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恕

《醫學摘粹》~ 雜證要法 (25)

回本書目錄

雜證要法 (25)

1. 鼻病

鼻病者,手太陰之不清也。肺竅於鼻,宗氣所由出入而行呼吸者也。必肺降而氣清,其鼻竅乃宣通而不窒。若肺逆不降,則宗氣壅阻,而鼻塞流涕之病作矣。蓋肺主皮毛,如外感風寒,而皮毛竅閉,肺氣不宣,其沖激於鼻竅,則為嚏噴。其熏蒸於鼻竅,則為清涕。久之,涕清者,化為濁則滯塞而膠黏。

再久之,涕白者,化為黃則臭敗而穢惡,久而不愈,色味如膿,則鼻癰之病成矣。如中氣不運,肺金壅滿,即不感風寒,而濁涕時下者,此即鼻淵之謂也。而究其本原,總由土濕胃逆,濁氣填塞於上,肺是以無降路矣。如肺氣鬱升,鼻塞涕多者,以桔梗元參湯主之。如肺熱鼻塞濁涕黏黃者,以五味石膏湯主之。

如鼻孔發熱生瘡者,以黃芩貝母湯主之。如鼻塞聲重語言不清者,以苓澤姜蘇湯主之。

桔梗元參湯

桔梗(三錢),元參(三錢),杏仁(三錢),橘皮(三錢),半夏(三錢),茯苓(三錢),甘草(二錢),生薑(三錢),水煎大半杯,熱服。

五味石膏湯

五味(一錢),石膏(三錢),杏仁(三錢),半夏(三錢),元參(三錢),茯苓(三錢),桔梗(三錢),生薑(三錢),水煎大半杯,熱服。胃寒,加乾薑。

黃芩貝母湯

黃芩(二錢),柴胡(三錢),元參(三錢),桔梗(三錢),杏仁(三錢),五味(一錢),貝母(三錢去心),芍藥(三錢),水煎大半杯,熱服。

苓澤姜蘇湯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生薑(三錢),杏仁(三錢),甘草(二錢),橘皮(三錢),蘇葉(三錢),水煎大半杯,熱服。

白話文:

[鼻病]

當鼻子有問題,通常是因為手太陰肺經的氣血不順暢。肺與鼻相通,是身體主要氣息進出,進行呼吸的地方。只有當肺功能正常,氣血清新,鼻腔才能保持通暢無阻。但若是肺功能失調,氣血無法順利下降,會導致氣息壅塞,出現鼻塞、流鼻涕等症狀。因為肺掌控著皮膚和毛髮,一旦受到風寒侵襲,皮膚毛孔閉塞,肺部氣息無法順利流通,衝擊到鼻腔時就會打噴嚏。若是蒸汽在鼻腔內蒸騰,就會流出清澈的鼻涕。時間久了,原本清澈的鼻涕轉為渾濁且黏稠。

更久後,原本白色的鼻涕轉變為黃色,散發惡臭,如果長時間未能痊癒,顏色和氣味如同膿液,這就是鼻癰的病症。若體內中氣運行不順,肺部氣血壅塞,即使未受風寒影響,還是會不時有濃厚的鼻涕流出,這就是所謂的鼻淵。歸根究柢,這些情況多半是由於脾胃功能不佳,胃氣逆反,導致濁氣充斥上半身,肺部因此無法順利下降氣息。若肺氣鬱結上升,造成鼻塞、鼻涕多,可用桔梗元參湯來治療。若因肺熱導致鼻塞,鼻涕呈黃色且黏稠,可用五味石膏湯來治療。

若鼻孔發紅,甚至長瘡,可用黃芩貝母湯來治療。若鼻塞嚴重,聲音變得沉重,說話不清,可用苓澤姜蘇湯來治療。

桔梗元參湯

取桔梗、元參、杏仁、橘皮、半夏、茯苓各三錢,甘草二錢,生薑三錢,用水煎煮至剩下大約半杯,趁熱服用。

五味石膏湯

取五味一錢,石膏、杏仁、半夏、元參、茯苓、桔梗各三錢,生薑三錢,用水煎煮至剩下大約半杯,趁熱服用。若胃部寒冷,可添加乾薑。

黃芩貝母湯

取黃芩二錢,柴胡、元參、桔梗、杏仁各三錢,五味一錢,貝母三錢去心,芍藥三錢,用水煎煮至剩下大約半杯,趁熱服用。

苓澤姜蘇湯

取茯苓、澤瀉、生薑、杏仁各三錢,甘草二錢,橘皮、蘇葉各三錢,用水煎煮至剩下大約半杯,趁熱服用。

2. 口病

口病者,足陽明之不降也。脾竅於口,脾與胃同氣,脾主升清,胃主降濁,清升濁降,而口唇無病,且口中清和而無味。若己土下陷,戊土上逆,而甲木不降,相火上炎,於是唇口腫疼,諸病作矣。且木鬱而口作酸,火鬱而口作苦,金鬱而口作辛,水鬱而口作咸,土鬱而口作甘,以五臟之鬱而生五味也。土者水火之中氣,水泛於土,則濕生。

火鬱於土,則熱作。濕熱熏蒸,則口氣腐穢而臭惡。蓋脾病則陷,胃病則逆,口唇之病,燥熱者多,濕寒者少。然上熱亦有因於下寒者,清上焦之燥熱,不助下焦之濕寒,則得之矣。如濕熱熏蒸,口氣穢惡者,以甘草黃芩湯主之。如口瘡熱腫者,以貝母元參湯主之。如脾胃濕寒,膽火上炎而生口瘡者,以桂枝姜苓湯主之。

甘草黃芩湯

甘草(二錢),黃芩(二錢),茯苓(三錢),半夏(三錢),石膏(三錢),水煎大半杯,熱服。

貝母元參湯

貝母(三錢),元參(三錢),甘草(二錢),黃芩(二錢),水煎半杯,熱漱徐咽。熱甚加黃連、石膏。

桂枝姜苓湯

芍藥(四錢),桂枝(二錢),乾薑(二錢),茯苓(三錢),甘草(二錢),元參(三錢),水煎大半杯,溫服。

白話文:

【口部疾病】

口部疾病,主要是因為足陽明胃經的氣血無法順利下降所致。脾臟的開竅在口,脾與胃氣息相通,脾負責提升清氣,胃則負責下降濁氣,當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口脣自然無病,且口腔內會保持清新無特殊味道。然而,如果脾氣下降,胃氣逆流,肝氣無法順利下降,相火向上炎燒,就會導致嘴脣腫痛,各種口腔疾病也就隨之而來。此外,肝氣鬱結時口會發酸,心火鬱結時口會發苦,肺氣鬱結時口會發辣,腎氣鬱結時口會發鹹,脾氣鬱結時口會發甜,這是因為五臟鬱結所產生的五種不同味道。脾臟位於水火之間,調節水火平衡,水氣過度,則濕氣生成;心火鬱結在脾,則產生熱象。濕熱燻蒸,則口氣腐臭。

脾臟病變則功能下降,胃臟病變則氣機逆亂,口脣疾病中,燥熱型較多,濕寒型較少。然而,上部熱症也可能由下部寒症引起,治療上部的燥熱,不能加重下部的濕寒,這樣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療。例如,若是濕熱燻蒸,口氣穢臭,可使用甘草黃芩湯。若是口腔潰瘍伴隨紅腫,可用貝母元參湯。若是脾胃濕寒,膽火上炎導致口腔潰瘍,可用桂枝薑苓湯。

【甘草黃芩湯】

甘草、黃芩各二錢,茯苓、半夏、石膏各三錢,水煎至大半杯,趁熱服用。

【貝母元參湯】

貝母、元參各三錢,甘草、黃芩各二錢,水煎至半杯,趁熱慢慢含漱後吞下。若熱症嚴重,可加黃連、石膏。

【桂枝薑苓湯】

芍藥四錢,桂枝、乾薑各二錢,茯苓三錢,甘草二錢,元參三錢,水煎至大半杯,溫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