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六 (9)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六 (9)

1. 宣明防風散

治鼻淵濁涕。

黃芩,甘草(炙),人參,川芎,麥冬(去心,各五錢),防風(二錢五分),為末,百沸湯,每服一錢。

白話文:

治鼻淵濁涕:

將黃芩、甘草(炙)、人參、川芎、麥冬(去心,每味各五錢)、防風(二錢五分)研成細末。用百沸湯沖服,每次一錢。

2. 茜根散

治衄血不止。

阿膠(蛤粉炒),茜根,黃芩(各一兩),生地,側柏葉(各一兩),甘草(炙,五錢),水煎服。

一方

治鼻衄,用山茶花為末,童便薑汁酒調下。有加鬱金者。又方,用大蒜搗泥,隨左右貼足心。又法,左鼻衄,以線扎左手中指,右如之,兩鼻者,雙手俱扎。

白話文:

治療鼻出血不止,可以用阿膠(用蛤粉炒過)、茜根、黃芩(各一兩)、生地、側柏葉(各一兩)、甘草(炙過,五錢),加水煎服。

另一個方法是用山茶花研成粉末,用童便和薑汁酒調和後服用。也可以加鬱金。

還有一個方法是用大蒜搗成泥狀,分別貼在左右腳心。

另外,如果左鼻出血,就用線綁住左手中指,右鼻出血則綁住右手中指,兩鼻都出血就綁住雙手。

3. 輕黃散

治瘜肉。

輕粉(一錢),雌黃(五錢),杏仁(一錢,去皮尖),麝香(少許),先將杏仁搗成泥,余藥研細勻,收瓷合蓋定,夜臥點米粒許於鼻中,夜一次。

白話文:

治療息肉。

輕粉一錢,雌黃五錢,杏仁一錢(去皮尖),麝香少許,先將杏仁搗成泥,其餘藥物研磨細勻,裝入瓷盒密封,晚上睡覺時取少量如米粒大小點在鼻中,每晚使用一次。

4. 治赤鼻酒齄

黃柏,苦參,檳榔(各等分),為末,以豬脂調敷。

白話文:

將黃柏、苦參、檳榔各等量研磨成粉末,用豬油調和後敷用。

5. 消鼻痔方

瓜蒂(炒),甘遂(各四錢),白礬(枯),螺青(炒),草烏尖(各五分,炒),為末,用真麻油搜和丸,如鼻孔大,將藥納鼻,達痔肉上,其肉化為水,一日一次。

一方

治鼻下一道赤者,名曰䘌。以黃連末敷之。

白話文:

將瓜蒂炒過,甘遂、白礬(枯的)、螺青(炒過)、草烏尖(各五分,炒過)研磨成粉末,用真麻油和成丸子,大小如鼻孔,將藥丸塞入鼻孔,藥丸會接觸到痔肉,使痔肉化為水。一天使用一次。

一方

治療鼻子下方出現一條紅色線,稱為「䘌」的病症。將黃連研磨成粉末塗抹於患處。

6. 兒科唇口病

唇本脾之外候,然足陽明之脈,亦起於鼻,而環於唇,故凡停滯傷脾,必氣粗唇堅而發腫,名曰唇腫。至有傷寒,或發驚候,是以眉稜骨痛,厥熱眩悶,氣穢頤浮,或舌苔,或齒擊,或狂逆,則又色白腫甚,名曰繭唇。至若胃傷極而唇糜,壯熱穢甚見痘者,名曰胃爛唇梟,十救一二。

如憂愁勞極,滿唇破裂者,亦名口糜。如風寒乍乘,唇青帶白者,宜溫胃驅風。如吐後而唇白者,治宜養胃調氣。如怒氣上衝,唇青者,治宜順氣,平肝和胃。更有唇口蠕動者,脾虛不能收攝也。誤治為痰,則津液愈枯,筋脈失養,抽搐諸候來矣。

口瘡者,心脾蘊熱也。小兒陰氣未生,陽熱偏盛,又因將養過溫,心脾積熱,熏蒸於上而成瘡,治宜瀉心化毒,清涼為主。若月內諸病,而口無涎沫者,凶。

白話文:

嘴唇是脾臟的外在徵兆,然而足陽明經脈也從鼻子開始,環繞嘴唇,所以凡是脾臟機能受損,必定會出現呼吸粗重、嘴唇堅硬腫脹的情況,稱為唇腫。

如果出現傷寒或驚嚇的徵兆,像是眉骨疼痛、發熱昏眩、口氣穢濁、下巴浮腫,或是舌苔異常、牙齒碰撞、神志不清等情況,嘴唇會呈現白色且腫脹嚴重,稱為繭唇。

如果胃部受到嚴重損傷,嘴唇潰爛,伴隨著發燒、口氣穢濁、長痘痘,稱為胃爛唇梟,十個人中只能救活一兩個。

如果憂愁勞累過度,嘴唇破裂,也稱為口糜。如果突然受到風寒侵襲,嘴唇發青帶白,應該溫暖胃部驅散風寒。如果嘔吐後嘴唇變白,應該養護胃部調節氣血。如果怒氣上衝,嘴唇發青,應該順氣、平肝和胃。

如果嘴唇和嘴巴不停地蠕動,是脾虛不能收攝津液的表現。如果誤認為是痰症而治療,會導致津液更加枯竭,筋脈失去滋養,進而出現抽搐等症狀。

口瘡是心脾積熱所致。小兒陰氣未生,陽熱偏盛,又因為照顧過於溫暖,導致心脾積熱,上熏而形成瘡瘍,治療應該瀉心化毒,以清涼為主。如果月經期間出現各種疾病,而口腔沒有唾液,則預後凶險。

7. 清胃散

治舒舌弄舌。

防風,黃芩,天花粉,厚朴(姜炙),石膏,枳殼,黃連,陳皮,甘草,水煎服。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治療口舌乾燥、舌頭活動不靈活的。

藥材:

  • 防風
  • 黃芩
  • 天花粉
  • 厚朴(用薑汁炒過)
  • 石膏
  • 枳殼
  • 黃連
  • 陳皮
  • 甘草

用法: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8. 青液散

治鵝口重舌,及舌瘡。

青黛,朴硝(各一錢),龍腦(一字),為末,鵝翎少許,敷上。

白話文:

治療鵝口瘡、舌頭腫厚以及舌頭上的瘡。

使用青黛、朴硝各一錢,加上龍腦一點,研磨成粉末,用少量的鵝毛敷在患處。

9. 千金方

治舌口一切諸瘡。

升麻,射干(各三兩),柏葉(一升),苦竹葉,地黃汁(各五合),大青(二兩),生玄參汁(三合),薔薇根白皮,生蘆根(各五兩),赤蜜(八合),水四升,先將藥煎至一升,去滓,入玄參汁,再煎,下地黃汁,各煎兩沸,下蜜煎濃,安舌上細嚥。

白話文:

治舌口一切諸瘡

藥方:

  • 升麻:三兩
  • 射干:三兩
  • 柏葉:一升
  • 苦竹葉:五合
  • 地黃汁:五合
  • 大青:二兩
  • 生玄參汁:三合
  • 薔薇根:五兩
  • 白皮:五兩
  • 生蘆根:五兩
  • 赤蜜:八合
  • 水:四升

製作方法:

  1. 將升麻、射干、柏葉、苦竹葉、大青、薔薇根、白皮、蘆根等藥材先用水煎煮至一升,去除藥渣。
  2. 加入玄參汁,繼續煎煮。
  3. 加入地黃汁,各煎煮兩沸。
  4. 加入赤蜜,煎煮至濃稠。

使用方法:

將藥液塗抹在舌頭上,慢慢吞嚥。

功效:

治療舌頭和口腔各種瘡傷。

一方

治小兒心有客熱,滿口生瘡。用天南星末,醋調貼腳心。又有用吳茱萸末,米醋調塗,俱妙。

白話文:

治療小兒心中有熱氣,滿口長瘡的情況,可以用天南星磨成粉,以醋調和後貼在腳底心。也有使用吳茱萸磨成粉,再用米醋調和塗抹的方法,都非常有效。

10. 口角瘡爛方

用亂頭髮,煅存性,為極細末,豬脂調敷。

白話文:

使用燒過的頭髮灰,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豬油調和後塗抹。

11. 方脈目病合參

《經》曰: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五臟各有其精而心專之。)目者,其竅也。(目為肝竅,然能辨別事物,故又為心竅。)華色者,其榮也。是以人之有德也。則氣和於目,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水火相成,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諺曰:心悲名曰志悲,志與心精,共湊於目也。

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胃之充也。故腦滲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類也。(腦為髓海與腎流通,)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淚出也。由是觀之,哭而無淚者,腎氣腦髓枯槁也。目之紅腫赤痛者,水精不足也。目之青目內障者,火精不足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心臟是五臟之精華所在。(五臟各有其精氣,而心臟專管它們。)眼睛是心的竅穴。(眼睛是肝臟的竅穴,但它能辨別事物,因此也是心的竅穴。)光彩明亮的顏色,是心臟的榮光。(心臟的精氣能使眼睛明亮。)所以人有德行,就會氣和於目,水的精華化為志氣,火的精華化為精神,水火相生,神志俱備,因此眼睛就會水潤明亮。俗話說:心裡悲傷叫做志悲,志氣與心臟的精華,共同匯聚於眼睛。

眼淚是腦髓的表現。腦髓是陰氣的所在。髓液是胃的精華。所以腦髓滲出成為眼淚,志氣是骨骼的主宰。因此,水流而眼淚隨著流出的,是它們的本性。(腦髓是髓海,與腎臟相通。)神氣不守住精華,精神就會離開,眼睛就會流淚。由此可見,哭而無淚的人,是腎氣和腦髓枯竭了。眼睛紅腫疼痛,是因為水精不足。眼睛發青,出現內障,是因為火精不足。

泣涕久而目盲者何?《靈樞》曰;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故悲哀愁憂而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液道開,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目無所見矣,故命曰奪精。

《經》曰: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亦脈法於陽,故陰陽合傳於精,明此則眼具陰陽也。又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然腎臟主藏精,故治目者,以腎為主。雖為肝竅,子母相生,腎肝同一治也。

其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氣血之精,而與脈併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此眼具五腑六腑也。後世以大眥赤者屬心,君火為實火,小眥赤者屬心包,相火為虛火。上下兩胞屬脾,白眼屬肺,黑眼屬肝,瞳人屬腎,謂之五輪,本諸此也。

白話文:

為什麼長期哭泣會導致失明呢?《靈樞》中說:心臟是五臟六腑的主宰,眼睛是經脈匯聚之處,也是上部津液流動的通道。嘴巴和鼻子是氣的門戶。所以,當人感到悲傷、憂愁而使心臟受到影響時,心臟的跳動就會牽動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的搖動就會影響到經脈,導致津液通道打開,從而流出眼淚。津液是滋潤精氣和孔竅的物質。如果哭泣不止,就會耗竭津液,津液枯竭,精氣就無法滋潤眼睛,眼睛就看不見了,所以叫做「奪精」。

《經》中說:瞳孔的黑眼屬陰,白眼屬陽,因此陰陽精氣相通,由此可知眼睛具有陰陽屬性。另外,《經》中還說:五臟六腑的精氣都向上匯聚到眼睛,成為眼睛的精氣。而腎臟主藏精,所以治療眼睛疾病,以腎臟為主。雖然眼睛是肝臟的竅竅,肝腎相互滋生,因此治療眼睛疾病,肝腎同治。

眼睛的骨架是眼眶,骨骼的精氣構成瞳孔,筋絡的精氣構成黑眼,血液的精氣構成眼部的血管,眼眶的氣精構成白眼,肌肉的精氣構成眼部的肌肉,包裹和收縮眼球。筋骨、氣血的精氣與經脈相連,向上連接到大腦,向後從頸部流出。由此可見,眼睛包含了五臟六腑的精氣。後世醫家認為,眼角外側發紅屬於心臟,心火為實火;眼角內側發紅屬於心包,相火為虛火。上下眼瞼屬脾臟,白眼屬肺臟,黑眼屬肝臟,瞳孔屬腎臟,稱為「五輪」,這都源於此。

又有八廊之說,無義無據,不可宗也。

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故精散則視歧。又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故勞神則魂魄散,志意亂,且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精神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處也。且人之有兩眼,猶天之有日月也。視萬物察纖毫,日月有時晦者,風雲雷雨之所致也。目有時失明者,四氣七情之所害也。

凡在腑為表,當除風散熱;在臟為里,當養血安神。如暴赤腫痛,昏澀翳膜眵淚,斑瘡入眼,皆表也。風熱也,宜表散以去之。如昏弱不欲視物,內障見黑花,瞳神散大,皆里也。由血少神勞腎虛也。宜養血補水,安腎以調之。久則有瘀,當以破血生新之味兼用。白珠屬陽,白珠痛者,則晝甚;黑珠屬陰,黑珠痛者,則夜甚。

白話文:

所謂的「八廊」之說,毫無根據,不可信賴。眼睛是五臟六腑精氣的聚集之處,精氣散失就會視力模糊。同時,眼睛也是營氣、衛氣、魂魄和神氣運行的場所,勞神傷神就會導致魂魄散亂,心志迷亂。此外,眼睛受心臟支配,而心臟是神明的居所,因此精神不集中就會造成視力異常。人有雙眼,如同天有日月,用來觀察萬物,辨別細微。日月也會因風雲雷雨而蒙蔽,眼睛也會因四季變化和七情所傷而失明。

凡是眼睛的疾病,若表現在眼外,就屬於表證,應當清熱散風;若表現在眼內,就屬於里證,應當養血安神。例如眼部突然發紅腫痛、視力模糊、眼白有翳膜、眼屎增多、眼部出現斑瘡,這些都是表證,屬於風熱,宜用散風清熱的方法治療。例如眼昏弱、不想看東西、眼內有黑點、瞳孔散大,這些都是里證,屬於血虛神勞、腎虛,宜用補血滋陰、補腎安神的方法治療。久病則會出現瘀血,應當同時使用破血生新之藥。眼白屬陽,白珠痛則白天更嚴重;眼黑屬陰,黑珠痛則夜晚更嚴重。

或有體肥氣盛,風熱上行,目昏澀者,此由胸中濁氣上行也。重則或為痰厥,亦能損目,若常使胸中氣清,自無此病。若瘦人眼痛,多是血少血熱也。有病眼逢春夏便發者,此肝腎虛,而且多鬱火也。又因有服目疾涼藥過多,陽氣因損者,久之眼漸昏弱,乍明乍暗,不能視物也。

有視物不明,見黑花者,腎氣弱也。有暴失明者,眼居諸陽交會之所,而陰反閉之,陽亡已極,而陰邪內滿,當有不測之患焉。

目閉不開者,足太陽之脈,為目上綱,足陽明之脈,為目下綱,平則約束,熱則筋縱,故目不能為之開也。海藏曰:目瞑者,肝氣不治也。

眼赤腫痛,古方用藥,內外不同,在內湯散,則用苦寒辛涼之藥以瀉火,兼利小便以導肝經風熱;在外點洗,則用辛熱辛涼之藥,以散其邪,故點藥莫要於冰片,而冰片大辛熱,故藉以拔出火邪。古方用燒酒洗眼,或用乾薑末,生薑汁點眼者,皆此意也。蓋赤眼是邪火內炎,上攻於目,故內治用苦寒之藥,是治其本。

白話文:

有些人體型肥胖,氣血旺盛,風熱上衝,導致眼睛昏花模糊,這是因為胸腔內的濁氣上涌。嚴重的情況甚至會導致痰厥,也會損害眼睛。如果能經常讓胸腔內的氣血保持清淨,就不會出現這種病症。

如果瘦弱的人眼睛疼痛,大多是因為血虛血熱。有些人患有眼疾,到了春夏季節就發作,這是肝腎虛弱,而且鬱火過盛。還有些人因為過度服用治療眼疾的寒涼藥物,導致陽氣受損,時間久了,眼睛逐漸昏暗,忽明忽暗,無法視物。

如果視物不清,看到黑點或黑花,是腎氣虛弱的表現。如果突然失明,眼睛是陽氣交匯的地方,陰氣反過來封閉了陽氣,陽氣消亡極度,而陰邪內充,恐怕會有不測的危險。

眼睛閉合無法睜開,是因為足太陽經脈負責眼睛的上方,足陽明經脈負責眼睛的下方,平時它們相互約束,如果過熱,就會導致筋脈鬆弛,所以眼睛無法睜開。海藏說:眼睛閉合的人,是肝氣失調的表現。

眼睛紅腫疼痛,古方用藥,內外治療方法不同。內服湯藥,就用苦寒辛涼的藥物來瀉火,同時利尿引導肝經的風熱;外用點洗,就用辛熱辛涼的藥物,來散除邪氣。所以點眼藥中最重要的是冰片,冰片性味大辛熱,可以藉此拔出火邪。古方用燒酒洗眼,或者用乾薑末、生薑汁點眼,都是這個道理。因為紅眼是邪火內炎,上攻眼睛,所以內治用苦寒的藥物,是治本之法。

然火邪既客於目,從內出外。若外用寒涼,以阻逆之,則鬱火內攻,得不散矣。故點藥用辛熱,洗眼用熱湯,是火鬱則發之從治法也。世人不知冰片為劫藥,而誤認為寒,常用點眼,遂致積熱入目,而香竄走泄清光,則昏暗障翳,故云,眼不點不瞎者此也。又不知外治忌寒涼,而妄將冷水冷藥挹洗,嘗致昏瞎者有之。

眼疾所因,不過實虛二者而已。虛者,眼目昏花,腎經真水之微也。實者,眼目腫痛,肝經風熱之甚也。熱焉則散其風熱,虛焉則滋其真陰,虛熱相仍,則散風熱,滋真陰兼之,此內治之法也。至於久而失調熱壅血凝,而為攀睛瘀肉、翳膜赤爛之類,不假點洗,外法之法,則何由則愈?蓋病情有標本,治法有內外,又嘗論之。氣有餘便是火,故散火在於抑氣,古方多用枳殼、柴胡者是也。

白話文:

眼部若有火邪入侵,會從內部向外擴散。如果用寒涼藥物來阻止它,火邪就會被困在體內,無法散去。因此,點眼藥要用辛熱的藥物,洗眼要用熱水,這是用火來逼出火邪的治療方法。很多人不知道冰片是寒涼的藥物,反而誤認為是寒性,經常點眼,結果導致體內熱氣積聚在眼睛,造成眼睛清亮的光芒被消耗,變得昏暗模糊,所以才說「眼不點不瞎」就是這個原因。同樣的,也有些人不知道眼部外治要忌寒涼,卻胡亂用冷水或冷藥洗眼睛,結果導致失明。

眼疾的病因不外乎是實證和虛證。虛證是指眼睛昏花,是腎經真水不足。實證是指眼睛腫痛,是肝經風熱過盛。針對熱證就要散風熱,針對虛證就要滋養真陰。如果同時存在虛熱,就要同時散風熱和滋養真陰,這就是內治方法。至於病程久了,導致失調、熱氣壅塞、血脈凝滯,形成攀睛瘀肉、翳膜赤爛等病症,就需要點眼藥和洗眼藥物,光靠內服藥物是不會痊癒的。因為病情有表裡,治療方法有內外,這點古人早就論述過。氣盛則生火,所以散火就是要抑氣,很多古方都使用枳殼、柴胡等藥物就是這個道理。

血不足則陰虛,而補陰在於滋水,故古方必用歸芍地黃者是也。常使血能配氣,水能制火,則眼疾胡為則作也。

肝開竅於目,膽汁減則目暗,目者,肝之外候,膽之精華也。故諸膽皆治目疾,點服說云:病有內外,治各不同,內疾既發,非服不除;外疾既成,非點不退。內疾始盛,浚流不如塞源,伐枝不如去根,不服藥而除者,未之見也。外障既成,如物汙須濯,鏡垢須磨,不點而去,未之有也。

若內障不服,而外點反激其火,動其血氣,無益反損。若外障已成,雖服藥不發不長,而所結不除,必內外夾攻,方盡其妙。然目眥白珠屬陽,故晝痛,點苦寒藥則效。黑珠屬陰,故夜痛,點苦寒藥則反劇,則點藥外治之法,亦當以陰陽區別矣。

白話文:

血液不足就會導致陰虛,而補益陰氣要滋養水分,所以古方必定使用當歸、芍藥、生地黃,就是這個道理。經常讓血液能夠配合氣血運行,水分能夠抑制心火,那麼眼疾怎麼可能會產生呢?

肝臟與眼睛相通,膽汁減少就會導致目暗不明,眼睛是肝臟的外在表現,也是膽汁的精華所在。所以所有治療膽病的藥物都能治療眼疾,點眼藥的說法是:疾病有內外之分,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內疾一旦發作,不服用藥物就無法消除;外疾一旦形成,不點藥就無法消退。內疾剛開始發展,疏通水道不如堵住源頭,砍伐枝條不如斬除根源,不服用藥物就能消除疾病,這種事情從未見過。外障一旦形成,就像物品沾染了污垢需要清洗,鏡子沾染了污垢需要打磨,不點藥就去除,這是不可能的。

如果內障不服用藥物,而外用點眼藥反而激發心火,擾動血氣,不但沒有益處反而會造成損害。如果外障已經形成,即使服用藥物也不會再生長,但是積聚的病灶無法消除,就必須內外夾攻,才能發揮藥效的精髓。然而眼白屬於陽,所以白天疼痛,點用苦寒藥物就會有效。眼黑屬於陰,所以晚上疼痛,點用苦寒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所以點眼藥的外治方法,也要根據陰陽來區別。

倒睫拳毛者,其毛入眼中央是也。由伏熱內攻,陰氣外行,而目急皮縮之故,當去其內熱火邪,使眼皮緩,則眼毛立出矣。故眼楞緊急縮小者,即倒睫拳毛之漸也。蓋陽主散,陽虛則眼楞緊急,而為倒睫拳毛。陰主斂,陰虛則瞳子散大,而為目昏眼花。故東垣治眼楞緊,用參耆補氣為君,佐以辛味疏散,而忌芍藥五味之酸收。

治瞳子散大。用地黃補血為君。佐以五味子酸味收斂,而忌茺蔚子、青箱子之辛散,一開一闔,大有徑庭矣。

華元化云:目形類丸,瞳神居中,而煎如日月之麗,東南而晦西北也。有神膏神水神光,真氣真血五精,此滋目之源液也。神膏者,目內包涵膏液,此膏由膽中滲潤精汁,積而成者,能涵養瞳神,衰則有損神水者,由三焦而發源,先天真一之氣所化,目上潤澤之水是也。水衰,則有火勝燥暴之患,水竭,則有目輪大小之疾,耗澀,則有昏眇之危,虧則多盈者少,是以世無全精之目,神光者,原於命門,通於膽,發於心,是火之用也。火衰則有昏瞑之患。

白話文:

倒睫毛的人,就是睫毛長進了眼睛中央。這是因為體內有熱氣入侵,導致陰氣外散,眼皮急促收縮而造成的。應該要清除體內的熱氣和邪火,讓眼皮放鬆,睫毛就會自然豎起來了。所以,眼皮緊縮就是倒睫毛的徵兆。

陽氣主散,陽氣虛弱就會導致眼皮緊縮,進而產生倒睫毛。陰氣主收,陰氣虛弱就會導致瞳孔放大,進而造成視力模糊。所以,東垣醫家治療眼皮緊縮,用人參、黃耆補氣為主藥,再配以辛味藥物來疏散,而忌用芍藥、五味子等酸味收斂的藥物。

治療瞳孔放大,用生地黃補血為主藥,再配以五味子等酸味藥物來收斂,而忌用茺蔚子、青箱子等辛味藥物來疏散。一個開一個合,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異。

華元化說:眼睛的形狀像個球,瞳孔位於中央,就像太陽和月亮一樣明亮,東南方向較暗,西北方向較亮。眼睛裡有神膏、神水、神光,以及真氣、真血、五精,這些都是滋養眼睛的源泉。神膏是眼睛內部的膏液,由膽汁滲透精華積累而成,能滋養瞳孔。神膏衰退就會損傷神水,神水來自三焦,由先天真一之氣化成,是滋潤眼睛的水。水衰弱就會出現火氣過盛、燥熱的病症。水枯竭就會出現眼球大小不一。水枯燥就會出現視力昏暗的危機。眼睛的精華不足,就會導致眼睛過於盈滿。所以,世上沒有眼睛精華完全充盈的人。神光是來自命門,通達膽經,發散於心臟,這是火的功用。火衰弱就會出現視力昏暗的病症。

瞑者,目閉不開,是肝氣不足也。火炎則有焚爍之殃,雖有兩心而無正輪。心,君主也,通於大眥,故大眥赤者,實火也。包絡為小心,小心相火也,代君行令,通於小眥,故小眥赤者,虛火也。若君主拱默,則相火自然清寧矣。真血者,即肝中升運滋目注絡之血也。此血非肌肉間易行之血,從天一所生之水,故肝腎同源也。

真氣者,即目之經絡中往來生用之氣,乃先天真一發生之元陽也。真精者,乃先天元氣所化,精汁起於腎,施於膽,而後及瞳神也。凡此數者,一有損,目則病矣。大概目圓而長,外有堅殼數重,中有清脆肉包,黑稠神膏一函,外則曰稠神水,神水以滋神膏,水外則皆血,血以滋神水,膏中一點黑瑩,是腎膽所聚之精華,惟此一點燭熙,鑑視空闊無窮者,是曰水輪,內應於腎,北方壬癸亥子水也。五輪之中,惟瞳神乃照,或曰:瞳神。

白話文:

眼睛閉合無法睜開,是肝氣不足所致。火氣旺盛則會灼傷眼睛,即使有雙眼,也無法正常運作。心臟是人體的君主,與眼角外側相連,所以眼角外側發紅,是實火的表现。包絡是心臟的一部分,包含心火,代心臟執行指令,與眼角內側相連,所以眼角內側發紅,是虛火的表现。若心臟平靜,心火自然就會平息。真血是肝臟上升滋養眼睛、流入血管的血,不是肌肉間容易流動的血液,而是由天一水所生,所以肝腎同源。

真氣是流經眼部經絡,維持眼部功能的氣,源於先天真一元陽。真精是先天元氣轉化而成的精華,從腎臟生成,流經膽囊,最終到達瞳孔。這些因素任何一項受損,眼睛就會生病。概括來說,眼睛圓而長,外層有多層堅硬的保護層,內部有柔軟的組織,黑色濃稠的精華液,外層是清澈的水液,水液滋養精華液,水液外層是血液,血液滋養水液。精華液中有一點黑色光亮,是腎臟和膽囊聚集的精華,這一點光明照亮世界,使我們能看到無垠空間,稱為水輪,與腎臟相應,屬北方壬癸亥子水。五輪中,只有瞳孔能夠照亮,也稱瞳神。

水耶、氣耶、血耶、膏耶?曰:非氣、非血、非水、非膏,乃先天之氣所生,後天之氣所成,陰陽之妙蘊水火之精華。血養水,水養膏,膏護瞳神,氣為運用,神即維持,喻以日月,理實同之,男子右目不如左目精華,女子左目不如右目光彩,此皆各得其陰陽氣分之正也。人之邪正壽夭貴賤,皆可驗目而得之,豈非入身之至寶乎。

《經》曰:目流䀮䀮無所見者,陰內奪。又曰:脫陰者,則精喪而目盲,此房勞目昏也。右腎陰虛,益陰地黃丸,如六味地黃丸。右腎陽虛,補腎丸,或八味地黃丸。若能遠視,不能近視者,陽氣有餘,陰氣不足也。海藏云:目能遠視,責其有火,不能近視,責其無水。《秘要》云:陰精不足,陽光有餘,病於水者,故光發見散亂而能收斂近視,治之在心腎,心腎平則水火調,而陰陽和。夫水之所化為血,在身為津液,在目為膏汁。

白話文:

"是水、是氣、是血、還是膏?答案是:既非氣、非血、非水、非膏,而是由先天之氣所產生,後天之氣所形成,其中包含著陰陽之間的微妙與水火之精華。血液養護著水分,水分養護著膏脂,膏脂保護著眼睛中的神靈,氣則是運作的基礎,神則是維持的關鍵。這就好比太陽和月亮,道理是一樣的。男性的眼睛右眼不如左眼精華豐富,女性的眼睛左眼不如右眼光彩照人,這都是因為各自遵循了陰陽氣質的正道。一個人的邪正、壽命、地位,都可以通過觀察眼睛來判斷,難道這不是身體的寶物嗎?

《經典》中說:「如果眼睛流動不停,但看不清東西,這是因為陰氣內部被奪取了。」又說:「如果失去了陰氣,那麼精氣喪失,眼睛就會變瞎,這是因為過度性行為導致眼睛昏花。」如果右腎陰氣虛弱,可以服用益陰地黃丸,就像六味地黃丸一樣。如果右腎陽氣虛弱,可以服用補腎丸,或者八味地黃丸。如果能夠遠視,卻無法近視,這表示陽氣充足,但陰氣不足。海藏先生曾提到:能遠視的眼睛,可能是因為有火,不能近視的眼睛,可能是因為缺乏水。《祕要》中提到:陰精不足,陽光過剩,如果病情影響到了水(指水分),那麼眼睛的光芒會散亂,但在治療上要從心和腎入手,當心腎平衡時,水火調和,陰陽和諧。在身體中,水化為血液,而在眼睛中,它表現為潤滑的眼液和膏脂。"

若貪淫恣欲,餓飽失節,形脈勞甚,過於悲泣,皆能斷耗陰精,陰精虧則陽水盛,火性炎而發見,陰精不能制伏挽回,故越於外而遠照,不能近之而反視也。治之當如何?壯水之主,以鎮陽光。若能近視不能遠視,陽氣不足,陰氣有餘也。海藏云:目能近視,責其有水,不能遠視,責其無火。

《秘要》云,此證非謂稟成近窺之病,乃平昔無病。素能遠視,而忽然不能者也。蓋陽不足,陰有餘,病於火者,故光華不能發越於外,而偎斂近視耳,治之在膽腎,膽腎足則水火通明,神氣宣暢,而精光遠達矣。

夫火之所用為氣,在身為威儀,在目為神光,若從恣色欲,喪其元陽,元陽既備,則云霾陰翳,腎中之陰水,僅足以回光自照,焉能健運精汁,以滋於膽,而使水中之火,速布於空中耶。《靈樞》曰: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治之當何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又有陽虛不能抗陰者,因飲食失節,勞役過度,脾胃虛弱,下陷於腎肝,濁陰不能下降,清陽不能上升,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令人耳目不明。夫五臟六腑之精,皆稟受於脾土,而上貫於目,此精字乃飲食所化之精,非天一之元精也。

白話文:

縱慾無度,飲食不節,勞累過度,過度悲傷,都會損耗精氣。精氣虧損,就會導致陽氣旺盛,火性熾盛而外露,精氣無法控制而無法收斂,所以能看到遠處卻看不清近處。要治療這種情況,就要滋養腎水,以鎮壓陽火。反之,如果能看清近處卻看不清遠處,則說明陽氣不足,陰氣過盛。古書記載,眼睛能看清近處是因為有水,看不清遠處是因為缺少火。

《秘要》中說,這種症狀不是天生近視,而是原本視力正常,突然看不清遠處。這是因為陽氣不足,陰氣過盛,導致陽光無法外露,只能看到近處。治療方法在於滋補膽腎,膽腎充盈,則水火平衡,神氣通暢,精光才能遠達。

陽火的作用是提供氣力,在身體上表現為威儀,在眼睛上表現為神光。如果縱慾過度,損耗元陽,元陽不足,就會導致陰氣遮蔽,腎中陰水只能回光自照,無法滋養膽液,使水火運行通暢,精光外散。 《靈樞》中說,精氣虧損會導致耳聾,氣力不足會導致眼睛看不清。治療方法是增強陽火,消除陰翳。

也有些情況是陽氣虛弱無法抗拒陰氣,可能是因為飲食不節,勞累過度,脾胃虛弱,導致精氣下沉到腎肝,濁陰無法下沉,清陽無法上升,導致眼睛看不清。五臟六腑的精氣都源於脾土,而上通眼睛,這裡的“精”指的是食物轉化而來的精氣,而不是先天元精。

脾者,諸陰之首也。目者,血氣之宗也。故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矣。況胃氣下陷於腎肝,名曰重強,相火挾心火而妄行,百脈沸騰,血脈逆上,而目病矣。若兩目暗昏,四肢不怠者,用益氣聰明湯。若兩目緊小,羞明畏日者,或視物無力,肢體倦怠,或手足麻木,乃脾肺氣虛,不能上行也,用神效黃耆湯。若病後,或日晡,或燈下,不能視者,陽虛下陷也,決明夜光丸,或升麻鎮陰湯。

白話文:

脾臟是五臟之首,主管著全身陰氣的運化。眼睛是血氣匯集之處,負責視覺功能。

所以,脾虛就會導致五臟精氣失衡,無法正常運送到眼睛,導致視力下降。更何況,胃氣下陷到腎臟和肝臟,稱為「重強」,相火(心火)也因此妄動,導致全身氣血沸騰、逆流上行,進而影響眼睛,造成目疾。

如果出現雙眼昏暗、四肢無力的情況,可以用「益氣聰明湯」治療。

如果出現雙眼緊縮、畏光怕日、視物模糊、肢體倦怠、手足麻木等症狀,這是脾肺氣虛,無法上行到眼睛,可以用「神效黃耆湯」治療。

如果是在病後,或是下午、晚上看不清,這是陽氣虛弱下陷,可以用決明子配製的「夜光丸」或者「升麻鎮陰湯」治療。

如不知此,而徒以滋陰清涼為事,則苦寒傷胃,中氣愈虛,飲食少而運化遲,氣血不生,精華俱耗,諸陰之首有虧,而欲眼目光明者,鮮矣。

張子和云:目不因火則不病,白輪病赤,火乘肺也。囟輪赤腫,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與脾也。赤脈貫目,火自甚也。能治火者,一句可了。但子和一味寒涼治火,不若獨補水以配火,亦一句可了。況目病而有火者,則為浮翳外障,雖腫痛難忍,無害於目也。若病目而無火者,便為冰翳,內障雖無,所苦必致於喪明矣,治目者,豈可專以去火為事耶!譬諸燈燭而無火,則不能濟其光明之用矣。

五輪雖分五臟,實肝腎致病居多,非肝榮不足,暴赤腫疼,即腎水有虧,昏花內障,氣虛則目無精光,血虛則黑睛散大,除初病風熱,應用疏散外,其餘俱宜肝腎二家,滋榮補水為主,久患而陽光不足者,補水之中更兼補陽,陽光一壯,精明乃能昭著。若過用寒涼之藥,浮翳為冰翳,外障成內障矣。

白話文:

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只是一味地滋陰清涼,就會因為寒涼傷胃,導致中氣更加虛弱,飲食減少,消化緩慢,氣血難以生成,精華不斷消耗,負責統籌陰氣的腎臟就會受損,想要眼睛明亮,就很難了。

張子和說:眼睛不因為火氣而生病,就不會生病。眼白發紅,是火氣入侵肺部。頭頂囟門發紅腫脹,是火氣入侵脾臟。眼球表面出現黑色霧狀物,是火氣入侵肝臟和脾臟。眼球出現紅色血絲,是火氣過盛。治療火氣,一句話就可以說清楚:補水。但是張子和只用寒涼藥物治療火氣,不如單獨補水來配合火氣,這也是一句話就可以說清楚。況且,眼睛有火氣,就會出現浮翳遮擋視線,雖然腫痛難忍,但不會損害眼睛。如果眼睛沒有火氣,就會出現冰翳,即使沒有外在病症,也會導致失明,治療眼睛,難道可以只注重去火嗎?這就像燈火沒有火,就無法發揮照明作用一樣。

雖然五輪代表五臟,但實際上肝腎致病的機率較高,不是肝臟精氣不足導致眼睛紅腫疼痛,就是腎臟水氣不足導致眼花內障。氣虛則眼睛沒有光彩,血虛則眼球黑部分散大。除了初期風熱需要疏散外,其他情況都應該以滋養肝腎、補益精氣為主。久病導致陽氣不足的,在補水的同時還要補陽,陽氣旺盛,眼睛才能明亮。如果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就會把浮翳變成冰翳,外在病症變成內在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