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恕

《醫學摘粹》~ 傷寒十六證類方 (5)

回本書目錄

傷寒十六證類方 (5)

1. 太陰經提綱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按太陰以濕土主令,其經起足大指,循內踝入腹,上膈,挾咽喉,而連舌本。太陰為三陰之長,太陽經病不解,營衛內郁,而陽明,而少陽,四日必傳太陰之經。若臟陰素旺,則不拘何日,自經入臟。入臟則必須溫里,解表不能愈矣。仲景立太陰以及少陰之篇,皆入臟之裡病,非四五六日之經病也。

按太陰病,表寒未解,仍以桂枝湯主之。表未解而裡寒急,先以四逆湯主之,後以桂枝湯主之,表已解而里有實寒,以四逆湯主之。里有寒而上有虛熱,以黃連湯主之。表未解而裡虛,以桂枝加芍藥湯主之。表未解而裡實,以桂枝加大黃湯主之。表寒鬱而內生濕熱。以茵陳蒿湯主之。

表濕鬱而內生瘀熱,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表裡俱有瘀熱,以梔子柏皮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陰經提綱]

太陰經相關的疾病,主要症狀是腹部脹滿,會有嘔吐的情況,食物難以下嚥,拉肚子的情況會越來越嚴重,而且腹部會不定時的疼痛。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可能會導致胸部下方變得堅硬。

根據中醫理論,太陰經主要由濕氣和土壤的特性來主導,這條經絡起始於腳的大拇指,沿著內踝線向上進入腹部,再向上穿過橫膈膜,經過咽喉,最後與舌根相連。太陰經在三陰經中是最主要的一條,如果太陽經的病沒有得到妥善處理,體內的營養和衛氣就會被抑制,然後依次影響到陽明經和少陽經,通常在第四天就會傳到太陰經。但如果本身臟腑陰氣就旺盛,就不一定是在哪一天,疾病會直接從經絡進入臟腑。一旦疾病進入臟腑,治療上就要注重溫暖內部,只解表無法痊癒。因此,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設立了太陰和少陰的篇章,都是在講述進入臟腑的疾病,並不是四、五、六日的經絡疾病。

太陰經的病,如果表面的寒氣還未消散,仍應該使用桂枝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式。如果表面寒氣未解但內部寒氣已經很急迫,應先使用四逆湯,之後再使用桂枝湯。如果表面寒氣已經消散,但是體內有實質性的寒氣,就應該使用四逆湯。如果體內有寒氣同時上面又有虛熱,應該使用黃連湯。如果表面寒氣未解但是體內虛弱,應該使用桂枝加芍藥湯。如果表面寒氣未解但是體內實質性問題,應該使用桂枝加大黃湯。如果表面寒氣鬱積並且內部產生濕熱,應該使用茵陳蒿湯。

如果表面濕氣鬱積並且內部產生瘀熱,應該使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如果體內外都有瘀熱,應該使用梔子柏皮湯。

2. 少陰經提綱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按少陰從君火化氣,其經起足小指,走足心,循內踝,貫脊上膈,入肺中,循喉嚨而挾舌本。太陽經病不解,自表傳裡,以至陽明、少陽、太陰,五日則傳少陰之經。但傳少陰之經,不入少陰之臟。此陽不衰,陰亦非盛,陰盛則自經而入於臟,不化氣於君火,而化氣於寒水。

蓋少陰一氣,水火同宮,病則水盛而火負,故第有癸水之寒,而無丁火之熱,陽虧陰旺,死灰不燃,是以脈沉細而好寐,身倦臥而惡寒也。

按少陰病,表裡俱寒,以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主之。裡寒而水盛,以四逆湯主之。裡寒而土敗,以附子湯主之。裡熱升而咽痛,以甘草湯,桔梗湯主之。里陰逆而咽痛,以半夏散及湯主之。咽痛而生瘡,聲不出,以苦酒湯主之。咽痛而胸滿心煩,以豬膚湯主之。

裡寒而土虛,以吳茱萸湯主之。裡寒而水泛,以真武湯主之,裡熱而有濕,以豬苓湯主之。裡熱而有郁,以四逆湯主之。裡寒而陽微,以通脈四逆湯主之。裡寒而脈絕,以白通湯主之。裡寒而無脈,嘔煩,以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裡寒而下利膿血,以桃花湯主之。裡熱而液耗,以黃連阿膠湯主之。

裡熱而水涸,以大承氣湯主之。

白話文:

在少陰經所引起的疾病中,特徵是脈搏微弱細小,患者會非常想睡覺。

少陰經從心火(君火)轉化能量,這條經絡起始於腳的小趾,經過腳底,沿著內腳踝,穿過脊椎到達橫膈膜,進入肺部,再沿著喉嚨夾住舌根。如果太陽經的病沒有得到解決,病邪就會從表層向內層傳播,經過陽明、少陽、太陰,到了第五天就會傳到少陰經。但是傳到少陰經,並不代表進入了少陰臟腑。這時,陽氣未衰,陰氣也不是過盛。只有當陰氣過盛,才會從經絡進入臟腑,不是在心火轉化能量,而是轉化為寒水的能量。

因為少陰的本質,是水火同處一室,當生病時,水的力量會變強,火的力量會被削弱,所以只有寒水的冷,而沒有丁火的熱,陽氣虧損,陰氣旺盛,就像死灰無法點燃一樣,因此脈搏變得沉細,人會感到疲倦,只想躺下睡覺,並且畏寒。

對於少陰經的病,無論表裡都是寒冷的,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或麻黃附子甘草湯來治療。如果裡寒且水氣過重,可以使用四逆湯。若裡寒且脾臟功能衰退,可以使用附子湯。若裡熱上升導致咽喉疼痛,可以使用甘草湯或桔梗湯。若因裡陰逆亂導致咽喉疼痛,可以使用半夏散和湯。若咽喉疼痛並且長瘡,發不出聲音,可以使用苦酒湯。若咽喉疼痛且胸悶心煩,可以使用豬膚湯。

若裡寒且脾虛,可以使用吳茱萸湯。若裡寒且水氣泛濫,可以使用真武湯。若裡熱且有濕氣,可以使用豬苓湯。若裡熱且有鬱結,可以使用四逆湯。若裡寒且陽氣微弱,可以使用通脈四逆湯。若裡寒且脈搏消失,可以使用白通湯。若裡寒且脈搏消失,伴有嘔吐煩躁,可以使用白通加豬膽汁湯。若裡寒且下痢帶有膿血,可以使用桃花湯。若裡熱且體液消耗過多,可以使用黃連阿膠湯。

若裡熱且水分枯竭,可以使用大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