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恕

《醫學摘粹》~ 傷寒十六證類方 (3)

回本書目錄

傷寒十六證類方 (3)

1. 陽明經虛證提綱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明中寒。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出者,以其人外氣拂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

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按陽明與太陰為表裡,陽盛則陽明司權,太陰化燥,而入胃腑。陰盛則太陰當令,陽明化濕,而傳脾臟。人之本氣不一,有胃實者,有胃虛者,胃實入腑則燥熱,而宜涼泄。胃虛傳臟則濕寒,而宜溫補。大、小承氣之證,胃之實者;五苓、四逆之證,胃之虛者;實者是為陽明病,虛者名為陽明,而實則太陰也。人知胃實者之無所復傳,不知胃虛者之動入三陰、傳變無窮也。

則承氣三湯,可以生人於胃實,可以殺人於胃虛,未可混施也。

按陽明虛證,裡寒而水盛,以四逆湯主之。裡寒而土虛,以吳茱萸湯主之。里有積濕,以五苓散主之。里有虛熱,以梔子豉湯主之,白虎加人參湯主之。里有濕熱,以豬苓湯主之。里有燥熱,以白虎湯主之。里有瘀熱,以茵陳蒿湯主之。

白話文:

【陽明經虛證提綱】

患有陽明病的人,如果還能進食,那他的病是由風邪引起的;若無法進食,則表明他體內受寒。若是陽明病患者體內受寒,不僅不能進食,且小便不通暢,手腳會不斷出汗,這可能是即將形成固瘕(一種腹內結塊的病症)。其排便開始時會較硬,後期則轉為稀軟。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是胃部受寒,導致食物和水分無法正常分離。

患有陽明病的人,如果不能進食,強制清除體內熱毒必然會引起噁心嘔吐。這是因為胃部虛弱且受寒所致。由於病人本身的體質就虛弱,因此清除熱毒必然會引發噁心嘔吐。對於那些因傷寒導致極度嘔吐、瀉肚,以致身體極度虛弱,又大量出汗的人來說,他們體外的氣血被抑制,如果再給予他們水分以促進出汗,就會引發噁心嘔吐。這是因為他們的胃部已經受寒。

若患有陽明病的人出現心窩部位硬且脹滿的情況,不可使用攻下的方法治療。若使用攻下法,導致拉肚子不止,可能會導致死亡;若拉肚子停止,則病情可能得到改善。

根據醫理,陽明與太陰兩經互為表裡,當陽氣旺盛時,陽明經起主要作用,太陰經則會轉化為燥熱,進入胃腑。相反地,當陰氣旺盛時,太陰經起主要作用,陽明經則會轉化為濕潤,影響脾臟功能。人的基本體質各不相同,有的人胃部實壯,有的則虛弱。胃部實壯的人,若進入胃腑,則會出現燥熱,需用清熱法治療;胃部虛弱的人,若影響脾臟,則會出現濕寒,需用溫補法治療。大承氣湯、小承氣湯適用於胃部實壯的陽明病患者;五苓散、四逆湯則適用於胃部虛弱的陽明病患者。前者屬於陽明病,後者雖然被稱為陽明病,但實際上是太陰病。人們往往只知道胃部實壯的人病情不會進一步惡化,卻不知道胃部虛弱的人病情可能隨時進入三陰(太陰、少陰、厥陰)狀態,並產生無窮的變化。

因此,承氣湯類藥方可以在胃部實壯的情況下救人一命,但在胃部虛弱的情況下卻可能致命,不能隨意使用。

對於陽明虛證患者,若體內寒氣過重且水分過多,應使用四逆湯進行治療;若體內寒氣過重且脾氣虛弱,應使用吳茱萸湯進行治療;若體內濕氣過重,應使用五苓散進行治療;若體內虛熱過重,應使用梔子豉湯或白虎加人參湯進行治療;若體內濕熱過重,應使用豬苓湯進行治療;若體內燥熱過重,應使用白虎湯進行治療;若體內有瘀熱,應使用茵陳蒿湯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