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恕

《醫學摘粹》~ 傷寒十六證類方 (6)

回本書目錄

傷寒十六證類方 (6)

1. 裡寒證

服大青龍後,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以真武湯救之。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不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宜四逆湯。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病發熱頭痛,脈反沉,不瘥,身體疼痛,當溫其里,宜四逆湯。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

白話文:

服用大青龍湯後,出現四肢厥逆、筋惕肉瞤,這是寒邪逆襲的表現,可用真武湯救治。太陽病發汗後,汗出不解,患者仍然發熱,心下悸動,頭暈,身體瞤動,並有振振欲擗地的感覺,真武湯可以治療。少陰病,兩三天未愈,到四五天時出現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並有自下利的情況,這是水氣停滯的表現。患者可能出現咳嗽、小便通利或不利、嘔吐等症狀,真武湯可以治療。

傷寒病服用下瀉藥後,接著出現下利清穀不止,身體疼痛,應立即救治腸胃,宜用四逆湯。脈象浮而遲,表明表熱裡寒,下利清穀,四逆湯可以治療。患者發熱頭痛,脈象反而沉細,病勢未愈,身體疼痛,應溫暖腸胃,宜用四逆湯。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先溫暖腸胃,再攻治外邪,溫暖腸胃宜用四逆湯。自利不渴,屬於太陰病,這是由於臟腑寒邪積聚的緣故。

當溫之,宜服四逆輩。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少陰病,飲食入口即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微沉。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

白話文:

如果病人體溫偏低,應該服用四逆類藥物。少陰病,脈象沉的,要趕快溫暖身體,適合服用四逆湯。少陰病,吃東西就吐,胸口悶悶想吐又吐不出來。剛開始發病時,手腳冰冷,脈象弦而遲的,這是胸中實證,不能瀉下,應該要催吐。如果膈膜上有寒飲,乾嘔的,就不要催吐了,應該趕快溫暖身體,服用四逆湯。大量出汗,或者大量瀉下導致厥逆發冷的,服用四逆湯。大量出汗,熱氣退不掉,身體拘急,四肢疼痛,又瀉下厥逆怕冷的,服用四逆湯。

嘔吐但脈象虛弱,小便又頻繁,身體有微熱,出現厥逆症狀的,難以治療,服用四逆湯。發汗或瀉下後,病情仍未好轉,煩躁不安的,服用茯苓四逆湯。瀉下之後又出汗,白天煩躁不安睡不着覺,晚上安靜,不嘔吐不口渴,沒有表證,脈象微弱而沉,身體沒有發熱的,服用乾薑附子湯。少陰病瀉下的,服用白通湯。少陰病,瀉下脈象微弱的,也服用白通湯。

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少陰病,下利便膿血,桃花湯主之。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按以上諸證,或汗後亡陽,或嘔吐,或腹痛,或泄利,或身體疼痛,或手足厥逆,或煩躁欲死,或脈微欲絕,或吐涎沫,或便膿血,總屬陰邪在裡所致,故以裡寒證統之。

白話文:

如果嘔吐不止,手腳冰冷無脈,感到乾嘔煩躁,可以用白通加豬膽汁湯治療。喝了湯後脈搏突然跳出來的人會死,脈搏微弱的人則能活。如果吃飯就想吐,屬於陽明經病症,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如果少陰病症出現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煩躁想死,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如果乾嘔吐口水並伴隨頭痛,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如果少陰病症出現腹瀉並排出膿血,可以用桃花湯治療。如果少陰病症持續兩到四天,出現腹痛、小便不暢、腹瀉不止並排出膿血,可以用桃花湯治療。

這些病症,可能是因為出汗後陽氣不足,也可能是因為嘔吐、腹痛、腹瀉、身體疼痛、手腳冰冷、煩躁想死、脈搏微弱、吐口水、排出膿血等等,都是因為體內寒邪入侵所致,因此都屬於裡寒證。

真武湯

茯苓(三錢),芍藥(三錢),生薑(三錢),白朮(二錢),附子(一錢炮),水煎服。若嗽者,加五味子一錢,乾薑、細辛各五分。時法,去生薑。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去芍藥,加乾薑二錢。若嘔者,去附子倍加生薑。按真武湯證,皆緣水氣之阻隔,故用苓朮泄水而燥土,生薑止嘔而降濁,附子溫癸水之寒,芍藥清乙木之風也。

白話文:

真武湯

藥方:

  • 茯苓 三錢
  • 芍藥 三錢
  • 生薑 三錢
  • 白朮 二錢
  • 附子 一錢(炮製)

以上藥材用水煎服。

加減:

  • 若咳嗽者,加五味子一錢、乾薑五分、細辛五分。
  • 季節適宜時,可去掉生薑。
  • 若小便不利者,去掉茯苓。
  • 若腹瀉者,去掉芍藥,加乾薑二錢。
  • 若嘔吐者,去掉附子,生薑加倍。

方義:

真武湯證,皆因水氣阻隔所致,故用茯苓、白朮利水燥濕,生薑止嘔降濁,附子溫腎陽之寒,芍藥清肝風之邪。

四逆湯

甘草(二錢),乾薑(一錢五分),附子(一錢生用),水一杯半,煎八分服。按四逆湯證,總屬陰寒在裡,故用甘草以培其土,乾薑以溫其中,附子以溫其下也。

茯苓四逆湯

茯苓(六錢),人參(一錢),附子(一錢),甘草(二錢),乾薑(一錢五分),水煎服。按汗下亡陽,陽虛足生煩躁,故用茯苓參甘,泄水而補土;乾薑附子,溫脾而暖腎也。

乾薑附子湯

乾薑(三錢),附子(三錢),水煎服。按汗下亡陽,陽根已拔,是以煩躁不得眠,故用乾薑溫中以回脾胃之陽,附子溫下以復肝腎之陽也。

白話文:

四逆湯

**方劑組成:**甘草二錢,乾薑一錢五分,附子一錢(生用),水一杯半,煎至八分服。

**方義:**四逆湯證,主要表現為陰寒內盛,因此以甘草培土,乾薑溫中,附子溫下,以溫暖陽氣。

茯苓四逆湯

**方劑組成:**茯苓六錢,人參一錢,附子一錢,甘草二錢,乾薑一錢五分,水煎服。

**方義:**汗出過度導致陽氣虧損,陽虛則出現煩躁不安,故用茯苓、人參、甘草,泄水補土;乾薑、附子溫脾暖腎,以恢復陽氣。

乾薑附子湯

**方劑組成:**乾薑三錢,附子三錢,水煎服。

**方義:**汗出過度導致陽氣虧損,甚至陽氣衰竭,表現為煩躁失眠,因此用乾薑溫中,回補脾胃之陽;附子溫下,恢復肝腎之陽,以恢復陽氣。

白通湯

蔥白(二莖,每莖寸半),乾薑(三錢),附子(三錢),水二杯,煎八分,溫服。按下利氣虛陽陷,脈絕不出,故用姜附回陽,蔥白達郁,陽回氣達,則利止而脈出矣。

白通加豬膽汁湯

蔥白(二莖),乾薑(三錢),附子(三錢),水煎成,入人尿十五茶匙,豬膽汁七茶匙,令相得溫服。按陰盛格陽、姜附不得下達,愈增上熱,故加人尿、豬膽清君相之火,而除上熱也。

吳茱萸湯

人參(二錢),吳茱萸(二錢),生薑(四錢),大棗(三枚),水煎服。按吳茱萸證,總屬中氣頹敗,陽虛已極,故用人參、大棗培土而補中,吳茱萸、生薑溫胃而回陽也。

白話文:

白通湯

組成:

  • 蔥白(二莖,每莖寸半長)
  • 乾薑(三錢)
  • 附子(三錢)

用法:

  • 水二杯,煎至八分,溫服。

功效:

  • 下利氣虛陽陷,脈絕不出。
  • 用姜附回陽,蔥白達郁,陽回氣達,則利止而脈出矣。

白通加豬膽汁湯

組成:

  • 蔥白(二莖)
  • 乾薑(三錢)
  • 附子(三錢)

用法:

  • 水煎成,加入人尿十五茶匙,豬膽汁七茶匙,令其溫和,服之。

功效:

  • 按陰盛格陽、姜附不得下達,愈增上熱,故加人尿、豬膽清君相之火,而除上熱也。

吳茱萸湯

組成:

  • 人參(二錢)
  • 吳茱萸(二錢)
  • 生薑(四錢)
  • 大棗(三枚)

用法:

  • 水煎服。

功效:

  • 按吳茱萸證,總屬中氣頹敗,陽虛已極,故用人參、大棗培土而補中,吳茱萸、生薑溫胃而回陽也。

註解:

  • 以上藥物份量以錢為單位,一錢約等於3.75克。

桃花湯

赤石脂(一兩六錢),乾薑(一錢),粳米(四錢),留赤,石脂(一半),篩末,水四杯,煎二杯,入赤石脂方寸匕,分兩服。若一服愈,余勿服。按桃花湯證,系水寒土濕,故用粳米補土而泄濕,乾薑溫中而驅寒,石脂斂腸而固脫也。

白話文:

桃花湯

藥材:

  • 赤石脂(一兩六錢)
  • 乾薑(一錢)
  • 粳米(四錢)

製法:

  1. 將赤石脂留其紅色部分,石脂取一半,研磨成細末。
  2. 將所有藥材和水四杯一起煎煮,直至剩餘兩杯。
  3. 加入赤石脂粉末,分為兩次服用。
  4. 若服用一次後症狀改善,則停止服用。

藥效:

桃花湯適用於水寒土濕的病症,粳米補益脾土,泄去濕氣;乾薑溫中散寒;赤石脂收斂腸道,固澀止脫。

2. 裡熱證

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傷寒脈浮滑,此里有熱,表有寒也,白虎湯主之。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白虎湯主之。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

白話文:

傷寒病患如果脈象滑而昏厥,表示體內有熱,可以用白虎湯治療。如果脈象浮滑,表示體內有熱,體表有寒,也可以用白虎湯治療。三陽經都病了,肚子脹滿,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嘴巴麻木,臉色暗淡,神志不清,還會尿失禁。如果發汗會加重神志不清,瀉下會額頭出汗,手腳冰冷,或者自發出汗,也可以用白虎湯治療。傷寒病患脈象浮,發熱不汗,體表症狀未解,不可服用白虎湯。如果感到口渴想喝水,沒有體表症狀,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

傷寒病患沒有高熱,口乾舌燥,心煩意亂,背部稍微怕冷,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仍然感到非常口渴,脈象洪大,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傷寒病患如果嘔吐或腹瀉後,七、八天症狀未解,熱邪結聚在體內,表裡都熱,時常怕風,非常口渴,舌頭乾燥,心裡煩躁,想喝很多水,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並且腹瀉,可以用黃芩湯治療。

陽明病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傷寒,身黃髮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白話文:

陽明病如果脈浮發熱,口渴想要喝水,小便不順暢的,用豬苓湯治療。陽明病,出汗很多又口渴的,不能用豬苓湯,因為出汗太多,胃中乾燥,豬苓湯又會使小便更通暢。

少陰病,拉肚子六七天,咳嗽還想吐,口渴心煩睡不著的,豬苓湯治療。陽明病,發熱出汗的,這是熱氣外溢,不會發黃。但是頭上出汗,身上沒有汗,汗液從脖子流回,小便不順暢,口渴想喝水漿的,這是熱邪瘀積在內,身體一定會發黃,茵陳蒿湯治療。傷寒七、八天身體發黃像橘子顏色,小便不順暢,腹部稍微脹的,茵陳蒿湯治療。

傷寒,身體發黃發熱的,梔子柏皮湯治療。少陰病,病發兩三天以上,心中煩躁,睡不著的,黃連阿膠湯治療。拉肚子想喝水的,是因為有熱氣,白頭翁湯治療。熱性腹瀉,排泄物重的,白頭翁湯治療。

按以上諸證,或大熱,或大渴,或自汗,或自利,或小便不利,或煩躁不眠,或瘀熱發黃,或挾熱下利,總屬陽邪在裡所致,故以裡熱證統之。

白虎湯

知母(三錢),石膏(八錢),甘草(一錢炙),粳米(四錢),水二杯,煮米熟湯成,大約一杯,溫服。以白虎證,乃燥熱內郁,故用石膏清金而退熱,知母潤燥而泄火,甘草、粳米補中而化氣,生津而止渴也。

白虎加人參湯

知母(三錢),石膏(八錢),甘草(一錢炙),粳米(四錢),人參(一錢五分),水煎服。按白虎而加人參,清金益氣,生津化水,汗後解渴之神方也。

白話文:

根據上述症狀,患者可能出現發熱、口渴、自汗、腹瀉、小便不利、煩躁失眠、皮膚發黃、腹瀉伴有發熱等現象,這些都屬於陽氣內郁導致的裡熱證。

白虎湯:知母三錢,石膏八錢,甘草一錢炙,粳米四錢,加水兩杯,煮至米熟成湯,約一杯,溫服。白虎證屬於燥熱內郁,因此以石膏清熱退火,知母潤燥瀉火,甘草、粳米補中化氣,生津止渴。

白虎加人參湯:知母三錢,石膏八錢,甘草一錢炙,粳米四錢,人參一錢五分,水煎服。白虎湯加人參,清熱益氣,生津化水,是汗後解渴的良方。

黃芩湯

黃芩(三錢),甘草(二錢),芍藥(二錢),大棗(三枚),水煎服。按太少合病,少陽經氣鬱而克戊土,故用甘草、大棗補其脾經,黃芩、芍藥泄其相火,恐利亡脾陰,以致土燥而入陽明也。

豬苓湯

豬苓,苓茯,澤瀉,滑石,阿膠(各一錢),水二杯,煎一杯,去滓,入膠烊化,溫服。按土濕木鬱,是生下熱,故用二苓滑澤利水而泄濕,阿膠潤木而清風也。

茵陳蒿湯

白話文:

黃芩湯用黃芩、甘草、芍藥和大棗水煎服用。這種藥方用於治療少陽經氣鬱滯而影響脾胃的病症,甘草和大棗補脾,黃芩和芍藥清熱瀉火,避免脾陰受損,導致脾胃乾燥而影響陽明經。

豬苓湯用豬苓、茯苓、澤瀉、滑石和阿膠水煎服用,去渣後加入阿膠烊化,溫服。這種藥方用於治療土濕木鬱,導致下焦積熱的病症,二苓和澤瀉利水去濕,阿膠滋潤肝木,清熱解毒。

茵陳蒿湯...

茵陳蒿(六錢),梔子(五枚),大黃(二錢),水三杯,先煮茵陳至杯半,後入諸藥,煮至八分,溫服,日三服,小便當利。按發黃乃濕熱內郁,故用茵陳利水而除濕,梔子、大黃泄熱而蕩瘀也。

梔子柏皮湯

梔子(六七枚),黃柏皮(二錢),甘草(一錢),水煎服。按身黃髮熱,原屬瘀熱所致,故用甘草培土而補中,梔子、柏皮泄濕而清瘀熱也。

黃連阿膠湯

白話文:

茵陳蒿六錢、梔子五枚、大黃二錢,加水三杯,先將茵陳煮至剩下一杯半,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八分滿,溫溫喝下,一天喝三次,小便應該會順暢。黃疸是因為濕熱內郁導致的,所以用茵陳利水除濕,梔子和大黃泄熱蕩瘀。

梔子、黃柏皮、甘草加水煎服。黃疸伴隨發熱,是瘀熱引起的,所以用甘草補中益氣,梔子、黃柏皮泄濕清瘀熱。

黃連(二錢),黃芩(五分),芍藥(一錢),阿膠(一錢五分),雞子黃(一枚),水一杯半,煎八分,去滓,入阿膠盡,小冷入雞子黃,攪勻溫服。按燥土剋水而爍心液,液耗水涸,精不藏神,故用黃連、芩、芍清君火而除煩熱,阿膠、雞子黃補脾精。而滋燥土也。

白頭翁湯

白頭翁(一錢),黃連(一錢五分),黃柏(一錢五分),秦皮(一錢五分),水煎服,不愈更作一服,按厥陰陽復而生內熱,故用白頭翁清少陽之相火,黃連清少陰之君火,黃柏、秦皮泄厥陰之濕熱也。

白話文:

將黃連兩錢、黃芩五分、芍藥一錢、阿膠一錢五分,以及雞蛋黃一個,用水煎煮,煎至八分滿時,去除藥渣,加入阿膠使其溶解,稍冷後放入雞蛋黃,攪拌均勻後溫服。這方子是針對燥土剋水,導致心液耗損、精氣不足、神志不寧的狀況,以黃連、黃芩、芍藥清熱除煩,阿膠、雞蛋黃補脾精滋潤燥土。

白頭翁湯則是用白頭翁清少陽相火,黃連清少陰君火,黃柏、秦皮泄厥陰濕熱,用來治療厥陰陽氣不足導致內熱的症狀,不愈可再服用一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