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摘粹》~ 傷寒十六證類方 (4)
傷寒十六證類方 (4)
1. 厥陰經提綱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熱疼,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按厥陰以風木主令,其經起足大指,循內跗,由內踝過陰器,抵小腹,上胸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連目系,與督脈會於顛。太陽經病不解,日傳一經,以至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六日傳於厥陰之經,六日經盡矣。若但傳厥陰之經,不入厥陰之臟,則經盡表解,自能汗愈。
緣營衛郁遏,經脈莫容,既無內陷之路,自然外發也。此雖傳厥陰之經,而厥陰之厥熱、吐利諸證,則概不發作。其諸證發作者,是臟病,而非經病也。入臟則出入莫必,吉凶難料。陰盛則內傳,而傳無定日。陽復則外解,而解無定期。陰盛則為死機,陽復則為生兆,厥熱勝負之間,所關非小也。
按厥陰病,裡寒而吐蛔,以烏梅丸主之。表寒而裡虛,以當歸四逆湯主之。若內有積寒,以當歸四逆加吳榮萸生薑湯主之。裡寒而宜吐,以瓜蒂散主之。裡寒而有水,以茯苓甘草湯主之。裡寒而厥逆,以四逆湯主之,裡寒而陽郁,以通脈四逆湯主之。裡寒而上有浮熱,以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裡寒而上虛,以吳茱萸湯主之。陽回而裡熱下利,以白頭翁湯主之。陽回而裡熱有燥屎,以小承氣湯主之。陽復而里生煩熱,以梔子豉湯主之。
白話文:
厥陰經的病症表現為口渴、氣息上沖至心臟位置,感覺心臟周圍熱痛,雖然飢餓但卻沒有食慾,進食後會嘔吐出蛔蟲,即使使用瀉藥,腹瀉的情況仍然不會停止。
厥陰經主要受風和木的影響,這條經絡起始於腳的大拇指,沿著腳內側向上,經過內踝、生殖器官,到達小腹,再往上到胸腔和橫膈膜,分佈於脅肋部位,沿著喉嚨後方,連接眼球,並與督脈在頭頂會合。當太陽經的病狀未獲解決,每日會轉移到下一條經絡,直到陽明、少陽、太陰、少陰,第六天就會轉移到厥陰經,此時六經都已遍歷。如果只是傳到厥陰經,並未進入厥陰臟,則六經遍歷後,表面病狀可解,身體會自行出汗癒合。
因為營養物質和衛氣被阻塞,經絡無法正常運行,由於沒有內部病變的路徑,自然會從外部爆發。雖然病狀已傳到厥陰經,但厥陰經的厥熱、嘔吐、腹瀉等症狀,通常不會出現。如果這些症狀出現,則是臟腑的問題,而非經絡的問題。一旦進入臟腑,病情的發展就難以預測,生死難料。當陰氣旺盛時,病情會向內傳播,且傳播日期不定。當陽氣恢復,病情會從外解除,但解除日期亦不可預知。陰氣旺盛是死亡的徵兆,陽氣恢復則是生存的跡象,厥熱的優勢與劣勢,對於病情的影響不容忽視。
根據厥陰病的診斷,如果患者裡寒且嘔吐蛔蟲,應使用烏梅丸治療。如果是表寒而裡虛,應使用當歸四逆湯。如果體內有寒氣積聚,應使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如果裡寒且適合催吐,應使用瓜蒂散。如果裡寒且有水腫,應使用茯苓甘草湯。如果裡寒且手足冰冷,應使用四逆湯。如果裡寒且陽氣鬱結,應使用通脈四逆湯。如果裡寒且上部有虛火,應使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如果裡寒且上部虛弱,應使用吳茱萸湯。如果陽氣恢復且裡熱下利,應使用白頭翁湯。如果陽氣恢復且裡熱有燥屎,應使用小承氣湯。如果陽氣恢復且裡生煩熱,應使用梔子豉湯。
2. 傷寒十六證類方
3. 表寒證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桂枝湯主之。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為衛氣不和也。
先於其時發汗則愈,桂枝湯主之。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營氣和諧故耳。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宜桂枝湯。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桂枝湯主之。夫病脈浮大,問病者,言但便硬耳。設利之,為大逆。硬為實,汗出而解,何以故?脈浮當以汗解。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
常須識此,勿令誤也。傷寒,發汗宜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桂枝湯主之。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宜桂枝湯。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方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時發熱者,屬陽明也。
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宜桂枝湯。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攻表宜桂枝湯。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寒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傷寒,脈浮緊,不發汗,以致衄者,宜麻黃湯主之。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汗,麻黃湯主之。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脈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之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麻黃湯主之。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
設胸滿腹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按以上諸證,或風傷衛而營病,或寒傷營而衛病,或入陽明而太陽經證未罷,二陽衛氣並病。證固不同,而要總屬寒邪在表,不離乎溫散之法也,故以表寒證統之。
桂枝湯
桂枝(三錢),芍藥(三錢),甘草(二錢炙),生薑(三錢),大棗(四枚),水煎溫服,須臾啜稀粥,溫覆取微似汗,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按風傷衛,而治在營,故用甘草大棗補脾精以滋肝血,生薑調臟腑而宣經絡,芍藥清營中之熱,桂枝達營中之郁,孔竅一開,而營郁外達,則中風愈矣。
麻黃湯
麻黃(三錢),桂枝(二錢),杏仁(三錢),甘草(一錢炙),水二杯半,先煮麻黃至杯半,入諸藥同煎,至八分,溫服,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按寒傷營,而治在衛,故用甘草保其中氣,桂枝發其營郁,麻黃泄其衛氣,杏仁利其肺氣,降逆而止喘也。孔竅一開,而衛郁外達,則傷寒愈矣。
葛根湯
葛根(四錢),麻黃(三錢),甘草(二錢炙),芍藥(二錢),桂枝(二錢),生薑(二錢),大棗(四枚),水煎,先煮麻黃、葛根去沫,入諸藥煎服,不須啜粥。按營為寒傷,閉束二陽衛氣,故用葛根泄陽明之衛,麻黃泄太陽之衛,桂枝芍藥通經絡而清營血,姜甘大棗和中氣而補脾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