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摘粹》~ 傷寒十六證類方 (2)
傷寒十六證類方 (2)
1. 太陽經壞病結胸痞證提綱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按衛氣為陽,風傷衛者,病發於陽也。衛傷則遏逼營血,而生裡熱,血化於臟,臟陰衰者,多傳於陽明之腑。營血為陰,寒傷營者,病發於陰也。營傷則束閉衛氣,而生表寒,氣化於腑,腑陽弱者,多傳於太陰之臟。病發於陽者,俟其熱邪傳裡,已入胃腑,非不可下,方其在經,法應汗解,而反下之,表陽內陷,而成結胸。病發於陰者,內寒鬱動,易入脾臟,始終忌下。
方其在經,亦應汗解,而反下之,里陰上逆,則成痞證。太陽之病不解於太陽之經,而內傳臟腑,生死攸關,是皆太陽之壞病也。然入腑則用承氣,入臟則用四逆,猶有救壞之法。至於未入胃腑,下早而為結胸,未入脾臟,誤下而成痞證,則壞而又壞矣。仲景變承氣而為陷胸,變四逆而為瀉心,所以救壞中之壞也。
按結胸證重者,以大陷胸湯,大陷胸丸主之。輕者以小陷胸湯主之。痞證表未解而裡虛,以桂枝人參湯主之。表已解而裡實,上有熱,以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表已解而裡實,下有寒,以附子瀉心湯主之。表解而里有水,以十棗湯主之。表解而里有寒、有熱,以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主之。
里濕而便滑,以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里濕而水停,以五苓散主之。表解而里郁,以旋覆花代赭石湯主之。裡寒而可吐,以瓜蒂散主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疾病從陽經開始,卻被錯誤地使用了下法治療,導致熱邪進入身體,形成了結胸的病症。相反的,疾病若從陰經開始,也被錯誤地下法治療,會導致痞症的形成。結胸病之所以產生,往往是因為下法使用得太早。
衛氣屬於陽性,當風邪傷害衛氣,疾病就會在陽經開始。衛氣受傷會壓迫營血,進而生成體內的熱邪,血液影響到臟腑,如果臟腑陰性機能較弱,疾病常會轉移到陽明腑。營血屬於陰性,當寒邪傷害營血,疾病就會在陰經開始。營血受傷會束縛衛氣,進而生成體表的寒邪,氣影響到腑,如果腑的陽性機能較弱,疾病常會轉移到太陰臟。疾病在陽經開始,應該等待熱邪傳入腑部,進入胃腑後再使用下法,而不是在經絡階段就使用下法,這樣會讓表層的陽氣陷入,形成結胸。疾病在陰經開始,內部的寒邪容易進入脾臟,這種情況下應避免使用下法。
在經絡階段,應使用發汗法來治療,但若使用了下法,裡層的陰氣上逆,就會形成痞症。太陽經的疾病若未能在太陽經解決,而是轉移到臟腑,這是生死相關的關鍵點,這些都是太陽經的壞病。一旦進入腑,應使用承氣湯,進入臟則使用四逆湯,還有挽救的方法。然而,如果疾病尚未進入腑部,卻過早地使用下法,導致結胸;或疾病尚未進入脾臟,卻誤用下法,導致痞症,就是壞上加壞了。張仲景將承氣湯變為陷胸湯,將四逆湯變為瀉心湯,用來挽救更嚴重的壞病。
對於嚴重的結胸病,可以使用大陷胸湯或大陷胸丸;較輕的結胸病,則使用小陷胸湯。對於痞症,如果表症尚未消失且裡虛,使用桂枝人參湯;如果表症已消失且裡實,上面有熱邪,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如果表症已消失且裡實,下面有寒邪,使用附子瀉心湯;如果表症已消失而裡有水邪,使用十棗湯;如果表症已消失而裡有寒有熱,使用生薑瀉心湯或甘草瀉心湯。
對於裡濕且大便滑瀉,使用赤石脂禹餘糧湯;對於裡濕且水停,使用五苓散;對於表症已消失而裡有鬱滯,使用旋覆花代赭石湯;對於裡寒且可以嘔吐,使用瓜蒂散。
2. 陽明經提綱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傷寒三日,陽明脈大。陽明外證,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病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躁煩實,大便難是也。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是名陽明也。本太陽病,初得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時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
按陽明從燥金化氣,其經在太陽之次,肌肉之分,起於鼻之交頞,挾口環唇,行身之前,下膈挾臍,循脛外,由足跗而走大指。陽明為三陽之長,太陽經病不解,營衛內郁,二日必傳陽明之經。陽氣盛滿,故脈大而身熱。若腑陽素實,則自經入腑,表熱里傳,裡熱則桂麻解表之法,更為承氣攻裡之方。仲景立陽明之法,專為入腑者設,非第二日陽明之經病也。
按陽明病,太陽經證未罷,中風,仍以桂枝湯主之,傷寒,仍以麻黃湯主之。太陽未解,而將入陽明,以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太陽未解,而已入陽明,以葛根湯主之。二陽表未解,而里有郁,以葛根加半夏湯主之,表解而裡熱,以調胃承氣湯主之。表解而里微實,以小承氣湯主之。
表解而里大實,以大承氣湯主之。裡實而津竭,以密煎導方、豬膽汁方主之。裡實而脾約,以麻仁丸方主之。裡實而血瘀,以抵當湯主之。
白話文:
陽明經的病症,主要表現為胃部的實證。得了感冒三天後,陽明脈會變大。陽明經的外部症狀包括身體發熱,自發出汗,不畏寒反而怕熱。即使病程只有一天,畏寒的症狀也會自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汗和怕熱。陽明經位於中焦,是人體運作的核心,所有病理過程都會在此收斂,不會再傳到其他部位。雖然初期可能有畏寒的症狀,但到了第二天就會停止,這就是陽明病的特徵。感冒發燒不出汗,噁心不能進食,但卻開始大量出汗,這就是病情轉向陽明經的信號。
陽明病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和少陽陽明三種類型。太陽陽明指的是脾臟受制的狀況。正陽陽明就是胃部的實證。少陽陽明則是指在發汗和利尿後,胃部出現燥熱、煩躁和便祕的情況。如果在太陽經的病症中進行發汗、下瀉或利尿,可能會導致體內津液流失,使胃部乾燥,進而轉為陽明病。患者會出現排便困難的症狀,這就是典型的陽明病。
患者感到煩熱,出汗後可以緩解,病情就像瘧疾一樣,每天下午時分會發燒,這是陽明病的特徵。如果脈搏強勁,應採取下瀉治療。如果脈搏浮動虛弱,則應採用發汗療法。
根據理論,陽明經的氣化作用源於燥金,其位置在太陽經之下,肌肉層中,起始於鼻樑,經過口邊,環繞嘴脣,沿著身體前部下行,夾住肚臍,沿著小腿外側,最終到達大腳趾。陽明經是三陽經中的長子,當太陽經的病症無法解決,營養和衛氣在體內積聚,兩天後必然會傳遞到陽明經。由於陽氣過盛,因此脈搏會增大,身體也會發熱。如果腸胃本身就有實證,那麼病情會直接從經絡進入腑臟,表面的熱度會傳到內部,對於這種情況,傳統的解表藥物如桂枝和麻黃就不再適用,需要使用承氣湯來攻擊腑臟的實證。張仲景制定的陽明病治療法,主要是針對已經進入腑臟的病症,並不是針對第二天出現的陽明經病症。
對於陽明病,如果太陽經的症狀尚未消失,且受到風邪侵襲,應使用桂枝湯作為主要治療。如果受到寒邪侵襲,則應使用麻黃湯。如果太陽經的病還未好轉,但即將進入陽明經,應使用桂枝加葛根湯。如果太陽經的病已經進入陽明經,則應使用葛根湯。如果兩個陽經的表面症狀仍未消失,但內部已有鬱結,應使用葛根加半夏湯。如果表面症狀已經消失,但內部仍有熱度,應使用調胃承氣湯。如果表面症狀已經消失,但內部實證較輕,應使用小承氣湯。如果表面症狀已經消失,但內部實證較重,應使用大承氣湯。如果內部實證嚴重且津液枯竭,應使用蜜煎導方或豬膽汁方。如果內部實證且脾臟受制,應使用麻仁丸。如果內部實證且有血瘀,應使用抵當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