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三 (17)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三 (17)

1. 龍骨散

治膿耳。

枯礬,龍骨(煅,各一錢),黃丹(二錢),胭脂(一錢),麝香(少許),海螵蛸(五分),為細末,以綿杖子搌去膿水,用一字摻在耳內,日一用之,勿令風入。

白話文:

【龍骨散】用於治療化膿性中耳炎。

成分包括:枯礬、煅燒過的龍骨(兩者各約3公克)、黃丹(約6公克)、胭脂(約3公克)、少量麝香、海螵蛸(約1.5公克)。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細粉。先用棉棒清理耳朵中的膿液,然後取適量藥粉撒入耳內,每日使用一次,避免讓風直接吹入耳道。

2. 犀角飲

治風熱上壅,耳門腫痛,膿水流出。

菖蒲,犀角,赤小豆,赤芍藥,木通,玄參,甘菊花(各一錢),甘草(五分),姜水煎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風熱上攻導致的耳朵周圍腫痛,甚至有膿水流出來的情況。

處方如下:石菖蒲、犀牛角、紅小豆、紅芍藥、木通、玄參、甘菊花(每種各約3.75公克),甘草(約1.875公克)。將這些材料用薑水煎煮後服用。

3. 滋陰腎氣丸

熟地,五味子,當歸尾,丹皮,乾山藥,柴胡,茯苓,澤瀉,生地,蜜丸,辰砂為衣,白湯下。

白話文:

這款藥方名為「滋陰腎氣丸」,其成分包含:熟地、五味子、當歸尾、牡丹皮、乾山藥、柴胡、茯苓、澤瀉、生地。這些草藥會被製成蜜丸,且以辰砂作為外層包衣,服用時應配以溫開水吞服。

4. 益腎散

治腎虛耳聾。

磁石(炙),巴戟(去心),川椒(炒,各一兩),沉香,石菖蒲(各五錢),為末,每服二錢,用豬腎一枚,細切和以蔥白少鹽,並藥濕紙十重裹煨,令熟,空心嚼,酒送下。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腎虛導致的聽力下降的[益腎散]。

製作方法如下:將磁石(經過火烤)、巴戟(去掉中心部分)、川椒(炒過,以上三種各取一兩)、沉香、石菖蒲(各取五錢)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兩錢的藥粉,同時準備一個豬腎,切成小塊,加上蔥白和少量的鹽,再混合適量的藥粉,用濕紙包覆十層後進行煨煮,直到熟透。在空腹時咀嚼吞服,可以搭配酒一同服用。

5. 聤耳方

治風熱搏之,津液結𩊅,成核塞耳。

豬脂(生),地龍(各等分),研末,以蔥汁和捏如棗核,綿裹入耳,令潤挑出。

一方

治膿耳,用萆麻子去皮十粒,棗肉七枚,打成膏,綿裹入耳中,一日一易。又方,用寒水石,煅為末,加麝香吹。又方,用橄欖核燒灰,加麝,吹耳中,如治凍耳,清油調敷。

一方

治耳爛,用貝母末,加輕粉乾摻。

一方

治小兒耳後生瘡者,名曰月蝕瘡。

黃連,枯白礬,胡粉,蛇床子(各等分),

為末,敷之。

白話文:

[治療耳塞方]

若因風熱侵襲,導致津液凝結成塊,形成硬塊堵塞耳朵,可用以下方法治療:取豬油(生)和地龍,兩者份量相等,磨成粉末後,再加入蔥汁攪拌成形狀如棗核的藥丸,用棉包裹住放入耳內,讓其濕潤後再取出。

另一個方子是:對於有膿的耳朵,可以用蓖麻子去皮十粒,搭配七枚棗肉,攪成膏狀,用棉包裹住塞入耳中,每天更換一次。另一個方子是,使用煅燒過的寒水石磨成粉末,加上麝香吹入耳中。還有一個方子是,用燒成灰的橄欖核,加上麝香,吹入耳中,若用於治療凍傷的耳朵,則可以調合清油塗抹。

另一個方子是:對於耳朵潰爛的情況,可使用貝母粉末,加上輕粉直接撒在患處。

另一個方子是:對於小孩耳朵後面長瘡的情況,這種情況被稱為「月蝕瘡」。

可用黃連、枯白礬、胡粉、蛇牀子,四者份量相等,磨成粉末後,敷在患處。

6. 諸蟲入耳方

用椒末一錢,醋半杯,浸良久,少少滴入,自出。有用桃葉打爛,塞亦出,有用麻油灌入,有用生蔥、生薑、生韭汁俱可。臭蟲入耳,貓尿滴入自出。

白話文:

【各種昆蟲進入耳朵的處理方法】

使用花椒磨成的粉末一錢,加上半杯的醋,浸泡一段時間後,慢慢滴入耳中,昆蟲會自己出來。或者可以使用搗碎的新鮮桃葉堵塞在耳朵,昆蟲也會出來。另外,也可以選擇倒入麻油,或是使用生蔥、生薑、生韭菜搾出的汁液,這些方式都是可行的。若是臭蟲進入耳朵,則可以滴入貓尿,臭蟲會自行從耳朵中出來。

7. 兒科鼻病

夫鼻為肺竅。《經》曰:天氣通於肺。若肺胃無痰火積熱,則平常上升,皆清氣也。肺家有病,則鼻不利,如傷熱之不散,或傷寒之久郁成熱,皆能使塞而不利。若平人而多涕,或黃或自或帶血,如膿狀者,皆腎虛所致,不可過用涼藥。更夫嚏者,鼻出聲也。欲名噴嚏,《經》曰:是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

向日而嚏者,金畏火也。傷風多嚏者,火鬱於肺也。撥孔即嚏者,金扣乃鳴也。更有風邪客於皮毛,是以津液不收,致流清涕,頭楚若鋸者,名曰鼻鼽。更有金不生水,則元陽虛火上升,而成鼻乾者。更有鼻淵者,謂其涕下不止,如彼水泉,故名之也。《經》曰:是膽移熱於腦。

蓋膽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面門,入絡於腦,然陽明之脈,亦挾鼻絡目,傍約太陽之脈者也。今因腦熱,則足太陽逆,與陽明之脈俱盛,泊於額中,是以鼻額痠痛,涕下不止矣。更有寒邪未盡,虛熱漸熾,是以膿涕結聚,香臭不聞,此名鼻齆。更有熱血入面,為寒所拂,是以汙濁凝滯,則成鼻齄。

或得之酒刺生面,上焦火盛者。更有鼻生紫赤刺癮疹,欲名肺風。更有風濕之氣,壅成內熱,或因氣疳,故鼻下兩傍,瘡濕癢爛,是名鼻疳,俗呼鼻䘌瘡。不甚痛,汗所流處,即成爛瘡。更有肺中積熱,六陽上蒸,或成赤鼻者。更有或心或肺或胃,蘊熱過極,迫血妄行,上干情道,而為鼻衄者。

更有溫熱之氣,外郁皮毛,內應太陰,故三焦之火,得以上炎,為鼻生贅,如灶火上炎,而成煤也。又有胃中食積,熱痰流注,是以上療而鼻生瘜肉,猶濕地得熱而生茵也,治宜利膈去熱,切勿因礙傷動,否則便成鼻痔矣。更腦病者,其候有二,若清水流出而不痛者為寒;若流黃臭水而痛者為熱,久而不愈,即名腦漏,治法當內服清利膽熱,外於囟會通天二穴灸之。

白話文:

[兒科鼻病]

鼻子是肺的開口。根據古籍記載,天氣與肺相通。如果肺和胃沒有痰火和積熱,通常上升的都是清氣。一旦肺部有疾病,鼻子就會不通暢,例如受到熱氣無法散發,或是感冒久久不癒轉為熱氣,都會導致鼻子堵塞不暢。若是正常人卻常流鼻涕,無論是黃色、白色或帶有血絲,像膿一般的狀況,都是由腎虛造成的,不能過度使用涼性藥物。

打噴嚏,是鼻子發出的聲音。在古籍中稱之為噴嚏,這代表陽氣調和,充滿心臟,從鼻子釋放出來,所以會打噴嚏。

面向太陽打噴嚏,是因為肺怕火。感冒時頻繁打噴嚏,是因為肺部有熱氣。一挖鼻孔就打噴嚏,就像敲擊金屬才會發出聲音一樣。此外,風邪入侵皮膚,導致津液無法保留,進而產生清鼻涕,頭痛如被鋸子割的一樣,這種情況被稱為鼻鼽。

再者,若肺不能滋養腎,導致元陽虛弱,火氣上升,會造成鼻腔乾燥。還有一種情況是鼻淵,鼻涕一直流不停,就像泉水一般,因此得名。根據古籍記載,這是膽汁的熱氣影響到腦部。

膽的經脈起始於眼睛角落,向上抵達臉部,進入腦部,然而陽明經脈,也會沿著鼻子連接眼睛,靠近太陽經脈。當腦部熱氣過旺,腳太陽經脈逆流,與陽明經脈一起旺盛,聚集在額頭,所以會導致鼻樑和額頭痠痛,鼻涕不斷。另外,當寒氣未完全排除,虛熱逐漸升溫,會使膿鼻涕聚集,聞不到香臭味,這就是鼻齆。再者,當熱血進入面部,被寒氣阻攔,會導致污濁凝結,形成鼻齄。

有些人因臉上長酒刺,上焦火氣旺盛。還有人鼻部長出紫色或紅色丘疹,可稱為肺風。再者,濕氣和風氣引起內熱,或是因為氣疳,導致鼻子兩側長出濕疹,奇癢難耐,稱為鼻疳,俗稱鼻䘌瘡。不怎麼痛,汗水流過的地方,就會形成潰瘍。再者,肺部熱氣積累,六陽上升,可能形成紅鼻子。再者,心臟、肺部或胃部,熱氣過度,導致血液異常,影響情緒,引發鼻出血。

再者,溫熱之氣,外部阻塞皮膚,內部對應太陰,因此三焦的火氣得以向上,導致鼻部長出贅疣,就像竈火上升,形成煤灰一樣。再者,胃部食物堆積,熱痰流通,導致鼻部長出息肉,就像潮濕的地方遇熱會生出苔蘚一樣,治療時應該清熱利膈,千萬不要因受傷而動手,否則會形成鼻痔。再者,腦部疾病,有兩種症狀,如果流出清水且不痛,是寒症;如果流出黃色臭水且疼痛,是熱症,長時間不癒合,稱為腦漏,治療方法是服用清熱利膽的藥物,並在囟會通天兩個穴位施灸。

8. 菊花散

治鼻塞。

甘菊,防風,前胡(各五錢),細辛,桂心(各二錢五分),甘草(一錢五分),為末,臨臥荊芥湯下。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鼻塞的方子,叫做「菊花散」。

要用到的藥材有:菊花、防風、前胡,這些都是用同樣的份量,大約是五錢。然後細辛和肉桂心,則是用二錢五分,最後加上一點甘草,大約一錢五分。把這些藥材磨成粉末。

在睡前,用煮過荊芥的湯水來服用這個藥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