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摘粹》~ 傷寒十六證類方 (6)
傷寒十六證類方 (6)
1. 裡寒證
服大青龍後,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以真武湯救之。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不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宜四逆湯。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病發熱頭痛,脈反沉,不瘥,身體疼痛,當溫其里,宜四逆湯。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
當溫之,宜服四逆輩。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少陰病,飲食入口即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微沉。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
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少陰病,下利便膿血,桃花湯主之。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按以上諸證,或汗後亡陽,或嘔吐,或腹痛,或泄利,或身體疼痛,或手足厥逆,或煩躁欲死,或脈微欲絕,或吐涎沫,或便膿血,總屬陰邪在裡所致,故以裡寒證統之。
真武湯
茯苓(三錢),芍藥(三錢),生薑(三錢),白朮(二錢),附子(一錢炮),水煎服。若嗽者,加五味子一錢,乾薑、細辛各五分。時法,去生薑。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去芍藥,加乾薑二錢。若嘔者,去附子倍加生薑。按真武湯證,皆緣水氣之阻隔,故用苓朮泄水而燥土,生薑止嘔而降濁,附子溫癸水之寒,芍藥清乙木之風也。
四逆湯
甘草(二錢),乾薑(一錢五分),附子(一錢生用),水一杯半,煎八分服。按四逆湯證,總屬陰寒在裡,故用甘草以培其土,乾薑以溫其中,附子以溫其下也。
茯苓四逆湯
茯苓(六錢),人參(一錢),附子(一錢),甘草(二錢),乾薑(一錢五分),水煎服。按汗下亡陽,陽虛足生煩躁,故用茯苓參甘,泄水而補土;乾薑附子,溫脾而暖腎也。
乾薑附子湯
乾薑(三錢),附子(三錢),水煎服。按汗下亡陽,陽根已拔,是以煩躁不得眠,故用乾薑溫中以回脾胃之陽,附子溫下以復肝腎之陽也。
白通湯
蔥白(二莖,每莖寸半),乾薑(三錢),附子(三錢),水二杯,煎八分,溫服。按下利氣虛陽陷,脈絕不出,故用姜附回陽,蔥白達郁,陽回氣達,則利止而脈出矣。
白通加豬膽汁湯
蔥白(二莖),乾薑(三錢),附子(三錢),水煎成,入人尿十五茶匙,豬膽汁七茶匙,令相得溫服。按陰盛格陽、姜附不得下達,愈增上熱,故加人尿、豬膽清君相之火,而除上熱也。
吳茱萸湯
人參(二錢),吳茱萸(二錢),生薑(四錢),大棗(三枚),水煎服。按吳茱萸證,總屬中氣頹敗,陽虛已極,故用人參、大棗培土而補中,吳茱萸、生薑溫胃而回陽也。
桃花湯
赤石脂(一兩六錢),乾薑(一錢),粳米(四錢),留赤,石脂(一半),篩末,水四杯,煎二杯,入赤石脂方寸匕,分兩服。若一服愈,余勿服。按桃花湯證,系水寒土濕,故用粳米補土而泄濕,乾薑溫中而驅寒,石脂斂腸而固脫也。
2. 裡熱證
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傷寒脈浮滑,此里有熱,表有寒也,白虎湯主之。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白虎湯主之。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
陽明病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傷寒,身黃髮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按以上諸證,或大熱,或大渴,或自汗,或自利,或小便不利,或煩躁不眠,或瘀熱發黃,或挾熱下利,總屬陽邪在裡所致,故以裡熱證統之。
白虎湯
知母(三錢),石膏(八錢),甘草(一錢炙),粳米(四錢),水二杯,煮米熟湯成,大約一杯,溫服。以白虎證,乃燥熱內郁,故用石膏清金而退熱,知母潤燥而泄火,甘草、粳米補中而化氣,生津而止渴也。
白虎加人參湯
知母(三錢),石膏(八錢),甘草(一錢炙),粳米(四錢),人參(一錢五分),水煎服。按白虎而加人參,清金益氣,生津化水,汗後解渴之神方也。
黃芩湯
黃芩(三錢),甘草(二錢),芍藥(二錢),大棗(三枚),水煎服。按太少合病,少陽經氣鬱而克戊土,故用甘草、大棗補其脾經,黃芩、芍藥泄其相火,恐利亡脾陰,以致土燥而入陽明也。
豬苓湯
豬苓,苓茯,澤瀉,滑石,阿膠(各一錢),水二杯,煎一杯,去滓,入膠烊化,溫服。按土濕木鬱,是生下熱,故用二苓滑澤利水而泄濕,阿膠潤木而清風也。
茵陳蒿湯
茵陳蒿(六錢),梔子(五枚),大黃(二錢),水三杯,先煮茵陳至杯半,後入諸藥,煮至八分,溫服,日三服,小便當利。按發黃乃濕熱內郁,故用茵陳利水而除濕,梔子、大黃泄熱而蕩瘀也。
梔子柏皮湯
梔子(六七枚),黃柏皮(二錢),甘草(一錢),水煎服。按身黃髮熱,原屬瘀熱所致,故用甘草培土而補中,梔子、柏皮泄濕而清瘀熱也。
黃連阿膠湯
黃連(二錢),黃芩(五分),芍藥(一錢),阿膠(一錢五分),雞子黃(一枚),水一杯半,煎八分,去滓,入阿膠盡,小冷入雞子黃,攪勻溫服。按燥土剋水而爍心液,液耗水涸,精不藏神,故用黃連、芩、芍清君火而除煩熱,阿膠、雞子黃補脾精。而滋燥土也。
白頭翁湯
白頭翁(一錢),黃連(一錢五分),黃柏(一錢五分),秦皮(一錢五分),水煎服,不愈更作一服,按厥陰陽復而生內熱,故用白頭翁清少陽之相火,黃連清少陰之君火,黃柏、秦皮泄厥陰之濕熱也。
白話文:
[對於體內有熱的情況]
當感冒導致脈搏滑且肢端冰冷,這表示體內有熱,應該使用白虎湯治療。如果感冒導致脈搏浮滑,這表示體內有熱,體表有寒,同樣應使用白虎湯治療。當三陽合併發生病症,腹部會感到飽脹,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口齒不清且臉部油膩,可能出現譫妄和尿失禁。如果發汗後仍然出現譫妄,或者治療後額頭出汗,手腳冰冷,若是自發性出汗,應使用白虎湯治療。當感冒導致脈搏浮動發熱無汗,表症未解,不可使用白虎湯;若口渴想喝水,且無表症,應使用加入人參的白虎湯。
感冒若無高燒,口乾渴,心情煩躁,背部微微畏寒,也適用於加入人參的白虎湯。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但仍感到極度煩渴,脈搏洪大,也適用於加入人參的白虎湯。感冒後嘔吐或瀉肚七八天仍未痊癒,熱量積聚於體內,表裡都熱,偶爾怕風,極度口渴,舌頭乾燥且煩躁,想喝幾公升水,也適用於加入人參的白虎湯。
太陽和少陽合併的病症,若自發性下痢,可使用黃芩湯。陽明病症,若脈搏浮動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通暢,應使用豬苓湯。陽明病症,若大量出汗且口渴,不可使用豬苓湯,因為大量出汗使胃中乾燥,豬苓湯會加重小便不通暢的情況。
少陰病症,若下痢六七天,咳嗽且噁心口渴,心情煩躁無法入睡,應使用豬苓湯。陽明病症,若發熱且大量出汗,這表示熱量外洩,不會導致黃疸。但是隻頭部出汗,身體其他部位不出汗,汗水到頸部就停止,小便不通暢,口渴想喝水,這表示瘀血熱毒在體內,身體一定會出現黃疸,應使用茵陳蒿湯。感冒七八天,全身皮膚呈現橘色,小便不通暢且腹部微脹,應使用茵陳蒿湯。
感冒,身體出現黃疸且發熱,應使用梔子柏皮湯。少陰病症,若二三天後心中煩躁,無法安睡,應使用黃連阿膠湯。下痢卻想喝水,這是因為體內有熱,應使用白頭翁湯。熱利且下痢嚴重,應使用白頭翁湯。
以上各種病症,可能是高燒,可能是極度口渴,可能是自發性出汗,可能是自發性下痢,可能是小便不通暢,可能是焦躁無法入睡,可能是瘀血熱毒導致黃疸,可能是熱毒導致下痢,這些都是陽邪在體內導致,所以統稱為體內有熱的情況。
白虎湯
知母(三錢),石膏(八錢),甘草(一錢,炒過),粳米(四錢),用水兩杯,煮至米熟湯成,約剩一杯,溫服。白虎湯針對的是燥熱內鬱的情況,使用石膏清肺熱並退燒,知母潤燥並清火,甘草、粳米補中氣並生成津液止渴。
加入人參的白虎湯
知母(三錢),石膏(八錢),甘草(一錢,炒過),粳米(四錢),人參(一錢五分),水煎服。在白虎湯中加入人參,能清肺熱補中氣,生成津液化解水分,是治療汗後解渴的良方。
黃芩湯
黃芩(三錢),甘草(二錢),芍藥(二錢),大棗(三枚),水煎服。太陽和少陽合併的病症,少陽經氣鬱結剋制脾經,因此使用甘草、大棗補脾經,黃芩、芍藥清肝火,防止利尿失去脾陰,導致脾臟乾燥進入陽明階段。
豬苓湯
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各一錢),用水兩杯,煎至一杯,去掉渣滓,加入阿膠融化,溫服。脾臟濕潤肝氣鬱結,導致下痢,因此使用豬苓、茯苓、澤瀉、滑石利尿排濕,阿膠滋潤肝臟並清風。
茵陳蒿湯
茵陳蒿(六錢),梔子(五枚),大黃(二錢),用水三杯,先煮茵陳至剩半杯,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剩八分,溫服,每日三次,小便應會變得通暢。黃疸是由濕熱內鬱導致,因此使用茵陳利尿排濕,梔子、大黃清熱並清除瘀血。
梔子柏皮湯
梔子(六七枚),黃柏皮(二錢),甘草(一錢),水煎服。身體出現黃疸且發熱,原本就是由瘀血熱毒導致,因此使用甘草補脾經,梔子、柏皮排濕並清除瘀血熱毒。
黃連阿膠湯
黃連(二錢),黃芩(五分),芍藥(一錢),阿膠(一錢五分),雞蛋黃(一枚),用水一杯半,煎至剩八分,去掉渣滓,加入阿膠直到完全融化,稍微冷卻後加入雞蛋黃,攪拌均勻後溫服。燥土剋制水份,導致心液蒸發,液體消耗水分枯竭,精華無法藏匿精神,因此使用黃連、黃芩、芍藥清心火並消除煩熱,阿膠、雞蛋黃補脾精並滋潤燥土。
白頭翁湯
白頭翁(一錢),黃連(一錢五分),黃柏(一錢五分),秦皮(一錢五分),水煎服,若未痊癒,可再服用一次。厥陰階段陽氣恢復產生內熱,因此使用白頭翁清少陽的肝火,黃連清少陰的心火,黃柏、秦皮排厥陰的濕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