錢,酒炒白芍八分,蜜酒炒升麻柴胡各三分,煨姜大棗為引,煎服數劑,虛腫乃退,但爪甲色黃而燥,乃肝榮不足也。足痿不能立,此腎元大虛也。乃用六味加地骨皮、建蓮肉為丸;每日早服二錢,滋肝腎以助筋骨之用,日中以八珍糕養脾胃,以助化源之需。
余長孫大業,稟賦先天陰分不足,且平時酷嗜甜物果餅,而粥飯甚是依希,以致脾虛濕熱,大便素溏,外生瘡疥,內蓄蛔蟲。時年五歲,當五月發熱見痘,紅紫而無潤色,朝暮全不易眼,乃久患瘡疥,血少血熱而且血滯也。
奈胃氣久虛,濕熱太重,一二三朝無非升托清解涼血,如升麻,乾葛、蟬退、天蟲、甘桔、牛蒡、生地、木通、紫草、筍尖之類,無如穀氣久虛,蛔蟲大厥,腹痛嘔吐,藥亦難受,尺許之蟲,一吐數條,愈吐愈虛,愈虛愈吐,粒米不進,勢甚狼狽。五六朝來,惟為溫補攻托,以壯中虛倒陷,其藥參、耆、炙草、當歸、熟地、山藥、甲片、角刺、肉桂、煨薑、大棗為引,奈服後少頃亦吐。
白話文:
用大棗做藥引,早上服用一劑藥,裡面不用人參。晚上照著這個方子再服一劑,但要加入一點人參。這就叫做明明應該避免的,卻還是做了,但看起來好像沒什麼問題。難道古人說的,長痘子三天內不能用人參,就一定是鐵則嗎?長痘子的第四天,痘痘雖然長出來,但沒有精神,顏色還是白的,這時候只能大力補氣血,同時注重脾胃的調養。藥方是用人參、黃耆、川芎、當歸、茯苓、白朮、桂心、炙甘草、僵蠶、甲片、皂角刺、煨薑、大棗做藥引。到了第五天,痘痘形狀稍微長出來一點,但還是沒精神,顏色雖然稍微紅一點,但很淡。這時藥方只需要用人參、黃耆、當歸、桂枝、炙甘草、僵蠶、甲片、皂角刺,主要是補氣托毒。到了第六天,痘痘的形狀更長了,但看起來比較黯淡,顏色雖然有點紅但很乾燥。我認為這是因為先天體內的陰氣和陽氣不足,現在雖然大力補氣血,還是沒辦法完全補足。因為要滋養陰液的同時也要養血,但養血的同時卻無法兼顧滋養陰液。所以就用六錢熟地來滋養陰液,用八分肉桂來補火,再用三錢人參來加強藥效,幫助恢復元氣。到了第七天,痘痘表面平了,水泡也很多,但是臉色卻枯槁沒有光澤。原本大便要隔天才來一次,而且很乾燥,現在卻突然腹瀉兩次,而且一直放屁。這是因為熟地滋養陰液的功效發揮了,但因為中氣太虛弱,就算用了人參和肉桂,也沒辦法把津液輸送到體表形成漿液,反而讓它往下沉,導致腹瀉放屁,這樣中氣會更虛弱。這樣能保證它不會變成泄瀉、化膿、甚至凹陷下去嗎?所以就用了五錢人參來保護元氣,兩錢白朮來鞏固中氣,六分製附子來疏通經絡,排除膿毒,怕藥效太強走得太快,就用六分炙甘草來緩和藥性。這四味藥藥效強且專一,中氣因此得到補充,津液也因此得以輸送到體表。但要如何宣發鼓舞,讓津液無所不至?這就要靠桂枝的功效了。所以用了三分桂枝來引導藥效。這樣一劑藥下去,就能把之前幾天調養的精華,在一夜之間讓頭面身體的痘痘全部變成濃稠的膿液,讓原本清澈的水泡,變成濃濁的膿泡。
但因為疼痛和哭鬧,所以煎生脈飲來補充元氣,幫助膿液的產生。怕他忍受不了痛苦,傷了精神,反而讓膿液消退。從第八、九、十天開始,早晚各服用一次生脈飲,平常服用加味八味丸,痘痘就開始依序結痂,精神一天比一天好,食慾也比以前好,煩躁口渴等症狀也都痊癒了。如果好好調養,痘痘痊癒後,手背還是會浮腫,腳腫得更厲害。我認為這是因為胃氣太虛弱,四肢得不到滋養,而腳腫得更厲害,是因為氣虛無法把氣往上提。
所以就用了人參一錢五分、炙黃耆一錢二分、炒白朮二錢、茯苓一錢五分、炙甘草六分、酒炒當歸一錢、酒炒白芍八分、蜜酒炒升麻和柴胡各三分,用煨薑大棗做藥引。煎服幾劑藥後,虛腫就消退了。但指甲顏色還是黃而乾燥,這是肝血不足的表現。腳軟無力站不起來,這是腎元大虛的表現。所以就用六味地黃丸加上地骨皮和建蓮肉做成藥丸,每天早上服用二錢,來滋養肝腎、強健筋骨。白天就用八珍糕來滋養脾胃,補充營養。
我長孫大業,先天體內陰液不足,而且平時特別喜歡吃甜食和餅乾,卻很少吃飯,導致脾胃虛弱、濕熱內生,大便常常稀溏,體外長瘡疥,體內有蛔蟲。他五歲的時候,在五月發燒長痘痘,痘痘顏色紫紅而沒有光澤,早晚看起來都一樣,是因為長期長瘡疥,血虛血熱而且血瘀。
他的胃氣一直很虛弱,濕熱又太重,第一、二、三天只能用升舉、托毒、清熱、涼血的藥,像是升麻、葛根、蟬蛻、僵蠶、甘桔、牛蒡、生地、木通、紫草、筍尖之類的藥。但因為胃氣長期虛弱,蛔蟲也開始作怪,導致腹痛嘔吐,藥也難以下嚥。吐出來的蛔蟲有尺許長,一吐就吐好幾條,越吐越虛弱,越虛弱越吐,連一粒米都吃不下,情況非常糟糕。到了第五、六天,只能用溫補的藥來托毒,加強中氣,防止氣虛下陷。用的藥是人參、黃耆、炙甘草、當歸、熟地、山藥、甲片、皂角刺、肉桂,用煨薑大棗做藥引。但服藥後沒多久又會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