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恕

《醫學摘粹》~ 傷寒十六證類方 (7)

回本書目錄

傷寒十六證類方 (7)

1. 裡虛證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躁煩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其腳即伸。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師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

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證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溫、脛尚微拘急,重與甘草芍藥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用小建中湯。嘔家,不可與建中湯,以甜故也。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按以上諸證,或誤汗傷陽,或誤汗傷陰,或汗後陰陽並傷,或木剋土而中氣被傷,均可謂之虛證也,故以裡虛證統之。

甘草乾薑湯

甘草(四錢炙),乾薑(二錢炮),水煎服。

按發汗重亡其陽,裡實變而為裡虛,故用甘草培土而補中,乾薑溫胃而降逆也。

芍藥甘草湯

芍藥(四錢),甘草(四錢炙),水煎服。按汗出傷陰,木燥金縮,故用甘草舒筋而緩急,芍藥清風而潤燥也。

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三錢),甘草(三錢炙),附子(一錢),水煎服。按汗泄血中溫氣,木鬱而陽陷,故用芍藥清風而斂營血,甘草培土而榮木氣,附子暖水以補溫氣也。

小建中湯

芍藥(六錢),桂枝(三錢),甘草(二錢),生薑(三錢),膠飴,大棗(四枚),水煎服。按肝膽合邪,風火鬱發,中氣被賊,勢難延緩,故用膠飴、甘、棗補脾經。而緩急痛,薑、桂、芍藥達木鬱而清風火也。

白話文:

[裡虛證]

患有傷寒,脈象浮動,自發汗,頻尿,心情煩躁,輕微畏寒,腳部肌肉緊繃,若此時使用桂枝湯欲圖治療外感病症,這是錯誤的診斷。這種情況下病人可能會出現四肢厥冷,咽喉乾燥,煩躁不安,甚至嘔吐。應使用甘草乾薑湯來恢復他們的陽氣。若厥冷現象消失,雙腳回溫,再服用芍藥甘草湯,腳部肌肉緊繃的情況就會改善。

有人問:病狀像是陽旦證,依照療法處理病情卻更嚴重,出現四肢厥冷,咽喉乾燥,雙腿緊繃,胡言亂語的症狀。我說半夜時,他的手腳會回暖,雙腿也會伸直,結果正如我所預測。

如何得知的呢?回答是:寸口脈象浮大,浮代表風邪,大則表示虛弱,風邪會引起微熱,虛弱會導致小腿肌肉緊繃,病狀類似桂枝湯證,但加入附子在其中,增加桂枝用量使其出汗,附子可以溫暖經絡,因為體內陽氣已流失。四肢厥冷,咽喉乾燥,煩躁,這是陽明腑實內結,胡言亂語,精神混亂,再服用甘草乾薑湯,半夜時陽氣回歸,雙腳回暖,小腿仍有些許緊繃,再服用甘草芍藥湯,小腿就能伸直。使用承氣湯,稍微拉肚子就能停止胡言亂語,所以知道病可以痊癒。

發汗後,病情未解反而更畏寒,這就是虛弱的表現。芍藥甘草附子湯適用於此種情況。傷寒陽脈阻滯,陰脈緊繃,依法應該有腹部劇烈疼痛的症狀,首先應使用小建中湯。如果病人容易嘔吐,就不能使用小建中湯,因為它太甜了。患有傷寒二三天,心裡悸動不安且煩躁,小建中湯可以緩解此狀況。

根據以上各項症狀,可能因誤診而使陽氣受損,也可能因誤診而使陰氣受損,或是出汗後陰陽兩損,或是肝木剋制脾土而中氣受損,都可稱之為虛證,因此以裡虛證概括。

甘草乾薑湯

甘草(四錢,炙),乾薑(二錢,炮),用水煎煮服用。

出汗過多,使陽氣大量流失,原本實證轉變為虛證,因此使用甘草培養中氣,乾薑溫暖胃部,調理逆氣。

芍藥甘草湯

芍藥(四錢),甘草(四錢,炙),用水煎煮服用。

出汗過多,陰氣受損,肝木燥熱,肺金收縮,因此使用甘草舒緩筋肉,緩和緊急狀況,芍藥清除風邪,滋潤乾燥。

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三錢),甘草(三錢,炙),附子(一錢),用水煎煮服用。

汗液流失,血液中的溫熱氣息也跟著流失,肝木鬱悶,陽氣下降,因此使用芍藥清除風邪,收斂營血,甘草培養中氣,滋潤肝木,附子溫暖腎水,補充溫熱氣息。

小建中湯

芍藥(六錢),桂枝(三錢),甘草(二錢),生薑(三錢),膠飴,大棗(四枚),用水煎煮服用。

肝膽合併邪氣,風火鬱結,中氣被侵襲,形勢危急,因此使用膠飴、甘草、大棗補充脾胃,緩解急痛,薑、桂、芍藥疏通肝木鬱結,清除風火。

2. 裡實證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者,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之。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此為胸中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諸亡血家,不可與。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解已,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太陽病,六七日,表證猶存,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如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腹裡故也。抵當湯主之。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陽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必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當湯下之。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善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當湯。若脈不解,而下利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也。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丸。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煩躁,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太陽症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時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謂水結在胸脅也。

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方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

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與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眩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耳,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

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氣湯下之。

若能食者,但硬耳。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得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躁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六七日,目中不能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目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此但初頭硬,後必溏,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

以小承氣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一升,腹中轉失氣,更服一升。若不轉失氣,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

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反惡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傷寒,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藥下之。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胃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中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郁微煩。

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

按以上諸證,或實邪在上,而用吐法。或實邪在下,而用攻法。或為痰,或為血,或為水,或為食,均屬實邪在裡也。故以裡實證統之。

梔子厚朴湯

梔子(五六枚),厚朴(四錢姜炙),枳實(二錢),水煎服。按實邪在上,故用厚朴、枳實泄滿而降逆,梔子吐濁瘀而除煩也。

梔子乾薑湯

梔子(五枚),乾薑(二錢五分),水煎服,得吐止,後服。按下傷中氣,濁陰上逆,故用乾薑降逆而溫中,梔子吐瘀而降煩也。

梔子豉湯

梔子(五七枚),香豉(四錢),先煮梔子,後入香豉,煮服,得吐,止後服。按汗下敗其中氣,胃土上逆,胸中窒塞,故用香豉調中氣而開窒塞,梔子吐濁瘀而除煩熱也。

梔子甘草豉湯

梔子(五七枚),香豉(四錢),甘草(二錢炙),煎法同上。按此方加甘草以益氣也。

梔子生薑豉湯

梔子(五七枚),香豉(四錢),生薑(五錢),煎法同上。按此方加生薑以止逆也。

瓜蒂散

瓜蒂,赤小豆,上各等分為末,取二錢,以香豉一撮,用熱湯煮作稀糜、和藥散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家,不可與之。按胸有寒痰,阻塞肺竅,故用香豉行其滯,小豆泄其濕,瓜蒂湧其寒痰也。

桃核承氣湯

桃仁(十六粒去皮尖),大黃(四錢),甘草(二錢),桂枝(二錢),芒硝(二錢),水煎去滓,入芒硝,煎微沸溫服。按瘀血內結小腹,故用枝桂、桃仁通經而破血,大黃、芒硝下瘀而泄濕,甘草保其中氣也。

抵當湯

虻蟲(十二個),水蛭(十二個熬),大黃(三錢),桃仁(七個),熬製照方,水一杯半,煎七分溫服,不下再服。活人云:水蛭必用石灰炒過再熬,方不害人。按熱結血分,故用水蛭、虻蟲、桃仁、大黃破瘀而泄熱也。

抵當丸

水蛭(七個熬),虻蟲七個(去翅足),大黃(三錢酒洗),桃仁(十二枚去皮尖),研末為丸,水一杯,煮取七分服,晬時當下血,不下血,再服。按變湯為丸,是緩攻法也。

大陷胸湯

大黃(二錢),芒硝,甘遂(三分末),水一杯,先煮大黃至六分,去滓,入芒硝,煮一二沸,納甘遂末服,得快利,勿再服。按結胸證,乃肺金鬱遏,霧氣淫蒸,津液淤濁,化生痰涎,故用硝黃清其鬱熱,甘遂決其痰飲,胸中邪熱推蕩無餘矣。

大陷胸丸

大黃(四錢),芒硝(一錢五分),杏仁(一錢五分),葶藶子(一錢五分),搗為丸,如彈子大,每用一丸,入甘遂末三分,白蜜半匙,水一杯,煮半杯,溫服,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以下為度。按胸膈痞塞,濕熱熏沖,故用硝黃蕩其結熱,杏仁破其滯氣,葶藶泄其水飲,變湯為丸,取其緩也。

小陷胸湯

黃連(一錢),半夏(二錢),栝蔞實(三錢),水二杯,先煮栝蔞實至一杯余,入二味再煮至七分服,微下黃涎,止後服。按小結胸證,亦屬內熱蓄飲,故用黃連泄熱,半夏降逆而滌飲,栝蔞清金而去垢也。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二錢),黃連(一錢),以麻沸湯漬之,須臾絞去滓,溫服。按內熱痞郁,故用大黃、黃連瀉其痞郁之上熱也。

附子瀉心湯

大黃(二錢酒浸),黃芩(一錢炒),黃連(一錢炒),附子(一錢另煮取汁),以麻沸湯漬三黃,須臾去滓,取汁,納附子汁合和、溫服。按痞證而動下寒,故用大黃,芩、連泄其上熱,而用附子溫其下寒也。

十棗湯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異篩秤末,合和之。水二杯,先煮大棗十枚,至七分去渣滓,納藥末,強人服八九分,羸人服五六分,平旦溫服。若下少,病不除,明日更服,加三分,利後糜粥自養。按內有水飲郁格,故用大棗保其脾精,芫、遂、大戟泄其水飲也。

大承氣湯

芒硝(二錢),大黃(二錢酒洗),枳實(三錢五分),厚朴(四錢),水三杯,先煮枳實、厚朴至一杯半,去滓,納大黃,煎取一杯,去滓,納硝,更上微火一兩沸,溫服,得下勿再服。按大承氣證,胃腑爍熱,閉塞不通,故用芒硝、大黃泄其燥熱,用枳、樸開其閉結也。

小承氣湯

大黃(四錢),厚朴(二錢),枳實(二錢),水二杯,煎八分溫服。按小承氣去芒硝,取其緩攻也。

調胃承氣湯

大黃(四錢酒洗),甘草(三錢炙),芒硝(三錢),水二杯,先煮大黃、甘草,取一杯,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溫服之。按調胃承氣用大黃、芒硝蕩熱而去瘀,用甘草補中而生津也。

麻仁丸

麻仁(二兩),芍藥(五錢),枳實(五錢),大黃(一兩),厚朴(一兩),杏仁(一兩),煉蜜丸如桐子大,飲服十丸,漸加,以知為度。按脈浮澀相合,乃土燥水枯,大便則難,其脾氣約滯,而糞粒堅小。故用麻仁、杏仁潤燥而滑腸,芍藥、大黃清風而泄熱、厚朴、枳實行滯而開結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