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摘粹》~
1. 傷寒十六證類方
2. 自敘
粵自軒岐立言,仲景立法,遂為後世醫學之祖。而《傷寒》一書,尤無法不備,無病不療,洵為醫林之至寶。但注《傷寒》者,不下百餘家,紛紛聚訟,互相牴牾,抑且篇章次第,任意倒亂,致令閱者心迷目眩,莫得適從。余讀徐氏《傷寒類方》,見其從流溯源,芟除一切葛藤,頗覺精簡可取,但彼就方分類,而表、里、寒、熱、虛、實並未分焉。
餘留心《傷寒》十餘年,朝夕揣摩,頗有心得,因手輯一編,卷首仍按照黃氏所著《傷寒懸解》,將六經綱領分清,某經應現某證,某證應用某方,條分縷晰,令人一目瞭然。後因分為十六證,按證類方,將表、里、寒、熱、虛、實之專證、兼證,分類列清,一類之中,先論證,後列方,並節錄黃氏方解,務求明白簡當,俾後之讀《傷寒》者,按經認證,按證尋方,頭頭是道,庶無望洋興嘆之虞矣。
光緒二十一年歲在乙未二月六日云閣氏自敘
白話文:
[自序]
自從黃帝和岐伯開始醫學理論,張仲景建立法則,他們便成為後世醫學的始祖。其中,《傷寒雜病論》這本書,無所不包,無病不治,確實是醫學界的珍貴寶藏。但是註釋《傷寒雜病論》的人,數量不下百餘家,各執己見,互相矛盾,而且篇章的排序,隨意打亂,使得閱讀者感到困惑,不知該信從哪一家。
我研讀徐氏的《傷寒類方》,看到他追本溯源,刪除了所有不必要的枝節,覺得非常精簡值得學習,但他只就方劑進行分類,並未區分表、裏、寒、熱、虛、實等症狀。
我對《傷寒雜病論》的研究已有十多年,日夜揣摩,頗有心得,因此編纂了一本書。在卷首,我仍然遵循黃氏的《傷寒懸解》,將六經的要點分清,某經應該出現某種症狀,某種症狀應該使用某種方劑,條理清晰,讓人一目瞭然。後來,我將其分為十六個症狀,根據症狀分類方劑,將表、裏、寒、熱、虛、實的專症和兼症,分類清楚列出,在每一類中,先討論症狀,再列出方劑,並且摘錄黃氏對方劑的解釋,力求清晰簡明,讓後世讀《傷寒雜病論》的人,能根據經典辨識症狀,根據症狀尋找方劑,條理清晰,不會有無從下手的困擾。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年的二月六日,雲閣氏自序.
3. 傷寒證六經提綱
4. 太陽經提綱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也。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按太陽以寒水主令,外在皮毛,衛護周身,為六經之綱領,故其脈浮。一被風寒,則皮毛閉塞,此經先病。其經起兩目之內眥,自頭下項,行身之背,挾脊抵腰,由外踝而走小指。風寒外束,經脈不舒,故頭項、腰脊、骨筋疼痛,其脈連於督脈之風府穴,在頭後,其竅常開,風寒傷人,皆由風府之穴入,傳之太陽。肝司營血,行於經絡;肺司衛氣,行於皮毛;而皆統於太陽。
風則傷衛,寒則傷營,營衛感傷,太陽所以病也。
按太陽本病中風,以桂枝湯主之。傷寒以麻黃湯主之。風寒兩感,以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主之。中風而內有火鬱,以大青龍湯,桂枝二越婢一湯主之。傷寒而內有水鬱,以小青龍湯主之。表已解而內燥,以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表未解而里濕,以五苓散,茯苓甘草湯主之表退而熱結血分,以桃核承氣湯、抵當湯、丸主之。
白話文:
[太陽經提綱]
在中醫理論中,太陽經所主導的疾病,其特徵是脈搏呈現浮動的狀態,並伴隨頭部和頸部的強烈疼痛,以及對寒冷的敏感。如果太陽經的病狀呈現為發燒、出汗、怕風、脈搏緩慢,這就稱為「中風」。若太陽經的病狀或已發燒,或尚未發燒,但一定會畏寒、身體疼痛、嘔吐、脈象陰陽都緊繃,這種情況則被命名為「傷寒」。
出現發燒又畏寒的病狀,通常是由陽性因素所引發的。若只有畏寒卻無發燒,則可能是陰性因素造成的。由陽性因素導致的病狀,大約七天就會好轉,而由陰性因素導致的病狀,則可能需要六天才能康復,這與陽性的數字是七,陰性的數字是六相呼應。
如果病人全身感覺極度的熱,反而想要穿著衣服,這代表熱度在皮膚表面,而寒冷則在骨髓深處。反之,若病人全身感覺冷,卻不想穿衣服,這表示寒冷在皮膚表面,熱度則在骨髓深處。
太陽經主要掌控寒水的運作,其功能在於保護全身的皮毛,且它是六經中的核心,因此其脈象呈現浮動的狀態。一旦受到風寒侵襲,皮毛就會閉塞,進而導致太陽經首先受到影響。太陽經從眼睛的內側開始,向下延伸至頭部和頸部,再沿著背部,夾著脊椎抵達腰部,最終到達腳踝和小指。當風寒外侵,經脈無法得到舒展,便會造成頭部、頸部、腰部、脊椎和骨骼的疼痛,其脈象與督脈的風府穴相連,該穴位於頭後方,通常處於開放狀態,風寒對人的傷害往往由此進入,再傳遞到太陽經。肝臟負責調節血液的循環,而肺臟則掌管衛氣的運行,兩者都受到太陽經的統御。
風邪會傷害衛氣,寒邪則會傷害營氣,當營氣和衛氣受到傷害,太陽經的疾病也就隨之而來。
根據中醫理論,對於太陽經因風邪引起的病症,使用桂枝湯來治療;對於太陽經因寒邪引發的病症,則使用麻黃湯來治療。若是同時受到風寒雙重侵襲,可以選擇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或桂枝二麻黃一湯來治療。對於中風患者內部有火鬱的情況,則可以使用大青龍湯或桂枝二越婢一湯來治療。對於傷寒患者內部有水鬱的狀況,使用小青龍湯來治療。若表面症狀已經解除,但內部仍有燥熱,可以使用白虎湯或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若表面症狀未解除,但內部已有濕氣,則使用五苓散或茯苓甘草湯來治療。當表面症狀消失,但熱毒已在血液中結聚,則可以使用桃核承氣湯、抵當湯或抵當丸來治療。
5. 太陽經壞病提綱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先本下之,而復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按太陽病三日經盡,發汗、吐、下、溫針諸法仍然不解,此非入陽明之府,即入太陰之臟,是為太陽壞病。是緣下汗補泄,治法錯誤而然。蓋陽盛而亡其陰,則入於腑;陰盛而亡其陽,則入於臟。雖太陽表證未解,然不可作太陽病治。相其脈證,知其所犯何逆,隨證治之可也。
按太陽壞病,入陽明去路:表寒未解,而內有火鬱,以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表解而內燥,以人參石膏湯主之。表解而裡熱,以調胃承氣湯主之。入太陰去路:表未解而里濕,以五苓散主之。表解而里陽虛,以甘草乾薑湯主之。表解而里陰虛,以芍藥甘草湯主之。表未解而裡寒急,先以四逆湯主之,後以桂枝湯主之。
表未解而裡虛,以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主之。表未解而裡熱,以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表未解而裡寒,以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表未解而裡實,以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表解而里濕,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表虛而裡實,以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
裡實而宜吐,以梔子厚朴湯梔子乾薑湯,梔子香豉湯,梔子甘草湯,梔子生薑湯,隨證主之。入少陰去路:表虛汗漏,以桂枝加附子湯主之。裡虛惡寒,以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裡寒有濕,以茯苓白朮桂枝甘草湯主之。裡寒有水,以真武湯主之。裡虛亡陽,以桂枝甘草湯主之。
裡寒欲作奔豚,以桂枝加桂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裡虛亡陽驚狂,以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主之。裡虛亡陽煩躁,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表解而里陽虛,以茯苓四逆湯,乾薑附子湯主之。
白話文:
在太陽病持續三天後,如果已經嘗試過發汗、催吐、瀉下或是溫針治療,但病情仍未見好轉,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壞病”。這時,桂枝湯可能就不再適用了。接下來的治療,應該根據患者具體的脈象和症狀來判斷之前哪種治療方式出了問題,再根據這些症狀進行對應的治療。
如果原本該發汗卻用了瀉下,這就是錯誤的治療方式。反之,如果原本就該用發汗療法,那就不算錯。同樣地,如果原本該用瀉下卻用了發汗,這也是錯誤的。然而,如果原本就該用瀉下療法,那就不算錯。
當太陽病持續三天後,即便使用了發汗、催吐、瀉下、溫針等多種療法,病情仍然沒有好轉,這通常意味著疾病已經進入了陽明腑或太陰臟。這被稱為太陽病的“壞病”。這是由於治療方法的失誤,導致陰陽失衡所致。如果陽氣過剩而陰氣流失,就會進入陽明腑;如果陰氣過剩而陽氣流失,就會進入太陰臟。雖然太陽病的表面症狀還存在,但是我們不能再按照太陽病的方式來治療。我們必須根據患者的脈象和症狀,判斷之前的治療方式是否有誤,然後根據症狀來進行對應的治療。
接下來的段落詳細列舉了各種不同的情況和對應的治療方式,包括表寒未解、表解而內燥、表解而裡熱、表未解而裏濕、表解而裏陽虛、表解而裏陰虛等等,每種情況都有相應的治療方劑。
最後,對於表解而裏陽虛、裏寒欲作奔豚、裏虛亡陽驚狂、裏虛亡陽煩躁等情況,也有相應的治療方劑。例如,裏寒有濕可用茯苓白朮桂枝甘草湯,裏寒有水可用真武湯,裏虛亡陽可用桂枝甘草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