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摘粹》~ 傷寒十六證類方 (1)
傷寒十六證類方 (1)
1. 自敘
粵自軒岐立言,仲景立法,遂為後世醫學之祖。而《傷寒》一書,尤無法不備,無病不療,洵為醫林之至寶。但注《傷寒》者,不下百餘家,紛紛聚訟,互相牴牾,抑且篇章次第,任意倒亂,致令閱者心迷目眩,莫得適從。余讀徐氏《傷寒類方》,見其從流溯源,芟除一切葛藤,頗覺精簡可取,但彼就方分類,而表、里、寒、熱、虛、實並未分焉。
餘留心《傷寒》十餘年,朝夕揣摩,頗有心得,因手輯一編,卷首仍按照黃氏所著《傷寒懸解》,將六經綱領分清,某經應現某證,某證應用某方,條分縷晰,令人一目瞭然。後因分為十六證,按證類方,將表、里、寒、熱、虛、實之專證、兼證,分類列清,一類之中,先論證,後列方,並節錄黃氏方解,務求明白簡當,俾後之讀《傷寒》者,按經認證,按證尋方,頭頭是道,庶無望洋興嘆之虞矣。
光緒二十一年歲在乙未二月六日云閣氏自敘
白話文:
自從軒轅黃帝和岐伯創立醫學以來,張仲景制定醫學法則,成為後世醫學的鼻祖。而《傷寒論》這本書,更是無所不包,無病不治,可謂醫學界無價之寶。然而,注釋《傷寒論》的學者不下百餘家,他們各自主張,互相矛盾,而且章節順序也随意颠倒,導致讀者眼花缭乱,不知所措。
我閱讀徐氏的《傷寒類方》,發現他能夠追本溯源,去除繁雜的論點,簡潔明了,頗為精妙。但他只按方劑分類,而沒有將表裏、寒熱、虛實等因素分類。
我用心研讀《傷寒論》十餘年,朝夕琢磨,有所心得,因此編寫了這本書。卷首依然按照黃氏所著《傷寒懸解》,將六經綱領分清楚,哪一經應該出現哪些症狀,哪種症狀應該用哪些方劑,條理分明,一目了然。之後,又將症狀分為十六種,根據症狀分類方劑,將表裏、寒熱、虛實的專證、兼證都列出來,每一類先論證,後列方,並摘錄黃氏的方解,力求清晰簡潔,方便後人閱讀《傷寒論》時,能够根据经脉辨认症状,再根据症状寻找方劑,条理清晰,不再茫然无措。
2. 太陽經提綱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也。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按太陽以寒水主令,外在皮毛,衛護周身,為六經之綱領,故其脈浮。一被風寒,則皮毛閉塞,此經先病。其經起兩目之內眥,自頭下項,行身之背,挾脊抵腰,由外踝而走小指。風寒外束,經脈不舒,故頭項、腰脊、骨筋疼痛,其脈連於督脈之風府穴,在頭後,其竅常開,風寒傷人,皆由風府之穴入,傳之太陽。肝司營血,行於經絡;肺司衛氣,行於皮毛;而皆統於太陽。
白話文:
太陽病的徵兆是脈象浮動,頭頸部疼痛,並且怕冷。太陽病如果發燒、出汗、怕風、脈象緩慢,就叫做中風。太陽病,可能是已經發燒,也可能還沒發燒,但一定會怕冷、全身疼痛、嘔吐、脈象陰陽都緊,這就是傷寒。
疾病有發燒怕冷的,是陽氣受損;沒有發燒,卻怕冷的,是陰氣受損。陽氣受損的病症,七天就能痊癒;陰氣受損的病症,六天就能痊癒。這是因為陽氣的數是七,陰氣的數是六。病人全身發熱,反而想蓋衣服,表示熱氣在皮膚表面,寒氣在骨髓裡。病人全身發寒,反而不想蓋衣服,表示寒氣在皮膚表面,熱氣在骨髓裡。
太陽經以寒水為主要能量,在外表保護皮毛,守護全身,是六經的領導者,所以脈象浮動。一旦受到風寒侵襲,皮毛就會閉塞,太陽經就會首先生病。太陽經從兩眼內眥開始,經過頭部、頸部,沿著背部行走,緊貼著脊柱到達腰部,再從外踝走到小指。風寒從外部入侵,經脈不通暢,就會導致頭頸部、腰背部、骨骼和筋脈疼痛。太陽經與督脈的風府穴相連,風府穴位於頭後部,是身體的門戶,風寒侵襲人體,都是從風府穴進入,然後傳到太陽經。肝臟負責輸送營血,運行於經脈;肺臟負責輸送衛氣,運行於皮毛,而這兩種氣血都由太陽經統管。
風則傷衛,寒則傷營,營衛感傷,太陽所以病也。
按太陽本病中風,以桂枝湯主之。傷寒以麻黃湯主之。風寒兩感,以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主之。中風而內有火鬱,以大青龍湯,桂枝二越婢一湯主之。傷寒而內有水鬱,以小青龍湯主之。表已解而內燥,以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表未解而里濕,以五苓散,茯苓甘草湯主之表退而熱結血分,以桃核承氣湯、抵當湯、丸主之。
白話文:
風寒入侵,會傷及身體的衛氣和營氣,一旦衛氣和營氣受損,就會導致太陽病。
太陽病分為中風和傷寒,中風用桂枝湯治療,傷寒用麻黃湯治療。如果同時感受風寒,則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治療。中風伴有內火鬱結,則用大青龍湯、桂枝二越婢一湯治療。傷寒伴有水濕鬱積,則用小青龍湯治療。表證已解但內燥,則用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治療。表證未解而里寒濕,則用五苓散、茯苓甘草湯治療。表證退去但熱結血分,則用桃核承氣湯、抵當湯、丸劑治療。
3. 太陽經壞病提綱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先本下之,而復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按太陽病三日經盡,發汗、吐、下、溫針諸法仍然不解,此非入陽明之府,即入太陰之臟,是為太陽壞病。是緣下汗補泄,治法錯誤而然。蓋陽盛而亡其陰,則入於腑;陰盛而亡其陽,則入於臟。雖太陽表證未解,然不可作太陽病治。相其脈證,知其所犯何逆,隨證治之可也。
按太陽壞病,入陽明去路:表寒未解,而內有火鬱,以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表解而內燥,以人參石膏湯主之。表解而裡熱,以調胃承氣湯主之。入太陰去路:表未解而里濕,以五苓散主之。表解而里陽虛,以甘草乾薑湯主之。表解而里陰虛,以芍藥甘草湯主之。表未解而裡寒急,先以四逆湯主之,後以桂枝主之。
白話文:
太陽病發病三天,已經發過汗了,如果病人吐、瀉、溫針,病況仍然沒有改善,這就叫做壞病,說明桂枝藥性不合適。要觀察病人的脈象和症狀,了解是犯了什麼逆氣,根據症狀對症下藥。本來應該發汗,結果又用了瀉藥,這就是逆治。如果先發汗,之後再用其他方法就不算逆治。同樣的道理,先用瀉藥,之後再發汗是逆治,如果先用瀉藥,之後再用其他方法就不算逆治。
太陽病發病三天,經氣已經消耗殆盡,發汗、吐、瀉、溫針等方法都無效,這不是病邪進入陽明經的腑,就是進入太陰經的臟,是太陽病的壞病。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治療過程中下汗補瀉,方法錯誤造成的。陽氣盛而損傷陰氣,就會進入腑;陰氣盛而損傷陽氣,就會進入臟。雖然太陽病的表證沒有解除,但不能再用太陽病的治療方法。觀察病人的脈象和症狀,了解是犯了什麼逆氣,根據症狀對症下藥就可以了。
太陽壞病進入陽明經的路徑有以下幾種:表寒未解,內有火鬱,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治療。表證解除,但內燥,可以用人參石膏湯治療。表證解除,但裡熱,可以用調胃承氣湯治療。
太陽壞病進入太陰經的路徑有以下幾種:表證未解,但裡有濕邪,可以用五苓散治療。表證解除,但裡有陽虛,可以用甘草乾薑湯治療。表證解除,但裡有陰虛,可以用芍藥甘草湯治療。表證未解,但裡寒急,可以用四逆湯先治,之後再用桂枝治療。
表未解而裡虛,以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主之。表未解而裡熱,以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表未解而裡寒,以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表未解而裡實,以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表解而里濕,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表虛而裡實,以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外感未解而內虛,用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的新加湯治療。外感未解而內熱,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外感未解而內寒,用桂枝去芍藥湯或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治療。外感未解而內實,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治療。外感已解而內濕,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治療。外感虛弱而內實,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治療。
裡實而宜吐,以梔子厚朴湯梔子乾薑湯,梔子香豉湯,梔子甘草湯,梔子生薑湯,隨證主之。入少陰去路:表虛汗漏,以桂枝加附子湯主之。裡虛惡寒,以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裡寒有濕,以茯苓白朮桂枝甘草湯主之。裡寒有水,以真武湯主之。裡虛亡陽,以桂枝甘草湯主之。
白話文:
若是內裡實證,宜用吐法,可選用梔子厚朴湯、梔子乾薑湯、梔子香豉湯、梔子甘草湯、梔子生薑湯,根據病症選擇。若病入少陰經,導致表虛汗出不止,則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若內裡虛弱,怕冷,則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治療。若內裡寒涼且有濕氣,則用茯苓白朮桂枝甘草湯治療。若內裡寒涼且有水腫,則用真武湯治療。若內裡虛弱,陽氣不足,則用桂枝甘草湯治療。
裡寒欲作奔豚,以桂枝加桂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裡虛亡陽驚狂,以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主之。裡虛亡陽煩躁,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表解而里陽虛,以茯苓四逆湯,乾薑附子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體內寒氣想要引起奔豚病,可以用桂枝加桂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如果體內虛弱,陽氣不足,出現驚狂症狀,可以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治療。如果體內虛弱,陽氣不足,出現煩躁症狀,可以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治療。如果表症已經解除,但內裡陽氣不足,可以用茯苓四逆湯、乾薑附子湯治療。