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二 (2)

1. 改正內景之圖

脾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形如刀錢,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椎下,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其合肉也,其榮唇記,開竅於耳,是經多氣少血。《難經》曰:脾重二斤三兩,廣扁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與智。滑氏曰:掩乎太倉。華元化曰:脾主消磨五穀,養於四傍。已時氣血注於脾。

遺篇《刺法論》曰:脾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

脾者,卑也。在胃之下,裨助胃氣以化谷也。脾胃屬土,俱從田字,胃俱正中,田字亦中,脾處於右,田亦偏右。

心包絡一經,《難經》言其無形。一滑伯仁曰:心包絡一名手心,主以臟象,校之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其與橫膜相黏而黃脂裹者心也,脂膀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此說為是,言無形者非。又按《靈蘭秘曲論》下,「十二官獨少心包,一官而多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一段,今考心包藏居膈上,經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相上,代君行事,貴臣使也。此一官即心包無疑矣。

戌時氣血注心包。

包絡者,護衛心主,不使濁氣干之,正猶君主有當城也。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脊之第五椎。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脈也,其榮色也,開竅於舌。《難經》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汗三合,主藏神。

心象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竅,多寡不同,以導引天真之氣,下無透竅,上通乎舌,其有四系,以通四臟,心外有赤黃裹脂,是為心包絡,心下有膈膜與脊脅周旋,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也。午時氣血注於心。

心者,惺也。言心氣旺則惺惺而運其神明也。卮言曰心,深也,言深居高拱,相火代之行事也。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後附於脊,前附於臍上,左回疊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二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之大半。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穀由此而入,復下一寸,外附於臍,為分水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而入大腸。是經多血少氣。《難經》曰:重二斤十四兩。未時氣血注小腸。

小腸上口即胃之下口

小腸下口即大腸上口名曰闌門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當十九椎,居腎之下,大腸之前,有下口,無上口,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為小腸下口,乃膀胱上際,水液由此別回,腸隨氣泌滲而入,其出其入,皆由氣化。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泄瀉;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腫。

後世諸書,有言其有上口無下口,有言上下俱有口者,皆非。是經多血少氣。《難經》曰:膀胱重九兩二錢,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申時氣血注膀胱。

白話文:

[改正內景之圖]

脾臟,是負責儲存糧食的官員,食物的各種味道都由此產生。它的形狀像刀錢,與胃有同一層膜相連,附著在胃的左上方,大約在第十一胸椎的下方。當聽到聲音時,脾臟就會活動,活動時會磨動胃部,負責運送和消化食物。它與肌肉相連,其功能反映在嘴唇上,開竅於耳朵,這條經脈的氣較多而血較少。《難經》說:脾臟重二斤三兩,寬扁三寸,長五寸,有半斤散脂,主要功能是包裹血液,溫養五臟,並負責儲藏意念和智慧。滑伯仁說:它覆蓋著胃,就像一個大倉庫。華元化說:脾臟主要負責消化磨碎五穀雜糧,然後將營養輸送到身體四周。巳時(上午九點至十一點),氣血會注入脾臟。

《遺篇·刺法論》說:脾臟是像諫官一樣的官員,能周全地考慮事情並提出建議。

脾的含義是卑下,它位於胃的下方,輔助胃氣消化食物。脾和胃都屬於土,它們的字形都像「田」字。胃的位置居中,「田」字的中間也是這樣,而脾則偏右,「田」字也偏右。

心包絡這條經脈,《難經》認為它是無形的。滑伯仁說:心包絡又名手心,主要通過觀察臟腑外形來判斷它的位置。它位於心臟下方,橫膈膜的上方,豎膈膜的下方。心臟被一層與橫膈膜相連的黃色脂肪包裹,而脂肪外層,有像絲一樣細的筋膜與心臟和肺相連,這就是心包絡。這種說法是正確的,說它無形是不對的。另外,參考《靈蘭秘典論》中關於「十二官獨少心包,卻多出一個膻中,是臣子的官位,負責產生喜悅」的說法,現在考證得知心包藏在膈膜上方,經脈起於胸中,正是在膻中穴的所在位置,它如同宰相一樣輔佐君主,代替君主行事,是重要的輔助官員。因此,這個官員就是心包,毫無疑問。

戌時(晚上七點至九點),氣血會注入心包。

心包絡的作用是保護心臟,不讓濁氣侵擾它,就像君王有城牆保護一樣。

心臟,是君主一樣的官員,精神思維由此產生。心臟位於肺部下管的下方,膈膜的上方,附著在脊椎的第五椎骨上。這條經脈的血少而氣多,它與脈搏相連,其功能反映在臉色上,開竅於舌頭。《難經》說:心臟重十二兩,內部有七個孔和三根毛,儲藏精液和汗液共三合,主要功能是儲藏神。

心臟的形狀是尖圓的,像蓮蓬,內部有孔,孔的數量不同,用來引導天真之氣。下方沒有通孔,上方通向舌頭,有四條脈絡與其他四個臟器相通。心臟外層有紅黃色的脂肪包裹,這就是心包絡。心臟下方有膈膜與脊椎和脅肋相連,起到遮蔽作用,使濁氣不能上熏心肺。午時(中午十一點至下午一點),氣血會注入心臟。

心臟的含義是「醒悟」,說明心氣旺盛時,人就會清醒地運用精神思維。《卮言》把心稱為「深」,說明心臟深居高位,由相火代替它行使職責。

小腸,是負責承受和容納的官員,食物經過消化後產生的精華物質由此產生。小腸後方附著在脊椎,前方附著在肚臍上方,它左迴曲折地疊了十六層,寬約二寸半,直徑八分,其中少部分長約二丈二尺,可以容納兩斗四升的穀物,六升三合多一半的水液。小腸的上口在肚臍上方兩寸,靠近脊椎,水穀從這裡進入,再向下約一寸,外附在肚臍,這裡是分水穴,是小腸的下口,到了這裡,會將清濁分開,水分滲入膀胱,糟粕則進入大腸。這條經脈血多而氣少。《難經》說:小腸重二斤十四兩。未時(下午一點至三點),氣血會注入小腸。

小腸的上口就是胃的下口。

小腸的下口就是大腸的上口,又叫闌門。

膀胱,是負責管理城市水利的官員,體液儲藏在這裡,通過氣化作用才能排出。膀胱位於第十九椎骨處,在腎臟的下方,大腸的前面,有下口而沒有上口,它的上部靠近肚臍上方一寸的水分穴,這裡是小腸的下口,也是膀胱的上邊界,水液從這裡被分離出來,腸道隨氣而滲入,排出和進入都由氣化作用完成。如果進入的氣不能化解,水液就會進入大腸,導致腹瀉;如果排出的氣不能化解,就會導致下竅閉塞,引起小便不暢或腫脹。

後世的一些書籍,有的說膀胱有上口無下口,有的說上下都有口,這些說法都是不正確的。這條經脈血多而氣少。《難經》說:膀胱重九兩二錢,縱橫九寸,可以容納九升九合的尿液,開口寬二寸半。申時(下午三點至五點),氣血會注入膀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