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恕

《醫學摘粹》~ 傷寒十六證類方 (2)

回本書目錄

傷寒十六證類方 (2)

1. 太陽經壞病結胸痞證提綱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按衛氣為陽,風傷衛者,病發於陽也。衛傷則遏逼營血,而生裡熱,血化於臟,臟陰衰者,多傳於陽明之腑。營血為陰,寒傷營者,病發於陰也。營傷則束閉衛氣,而生表寒,氣化於腑,腑陽弱者,多傳於太陰之臟。病發於陽者,俟其熱邪傳裡,已入胃腑,非不可下,方其在經,法應汗解,而反下之,表陽內陷,而成結胸。病發於陰者,內寒鬱動,易入脾臟,始終忌下。

方其在經,亦應汗解,而反下之,里陰上逆,則成痞證。太陽之病不解於太陽之經,而內傳臟腑,生死攸關,是皆太陽之壞病也。然入腑則用承氣,入臟則用四逆,猶有救壞之法。至於未入胃腑,下早而為結胸,未入脾臟,誤下而成痞證,則壞而又壞矣。仲景變承氣而為陷胸,變四逆而為瀉心,所以救壞中之壞也。

按結胸證重者,以大陷胸湯,大陷胸丸主之。輕者以小陷胸湯主之。痞證表未解而裡虛,以桂枝人參湯主之。表已解而裡實,上有熱,以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表已解而裡實,下有寒,以附子瀉心湯主之。表解而里有水,以十棗湯主之。表解而里有寒、有熱,以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主之。

里濕而便滑,以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里濕而水停,以五苓散主之。表解而里郁,以旋覆花代赭石湯主之。裡寒而可吐,以瓜蒂散主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疾病從陽經開始,卻被錯誤地使用了下法治療,導致熱邪進入身體,形成了結胸的病症。相反的,疾病若從陰經開始,也被錯誤地下法治療,會導致痞症的形成。結胸病之所以產生,往往是因為下法使用得太早。

衛氣屬於陽性,當風邪傷害衛氣,疾病就會在陽經開始。衛氣受傷會壓迫營血,進而生成體內的熱邪,血液影響到臟腑,如果臟腑陰性機能較弱,疾病常會轉移到陽明腑。營血屬於陰性,當寒邪傷害營血,疾病就會在陰經開始。營血受傷會束縛衛氣,進而生成體表的寒邪,氣影響到腑,如果腑的陽性機能較弱,疾病常會轉移到太陰臟。疾病在陽經開始,應該等待熱邪傳入腑部,進入胃腑後再使用下法,而不是在經絡階段就使用下法,這樣會讓表層的陽氣陷入,形成結胸。疾病在陰經開始,內部的寒邪容易進入脾臟,這種情況下應避免使用下法。

在經絡階段,應使用發汗法來治療,但若使用了下法,裡層的陰氣上逆,就會形成痞症。太陽經的疾病若未能在太陽經解決,而是轉移到臟腑,這是生死相關的關鍵點,這些都是太陽經的壞病。一旦進入腑,應使用承氣湯,進入臟則使用四逆湯,還有挽救的方法。然而,如果疾病尚未進入腑部,卻過早地使用下法,導致結胸;或疾病尚未進入脾臟,卻誤用下法,導致痞症,就是壞上加壞了。張仲景將承氣湯變為陷胸湯,將四逆湯變為瀉心湯,用來挽救更嚴重的壞病。

對於嚴重的結胸病,可以使用大陷胸湯或大陷胸丸;較輕的結胸病,則使用小陷胸湯。對於痞症,如果表症尚未消失且裡虛,使用桂枝人參湯;如果表症已消失且裡實,上面有熱邪,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如果表症已消失且裡實,下面有寒邪,使用附子瀉心湯;如果表症已消失而裡有水邪,使用十棗湯;如果表症已消失而裡有寒有熱,使用生薑瀉心湯或甘草瀉心湯。

對於裡濕且大便滑瀉,使用赤石脂禹餘糧湯;對於裡濕且水停,使用五苓散;對於表症已消失而裡有鬱滯,使用旋覆花代赭石湯;對於裡寒且可以嘔吐,使用瓜蒂散。

2. 陽明經提綱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傷寒三日,陽明脈大。陽明外證,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病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躁煩實,大便難是也。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是名陽明也。本太陽病,初得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時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

按陽明從燥金化氣,其經在太陽之次,肌肉之分,起於鼻之交頞,挾口環唇,行身之前,下膈挾臍,循脛外,由足跗而走大指。陽明為三陽之長,太陽經病不解,營衛內郁,二日必傳陽明之經。陽氣盛滿,故脈大而身熱。若腑陽素實,則自經入腑,表熱里傳,裡熱則桂麻解表之法,更為承氣攻裡之方。仲景立陽明之法,專為入腑者設,非第二日陽明之經病也。

按陽明病,太陽經證未罷,中風,仍以桂枝湯主之,傷寒,仍以麻黃湯主之。太陽未解,而將入陽明,以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太陽未解,而已入陽明,以葛根湯主之。二陽表未解,而里有郁,以葛根加半夏湯主之,表解而裡熱,以調胃承氣湯主之。表解而里微實,以小承氣湯主之。

表解而里大實,以大承氣湯主之。裡實而津竭,以密煎導方、豬膽汁方主之。裡實而脾約,以麻仁丸方主之。裡實而血瘀,以抵當湯主之。

白話文:

陽明經的病症,主要表現為胃部的實證。得了感冒三天後,陽明脈會變大。陽明經的外部症狀包括身體發熱,自發出汗,不畏寒反而怕熱。即使病程只有一天,畏寒的症狀也會自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汗和怕熱。陽明經位於中焦,是人體運作的核心,所有病理過程都會在此收斂,不會再傳到其他部位。雖然初期可能有畏寒的症狀,但到了第二天就會停止,這就是陽明病的特徵。感冒發燒不出汗,噁心不能進食,但卻開始大量出汗,這就是病情轉向陽明經的信號。

陽明病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和少陽陽明三種類型。太陽陽明指的是脾臟受制的狀況。正陽陽明就是胃部的實證。少陽陽明則是指在發汗和利尿後,胃部出現燥熱、煩躁和便祕的情況。如果在太陽經的病症中進行發汗、下瀉或利尿,可能會導致體內津液流失,使胃部乾燥,進而轉為陽明病。患者會出現排便困難的症狀,這就是典型的陽明病。

患者感到煩熱,出汗後可以緩解,病情就像瘧疾一樣,每天下午時分會發燒,這是陽明病的特徵。如果脈搏強勁,應採取下瀉治療。如果脈搏浮動虛弱,則應採用發汗療法。

根據理論,陽明經的氣化作用源於燥金,其位置在太陽經之下,肌肉層中,起始於鼻樑,經過口邊,環繞嘴脣,沿著身體前部下行,夾住肚臍,沿著小腿外側,最終到達大腳趾。陽明經是三陽經中的長子,當太陽經的病症無法解決,營養和衛氣在體內積聚,兩天後必然會傳遞到陽明經。由於陽氣過盛,因此脈搏會增大,身體也會發熱。如果腸胃本身就有實證,那麼病情會直接從經絡進入腑臟,表面的熱度會傳到內部,對於這種情況,傳統的解表藥物如桂枝和麻黃就不再適用,需要使用承氣湯來攻擊腑臟的實證。張仲景制定的陽明病治療法,主要是針對已經進入腑臟的病症,並不是針對第二天出現的陽明經病症。

對於陽明病,如果太陽經的症狀尚未消失,且受到風邪侵襲,應使用桂枝湯作為主要治療。如果受到寒邪侵襲,則應使用麻黃湯。如果太陽經的病還未好轉,但即將進入陽明經,應使用桂枝加葛根湯。如果太陽經的病已經進入陽明經,則應使用葛根湯。如果兩個陽經的表面症狀仍未消失,但內部已有鬱結,應使用葛根加半夏湯。如果表面症狀已經消失,但內部仍有熱度,應使用調胃承氣湯。如果表面症狀已經消失,但內部實證較輕,應使用小承氣湯。如果表面症狀已經消失,但內部實證較重,應使用大承氣湯。如果內部實證嚴重且津液枯竭,應使用蜜煎導方或豬膽汁方。如果內部實證且脾臟受制,應使用麻仁丸。如果內部實證且有血瘀,應使用抵當湯。

3. 陽明經虛證提綱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明中寒。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出者,以其人外氣拂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

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按陽明與太陰為表裡,陽盛則陽明司權,太陰化燥,而入胃腑。陰盛則太陰當令,陽明化濕,而傳脾臟。人之本氣不一,有胃實者,有胃虛者,胃實入腑則燥熱,而宜涼泄。胃虛傳臟則濕寒,而宜溫補。大、小承氣之證,胃之實者;五苓、四逆之證,胃之虛者;實者是為陽明病,虛者名為陽明,而實則太陰也。人知胃實者之無所復傳,不知胃虛者之動入三陰、傳變無窮也。

則承氣三湯,可以生人於胃實,可以殺人於胃虛,未可混施也。

按陽明虛證,裡寒而水盛,以四逆湯主之。裡寒而土虛,以吳茱萸湯主之。里有積濕,以五苓散主之。里有虛熱,以梔子豉湯主之,白虎加人參湯主之。里有濕熱,以豬苓湯主之。里有燥熱,以白虎湯主之。里有瘀熱,以茵陳蒿湯主之。

白話文:

【陽明經虛證提綱】

患有陽明病的人,如果還能進食,那他的病是由風邪引起的;若無法進食,則表明他體內受寒。若是陽明病患者體內受寒,不僅不能進食,且小便不通暢,手腳會不斷出汗,這可能是即將形成固瘕(一種腹內結塊的病症)。其排便開始時會較硬,後期則轉為稀軟。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是胃部受寒,導致食物和水分無法正常分離。

患有陽明病的人,如果不能進食,強制清除體內熱毒必然會引起噁心嘔吐。這是因為胃部虛弱且受寒所致。由於病人本身的體質就虛弱,因此清除熱毒必然會引發噁心嘔吐。對於那些因傷寒導致極度嘔吐、瀉肚,以致身體極度虛弱,又大量出汗的人來說,他們體外的氣血被抑制,如果再給予他們水分以促進出汗,就會引發噁心嘔吐。這是因為他們的胃部已經受寒。

若患有陽明病的人出現心窩部位硬且脹滿的情況,不可使用攻下的方法治療。若使用攻下法,導致拉肚子不止,可能會導致死亡;若拉肚子停止,則病情可能得到改善。

根據醫理,陽明與太陰兩經互為表裡,當陽氣旺盛時,陽明經起主要作用,太陰經則會轉化為燥熱,進入胃腑。相反地,當陰氣旺盛時,太陰經起主要作用,陽明經則會轉化為濕潤,影響脾臟功能。人的基本體質各不相同,有的人胃部實壯,有的則虛弱。胃部實壯的人,若進入胃腑,則會出現燥熱,需用清熱法治療;胃部虛弱的人,若影響脾臟,則會出現濕寒,需用溫補法治療。大承氣湯、小承氣湯適用於胃部實壯的陽明病患者;五苓散、四逆湯則適用於胃部虛弱的陽明病患者。前者屬於陽明病,後者雖然被稱為陽明病,但實際上是太陰病。人們往往只知道胃部實壯的人病情不會進一步惡化,卻不知道胃部虛弱的人病情可能隨時進入三陰(太陰、少陰、厥陰)狀態,並產生無窮的變化。

因此,承氣湯類藥方可以在胃部實壯的情況下救人一命,但在胃部虛弱的情況下卻可能致命,不能隨意使用。

對於陽明虛證患者,若體內寒氣過重且水分過多,應使用四逆湯進行治療;若體內寒氣過重且脾氣虛弱,應使用吳茱萸湯進行治療;若體內濕氣過重,應使用五苓散進行治療;若體內虛熱過重,應使用梔子豉湯或白虎加人參湯進行治療;若體內濕熱過重,應使用豬苓湯進行治療;若體內燥熱過重,應使用白虎湯進行治療;若體內有瘀熱,應使用茵陳蒿湯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