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摘粹》~ 傷寒十六證類方 (7)
傷寒十六證類方 (7)
1. 裡虛證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躁煩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其腳即伸。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師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
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證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溫、脛尚微拘急,重與甘草芍藥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白話文:
病人傷寒,脉浮,自汗,小便频繁,心烦,稍微怕冷,腿抽筋,如果用桂枝来治疗,想驱除外邪,那就是错误的。病人一旦出现昏厥,咽喉干涩,烦躁,呕吐,就要用甘草干姜汤来治疗,以恢复阳气。如果昏厥缓解,脚也暖和了,再用芍药甘草汤,腿就能伸直。有人问:病人症状明明是阳虚,按照方法治疗却加重病情,出现昏厥,咽喉干涩,两腿僵硬,还说胡话。老师说:半夜手脚应该暖和,两腿应该伸直,后来果真如此。
为什么知道会这样?答曰:寸脉浮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腿挛急,病症就像桂枝证,所以加附子来参合,增加桂枝让病人出汗,附子温经,因为阳气已经亏虚了。病人昏厥,咽喉干涩,烦躁,是阳明经气内结,说胡话,烦乱,再用甘草干姜汤,半夜阳气回升,两脚就暖和了,小腿还有些僵硬,再用甘草芍药汤,小腿就伸直了。用承气汤,稍微腹泻一下,就能止住说胡话,所以知道病能痊愈。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用小建中湯。嘔家,不可與建中湯,以甜故也。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按以上諸證,或誤汗傷陽,或誤汗傷陰,或汗後陰陽並傷,或木剋土而中氣被傷,均可謂之虛證也,故以裡虛證統之。
甘草乾薑湯
甘草(四錢炙),乾薑(二錢炮),水煎服。
按發汗重亡其陽,裡實變而為裡虛,故用甘草培土而補中,乾薑溫胃而降逆也。
白話文:
發汗之後,病症沒有好轉,反而感到惡寒,這是因為身體虛弱的緣故。可以服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來治療。
傷寒患者,如果陽脈摸起來很澀,陰脈摸起來很弦,而且腹部劇烈疼痛,應該先服用小建中湯。
嘔吐的患者,不要服用建中湯,因為建中湯偏甜。
傷寒發病二三天,心悸煩躁,可以用小建中湯來治療。
以上這些症狀,可能是因為發汗過度損傷陽氣,也可能是因為發汗過度損傷陰氣,也可能是因為發汗之後陰陽同時受損,也可能是因為木剋土導致脾胃受損,這些情況都可以稱為虛證。所以我們可以用裡虛證來概括這些症狀。
甘草乾薑湯
甘草(四錢,炙過),乾薑(二錢,炮過),用水煎服。
發汗過度會損傷陽氣,導致實證轉變為虛證,所以用甘草來滋補脾胃,補益中氣,用乾薑來溫暖胃部,降逆止嘔。
芍藥甘草湯
芍藥(四錢),甘草(四錢炙),水煎服。按汗出傷陰,木燥金縮,故用甘草舒筋而緩急,芍藥清風而潤燥也。
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三錢),甘草(三錢炙),附子(一錢),水煎服。按汗泄血中溫氣,木鬱而陽陷,故用芍藥清風而斂營血,甘草培土而榮木氣,附子暖水以補溫氣也。
小建中湯
芍藥(六錢),桂枝(三錢),甘草(二錢),生薑(三錢),膠飴,大棗(四枚),水煎服。按肝膽合邪,風火鬱發,中氣被賊,勢難延緩,故用膠飴、甘、棗補脾經。而緩急痛,薑、桂、芍藥達木鬱而清風火也。
白話文:
芍藥甘草湯是用芍藥和甘草水煎服。芍藥清熱潤燥,甘草舒筋緩急,適合治療汗出傷陰、木燥金縮的症狀。
芍藥甘草附子湯是用芍藥、甘草和附子水煎服。芍藥清熱斂血,甘草培土榮木,附子溫補陽氣,適合治療汗泄血中溫氣、木鬱陽陷的症狀。
小建中湯是用芍藥、桂枝、甘草、生薑、膠飴和大棗水煎服。膠飴、甘草和大棗補脾經,薑、桂枝和芍藥清熱解表,適合治療肝膽合邪、風火鬱發、中氣被賊的症狀。
2. 裡實證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者,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之。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白話文:
傷寒治療後,患者心煩意亂、肚子脹滿、躺下坐起都不安穩,可以服用梔子厚朴湯。傷寒患者用丸藥重瀉後,身體還是發熱不退,稍微有點煩躁,可以服用梔子乾薑湯。發汗或瀉下後,感到胸悶煩熱,可以服用梔子豉湯。發汗或吐瀉後,感到虛煩睡不著,嚴重者還會反覆輾轉、心裡煩悶,可以服用梔子豉湯,如果氣喘,可以服用梔子甘草豉湯,如果嘔吐,可以服用梔子生薑豉湯。
使用梔子湯時,患者如果有舊疾導致輕微腹瀉,就不要使用。陽明病,脈搏浮緊,咽喉乾燥口苦,肚子脹滿呼吸困難,發熱出汗,不畏寒反而畏熱,身體沉重,如果發汗就會變得躁動、心神不安甚至胡言亂語,如果針灸就會感到恐懼煩躁睡不著。如果瀉下,就會造成胃部空虛,外邪影響橫膈膜,心裡煩悶,舌苔出現,可以服用梔子豉湯。陽明病,瀉下後體外仍然有熱,手腳溫暖,沒有胸部脹滿,心裡煩悶,餓了卻吃不下,只有頭部出汗,可以服用梔子豉湯。瀉下後更加煩躁,按壓心窩部位感到潮濕,這是虛煩,可以服用梔子豉湯。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此為胸中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諸亡血家,不可與。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解已,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太陽病,六七日,表證猶存,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如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腹裡故也。抵當湯主之。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病人有像桂枝症的症狀,例如頭不痛、脖子不僵硬,寸脈稍微浮起,胸部感覺悶脹硬實,氣往上衝到喉嚨,呼吸不順暢,這是胸中有寒氣的表現,應該要吐出來,可以用瓜蒂散。如果病人有失血的情況,就不能使用瓜蒂散。如果病人手腳冰冷,脈象忽緊,邪氣停留在胸中,心口悶脹煩躁,吃不下東西,病症在胸中,也應該要吐出來,可以用瓜蒂散。
太陽病如果沒有解開,熱氣聚集在膀胱,病人會像發狂一樣,從下身出血,出血之後就會好轉。如果沒有從外解開,還不能用攻法,要先解開外症,外症解開之後,如果只有小腹緊結,就可以用攻法,可以用桃核承氣湯。太陽病如果六七天了,表證還沒有消失,脈象微弱而沉,反而沒有胸悶,病人像發狂一樣,這是因為熱氣在下焦,小腹應該會硬脹,小便通暢,出血就會好轉。這是因為太陽病邪氣隨著經脈往下走,瘀熱停留在腹部的原因,可以用抵當湯治療。太陽病,全身發黃,脈象沉而緊,小腹硬,小便不暢,這是沒有出血的表現,小便通暢,病人像發狂一樣,才是真正的出血症狀,可以用抵當湯治療。
陽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必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當湯下之。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善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當湯。若脈不解,而下利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也。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丸。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煩躁,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
白話文:
陽明病患者容易忘記事情,一定是體內積存了血液。這是因為長期瘀血積聚,導致記憶力減退,雖然大便硬,但排便反而容易,而且顏色一定是黑色。應該服用抵當湯來治療。患者沒有表裡證,發燒七、八天,即使脈象浮數,也可以服用瀉藥。如果已經服用了瀉藥,脈象仍然浮數不退,而且伴隨發熱,食慾良好,即使過了六、七天沒有大便,也可能是因為瘀血積聚,應該服用抵當湯。如果脈象不退,並且腹瀉不止,一定是熱邪與血氣相搏,導致排泄膿血。
傷寒患者發熱,小腹脹滿,本該小便不暢,但卻腹瀉,這是因為體內有血積聚,應該服用瀉藥,不用其他的藥物,應該服用抵當丸。太陽病患者脈象浮動而數,浮象代表風邪,數象代表熱邪,動象代表疼痛,數象代表虛弱,患者頭疼發熱,輕微盜汗,但反而畏寒,這是因為表症尚未解除,醫生反而服用瀉藥,導致脈象浮數轉變為遲緩,胸膈內有阻滯疼痛,胃中空虛,外邪侵入胸膈,患者呼吸短促,煩躁不安,心中發悶,陽氣內陷,心下按之堅硬,這就是結胸症。大陷胸湯可以治療這種病症。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太陽症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時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謂水結在胸脅也。
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病發六七天,胸部感覺緊繃發熱,脈象沉而緊,心窩疼痛,按壓時硬如石頭,服用大陷胸湯可以治療。太陽病症加重,用汗法治療後又服用瀉藥,但沒有排便五六天,舌頭乾燥口渴,下午時分微微發熱,從心窩到下腹部脹滿疼痛,碰不得,服用大陷胸湯可以治療。傷寒病發十多天,熱邪結聚在內,反复出現寒熱交替,服用大柴胡湯。但如果胸部結塊沒有明顯發熱,這是水邪積聚在胸脅造成的。
如果頭部微微出汗,服用大陷胸湯可以治療。傷寒病發五六天,嘔吐發熱,符合柴胡證,但用其他藥物治療後,柴胡證仍然存在,再次服用柴胡湯,即使已經服用過瀉藥,也不算逆治。患者應該會感到蒸蒸發熱,伴隨著搖晃,然後發熱出汗,病症就會消退。如果心窩脹滿且硬痛,這是胸部結塊,服用大陷胸湯可以治療。胸部結塊的患者,脖子也會僵硬,像柔痙一樣,瀉下後就會恢復正常。宜服用大陷胸丸。小結胸病症,位於心窩,按壓時疼痛,脈象浮滑,服用小陷胸湯可以治療。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方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
白話文:
傷寒病人在大瀉後又發汗,感到胸口鬱悶、怕冷,表示外寒未解。不要急着治療胸悶,應該先解表,表寒解了才能治胸悶。可以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如果脈象浮緊,又瀉過,緊象反入內,就會造成胸悶,按壓腹部有水腫感,但只是氣滯引起的胸悶。如果胸口鬱悶,按壓有水腫感,脈象關上浮,可以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如果胸口鬱悶,還伴隨怕冷、出汗,可以用附子瀉心湯。
太陽中風病,出現腹瀉、嘔吐,如果表症已經解除了,就可以進一步治療內在的病症。如果患者出汗很多、發病時間固定、頭痛、胸口鬱悶堅硬、疼痛牽連到脅肋、乾嘔、呼吸短促、出汗卻不畏寒,說明表症已解但內在尚未調和,可以用十棗湯。如果二陽合病,太陽證已經減退,只剩下發熱、手腳出汗、排便困難、神志不清,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得病兩三天,脈象微弱,沒有太陽病或柴胡病的症狀,也要用大承氣湯。
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與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眩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耳,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
白話文:
如果病人感到煩躁,腹部硬實,持續四五天,雖然能吃東西,但仍要服用小承氣湯,少量多次,稍微調和,讓病人稍微舒服些。到第六天,可以服用一升承氣湯,如果沒有排便,而且六七天小便量少,即使病人無法進食,但一開始大便會很硬,之後一定會變稀軟,尚未完全變硬就服用瀉藥,一定會使大便變稀軟。必須等到小便通暢,大便變硬,才能服用瀉藥,建議使用大承氣湯。
如果傷寒患者嘔吐或腹瀉後症狀未解,五六天甚至十幾天才排便,下午開始發熱,不畏寒,獨自說話像看見鬼一樣,如果病情嚴重,發作時不認識人,沿著衣服摸床,驚恐不安,輕微喘氣,直視前方,脈象浮滑者有救,澀滯者會死亡,脈象微弱者只會發熱神志不清,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服用一次藥物後排便通暢,之後就不必再服用。如果患者出汗神志不清,是因為胃中有燥屎,這是風邪引起的,需要服用瀉藥。
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氣湯下之。
若能食者,但硬耳。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得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躁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如果病人經過了經期,就可以瀉下,如果過早瀉下,病人就會胡言亂語,因為表虛裡實的緣故。瀉下後病情就會好轉,應該服用大承氣湯。陽明病症,瀉下之後,患者會感到心裡煩躁不安,胃裡有乾硬的糞便,可以攻下。如果腹部微微脹滿,一開始硬,之後就會變軟,就不能攻下。如果有乾硬的糞便,應該服用大承氣湯。陽明病症,患者神志不清,並且出現潮熱,卻吃不下東西,胃裡一定有五六枚乾硬的糞便,應該服用大承氣湯瀉下。
如果患者能吃東西,只是硬而已。病人小便不利,大便時難時易,時常有微熱,呼吸困難無法平躺,說明有乾硬的糞便。應該服用大承氣湯。病人五六天沒有大便,繞著肚臍痛,煩躁不安,發作時間不固定,這是因為有乾硬的糞便,導致無法大便。大瀉之後,六七天沒有大便,煩躁不安,腹脹疼痛,這是因為有乾硬的糞便。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之前有積食。應該服用大承氣湯。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六七日,目中不能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目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白話文:
如果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一定會腹瀉,脈象不浮的代表順暢,浮的代表失常。相互剋制,稱為「負」。脈象滑利而快速的,代表有積食,應該要瀉下去。可以用大承氣湯。如果發汗後病症沒有緩解,肚子脹痛,要趕快瀉下去。可以用大承氣湯。陽明經生病,發燒出汗很多的,要趕快瀉下去。可以用大承氣湯。傷寒病發病六七天,眼睛看不清楚,眼球不協調,沒有表裡症狀,排便困難,身體微微發熱,這是實證,要趕快瀉下去。
可以用大承氣湯。少陰經生病,發病兩三天,口乾舌燥的,要趕快瀉下去。可以用大承氣湯。少陰經生病,自己會腹瀉,排泄物是清澈的水,顏色純粹青色,心下一定會疼痛,眼睛乾燥的,要趕快瀉下去。可以用大承氣湯。少陰經生病,六七天,肚子脹氣,無法排便的,要趕快瀉下去。可以用大承氣湯。
陽明經生病,脈象遲緩,雖然出汗但沒有惡寒,身體一定會沉重,呼吸短促,肚子脹滿,呼吸困難,有潮熱,其他症狀想要緩解,可以攻裡。手腳出汗,這是因為大便已經硬了。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汗多,微微發熱惡寒,代表外症沒有緩解。因為熱症沒有潮熱,還不能使用大承氣湯。如果肚子很大、脹滿不通,可以用小承氣湯,稍微調和胃氣,不要過度瀉下。太陽經生病,如果嘔吐、腹瀉、發汗,微微煩躁,小便次數多,大便因為硬而排不出來,可以用小承氣湯來調和,就會痊癒。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此但初頭硬,後必溏,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
以小承氣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一升,腹中轉失氣,更服一升。若不轉失氣,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
白話文:
陽明病患者,如果出現潮熱,大便稍微硬,可以服用大承氣湯;如果大便不硬,就不能服用。如果六七天沒有排便,很可能是有燥屎,要驗證是否燥屎,可以先服用少許小承氣湯,如果湯藥進入腹中,感覺肚子轉動失氣,就代表有燥屎,可以服用大承氣湯攻克。如果肚子沒有轉動失氣,就說明只是剛開始大便硬,之後就會變稀,如果服用大承氣湯攻克,就會導致腹部脹滿,吃不下東西。如果想要喝水,喝水就會嘔吐,之後發熱,就代表大便會再次變硬,量也會減少。
如果服用小承氣湯,肚子沒有轉動失氣,就千萬不能再服用大承氣湯攻克。陽明病患者,如果出現譫語、發潮熱,脈搏滑而快,可以用小承氣湯治療。服用一升承氣湯之後,肚子轉動失氣,可以再服用一升。如果肚子沒有轉動失氣,就不要再服用。如果第二天沒有排便,脈搏反而變得微澀,就代表身體虛弱,病情難以治療,不能再服用承氣湯。如果出現腹瀉伴隨譫語,就代表有燥屎,應該服用小承氣湯。太陽病如果沒有解除,脈象陰陽都停滯,一定要先出現發抖出汗才能痊癒。
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反惡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傷寒,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藥下之。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胃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中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郁微煩。
白話文:
如果陽脈微弱,先用發汗法治療,出汗後即可痊癒。如果陰脈微弱,則需要用瀉下法治療。想要瀉下,可以用調胃承氣湯。發汗後出現惡寒,表示身體虛弱;不惡寒反而惡熱,則表示身體實證。應該要調理胃氣,可以用調胃承氣湯。傷寒,如果胃氣不和而出現譫語,可以用少量調胃承氣湯。太陽病,發病三天後發汗不退,持續發熱,屬於胃氣失調,可以用調胃承氣湯治療。陽明病不吐不瀉,心煩意亂,可以用調胃承氣湯治療。
傷寒病發十三天還沒好轉,超過經期出現譫語,說明體內有熱,應該用湯藥瀉下治療。如果小便量少,大便應該硬,但反而出現腹瀉,胃脈調和,醫師卻用丸藥瀉下,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如果本身就腹瀉,脈象應該微弱虛弱,但反而調和,說明內部實證,可以用調胃承氣湯治療。太陽病,超過經期十多天,心中發熱想要嘔吐,胸痛,大便稀溏,腹部微脹,鬱鬱寡歡,煩躁不安。
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
按以上諸證,或實邪在上,而用吐法。或實邪在下,而用攻法。或為痰,或為血,或為水,或為食,均屬實邪在裡也。故以裡實證統之。
梔子厚朴湯
梔子(五六枚),厚朴(四錢姜炙),枳實(二錢),水煎服。按實邪在上,故用厚朴、枳實泄滿而降逆,梔子吐濁瘀而除煩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此刻正處於極度嘔吐狀態,可以服用調胃承氣湯。若非如此,則不宜服用。傷寒病人在嘔吐後腹部脹滿,也可用調胃承氣湯。若病人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頻繁,浮澀相搏,則大便困難,脾氣受到約束,可以用麻仁丸治療。
上述這些症狀,不論是實邪在上而使用吐法,或是實邪在下而使用攻法,無論是痰、血、水或食物積滯,都屬於實邪在裡。因此,統稱為裡實證。
梔子厚朴湯,由梔子(五六枚)、厚朴(四錢,用薑炙)、枳實(二錢)組成,水煎服用。由於實邪在上,因此使用厚朴、枳實瀉滿降逆,而梔子則吐濁瘀除煩。
梔子乾薑湯
梔子(五枚),乾薑(二錢五分),水煎服,得吐止,後服。按下傷中氣,濁陰上逆,故用乾薑降逆而溫中,梔子吐瘀而降煩也。
梔子豉湯
梔子(五七枚),香豉(四錢),先煮梔子,後入香豉,煮服,得吐,止後服。按汗下敗其中氣,胃土上逆,胸中窒塞,故用香豉調中氣而開窒塞,梔子吐濁瘀而除煩熱也。
梔子甘草豉湯
梔子(五七枚),香豉(四錢),甘草(二錢炙),煎法同上。按此方加甘草以益氣也。
梔子生薑豉湯
白話文:
梔子乾薑湯用五枚梔子和二錢五分的乾薑水煎服用,能止吐。服用後,按下傷中氣,濁陰上逆,故用乾薑降逆溫中,梔子吐瘀降煩。
梔子豉湯用五七枚梔子和四錢香豉,先煮梔子,後入香豉,煮服,能止吐。服用後,按下汗下敗其中氣,胃土上逆,胸中窒塞,故用香豉調中氣開窒塞,梔子吐濁瘀除煩熱。
梔子甘草豉湯用五七枚梔子、四錢香豉和二錢炙甘草,煎法與上相同。此方加甘草以益氣。
梔子生薑豉湯,用法與上相同。
梔子(五七枚),香豉(四錢),生薑(五錢),煎法同上。按此方加生薑以止逆也。
瓜蒂散
瓜蒂,赤小豆,上各等分為末,取二錢,以香豉一撮,用熱湯煮作稀糜、和藥散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家,不可與之。按胸有寒痰,阻塞肺竅,故用香豉行其滯,小豆泄其濕,瓜蒂湧其寒痰也。
桃核承氣湯
桃仁(十六粒去皮尖),大黃(四錢),甘草(二錢),桂枝(二錢),芒硝(二錢),水煎去滓,入芒硝,煎微沸溫服。按瘀血內結小腹,故用枝桂、桃仁通經而破血,大黃、芒硝下瘀而泄濕,甘草保其中氣也。
白話文:
梔子、香豉、生薑各取適量,煎煮方法如前。此方加入生薑可以止逆。
瓜蒂散:瓜蒂和赤小豆等量研磨成粉,取兩錢,加入香豉少許,用熱水煮成稀粥,和藥粉一起服用,若不吐,可少量增加藥量,吐出後即停止。凡是失血過多的人,不可服用此方。此方用香豉來行氣化痰,小豆來利濕,瓜蒂來化痰止咳。
桃核承氣湯:桃仁去皮尖十六粒,大黃四錢,甘草二錢,桂枝二錢,芒硝二錢,水煎去渣,加入芒硝,微沸後溫服。此方用桂枝、桃仁來通經破血,大黃、芒硝來化瘀泄濕,甘草來保護中氣。
抵當湯
虻蟲(十二個),水蛭(十二個熬),大黃(三錢),桃仁(七個),熬製照方,水一杯半,煎七分溫服,不下再服。活人云:水蛭必用石灰炒過再熬,方不害人。按熱結血分,故用水蛭、虻蟲、桃仁、大黃破瘀而泄熱也。
抵當丸
水蛭(七個熬),虻蟲七個(去翅足),大黃(三錢酒洗),桃仁(十二枚去皮尖),研末為丸,水一杯,煮取七分服,晬時當下血,不下血,再服。按變湯為丸,是緩攻法也。
大陷胸湯
大黃(二錢),芒硝,甘遂(三分末),水一杯,先煮大黃至六分,去滓,入芒硝,煮一二沸,納甘遂末服,得快利,勿再服。按結胸證,乃肺金鬱遏,霧氣淫蒸,津液淤濁,化生痰涎,故用硝黃清其鬱熱,甘遂決其痰飲,胸中邪熱推蕩無餘矣。
白話文:
抵當湯使用虻蟲、水蛭、大黃、桃仁等藥材,熬製後溫服,可治療熱結血分。抵當丸則將水蛭、虻蟲、大黃、桃仁等藥材研末製成丸劑,溫服,可以緩慢地攻破血瘀。大陷胸湯則用大黃、芒硝、甘遂等藥材,煎煮後服用,可以治療肺金鬱遏、痰涎淤積的胸悶症狀。
大陷胸丸
大黃(四錢),芒硝(一錢五分),杏仁(一錢五分),葶藶子(一錢五分),搗為丸,如彈子大,每用一丸,入甘遂末三分,白蜜半匙,水一杯,煮半杯,溫服,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以下為度。按胸膈痞塞,濕熱熏沖,故用硝黃蕩其結熱,杏仁破其滯氣,葶藶泄其水飲,變湯為丸,取其緩也。
小陷胸湯
黃連(一錢),半夏(二錢),栝蔞實(三錢),水二杯,先煮栝蔞實至一杯余,入二味再煮至七分服,微下黃涎,止後服。按小結胸證,亦屬內熱蓄飲,故用黃連泄熱,半夏降逆而滌飲,栝蔞清金而去垢也。
白話文:
大陷胸丸
藥方:
- 大黃(四錢)
- 芒硝(一錢五分)
- 杏仁(一錢五分)
- 葶藶子(一錢五分)
將上述藥材搗碎成丸,大小如彈珠。每次服用一丸,加入甘遂末三分、白蜜半匙,用水一杯煮至半杯,溫熱服下。若服用後一晚未排便,可再次服用,直至排便為止。
功效:
此丸藥用於治療胸膈痞塞、濕熱熏蒸所致的胸痛、腹脹等症狀。藥方中的硝黃(芒硝和大黃)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杏仁能潤肺化痰、止咳平喘;葶藶子能利水消腫、通便泄熱。將藥材製成丸劑,可緩和藥性,減輕對腸胃的刺激。
小陷胸湯
藥方:
- 黃連(一錢)
- 半夏(二錢)
- 栝蔞實(三錢)
用水兩杯,先將栝蔞實煮至剩一杯多,再加入黃連和半夏,繼續煮至七分即可服用。
功效:
此湯藥用於治療胸悶、胸痛、咳嗽、痰多等症狀。藥方中的黃連清熱瀉火;半夏降逆止嘔、化痰散結;栝蔞清熱化痰、潤肺止咳。
註解:
- 以上藥方僅供參考,實際用藥請遵醫囑。
- 古代藥方中所使用的重量單位「錢」,現代常用「克」來表示。
- 方劑中的藥材名稱,以現代常用的名稱進行標注,方便理解。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二錢),黃連(一錢),以麻沸湯漬之,須臾絞去滓,溫服。按內熱痞郁,故用大黃、黃連瀉其痞郁之上熱也。
附子瀉心湯
大黃(二錢酒浸),黃芩(一錢炒),黃連(一錢炒),附子(一錢另煮取汁),以麻沸湯漬三黃,須臾去滓,取汁,納附子汁合和、溫服。按痞證而動下寒,故用大黃,芩、連泄其上熱,而用附子溫其下寒也。
十棗湯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異篩秤末,合和之。水二杯,先煮大棗十枚,至七分去渣滓,納藥末,強人服八九分,羸人服五六分,平旦溫服。若下少,病不除,明日更服,加三分,利後糜粥自養。按內有水飲郁格,故用大棗保其脾精,芫、遂、大戟泄其水飲也。
白話文:
大黃兩錢,黃連一錢,用麻沸湯浸泡,一會兒後濾去渣滓,溫溫地服用。這是因為內熱痞郁,所以用大黃、黃連瀉掉其痞郁的上熱。
大黃兩錢用酒浸泡,黃芩一錢炒制,黃連一錢炒制,附子一錢另煮取汁,用麻沸湯浸泡三黃,一會兒後濾去渣滓,取汁,加入附子汁混合,溫溫地服用。這是因為痞證同時伴隨寒性下瀉,所以用大黃、黃芩、黃連瀉掉其上熱,而用附子溫暖其下寒。
芫花熬制,甘遂、大戟各等分,分別過篩稱取藥末,混合在一起。水兩杯,先煮大棗十枚,煮到七分熟時濾去渣滓,加入藥末,體質強壯的人服用八九分,體質虛弱的人服用五六分,早晨溫溫地服用。如果排泄量少,病症沒有消除,第二天再服用,增加三分,排泄後食用稀粥滋養。這是因為體內有水飲停滯,所以用大棗保護脾胃精氣,芫花、甘遂、大戟瀉掉其水飲。
大承氣湯
芒硝(二錢),大黃(二錢酒洗),枳實(三錢五分),厚朴(四錢),水三杯,先煮枳實、厚朴至一杯半,去滓,納大黃,煎取一杯,去滓,納硝,更上微火一兩沸,溫服,得下勿再服。按大承氣證,胃腑爍熱,閉塞不通,故用芒硝、大黃泄其燥熱,用枳、樸開其閉結也。
小承氣湯
大黃(四錢),厚朴(二錢),枳實(二錢),水二杯,煎八分溫服。按小承氣去芒硝,取其緩攻也。
調胃承氣湯
大黃(四錢酒洗),甘草(三錢炙),芒硝(三錢),水二杯,先煮大黃、甘草,取一杯,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溫服之。按調胃承氣用大黃、芒硝蕩熱而去瘀,用甘草補中而生津也。
白話文:
大承氣湯 芒硝(二錢),大黃(二錢酒洗),枳實(三錢五分),厚朴(四錢),水三杯,先煮枳實、厚朴至一杯半,去渣,加入大黃,煎煮至一杯,去渣,加入芒硝,再次用微火加熱至一兩沸,溫服,若能排出便意就不要再服藥了。根據大承氣湯的使用原則,胃腸內熱燥,堵塞不通,因此使用芒硝、大黃來清熱通便,用枳、厚朴來打開堵塞。
小承氣湯 大黃(四錢),厚朴(二錢),枳實(二錢),水二杯,煎煮至剩八分,溫服。根據小承氣湯的使用原則,去掉了芒硝,取其緩慢攻擊的作用。
調胃承氣湯 大黃(四錢酒洗),甘草(三錢炙),芒硝(三錢),水二杯,先煮大黃、甘草,取出一杯,去渣,加入芒硝,再次用微火煮至沸騰,少量溫服。根據調胃承氣湯的使用原則,使用大黃、芒硝來清熱除瘀,使用甘草來補中生津。
麻仁丸
麻仁(二兩),芍藥(五錢),枳實(五錢),大黃(一兩),厚朴(一兩),杏仁(一兩),煉蜜丸如桐子大,飲服十丸,漸加,以知為度。按脈浮澀相合,乃土燥水枯,大便則難,其脾氣約滯,而糞粒堅小。故用麻仁、杏仁潤燥而滑腸,芍藥、大黃清風而泄熱、厚朴、枳實行滯而開結者也。
白話文:
麻仁丸
配方:
- 麻仁:二兩
- 芍藥:五錢
- 枳實:五錢
- 大黃:一兩
- 厚朴:一兩
- 杏仁:一兩
製法:
將以上藥材煉成蜜丸,丸如桐子大小。
服用方法:
每次服十丸,逐漸增加,以身體狀況為準。
功效:
此丸適用於脈象浮澀,同時伴隨口乾舌燥、大便難解、糞便乾燥且顆粒細小的症狀。
藥理分析:
此方中,麻仁和杏仁具有潤燥滑腸的功效,可以滋潤腸道,促進排便;芍藥和大黃清熱瀉火,可以疏解因熱引起的便秘;厚朴和枳實則具有行氣消積、開結通便的作用,可以消除腸道積滯,改善排便順暢。
總結:
麻仁丸通過潤腸通便、清熱瀉火、行氣消積,綜合調理腸道功能,改善便秘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